【NO.039】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二)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研究上做了改进,同样是讲故事的方法,应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来研究道德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两难故事。

海因兹偷药

海因兹的妻子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救她,就是本镇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药剂师索价2000美元,是成本的10倍。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试过各种合法手段,但他一共才借到1000美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说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于是,海因兹铤而走险,他撬开药店的门,为他妻子偷来了药。

科尔伯格提出了一些列的问题让儿童讨论,比如: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 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 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为什么?

他依据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把儿童道德水平的发展阶段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三水平六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0~9岁or犯罪的青少年):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行为,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没有自己的主见,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者获得奖励,而顺从于家人或者学校的权威人物规定的规则。分为两个阶段。

  1.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特征是因恐惧而避免受到惩罚,因而服从规范,他们认为海因兹会被抓去坐牢,因而不应该偷药。
  2.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特征是认为行为的好坏要考虑后果,能够获得奖励及时好的,对的。

习俗水平(9~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逐逐渐开始有团体的意识,会考虑tuition的行为规范,并且服从,付诸实践。

  1. 人际协调阶段——个体开始尊重大多数人的意见,要成为“好孩子”,以得到他人的赞许。
  2.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要想融入团体,获得团体的尊重,需要服从团体规范,承担团体的义务和责任,遵守法律的权威。

后习俗水平(15岁以上以及成年人):达到完全自律的状态,可以内化自我价值,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这个水平也是理想的境界。

  1.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尊重法制,让人们和谐相处。
  2. 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更加考虑自我的价值观,考虑道德的本质。

启示

无论是进行德育,或者处事沟通,都可以先了解对方的道德发展水平。

虽然道德发展是按照这样一种顺序进行,但是由于个体发展快慢与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的不同有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科尔伯格发现一些犯罪的青少年,道德水平依然处于前习俗水平。

道德两难故事也是非常适合与孩子分享和讨论的。不仅如此,很多影视作品也涉及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界限问题。但实际上,生活中并不是到处都有道德两难的问题,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道德两难的的故事略显复杂。

道德认知的发展和培养,依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今天也到这hr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NO.039】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