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实现财务自由(二十五)贫穷思维

王一

可能是最近在百度搜索里找了不少关于财务自由的资料,这段时间,百度推荐的内容大多是财务自由、富人与穷人比较相关的信息,想来还真的挺有意思的。像这些APP,设计的理念就是根据用户的需要推荐相似信息,APP设计理念如此,别人给我们的东西,比如知识、信息、态度、期望也是根据对我们的特点提供的,其实我们的选择本来就像一块磁铁,我们选择什么,相关的东西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既然选择权在我们手里,为什么不选择去实现财务自由?做个富人呢?在我看来没有理由不这么选,不要不在乎钱,也千万不要假装不在乎钱,实际上钱是很多问题根源,要想拥有更好的生活,先勇敢面对,想办法解决掉钱的问题,先实现财务自由,先让自己富起来。

有的时候,考虑问题可以尝试站在问题的对立面,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惊喜。就像我一直在思考富裕的问题,不妨站在贫穷的角度想想。

今天百度资讯给我推荐了《诺奖得主:为什么有人摆脱不了贫穷?》,这篇文章讲的是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比吉特·巴纳吉(Abhijit Banerjee)和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合著的《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中的内容,我没有具体看这本书,但是看了相关介绍、内容节选以及书评,摘抄些里面的观点,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财务自由相关知识,谈谈我的理解。

1、不正确的观念

印度有些地方的母亲,她们会提前10年或更长的时间,开始攒钱为自己8岁大的女儿准备婚礼,在这里买一件小首饰,在那里买一个不锈钢水壶。

在南非,由于艾滋病毒的泛滥,很多年轻人还没来得及为自己积攒葬礼费用,便要撒手人寰了,而他们的家人迫于传统仍要大操大办。在举行这样一场葬礼之后,这个家庭显然没有多少可用的积蓄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则会抱怨“吃不饱饭”。即使死者生前没有挣过钱,情况也是一样的。这表明,葬礼的花费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之一,葬礼所花的钱越多,人们来年就会变得越沮丧,而他们的孩子就越可能被迫辍学。

这两个都是书里举的例子,好像离我们很遥远,说的都是别人的事,同时多少还会有些莫名的优越感,我们就不至于这么穷,还有其他哪些方面更有优势。但我知道,这么想没有用,人的前进很多时候要基于自我反思和剖析,不是阿Q式的自我麻醉。

难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就不这样吗?其他地方我不知道,在我们老家,不少人家为了把红白喜事办的隆重些,不惜欠债。别人不说,就我家,上个月,9月份弟弟的婚礼,爸妈为了把婚礼办的隆重些,向大伯、三姑、四姑各借了一万。在我们县最好的酒店之一举办,每桌19个菜,菜浪费了将近一半,一点不夸张,真的浪费了将近一半。我说爸妈太铺张浪费,他们还有点洋洋自得,觉得这样做才有面子。

这难道不就是我身边的事情,这些离我远吗?近在咫尺,要不是看了这些观点,思考了,难道我就不是第二个爸妈?难道我的思维里,认识层面里就没有这些错误的观点?这让我想起,我花了两万多块钱买结婚戒指,没买之前我就知道我们可能只是结婚当天戴会,我们没有戴饰品的习惯,三年过去了,我就在结婚当天戴过戒指,老婆戴的时间加起来可能也不超过10天。

关键是我有钱吗?赚两万多块钱对我来说容易吗?前段时间,老婆听到了一个非常不错的心理学的课程,但是要花300块钱,我拦住了。我的意思,有那么多免费的,为什么要花300块钱呢?我心疼那300块钱呀!赚这300块钱不容易呀!两者对比起来?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这些行为很荒谬,该花钱的地方在节省,扣扣索索的,不该花钱的地方,或者没必要花太多钱的地方却大手大脚,这难道就不是贫穷思维?

没买房前,特别是2015年左右,我的手头是最宽裕的,那时候买T恤、牛仔裤、外套什么的都是500元起,便宜的我都觉得太掉价。而就在几个小时前,我在查看《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的资料时,看到了这本书标价58元,我的心里立马觉得买这个书也没多大作用,其实这里的重点是我觉得书贵了,当然也还有其他次要原因。这难道就不是贫穷思维?对比下,没买房前,手头宽裕些,买衣服就很舍得花钱,我相信,如果观念不改变,手头更宽裕些时,我就想着住更好的房子,买辆好车,但对于学习、成长方面的投入我是会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其实就是舍不得在这方面多花钱,多投入时间精力,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我不知道学习成长的好处和意义吗?不是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2、“即刻奖励”和“未来奖励”

即使抛去了那些不正确或错误的观念,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学习、成长、教育、健身的好处或意义,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像我一样,宁愿刷手机,看个电影,吃点垃圾食品,也不愿意多花时间学习、成长、健身等对我们未来更有帮助的事情呢?

凯利·麦格尼格尔的《自控力》这本书就揭示了这里的原因,这要从和现在有关的“即刻奖励”和与未来有关的“未来奖励”说起:“即刻奖励”很容易激活我们大脑中更古老、更原始的“奖励系统”,刺激相应的多巴胺产生欲望,产生愉悦感;而“未来奖励”则很难激活这个系统,只有人类进化出的前额皮质才更能理解他的价值。所以,当等待奖励的时间越长,奖励对我们来说价值就越低,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延迟折扣”,我们的大脑习惯于给“未来回报”打折。

我们知道学习的好处和意义,但这些都是“未来回报”,而且看上去好像也不是很明朗,我们更容易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是不是真的存在,生活是不是真的可能变好,所以我们就会对“未来回报”进行打折,回报所需的时间越长,打折的力度就越大。毫无疑问,学习成长有时就是看上去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才有回报的奖励。再加上,学习很多时候本来就是件比较辛苦,甚至是痛苦的事情,我们的大脑很多时候就会想,与其用长时间艰苦的忍耐去赌不确定的未来,还不如享受当下“幸福美好”的时光。就这样,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被大脑中更古老、更原始、力量更大的“奖励系统”征服。

可问题是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都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通过走遍五大洲,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深度剖析了“贫穷陷阱”的怪圈,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他们得出一个很简单的结论:

穷人的世界真的是失去机遇的世界吗?不是的,虽然少一些,但不代表没有。可为什么明知道应该把钱花在对自己真正好的地方上却没有这样做?除了现实的那些因素,最重要的是观念和对未来的想象,相对于富人,越穷的人会越会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是不是真的存在,生活是不是真的可能变好,甚至怀疑生活中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关注当下?为什么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些呢?为什么不让自己这会过得舒服些呢?

上面的结论是说穷人思维的巨大问题,难道我就不是穷人吗?我的生活中充斥着这些贫穷思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现在还很穷的原因,因为我们的财富是认知变现,是我们几年思考力的总和,用贫穷思维过日子,不就是穷人吗?

==========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1、《开始吧!》

2、《梦想的力量》

3、《4%原则》

4、《储蓄计划》​​​​

5、《想想现在的工作》​​​​

6、《关于换工作经历》​​​​

7、《获得感》​​​​

8、《答两位朋友》​​​​

9、《复利曲线》​​​​

10、《摆脱地球引力》

11、《三大关键点》​​​​​​​​

12、《消化吸收》

13、《收入的四个象限》​​​​

14、《大胆想象》​​​​

15、《想逃离的东西》​​​​

16、《管道思维》​​​​

17、《增加象限思维》​​​​

18、《拥有网络就拥有财富》​​​​

19、《自在独行》​​​​

20、《思考致富》

21、《梦见财富》​​​​

22、《盯住目标》​​​​

23、《选择朋友》​​​​

24、《注意力》​​​​

25、《贫穷思维》​​​​

26、《延迟满足》​​​​

27、《微习惯》​​​​

28、《缩小关注圈与聚焦影响圈》

29、《实现财务自由的步骤》

30、《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31、《不行动可能的原因》

32、《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要实现财务自由(二十五)贫穷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