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和经理人之外,中关村或者说中国计算机业界还活跃着另一类人,他们过着另外一种人生——程序人生。
程序是这些人生活的全部重心,他们有天分,爱编程,能吃苦,甘于寂寞。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不被人所知,像WPS求伯君、KV300王江民、CCDOS严援朝、五笔字型王永民、2.13吴晓军、四通利方王志东、CCED朱崇君、UCDOS鲍岳桥这些成名的程序员十几年来也只才产生了十来位。有才华的程序员绝不只这些,但他们没有机会。有时候,他们觉得机会就在眼前,伸手可及,但当他们扑上去将要和机会撞个满怀的时候,却每每扑了个空。在苦干了若干年之后的某一天早晨,从睡梦中醒来,他们突然发现自己除了编程能力提高之外,什么都没有改变,所写的程序是“职务作品”,所挣的工资仅能“糊口”,他们会突然感到写什么程序都没有意思。但如果不写程序,又能去做什么呢?
程序人生是智慧的人生,但我们也想描述一下这些智者心底的酸甜苦辣以及困惑不平棗自己写出的产品为公司挣了1个亿,为什么自己还是不名一文?技术入股到底是除了智慧什么都没有的程序员的出路?还是陷阱?优秀程序员成名之后,想名利双收,是不是必须不写程序,去做管理?都说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那么,新一代程序员还可以做笑傲江湖的英雄梦吗?……
王江民用他的传奇告诉后来者还有机会。王江民初中毕业,38岁才开始学习计算机,两三年之内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反病毒专家之一;45岁只身一人独闯中关村办公司,产品很快占据反病毒市场的80%以上;没学过市场营销,却使KV系列反病毒软件正版用户接近100万,创中国正版软件销售量之最。
都说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都说中关村不再相信传奇,传奇已为资本运营所代替,但王江民的传奇就发生在现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还在继续。无论这个时代多么地依赖和提倡集体协作,但个性的张扬永远不会泯灭,永远值得击节叫好,人格的魅力也永远让人激动不已,因为它代表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个人也许就是为了突破各种不可能,实现各种不可思议而存在的。充盈着理想和力量的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可能会叹息自己身上的力量是“无能的力量”,但当每日的朝阳再次照耀在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会再一次地被发动起来。如果说,创业者和经理人体现的是雄才伟略,那么,程序员体现的则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有可能会在真实的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但如果个人或者说中关村缺少了这种激情,那它也就毫无魅力可言了。让求伯君去和比尔·盖茨“扳手腕”论实力却是太难为求伯君了,但WPS97在Word的重压之下,还是出乎很多人意外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日前,联想注资金山,更是让求伯君豪情万丈,他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中国软件业需要这种激情。
CCDOS严援朝
严援朝,1951年10月26日生,毕业于华中工学院,高级工程师。
CCDOS的作者,MSOA的作者,长城0520CH微机的主要设计者。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8年9月,在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插队;
1972年10月,在河南平顶山市姚孟电厂做工人;
1973年9月,在武汉市华中工学院电机系学习;
1976年9月,在毕业回姚孟电厂任技术员;
1979年3月,在北京低压电器厂做工人;
1980年1月,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任技术员;
1986年,任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昆仑电子印刷设备公司副总工程师;
1988年9月,任保利电子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92年1月,任集成电子技术公司董事长兼总工程师;
1993年8月至今,任四通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四通利方总工程师。
这个标题想来不会太称严援朝的意,一个CCDOS怎能把整个严援朝概括!CCDOS之外,严援朝还做过许多有意义的事:比方说,主持开发使长城0520成为0520CH的CH显示卡,让汉字能像西文一样实现25行快速显示;再比方说,主持设计的人民大会堂电子表决系统,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子表决系统。然而,不管这些成就有多么了不起,也无论严援朝在它上面花了多少心血,却总也无法和他那个只花了5个月时间写就的
CCDOS相提并论。CCDOS实在是太耀眼了,它对中国人使用PC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人们可以不知道严援朝,但无论如何无法越过CCDOS谈论中国PC事业的起始。
另外,将CCDOS和严援朝并列,虽说可以就此把严援朝定义为中国第一代最著名的程序员,但CCDOS毕竟意味着过去,意味着15年以前,严援朝在被人尊称为老前辈的同时,也被人划归到只会用汇编的过时人物。但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1985年,当别人在用Debug改他的CCDOS的时候,严援朝已经开始用C语言写字处理软件XE了。当我们称赞他用C语言很早时,严援朝大声说:“还早啊,都1985年了。”用完C++,他现在马上又要改用Java了。
作为四通和四通利方的双料总工程师,在这个以技术立业的公司里,严援朝要求自己做到凡是公司涉及的新技术他都得会。“作为总工,我不敢说样样精通,但至少要懂,而且,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马上接得上手。要是我真的不行了,那么,也就到了我该隐退的时候了。”
今年已经47岁的严援朝现在负责利方多元系统支撑环境的设计工作,为手下写的程序“扒”Bug,实在缺人的时候,他还要挽起袖子自己写程序。所以,《严援朝没老》可能更适合本文,但这样的标题能吸引几个读者的注意?读者关心的是—— CCDOS的诞生
1983年,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在京召开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会议把生产IBM PC兼容机定为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方向。生产IBM兼容PC,硬件厂商没有问题,关键在软件,在于PC上一定要有汉字系统,但那个时候做汉字系统,是一非件常困难的事。此前为了让ZD2000汉字终端能处理汉字,花了好多年时间。所以,与会专家大都认为,想让PC在5个月内具备处理汉字的能力几乎没有可能,全国100多家大学、研究所没有一家愿意承担开发汉字系统的任务。
当时已经32岁的严援朝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工作,工农兵学员的出身使他连参加这个会议的资格都没有,是严援朝的一个同事会下和严援朝讲了此事,严援朝对他的这位同事说:其实让PC处理汉字很容易。“因为我前一段做了把电视机改装成终端的工作。不就是出两个汉字图形吗?很容易!”
严援朝没想到这位同事会把他的话带回会上去。当时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俞正声找到严援朝,问他是不是真的能做,严援朝斩钉截铁地说:“能做。”其实,严援朝心里并没有谱,“我是硬着头皮接了此事,幸好也就干成了。当时胆也大,现在想起来都有些后怕,但人被压抑到一定份上,就什么都无所谓了。那时精力好,年青好胜,就觉得天下没有我做不出来的事。”严援朝决定“胆大包天”一下的内在原因是,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工农兵学员在研究所地位很低。揽下这个课题,我就可以当课题组长了,从一个普通助理工程师一下升为课题组长,是一个很大的飞跃,是破格提拔。”
严援朝接下任务后,开始争取全所唯一的一台IBM PC,当时严援朝每星期只有一次上机机会,一次两个小时。严援朝提出要想课题如期完成,“这个机器必须归我使。”有时候要做事,不争取条件不行。严援朝争取到的这台IBM原装PC配置是128K内存、CGA显示、一个160K软驱,没硬盘。严援朝和新分来的大学生欢天喜地把机器搬回来后,大学生忙着插电源,结果把110伏的电源插在了220伏的电源上。“我当时就想跳楼。我好容易当上了课题组长,我好容易把设计方案拿了出来,我好容易把机器要了回来,我好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但是……”俞正声得知此事后二话没说,让香港商人送来了新电源。 条件都满足了严援朝,也该轮到严援朝显示一下自己实力的时候了。1983年3月汇报,为了向专家们证明用软件方案能在IBM PC上显示汉字,严援朝用BASIC写了一个程序,在显示器上画出了一屏“甲”,第二屏显示的全是“田”。在此之前,汉字在计算机上显示都是通过硬件实现的,谁也没有用纯软件的方法显示过汉字。
4月份,严援朝拿出总体方案。跟着,他着手把原来汉字终端上的GB7663个汉字字模通过程序拿下来,供CCDOS使用。严援朝是学摩托罗拉芯片出身,会的是68系列的汇编语言,Intel的汇编指令他从来没接触过,严援朝拿着IBM PC随机带的手册,从头学Intel汇编。
6月24日,严援朝正式动手写CCDOS,6月30日写完,一共写了一万多行。CCDOS源代码中,有一句是“6月24日”,别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在改进CCDOS的时候都没有删。写CCDOS那段时间,严援朝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天吃一顿饭,一个人在一个很大的机房里面,不停地写,来不及吃饭,也忘记了时间。
CCDOS遇到过很多技术难题:当时显示卡只能支持到320×200分辨率。这样的分辨率用来显示西文没有问题,一个西文字符用7条线就可以显示清楚,所以,可以支持25行显示而一个汉字要15条线才能显示清楚,所以,最多只能支持10行汉字,一行提示,但CCDOS又必须支持25行的西文软件。这下可把严援朝难坏了。严援朝费了15天时间想出来做一个“虚屏”,用自动判断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一来,CCDOS就能支持25行的BASIC、EDIT、WordStar、dBASEⅡ等西文软件了。虽然支持得不够完美,但不管怎么说,“能出来就是好家伙”。
严援朝让分给他的4个大学生做输入法,“我定义结构和规则,让他们创造性发挥。汉字终端上有首尾码,我也没有看人家的编码规则,不就是一个汉字头、一个汉字尾吗,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定就行了。”
软件做完总要起个名,CCDOS是为中国第一台PC长城机做的,ChangCheng,取汉语拼音的字头,就成了CCDOS。CCDOS的含意并不是后来外人猜测的,是“中国字符”的缩写。
等严援朝让PC第一次显示出GB第一个字“啊”,等严援朝把CCDOS做完,众人才明白原来做汉字系统这么容易,输入、显示汉字这么简单。“很快,在1984年、1985年满大街尽是各种各样的DOS。我的源代码谁都可以COPY,谁都可以分析,我是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这东西对大家有用,我干嘛护着不给大家。”
严援朝没有在CCDOS上署名。“CCDOS是国家‘六五’项目。再说,我们家也没有这个传统。直到现在,我写程序从来不署名。”
1983年8月,CCDOS在北京展览馆亮相,轰动一时,严援朝因此第一次出国,去了趟瑞士参加展览。
长城0520CH的那块卡
在8088只有4.77M的CPU上用软件方法处理汉字,想速度快,显示漂亮是不可能的事。在做CCDOS之初,严援朝就提出另外一套硬方案:把汉字做到显示卡里面。
1984年8月,严援朝随六所、738厂和清华大学开赴香港,为长城PC开发配套的图形汉字显示卡。汉字显示卡做了出来,实现了25行汉字显示,但汉字显示速度还是太慢,一行一行地滚屏。现在的长城集团总裁王之看了,不是太满意,严援朝就说他还有一个方案,可以解决速度慢的问题。
这样,由严援朝带队一行10个人第二次来到香港重新做。“香港一个工程师配合我,主意我出,活他干,我们一块调试,一个多月,就把新卡做了出来。”
严援朝的实现方法是,在显示卡里面做了一个汉字字符发生器,要显示汉字时,只需把汉字的代码送到显示卡,再由显示卡里的字符发生器负责把汉字代码解释成汉字图形在屏幕上显示出来。CCDOS实现汉字显示的方法是用软件在屏幕上画图,所以很慢;在香港做的第一个方案由于向显示卡传输的不是精简过的汉字代码而是汉字图形,CPU负担过重,所以也快不起来。
1985年,长城0520CH生产出来,拿到美国COMDEX展览,其640×480的分辨率、25行显示汉字的能力引起了很多人的注目。“日本人趴在那,拼命画我们的电路图,想搞清楚我们是怎么做出来的。”
长城0520CH的出现,使IBM专为中国设计的IBM550在国内卖不下去。“我们把所有的汉字全放在了显示卡里,IBM550只放了一部分,用的时候需要置换;我们的机器汉字是汉字,图形是图形,还可以往一块叠,IBM550不行;另外550要用专门的软件,我们用通用软件。”
从香港回来,开发组的每个人获得了一台18英寸彩电的奖励。1986年,CCDOS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严援朝拿到了2000元奖金。除去这点奖励,严援朝做再多的工作,都是按月拿固定的几百元工资。严援朝不在意这些,也不在意别人修改他的软件挣了大钱,他的快乐在于:“我觉得我能够左右世界。那个时候,PC处在起步阶段,我做成什么样子,人家就用成什么样子。我手下有那么多清华的老师,我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我说你把这个软件做成这个样子,他就把软件做成这个样子,我说你把硬件设计成这样,他就把硬件设计成这样。最后,拿出来的机器,都是我脑子里原先都想好的蓝图。一年之前想好的蓝图,一年以后,就创造了出来,心里特别高兴。人家给不给钱是一回事,但这东西是我想出来的,而且很多人都挺喜欢用,这就足够了。”
被迫学新东西
严援朝是那种知道激流勇退道理的人,做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当他发现再做下去的条件不具备了,他就会主动退下来,换别的事情做。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自己受伤害,但也逼着他要不断学新东西。“我搞什么,都不允许我搞到底。做微处理器时,软件硬件一起上,出现了搞汉字的机会,冲上去做汉字系统;做到一定程度,又得退下来,写真正的应用软件,和人家拼,那没办法只得学C语言;用C写完字处理、排版软件,又要去搞应用;搞应用,不用C++写不了应用软件,现在又该用Java了。”严援朝把学新东西归结为“一切都是生活所迫”。
1985年,严援朝离开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公司。“我本来还有机会去做创造性的事情,但是条件没了。”离开时,单位觉得严援朝做出了很大贡献,给他提了高工。严援朝来到昆仑电子印刷设备公司。“不让我做系统工作了,我就做软件,我写软件也一定能做得挺好的。”烦闷之中严援朝想到这,嘻嘻笑了一下,随手在计算机上打了个XE(嘻)。XE就成了严援朝写的第一个字处理软件的名字。后来,别人为XE找了一个很好的解释:X表示任何未知数,E表示easy,合起来,就是Anythingeasy(任何事物都容易)。这个解释很符合严援朝的性格,“不知道,没关系,只要让我做,肯定能做。”
XE花了严援朝近一年的时间。XE是一个用来取代WordStar的字处理软件,它利用了长城0520CH的特点,显示速度很快,能同时开四个窗口,编辑四个文件。“CH是我设计的,我当然知道CH里面所有的秘密、所有的特性。”XE只能在长城PC上用,所有用户也就一两万。严援朝认为长城机在处理汉字技术远远领先的情况下没能占领大部分市场,是不肯单卖CH显示卡的缘故。做完XE,严援朝又写了一个命令行的排版软件,有点像现在的WPS,但也没卖开。早在1984年的时候,严援朝就提出过做文字处理机,但没有机会做。
1988年,离开昆仑公司的严援朝特别想去国家信息中心搞大型机,搞真正的计算机研究。但有朋友极力劝他去做保利电子公司,这样严援朝就成了保利电子公司的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在那里,严援朝用9个月时间主持设计完成了人民大会堂第一套电子表决系统。“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表决系统,有1700多个席位,电缆用了50多公里,几百人负责施工,部队派了好几千人帮助测试。”
1992年,严援朝离开保利电子公司的时候,终于想到自己开公司,可是后来,“我发现我办不了公司。第一、我卖东西肯定要赔,我老怀疑自己卖给用户的东西值不值;第二、人事方面的事情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对我来说,就变得非常难。”尽管严援朝办的集成电子公司有一个不错的产品——MSOA可视化的排版,也承建过北京市公安局的户籍系统。但严援朝发现自己不适合办公司后,果断把公司委托给了一个朋友。“现在人家干得挺好,比我在的时候办得好。”
作者: NoName 时间: 2005-1-9 09:55 标题: 程序人生
严援朝与王志东
严援朝、王志东走的是相同的路:写程序成名,然后自己开公司。王志东自己为自己做主,掌起四通利方帅印,在总经理的位置上越坐越有感觉;严援朝自己开公司做董事长,虽然手里也有不错的产品,但公司却总是做不起来,最后甩手而去,把公司交给自己的朋友打点,小公司竟越滚越大,生意越做越红火。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不是每一个成功的程序员开公司都能成功,也不是每一个成功的程序员开公司都不能成功。关键要看自己是不是适合开公司做总经理。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不是适合?没别的办法,只能试。王志东一试,觉得很适合,继续做;严援朝一试,发现不行,调回头继续做他的程序员,当他的总工。在我们看来,这两种结果都非常正常,都非常自然,绝对不能说王志东试成功了,很有意义,严援朝没试成功,就是白费时间。生命贵在迎接未知的挑战,本可以一试,因为怯懦,到最后连自己都无法搞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适合做某事的境遇,才值得惋惜呢。
一个人在某方面取得了一定高度的成就或者有了既得利益之后,就很难否定自己,很难凤凰涅磐,寻求新的突破,然而“总是走在老路上”的生命有何意义?尼采说,“错误不是盲目,错误是胆怯……任何成就,任何进步都源自勇气,源自对自己的强硬态度,源自针对自己的整饬。”成功的人一定是勇敢的人。
1993年,微软请国内大公司帮助推广Windows,让国内公司出人巡回讲课。四通的王杰找到严援朝,请他代表四通讲面向对象的设计。从此,严援朝和王志东走到了一起。
我太适合做计算机了
严援朝经历坎坷,但严援朝很幸运,他最终找到了最适合他做的计算机工作。
1968年,17岁的严援朝去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旗插队。4年后,靠父亲的朋友帮忙,他来到河南平顶山姚孟电厂做工人,当时的想法是做工人总比插队做农民强。1976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回厂做技术员。1979年,为了回北京,严援朝求厂长把他降格为工人,因为干部不许对调回京。进北京低压电器厂焊了一年板子的严援朝很苦闷,他哥哥把他推荐给了当时在四机部六所工作的俞正声,通过俞正声介绍进了六所。
报到第一天,室主任问严援朝:你会计算机吗?见都没见过计算机的严援朝说,我会!“我干嘛说我不会。我说,我什么都懂,我都会。只不过没有机会接触,但我都知道。”严援朝当时知道的仅限于曾经听说过“8”什么,他连8008处理器都说不全。
室主任给了严援朝三本讲微处理器的书,严援朝看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室主任问严援朝看得怎么样,严援朝说,我什么都会了。“真没有什么难的,80年代,计算机刚刚起步相对来说,都比较简单。”室主任就让严援朝改造一个进口的单板机,加内存,改软件,添外设,严援朝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看到严援朝真行,室里面就让他正式参加课题组参与设计摩托罗拉系列的计算机。
有人说,严援朝没有任何基础,能做计算机,而且做得很出色,是个天才;严援朝却认为,所有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最主要的事情是,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机遇,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事。他的幸运仅在于,在各种各样的组合条件下,找到了最适合他做的事情。“一进六所,看完三本书,我就觉得,计算机这东西对我来说,绝对不神秘,太容易了。一份从来没接触过的工作,一接触就明显地比别人高一筹,这就是最适合你的工作。比如,做买卖,一做就明白做买卖是怎么回事,那你肯定适合做买卖,你就不要再想别的事了。而一个工作你学了十年,整天抱着书看,感觉特别痛苦,还很难,这事你干脆放弃算了。”
严援朝认为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特别适合计算机“说一不二”的原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计算机从不蒙人。”“我这个人记性很差,计算机倒也简单,就是0和1,只要记住基本的两三条规律就行。既然我在记忆方面不如别人,那我在别的方面肯定比别人强,我在两三条规律的灵活应用方面、拓展应用方面能力就很强。数据结构,我没学过,我看了五天,我觉得我脑子里原来就是这样想的。”在严援朝眼里,写软件的过程就是弄清楚自己将要写的软件“是什么”的过程,“把软件的目标一直分解下去,分解到许多个最简单的“是什么”,分解完了,这个软件也就设计完了。”“做软件就是在不断地明确目标,就是搞清楚你的GO是什么,所有的软件都逃不出那三句话——IF、THEN、ELSE。棒的程序员很快能够知道自己的GO是什么,老没长进的程序员老也弄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干嘛,所以永远处在学习过程中,手里永远拿着一本书,永远在学,永远也学不会。我也看计算机书,但看书的方法不一样,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书里最关键的几句话,然后把书扔了。”
“我希望做软件工作的人,都是适宜做软件工作的。但事实上是做不到的,能够知道自己最适宜做什么是很难的,有些人可能一辈子在做他不适宜的事,没有机会啊,假如没有CCDOS的机会,我也不会去做软件。”因此,严援朝清醒地知道,大型的软件不能依赖像他这种人,而是要依赖一大批普通的、有扎扎实实基础的工程师。“我们这些人可以出主意,可以做系统分析,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感觉,但我们这样的人毕竟太少。”所以,严援朝特别强调程序员之间的合作。“这个时代和我们那个时代不同了。我们那个时代个人行为太多,因为那个时候,毕竟简单,软件也小,因此,门外汉可以做软件;但现在比较难,现在要做大软件,只有大型的、完善的软件才能有商业价值。因此,大家要遵守共同的规则,设计时定下来的结构、通讯方法、修正方法大家都要遵守,别老异想天开。你的领导安排你做什么事,你就老老实实做,不要急于表现自己的发明创造。现在程序员第一个任务不是表现你的程序技巧有多好,而是你充分理解领导交给你的任务是什么。”自己是一种人,但能明白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很不容易。
****
采访手记
1996年秋天,曾经跟着严援朝在长城干的程序员姚志军在中关村自己开的闻捷公司里面给我讲严援朝的故事的时候,我就萌生了写严援朝,写一写中关村传奇故事的念头。我想,在中关村杂乱林立的小公司后面,隐藏着的无数个不眠之夜和无数个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心酸,才是中关村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好题材。
1997年,下决心写《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有严援朝这样的人值得写是一个重要原因。严援朝极少抛头露面,为了约上采访,我们请严援朝的“老板”王志东帮助做“思想工作”。王志东怕严援朝的“脾气”让我们不舒服,采访那天亲自出面为我们张罗介绍,意思是说,这是我们的朋友,别慢待了人家。
其实,严援朝并不是那种特别难以接近的人,他只是没有什么城府,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从不掩饰而已,而且他说话声音特别大,采访时,也没关门。熟悉严援朝的人喊他老顽童,王志东说严援朝生理年龄47岁,心理年龄只有20岁。虽然,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很真诚,但不分场合地坦诚,也会无端地得罪一些人,坏了一些事。这一点严援朝清楚,但他不想改。“我特讨厌别人玩虚的,最要命的是浪费我的时间,还逼着我去听,没意思。”严援朝觉得自己青少年时期赶上“文革”,没过好,他想重过青少年,因此严援朝总能和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玩到一块,喜欢跑到网吧里面干Game(游戏)。
严援朝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他排行中间。严援朝说,他小时候头就特别大,重得抬不起来,老是耷拉着脑袋,不受人重视。因此“我这人比较安分,从不幻想有什么东西会掉到我头上来,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己努力才会有机会。”严援朝最喜欢巴金的《家》,因为他的母亲也出身在武汉像《家》一样的封建大家庭。严援朝印象深刻的另一部小说是巴尔扎克的《邦斯舅舅》,邦斯舅舅是一个心无城府的总招人算计的古董专家。我们问严援朝,喜欢这部小说是不是因为他自己也常招人算计,严援朝回答,那倒也不是,就是印象深刻。
严援朝每天上班第一件事,是用40分钟时间跑到每一个他管的程序员面前,问“工作都怎么样了,你做得怎么样了,有什么进展,有什么困难?”然后,躲进自己的办公室里做昨天晚上睡觉前想好的事。
47岁的严援朝还在跟踪最新的技术,一方面是因为他觉得新东西很好,不学新东西会“死掉”;另一方面是为了带新人。“怎样教新人最快?那就是用最新的技术来教他们。现在很难设想问一个新人会不会8080的汇编,会不会6800的汇编,用不着会。”
第一线的严援朝说,他最多再干10年,说这话时,严援朝的表情让人觉得彷佛10年不长似的。“退休之后,不是说不写程序了,而是我写的程序将不再会影响公司,不会再作为公司的产品了,那时完全是玩,没准我会去做个黑客。”严援朝最高兴的时刻在软件完成之时,但高兴之余就失落。“这个软件完成了,我还做点啥,没劲。”最多也就高兴一天、半天。“我想法特别多,我想做的事也特别多。现在只要有人在做我想做的事,我就高兴。我现在岁数大了,我知道我一个人做不过来许多事。”1985年、1986年的时候,严援朝特别想去做机器人,“我当过钳工,当过电工,搞过硬件,会写软件,我很喜欢数学。”只是没有机会。所以,严援朝明白个人的能力再强都没有用,是时代推着个人走。
1981年,大家刚刚把一台机器调出来,严援朝一个开关扳错了,整个机器烧了,课题组几个月的心血没了。当时的课题组长刘德贵说,没事。严援朝从此学会了宽容,懂得了干什么事情都要领导支持。如果一件事情领导不支持了,他也就不想再做了。
求伯君长青
知识英雄——影响中关村的50个人
求伯君长青
求伯君,1964年11月26日出生于浙江新昌县。
198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后分配到河北省徐水县石油部物探局的一个仪器厂;
1986年,从仪器厂辞职,加盟北京四通公司,1987年,调深圳四通公司;
1988年,加入香港金山公司在深圳从事软件开发;
1989年转到珠海,开发成功国内第一套文字处理软件WPS;
1994年,在珠海独立成立珠海金山电脑公司,自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CCDOS严援朝、五笔字型王永民、2.13吴晓军、CCED朱崇君相继从前台渐渐隐去的日子里,求伯君却似一棵长青树,不断地为我们演绎出为人传诵的故事与传奇──1994年盘古组件失败,1995年中国第一个游戏软件《中关村启示录》诞生,1996年为继续开发WPS 97卖掉别墅,1997年重铸WPS辉煌。
求伯君十年不倒,原因在于他一直在走着一条和一般程序员不同的路。大多数优秀程序员大都选择了自己创业或者合伙创业的道路,而求伯君则一出道就碾转于四通、 金山、方正这样的大公司,在这些公司的经历使求伯君具备了大公司的眼界和胸怀。这是求伯君高于同时代程序员的本质原因。
出道
11年前,促使求伯君走出河北徐水县城的是深圳大学来他们单位实习的一位女学生。和这位女学生谈上恋爱的求伯君,在1986年10月去了一趟深圳。求伯君把此次深圳之行称为此生逢上的第二次不可错过的机遇。“我突然发现深圳的世界真漂亮,什么都新鲜。在深圳,我第一次听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我喜欢这种快节奏。”百废待兴、热火朝天的深圳对22岁的求伯君来说,是那么的有号召力。这种号召力促使求伯君决定立刻从原单位辞职。“单位不让辞职,我也管不上许多了。为了尽快出去,户口、档案全抛在了脑后,不要这些了又怎么样!管他三七二十一,先出去再说。”
去深圳沿途,求伯君在河北涿县和北京的逗留延迟了他去深圳的步伐。在涿县帮助同乡解决计算机打印问题的过程中,求伯君萌生了把原来只有自己能用的24点阵打印驱动程序,改进成了一个通用的、支持多种打印机的西山文字打印驱动程序。在同乡的机房里,求伯君用9个晚上,沿着原来的思路,全部重写了原来的打印驱动程序。
9天后,怀揣8张西山打印驱动程序软盘的求伯君赶到了北京,打算从那里赶往深圳。
求伯君在临行之前,在同学的怂恿下,先去四通把自己的打印驱动程序给他们看了看。四通当时正好在推OKI8320打印机,正缺少一个好的驱动程序。这样西山打印驱动程序就以2000元、分10个月付清的价格卖给了四通,而“四通500百元一套,卖了好几百套。”
感觉到求伯君是个人才,四通开始挽留求伯君,“来我们这里干吧,明年成立深圳四通,一定调你过去。”就这样求伯君留在了四通,他是四通招收的第一个在北京没有住房的外地员工,四通为他在颐宾楼租了一个床位。在四通,求伯君结识了他成长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人——香港金山老板张旋龙。
当时张旋龙正在和四通合作推SUPER机,一批机器的BIOS有问题,启动不起来,求伯君花了一个晚上就把它改好了。“这个问题香港都解决不了。从此,张旋龙开始挖我。”
深圳四通成立,北京四通不同意放求伯君,而求伯君建议在PC上做和MS2401类似的文字处理软件的计划又被否决了。于是,求伯君就给当时的四通总裁万润南写了一封辞职信,万润南很快批示:“公司初创,人才难得,建议沈国钧与王玉钤协商调深圳。”
求伯君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深圳了,刚到深圳时,四通让他负责公司的一个经营部。与他对口做生意的,恰巧是张旋龙的弟弟张小龙。即使同好朋友做生意,求伯君也赚不了钱。若干年后,求伯君和张小龙闲聊中提到那段商人生涯,张小龙透露那些生意他赚了多少多少。求伯君大笑,“难怪我赚不到钱,钱都被你赚去了。”让求伯君经商,犹如缘木求鱼,而给他一个环境,让他潜心开发软件,则是如鱼得水。正在这时,香港金山公司答应提供条件让他专心致志地开发WPS。“不用优薪高职,这已足够了。”
求伯君决定大干了。他目标很明确,做一张汉卡装字库,写一个字处理系统,能够取代WordStar,这个目标就是后来的WPS。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从1988年5月到1989年9月,求伯君把自己关在张旋龙为他在深圳包的一个房间里,只要是醒着,就不停地写。什么时候困了,就睡一会儿,饿了就吃方便面。在这样的一年零四个月中,求伯君生了三次病,第一次肝炎,第二次肝炎复发,第三次又复发,每次住院一个月到两个月。第二次肝炎复发正是软件开发最紧要的关头,求伯君把电脑搬到病房里继续写。开发之苦不是病魔缠身,不是身心憔悴,而是孤独。“有了难题,不知道问谁,解决了难题,也没人分享喜悦。”求伯君在这孤独中,写下了十几万行的WPS,在写完最后一行程序的时候,求伯君没有任何感觉,“任何一个产品,做成功以后,不会有什么感想,所谓感想都是后来总结出来的。”
作为作者的求伯君麻木了,而还在上大学的雷军一看到WPS就感到震惊,“我不相信中国还会有这么好的软件,当时觉得这个软件一定是在香港做的。”
WPS没有做广告,也没有去评什么奖,仅仅凭着口碑,就火了起来。求伯君对原因的解释很朴素——“市场上奇缺这种东西。后来的王码480、巨人6402都是WPS的模仿之作。”雷军的解释是,“WPS定位很准,就是字处理,不是排版。那时候,搞一个排版太复杂了,用户根本接受不了。”
十年不倒
WPS开始挣钱了,每年3万多套,每套批发价2200多元。“但这是公司赚钱,对我来说,没赚什么钱,我只是一个打工的。开发之初,既没和公司谈提成,也没和公司谈股份,什么都没有。是老板好,给了我一点奖金。”“如果从开始就想着怎样赚钱,我也不会有今天。事业和金钱无关。当你全身心投入开发的时候,不给你钱你也要干。开发时,根本没有心思考虑报酬。只有先成就了事业,才有资格谈报酬。”
一路高唱凯歌的WPS,在1993年,遇到了Word的挑战。求伯君主动迎接挑战,做了一个类似于Office套件的产品,叫作盘古组件,里面有WPS、电子表和字典。
求伯君今天把盘古组件失利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盘古力量分散,没有发挥WPS当时在字处理领域的领先优势;二、没有沿用WPS这个很有号召力的名称;三、盘古自身不够完善,没有做到“所见即所得”,完全是DOS版的照搬;四、刚刚独立的珠海金山公司没有销售经验。“我们本来只是一个开发部,盘古出来,销售、宣传、策划,什么都要自己做,一时应付不过来。”盘古是香港金山被方正合并后,求伯君脱离方正,自己独立自主做的第一个软件。很不幸,它赔掉了张旋龙给求伯君的“奖金”。是否还要做下去?“不做又做什么去呢?WPS里面有我的感情。感情用事,当然不理智,但很多决策,在理智状态下,就做不出来了。很理智的人不会创造什么奇迹。”
盘古失败的时候,有人劝求伯君利用已有的名气,搞系统集成,做一些项目。“你名气大,拉项目相对容易。”但求伯君坚持WPS不能放弃。1995年,微软挖廖恒毅之前,先向求伯君抛出了绣球。求伯君拒绝的原因是:“第一、微软的态度比较傲气,给我的感觉是,要仰起头才能看到他们,他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好好干,到我们这里有前途。’使我难以接受;第二、好多朋友劝我,你这杆大旗可不能倒。”支撑求伯君做下去的原因是,他坚信“Word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
让求伯君没想到的是,WPS97的开发时间会拖这么长,“Windows有很多新东西,我们还没有熟悉过来,微软又升级了。很多技术资料,也很难找到。微软掌握着Windows,而我们什么都要靠自己从头做起,这导致了WPS97难产。如果WPS97能在1995年推出,直接和Word6.0竞争,Word6.0肯定没戏。”
时间拖久了,资金和信心都会成问题。“做到1996年下半年,是最困难的时候,资金开始紧张,信心也不足了,前途感觉到比较渺茫。当时,我们猛宣传游戏软件,试探另外的市场,但我们估计到了游戏赚不了什么钱。现在,我仍然觉得做游戏不赚钱。国外游戏赚钱,因为它的主要市场在国外,在国内没有什么投入,所以可以赚钱。我们还试探了别的市场只是没有成功,没有说而已。”1996年,苦闷的求伯君没有像1989年在深圳旅馆里那样孤独,他找到了一个发泄情感的地方——BBS,他一天给站友写300多封信。“互相之间打气很重要,我为手下打气,也为自己打气。”
“我们一直没有大的收入,游戏是杯水车薪。那时候,用WPS这个项目去吸引资金,谁都不会有信心。”此时此刻,求伯君对WPS的一往情深起了关键作用,正是在这种感情的驱使下,求伯君觉得自己再住别墅是一种浪费,200万元把别墅卖了,使WPS97开发维持了下去。正是这种感情驱使求伯君带领开发组四年如一日,每天工作12个小时,每年工作365天,从来都没有停过。“Word可以由200多人做,我们只有不到10个人,没有办法,只有比别人多付好几倍的劳动和汗水。”
英雄时代的过去
有一个笑话说,王永民一次正在宾馆吃饭,突然有人走上来问他,是不是王码?王永民说:“我就是王永民”,那人连声道歉,“对不起,我认错人了。”
1994年以前,在中国IT行业最出名的不是联想、方正、长城的总裁,更不是IBM、HP、Compaq的CEO,而是写在程序封面上的程序员的大名——求伯君、吴晓军、鲍岳桥、王志东、王江民等等。成千上万的用户每天启动使用这些“署名文章”的时候,对这些程序员也充满了仰慕之情。
那是一个英雄的时代,一个程序员凭着自己武林密笈一样的源程序,就可以创办公司,成就自己的事业与声名。直到今天,有些程序员还保留着每天开发结束,便把硬盘从机器上卸下来带回家去的习惯。在他们看来,源程序是自己的一切。
但此时程序员带回家去的源程序已经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单个程序员单枪匹马闯天下的英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不可能再产生第二个求伯君,因为已经不存在产生程序英雄的客观条件了。
今天的软件如此地庞大,需要大批程序员通力合作方可完成。如果要在Word上署名,几百个名字,一个整屏也写不完。用今天的眼光看,个人横溢的才华之于组织精良的软件工厂,就像骑瘦马挺长抢向风车发起冲锋的堂·吉柯德一样悲壮。
在个人能力所及的“小软件”上,个人的传奇也直面着穷途末路。因为Internet时代,再小的软件也必须经过全球的竞争,才能赢得中国的用户。现在的中国用户已经不是当年给什么用什么的时候了,他们对每一个要装进硬盘的软件都持怀疑否定的目光。另外,在这个讲究包装、企划的时代里,同样功能的软件,一个走红市场,一个门前冷落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精于循环语句的程序员哪懂“卖点”与“炒作”。
在英雄注定成为过去的时代里,新一代程序员注定不能渴望传奇。但即使没了声名的诱惑,真正酷爱程序的人还是会对编程一往情深,不必担心会没有人再愿意做程序员。天汇的作者陈江宁1996年伤心地离开北京的时候,可能没想过再回北京,但今年10月,他终于耐不住湖北孝感的寂寞又回到了北京,尽管陈江宁知道名声大噪的机会可能不会再有了,但他还是又回来了……
WPS97推出仅两个多月,就销出了一万三千套,这样好的势头连求伯君也始料未及。“WPS97确实有很多民族特色的地方。另外,WPS97小巧简单,Word那么庞大,对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来说太难了。我不反对你用Word,但也请你试一下WPS97。”
“WPS97为市场所接受,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WPS有着2000万的用户基础,WPS原来的每一个功能键都是它的财富,F8是模拟显示,你就用不着费事用鼠标。2000万的用户基础,不仅仅是一个用户习惯的优势,也是一种感情优势,很多用户来信说,‘我就是靠WPS起来的,对它也有一种感情;我学电脑就是从WPS开始的,我的毕业论文就是用WPS打的;我的老婆就是我在培训WPS的过程中认识的。’等等。”
现在,求伯君的目标像他当年写WPS1.0时一样明确——市场份额超过Word,求伯君知道实现这个目标会很艰苦:“我们和微软的竞争是在局部的中国市场的竞争,它在中国市场不赚钱也无所谓,而对我们来说,一定要赚钱,不赚钱就活不下去。”
作者: NoName 时间: 2005-1-9 09:55 标题: 程序人生
中国第一程序员
在中国,程序比求伯君写得好的,应该说有的是,但我们还是愿意把求伯君看作是中国第一程序员。因为:
第一,作为一个程序员,谁也没有求伯君影响大。在中国知道求伯君名字的人,可能比知道盖茨名字的人还多。以至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要在盖茨来中国的当天把求伯君请去,“面对面”地谈民族软件以及WPS97如何抗击Word。在很多人眼里,求伯君是民族软件的一种象征。
第二,WPS是中国迄今用户量最大的软件之一。只要你用电脑超过3年以上,你几乎没有可能没用过WPS。
求伯君自己认为:程序之间,没有什么好比的,殊途同归,各种功能最后大家都能实现。成者为王。“程序有两种风格,一种写得规范,大家都看得懂;一种不规范,短小精悍,几条指令就能完成一个应用,讲究速度。”求伯君认为自己属于后一种。在求伯君看来,优秀的程序员至少要具有以下品性:第一,要能吃苦。熬夜,加班,吃方便面是一种苦;另一种苦是,在中国做程序员工资不会很高,“没法高,高了养不起。”第二,要有天赋。“在中国,有天赋的程序员很多。”第三,是信念。“失败时要能坚持。像我就写了很多失败的软件。”第四,要爱这一行。“不给钱都愿意写。”第五,是团结。“现在程序都很庞大,以光盘为单位。没有合作精神,一个人做不出什么好软件。我们当时单枪匹马可以成英雄,现在已经不行了。”第六,要逢上机遇。“我是赶上了电脑刚进入中国,一切都是空白的机会。”
对照这几条,求伯君是怎样修炼成中国第一程序员的?
求伯君高考数学成绩满分,所以班主任给他报了国防科技大学的系统工程与数学系,1980年,只招系统工程专业,系统工程要大量地使用电脑,求伯君从此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求伯君把这个高考志愿称为他之所以有今天的第一个不可错过的机遇。
求伯君一接触计算机就表现出了在这方面的天赋。1983年,求伯君为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做了一个借还书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由一台Honeywell-DPS6小型机和几十个终端组成从设计到开发,求伯君一个人利用两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就完成了。一家全国性的报纸刊登了“一个学生求伯君研制成功国防科大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新闻。但求伯君没有记住那是一份什么报纸,“当时没有去在意这种事情。”
图书馆程序是求伯君写的第一个能用的程序,这个程序让求伯君挣了40多块钱。
1986年,求伯君开始研究当时的汉字系统CCDOS,把它的缺点找出来,用Debug做一些小改动。那时候,CCDOS拼音输入法输入一个字母,显示一行待选汉字,连续输入拼音时,必须等上一行完了,才显示下一行,速度极慢。求伯君对CCDOS的第一个改动是:连续输入拼音时,第一个拼音字母对应的待选汉字即使没有显示完,如果这时接收到了下一拼音字母,上一屏待选字行将不再显示。
这是求伯君第一次深入地接触PC,对CCDOS的分析为他以后写WPS的低层SPDOS奠定了基础。
自身是程序员的求伯君认为程序员最难管,他的经验之谈是:销售人员,给点高工资,多给些奖金,一切都比较好办。对程序员不仅仅是钱的问题。第一,你要尊重人家,知识分子都有一种“臭脾气”;第二,要给程序员一个能够发挥的环境。不能卡得太死。开发程序,属于创造,你不能强迫人家一定要在多少天内完成。写程序和写文章一样,思路打开了,一天都用不了;没有灵感,一个月也不一定能写出来。“我们在摸索一些经验,不能照搬国外的,因为国外可以利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一个产品投入几百人。而我们不行,投不起,经常是一个人做几个人的活,有的东西没有办法,只有精简。”
求伯君有资格谈程序员管理,因为珠海金山的程序员队伍比较稳定,做WPS97的核心人员,四年下来,没有动过。
盗版是对程序员的抢劫。求伯君认为,对中国软件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盗版。“我们国家对信息产业制订了很多优惠政策,但这些对软件企业无关痛痒。只要盗版问题解决了,其他所有的问题都不成问题了。WPS卖1套正版有10套盗版。假设10套里面,少盗一套,1比10变成2比9,对盗版来说,少了一套,对我来说,则是收入增长了一倍。我如果有了一倍的增长,根本不需要免什么税。”
****
采访手记
盖茨11号来北京这天,求伯君被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请进了演播室,在《面对面》栏目中畅谈为什么要做WPS97以及如何同Word抗争。求伯君俨然成了可以和盖茨抗衡的人物。求伯君从珠海到北京下了飞机,没吃饭直奔中央电视台,5分钟的节目,采访花了5个小时。
WPS97粉墨登场,在友谊宾馆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求伯君蓄起了胡子。当时他正在寻求大部委的支持,免不了要和相信“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官员们打交道。这次上电视,求伯君穿了一身在上海定做的特别合身的中山装,显得很中国味。
贵州电视剧制作中心也正在筹划拍摄求伯君传奇的电视剧。求伯君要求他们的剧本刻划出他自强、智慧、坚定的性格。
按照雷军的观点,写求伯君的文章虽然很多,但令人满意的还没有。雷军这样说,可能是因为雷军觉得自己的文章就写得不错,但雷军又说,他也无法写好求伯君,因为他太熟悉求伯君了。雷军的理论是,要写好一个人,既不能不熟悉他,也不能太熟悉他。不熟悉,写不深;太熟悉,熟视无睹,感觉没什么好写。
我的采访从晚上八点开始,晚上和求伯君、雷军同住在燕山酒店,因为第二天要早起看7∶20的《东方时空》,另外,早餐时他还要接受《中国日报》记者的采访,因此,聊到凌晨3点,我们就倒头睡了。
在我们眼中,求伯君身上程序员的色彩要远远大于经理人的理念。
求伯君独自掌管金山公司已经有些时日了。张旋龙从1987年开始教求伯君怎样进入所谓的上层社会”也已经十年了,关于礼节、习惯,甚至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求伯君早已心领神会。比如,他知道在各地演讲时,要穿中山装;知道来北京要住燕山大酒店,也克服了演讲时,脸红得讲不出话来的怯场,现在是就怕人少,讲起来没劲。
但骨子里面求伯君仍是一个程序员,直到今天他还没有停止过写程序。当他遇到能用程序实现的某个应用时,他不会像大多数用户那样四处去找现成的软件,而是自己写一个。“四处去找,多么麻烦!还不如写一个。”
求伯君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汇编的,他在机器上不加思索写汇编的神速,让他的手下佩服不已。求伯君认为用汇编写的程序很好看。
求伯君自己喜欢玩游戏,所以,尽管《中关村启示录》、《中国民航》、《剑侠情缘》都没有挣到什么钱,但求伯君还是要坚持做游戏软件,并将在今年年底推出《抗日》。这不是生意人做企业的方式,而是程序员做企业的方式。
能把汇编用得出神入化的求伯君不会用Word,他觉得文字处理需要完成的功能WPS里面都能实现,“假设哪个功能实现不了,我会提议,加上这个功能。”
求伯君像爱护他的双胞胎儿女那样爱着WPS,你要是当着面说WPS坏话,求伯君肯定会很生气地质问你,“WPS哪里不好?”,你说出的理由绝对没有求伯君反驳你的理由充分。
求伯君第一次知道有人盗他的版时,和所有的程序员一样,很高兴有人在用自己的东西。
求伯君乐观地估计,WPS有2000万个用户。求伯君自豪的是,WPS养活一批书商,一批搞培训办班的人,一批打字小姐,并且推动了电脑的普及。
求伯君认为,很多和他同时代的程序员没有适时地转到Windows上,并不是他们抱残守缺,而是在Windows上开发程序不是一个人能做得了的事。“投入要比DOS上大很多。具备这种转向实力的,并不是很多。”
求伯君爱看武侠书、历史书和社会纪实作品,唯独对外国文学不感兴趣。“国外名著,包括电影、音乐,都没有共同感,无法引起共鸣。我是个传统的民族主义者,喜欢中国的民族音乐,比如古筝和古琴。”
四通利方总经理——王志东
王志东,四通利方总经理。1967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89年5月,特邀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中文多窗口图形支撑环境”
1990年6月,转入北大方正负责产品二次开发与新产品研制工作;
1991年6月,独立研制并推出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s中文环境——BDWin3.0;
1992年4月,创办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93年12月,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三届“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
人们熟知和佩服的王志东是第一个写出Windows中文平台的程序员。BDWin、中文之星、RichWin使只正经写过五年程序的王志东成为继严援朝之后中国笫二代程序员的象征。但是,在1994年RichWin第一版写完之后,王志东就放下了往昔赖以安身立命的C语言,执掌了四通利方总经理的帅印。
在新天地摔的那个大跟头,使王志东明白,营造一个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比创造一个好产品更加困难。“我曾经一厢情愿地想为自己找一个好的环境,使自己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致志写程序,但是国内缺的就是这种环境,国内搞技术出身的人倒楣的很多,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怎么经营,怎么管理,怎么把握方向。”王志东在找了几次也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环境后,就下决心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
作为四通利方总经理的王志东,现在要考虑的不再是怎样精简程序指令,而是——外合作。“我要考虑,和谁做朋友,和谁打对手。做朋友做到什么时候,就应该改变身份,千万不能站错队。”政府关系。“RichWin现在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863计划、科技成果计划、‘九五’技改计划。”市场策略。“针对中国软件市场非常不成熟的现实,我们选择了捆绑和做大用户的市场策略,这个策略现在看来非常成功。”
让王志东总经理整天牵肠挂肚的远不止这些事,“程序是人和人智力上的较量,不用去考虑许多非逻辑的因素,而软件公司却要求考虑到方方面面,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公司都不会成功。技术好,还要产品好;产品好,市场还要好,关系还要好,内部机制更要好。”所有这些给了王志东很大的压力,但身为公司总经理的王志东“想推也推不掉”。
按照王志东的性格,他“最不喜欢跟谁聊天,夸夸其谈,练嘴皮子。最不喜欢看人打架,自己去劝架”。从程序员到总经理,“要做出很痛苦的牺牲,要摆脱原来个人英雄主义的状态。可能要摔过跤才能下决心完成这个转变,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机遇,组织管理和聪明完全是两回事。”
“五年多的程序员生涯,我感觉实在没过够瘾,挺遗憾才只有五年,其实直到现在,我经常还有回去写程序的冲动。我现在的情形就像老鼠踩飞轮,越踩越快,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力,我现在已经踩上去了,想停都停不住。也许三五年之后,四通利方做出来了,我聘一个总经理,自己再去写程序。”看看王志东的经历,就能明白王志东做了总经理为什么还想回去做程序员。
上街
1987年,王志东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读完大三,感觉学分挣得差不多了,就进了中关村。刚出道的王志东在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攒机器、倒机器、前台销售机器,忙里偷闲玩一些西文软件的汉化,在没有源码的情况下,他汉化了AutoCAD的一个版本,开发过IBM5550上的汉字系统。就这样一晃一年过去了。
是用户的一个需求改变了王志东发展的轨迹。这个用户买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又买了四通4S系统,但两个排版软件对硬件配置要求不一样,不能装到同一台机器上用,商家告诉他非要买两台PC才行,用户为这事很头疼,在街上逛的时候,碰到了王志东,问王志东能不能帮他一把,王志东答应试试看。
方正排版系统和4S系统对显示卡、打印机要求都不一样,王志东的方案是以4S为原型,把北大方正系统移植到新机器上,这样就必须改动方正底层的驱动程序。方正产品是加密的,王志东先解密,然后反编译,再修改。一个月后,王志东把两个系统装到了一台PC上。
这个用户很兴奋,跑到方正说:“你们说不能做的事,我找人完成了。”方正的人不信,这个客户就把机器拿去给他们演示。方正的人看了演示,一定要追问到底是谁做的,客户就把王志东供了出来。
从此,王选记住了王志东的名字。几个月之后,一家大报社向方正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方正就找王志东把问题解决了。发现王志东很能干,方正的人就对王志东说:“知道你上了‘街’,收入很丰厚,不好意思叫你过来,但你可以考虑来做客座研究员。”进方正把上街看成“下基层”的王志东通过一年多的锻炼,觉得中关村自己大致了解得差不多了,正想到一个正规化公司修炼一下。于是,就顺着这个台阶,进了方正。
1989年,进方正的王志东像个消防队员,主要任务是解决方正系统的硬件兼容和软件特殊要求问题。方正对程序源代码控制得非常严格,王志东要在没有源码的情况下,先反编译方正的软件,然后,再为方正软件解决兼容性问题。“加密对我不起作用,我能把原来的加密方法改了,然后,再用自己的方法给它加上密。”
方正的维思系统决定在Windows上开发,但当时Windows不能处理中文,找微软,微软还没做Windows中文版的计划。王选曾安排过一个学生做Windows汉化,做了半年,这个学生去了加拿大。王选想到了王志东:“你能不能把Windows汉化了?”
任务很艰巨,要在三个月内拿出东西。“Windows我从来没摸过,再说,我对C还不是特别熟,我以前多是用汇编和Debug一点点改。但我一拍脑袋,就答应下来。我说,行,我试试看。王选说,别试试看,立个军令状。我当时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又能怎么样。”就这样,王志东正式到了王选的研究所。
王志东开始躲进自己屋里,什么人都不见,专心写自己的程序,各种设计的纸铺了一地。两个多月后,王志东写出了汉化Windows1.0。王志东活干得太快,实在不好管。于是他一口气做了几个汉化Windows版本后,就从研究所又回到方正公司。
外挂
直接在西文Windows上改,版权上有问题,工作量很大,又不能改得很完整,只能够凑合用。王志东突然想到能不能用外挂的方法解决Windows处理中文的问题。王志东用了一个多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外挂的方法验证了。此时,王志东兴奋了,“这是全球第一个Windows外挂系统。原来写了一万行的程序,外挂方式一千行全解决了。后来,这个程序越写越少,而且原来英文Windows的所有API都能用了,所有的打印机和显示器都支持。”
王志东的外挂思想是:假设自己设计一个中文的Windows,每个API都可以自己定义,但自己又不可能写一个完整的中文Windows,于是只好寄生在英文Windows之上,只要英文Windows能做的,就都让英文Windows去做,它做不了的中文部分,才自己做。实现的方法是,把自己的代码嵌进英文Windows去,动态地塞到它里面去。这样对于应用软件和用户来说,好像是在一个中文操作系统上工作了。外挂系统有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程序陷阱,另一个是作动态定义。
“这样一来系统稳定了,我只需要做我自己要的中文部分,其他部分全部动态定义,全都利用它原有的系统。原则上一个外挂产品,所有Windows都能用,这样就解决了Windows中文处理的完备性和可移植性问题。我原来在研究所做的内核汉化方式,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台湾资策会也做内核汉化,但后来微软不给授权,它就不能做了,而外挂是独立的。”
程序写完了,王志东没有把它太当回事,反正是业余作品,该到方正工作照样工作,“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想好,这东西到底会有怎么样的影响。但是到了1990年底的时候,Windows3.0全球火爆,国内也开始炒Windows。台湾的汉化Windows已经出来了,国内也有长青、保利、长城等五六个版本的Windows出来,但都大同小异,和我在方正做的那套内核汉化方案一样。而我的外挂新方案却一直没有人能用,我很着急。11月份,我找了方正领导,方正才知道我有这个东西,但我说错了一句话,我说我的东西能排版。”
1991年6月6日,首届全国Windows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王志东对单位领导说我想参加,后来又说我要参加。为了参加这个会,王志东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忙活产品化、测试样张宣传材料,做完以后,王志东给它起名BDWin。
BDWin拿到会议上,把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震动了,CCDOS发明人、这次会议的策划人严援朝自己开发了一个中文视窗,叫做保利视窗,但是他一看到王志东的BDWin,就说,“我的东西不推了,推你的,我的东西不行。”后来,严援朝给王志东做了总工程师。
福州会议回来以后,BDWin连加密卡做了几百套,两个月时间全卖出去了。BDWin年终被评为方正1991年的七大成果之一。
中文之星
1991年10月,王志东认为自己在方正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就想走出方正再学点别的。“大学毕业,我不读研究生,是因为我觉得学校的东西,我都学得差不多了,研究生三年等于白耗时间。对我来说,两三年是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我要学一样东西,学完就得改学别的。”
离开方正的王志东面临三条路:一是,自己办公司;二是,出国;三是,去外企。这其中,到新加坡做EDI和多媒体开发,因为技术比较新颖对王志东吸引力最大。“我想去学一学国外企业管理,学几年,再回来自己干,同时练练英语。”
利用在家等出国手续的机会,王志东又埋头做了一个全新的中文之星1.0版。不久,他碰到了一个一起上街的北大同学,同学看到王志东写的这个新玩艺,建议他一起办公司。“北大的同学在一起特别务虚,说我的软件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面旗帜,我们说起大道理来没完没了,但特别投机。”
出国包吃包住,什么都有,但王志东觉得不刺激,虽然新加坡给的是技术移民名额,并且为王志东签证延期了三次,但王志东此时已经醉心于合伙投资办公司了。
1992年4月底,新天地成立,王志东出任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当时看来,这样的分工很自然,我是搞技术的,公司有管理和技术两摊事,我只能管技术,我不管技术,没有人管技术,我也懒得管财务和人。”
5月21日,中文之星1.1版首次在京交会上亮相的展台还是蹭来的。当时王志东他们没有钱租展位,也来不及,就以参观者的身份挤了进去,看到有空展台,就把资料往那儿一放,向人宣传,展台的主人一来就跑。后来,找到一个展位,是一个学校的,王志东他们正向别人讲解得起劲,来了一个老者,王志东他们就给他介绍,把资料发给他,这位老者也不理会,看看展位,问王志东他们:“你是哪的?”王志东说:“我们是新天地的啊”。老者就乐了:“这是我们的展台。”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王志东自己拯救了自己。虽然他说“当总经理是被人推到水里去的”,但王志东如果当时不当总经理,他是否还会有今天?
求伯君、王江民、朱崇君哪一个不是因为自己为自己做主,才有了今天让人羡慕的结果。周志农从超想出来,自己开办公司当总经理。鲍岳桥、简晶离开希望最可能的结果也是自己开公司。简晶说,经营以前我们不懂,但可以学,至少要试试看能不能学会。王志东说得很对,从一个程序员转变为一个经理人,不仅是一个能力和心理问题,还要看有没有机会
作者: NoName 时间: 2005-1-9 09:55 标题: 程序人生
祝鲍岳桥他们好运。
对于程序写得出类拔萃、又胸怀壮志的程序员而言,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写程序的单纯想法行不通。谁没有付出管理的辛苦,谁就只能被别人管着。
吴晓军离开晓军电脑公司,晓军公司仍然叫晓军公司;王志东离开新天地,新天地照样出中文之星,在这个什么都可以被替代、被COPY的信息时代,程序员身上的技术和控制公司的权力相比显得实在是太脆弱了。所以,程序员总是弱者。
中文之星几乎是一夜成名,在很短几个月时间内一下就传开了。公司当初的定位是:用中文之星出名,不求赢利,以这杆旗帜进行金融、房地产的炒作。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公司架构。
但世事总是出乎人的预料。1992年底、1993年初,中文之星开始赢利,而房地产没挣到钱。1993年初,公司开始出现矛盾,王志东感到很痛苦:“我不去国营单位,到公司;没留在方正,自己办公司,目的就是希望找一个很轻松的工作环境,如果在自己办的公司里面还出现这么大的人事、权力矛盾,那就完全背离了我的初衷。”
到了七八月份,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志东感觉拖下去,对自己绝对不是好事,“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我不能不要我的自由,而且,我也没有把中文之星这个产品本身太当回事,这个东西好像我做个作业似的。”
虽然王志东这样宽慰自己,但中文之星毕竟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中文之星就像他的儿子。他现在要为他当初的幼稚想法付出代价了。公司成立之初,大家都同意王志东把中文之星登记为个人发明,又让王志东当法人代表,王志东却说:“我才懒得管你啦,我还是做技术吧。我当时还担心技术是我的,如果权又在我这边,不平衡不好意思呢。”
虽然“儿子”难舍,但“舍不得儿子套不住狼。”王志东辞职了。650万美元风险投资注入此时的王志东心情悲痛,感伤良久。“我找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别人可能认为风光还挺好,但是我走过来,已经是一道一道伤疤了。这时,微软暗示可以直接到美国去,会有比较好的待遇,但出国是走回头路,我更不死心。”
辞职以后,王志东找到方正、联想、长城等几家大公司,想说服他们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新公司开发中文平台,因为王志东觉得它们都需要新的中文平台,但王志东碰了一鼻子灰.
此时,四通找到了王志东,王志东也看中了四通的体制,四通利方成立,王志东亲任总经理。
从1993年底到1994年3月,王志东领了六七个程序员,没日没夜地做开发,程序量将近100万行。王志东当时认定RichWin最快3年左右才能把整个框架做好,它技术的先进性会有5年到10年。这话后来被验证是正确的。“RichWin已经超越了我在1992年提出的中文平台概念,它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环境。中文的问题它有责任解决,而且,解决得一定要丰富,另外,它还要起到系统增强的作用,还要有中文应用工具和应用环境,比如字典、Internet应用工具、汉化工具等。所以,RichWin当时定名为多元系统支撑环境,它是中文平台向中文应用平台的发展。”
产品做完以后,公司安定下来。市场也起来了,王志东就把精力集中到了公司国际化上。“中国企业具有过于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一定要借助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
1995年,王志东两次去硅谷,朋友给他介绍了几个风险投资基金。“我在大学很喜欢看的一本书是《硅谷热》,印象最深刻的是,乔布斯穿得破破烂烂去找银行家,要他投资,苹果因此一夜成名。当时,我穿的虽然不是很破破烂烂,其实也是很落魄。”当时谈的人正在给Netscape做上市,约的是一个小时,但王志东和人家谈了两个半小时。王志东请人家给出出主意。对方说,“你公司太小,投资才合640万美元,但业务挺有意思。要争取风险基金,必须先进行国际化改造。”
王志东就找到罗伯森·斯蒂文思公司,聘请他们做投资顾问,进行了一年多企业改造。
到1997年选了三个投资人,用650万美元购买四通利方的一部分股份。“这样公司的资本金增大,公司的管理也更加规范了。”风险基金对于特别缺钱的中国软件企业是一剂补药,但王志东提醒:“吃补药,也要看自己的体力,补不好是要七窍流血的。”
****
采访手记
1992年3月,微软中国区负责人来北京,王志东跑到香格里拉饭店对他讲,自己正在做中文之星。这位负责人给王志东泼了一盆冷水:“你这东西在台湾有人尝试过,已经灰溜溜地放弃了。你们别再冒这个险。”王志东就耐心地给他讲自己软件的特色和功能,但没能够引起注意。
不久,PWin策划经理来北京,和王志东谈得挺投机,他好心好意地跟王志东说:“咱们都是好朋友,你的中文之星赶紧卖,还可以卖半年,9月份我们的中文版就出来了。”
接着,又有人告诫王志东:“搞中文,你就别跟我提了,我在台湾做了很多年,你做的什么技术我都知道,你说的根本不可能做出来。千万不要和微软对抗。”
但是到了1996年的时候,微软开发部主动来找王志东了,说希望买多内码技术。王志东这时开始摆谱了:“除非价格很满意,一般价格只能买使用权。”经过三四个月的艰苦谈判,微软认为多内码技术也没那么复杂,王志东不应该拿那么大的架子,就决定自己做,但做了一年,在香港推了一个NT国际中文版,用户反应平平。
王志东不认为RichWin是和微软直接竞争的产品。“RichWin不是操作系统,它支持PWin。1996年3月,PWin95正式上市后,RichWin市场不但没有萎缩,反而是一年比一年增长快,特别是微软刚推出PWin95的时候,RichWin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程序源代码被视为程序员的命根子,但王志东正经写程序的五年间三次主动交出了自己的源代码。第一次,是在王选教授的研究所,王志东把自己做出的第一个汉化Windows留在了研究所;第二次,是他离开方正的时候,他交出了BDWin的源代码;第三次,是离开新天地的时候,他还是交出中文之星1.21所有源码和所有开发资料,而且还把中文之星2.0的开发框架留下了。王志东每交出一份源代码,都这样劝慰自己——这个产品只是我的一个习作,我会用新知识,写出一个更好的。
王志东交源代码是因为他明白:技术人员必须自爱,单位的权益一定要尊重。而且,他也相信,自己有能力不断地创新。王志东特别看不起某些人拿着十年前写的产品,跳来跳去,到哪都是那个东西,一辈子好像只能干一样东西似的。“这样做是对所有参与开发的合作伙伴的不尊重,对自己也是一个约束,因为你要背着一个包袱走以后的路。”
王志东交出源代码,也交出了包袱。王志东带领一班人马写RichWin的时候,对他的同伴说,“中文之星的源码,你们要全忘掉。”
王志东不怕别人从他这里学技术。“包括双桥,他们都承认是从RichWin学的。一项新技术三五年后就基本流失了,所以,要不断有创新,才能让别人永远跟着你学。只有一种方法能让别人不学你的东西,那就是你的东西做得很臭,根本没用。”
王志东对自己的评价是不笨。“有时觉得自己聪明得不得了,很得意,可忽然又觉得自己不行了,很倒霉。”这或许和他总爱走没谱的路有关,总在波谷与波峰之间起伏有关。
程序五杰
吴晓军、鲍岳桥、周志农、刘旭、朱崇君作为中国第一代成名的程序员,他们个人奋斗的酸甜苦辣同中国软件地起落同步。国内接触过计算机的人都使用过或仍然使用着他们用智慧和心血凝结而成的程序。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昔日的光彩 。有些会在新一轮的角逐中再次成为赢家,无论如何,在他们身上会有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这可能是中国软件的一笔特殊财富。
吴晓军痴心不改2.13
吴晓军1947年7月14日生于山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专业毕业。1967年9月,参加工作。1986年,2.13A问世。第一次见吴晓军是在科利华集团晓军公司关于商业管理软件的新闻发布会上,当时他正忙着以晓军公司总工程师的身份介绍晓军公司的十个管理软件。我当时很诧异:吴晓军该不会改用Delphi编写管理软件了吧
后来在京交会上,发现吴晓军仍然钟情2.13,耐心仔细地向用户展示他的2.13L版。有人对此大惑不解:既然DOS已经日薄西山,而且,现在2/13也不是主流的DOS中文平台,连赚取最后利润的机会都没有,那么,还做它干嘛
但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一个做了10多年,曾经又被广泛认可的软件,想要轻易放下,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简晶离开还要完善《中国龙》,陈江宁离开怡江明星还要把《天汇》在Pwin95/EOS小窗口下切换不花屏改好一样,吴晓军也要把现在DOS中文平台所能达到的技术高度,全做到2.13上,有没有人用是另一回事,做好2.13则是吴晓军的心愿。吴晓军此刻的努力更多的可能只是为检验自己的能力。既然是为了实现自我,谁还会去管这些努力,能否带来利润
对于后来成为市场第一的DOS中文平台的是UCDOS,而不是最早成名的2.13,吴晓军的解释是:他没有抓住机会。“早在1993年的时候,我们已经有能力做‘直接写屏’的软汉字系统,但那时公司的汉卡卖得正火,市场人员坚决反对推出软汉字2.13,这样就给了UCDOS后来居上的机会。”
为了抓住机会,吴晓军是有魄力的。为了推动产品,吴晓军曾经卖掉过汽车和住房。这是许多发了一点小财,就整天想着怎样护住钱袋子的生意人所绝对不可比拟的。吴晓军和机遇擦肩而过,不是因为眼光短浅,也不是因缺乏魄力。
世事无常。谁能想到吴晓军会离开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晓军公司,然后又回到晓军公司挂个总工程师的名份。他现在每天都要去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上班,主要工作是网络和机器的维护工作,他是那里的总工程师。
吴晓军现在最开心的是,2.13的老用户找上门来,求他能帮助改进一下2.13,以满足新的需求。许多用户告诉吴晓军,他们仍然在用2.13,而没有改用UCDOS,因为2.13打印速度比UCDOS快,这让吴晓军很满足。
包括鲍岳桥在内的许多做中文平台的程序员都承认自己在做DOS中文平台时,从吴晓军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UCDOS"主刀”鲍岳桥的第一本书就是《2.13剖析》,想必这本书为他以后做UCDOS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经历了许多风雨,但吴晓军还是保持着风趣幽默的性格。在日前举行的周志农的婚礼上,有人称自己是“大老粗”。吴晓军则讲:“你算什么大老粗’!比岁数,我比你‘大’,比所龄我比你‘老’,所以我才是‘大老粗’。”
吴晓军曾经用算不上开发工具的DEBUG写下了2.13H这样壮丽的篇章,H版以后他开始用汇编,现在他打算用VB写程序。对于像吴晓军这样的传奇人物,不应该过多地考虑他在使用什么开发工具,有人用了一辈子VC,也没能写出一个十个人曾经用过的程序,而吴晓军用十分笨拙的DEBUG却写出了几乎每个使用过计算机的人都用过的2.13。
离开希望的鲍岳桥
鲍岳桥,1967年4月4日出生于浙江余姚;
1989年毕业于杭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
1989年开始在杭州橡胶总厂电脑室工作
1992年编写出PTDOS 1.0
1993年5月进入希望电脑公司,开始从事UCDOS的开发工作,同年10月发布UCDOS 3.0
1994年到1997年先后主持开发UCDOS 3.1 ~ UCDOS 7.0及UCWIN Gold 1.0
1998年初离开北京电脑公司,与简晶等人组建了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现公司的发展是Internet网络娱乐方面
元旦前后,希望公司软件部总工鲍岳桥、副总工简晶(《中国龙》汉字操作系统的主要开发者)等三人递交了辞呈。“这是个最合适的时机”,鲍表示。因为此时UC DOS/UCWIN 7.0正好出炉,此刻离去,不会给后人扔下烂摊子,也不会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希望待我不错”,他平和地表示,同时也盼望公司及大家都能理解这种正常的离去。
鲍岳桥四年多的希望之旅就此画上句号,UCDOS 30、31、40、50、60到70的辉煌留给了历史。尽管鲍本人淡化自己的举动,但作为软件业的明星,他们的行动以及去向还是引起业内广泛的关注和猜测。鲍对自己辞职的原因解释为自己想寻找新的挑战。的确, 4年作为人生的一站也不算短暂。但据知情人士分析,其中的原因 是与软件公司的待遇和管理有关。鲍虽顶着“总工 "的桂冠,但此头衔象征性的成分居多。据说希望公司平时部门经理级的会议,鲍“总工”都难以参加,鲍更像一位纯粹的程序员。我不知道公司对鲍“总工”的待遇,但光顾过鲍岳桥在黄庄那套住房的人士都反映,“鲍岳桥的家居环境更像刚刚进城的打工仔住的地方”。
“这次离开并没有预谋,但也是思考很久了。” 鲍岳桥选择了自己创业的道路。如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未明朗。公司也没注册。“软件公司比较特殊,因为产品是关键,有了产品再注册也不迟。”鲍潇洒一笑。因此目前三位好汉也无所谓上不上班,但产品开发已在行动。公司名字也初步想好,叫“联众”,较大气,英文名“Gl obalLink"。对于他们今后主攻的方向,究竟是另辟蹊径,还是再插上一脚去争夺既有的软件市场,无论是对手还是朋友,都非常关心。“产品两大主攻方向是Internet和企业应用,都是范围很大的领域。目前有一个产品比较明确,打算 8月份推出,但软件的产品周期很难确定。可以肯定的是,今年至少会推出两个产品”。口口声声“无可奉告”的鲍岳桥在与笔者愉快的闲聊中还是透露了一些机密。
对于目前国内软件业,鲍认为整体水平不高,人员素质也不高。大家常挤在狭窄面内。其实领域很宽,也就是市场机会还有很多。言谈之中,鲍流露出自信和乐观。的确,优秀的程序员自己创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但这也是全新的挑战。首先,鲍等人长期专攻平台,如果放弃系统方面的经验而转战应用方面,将如何扬长避短 如何发挥原有优势 这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其次,圈内成名的程序员往往跳不出宿命,那就是只会有一个成功的代表作很难再延长生命周期。因此,尽管31岁的鲍还年轻得令人嫉妒,但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焕发第二次青春,也是严峻的挑战。而更关键的一点,三名好手都缺乏管理一个软件公司的经验,虽然技术是他们的特长,但创业之路,除技术之外,市场、管理、资金因素越来越重要。靠技术独步市场已越来越不现实。因此,他们能否在管理、市场方面找到合适的搭档,或者能否实现自身的角色转换,使今后的自己具备技术、管理、市场等“多媒体”功能,无疑是今后成功的关键。
对于他们离开希望公司后的行动和打算,国内软件业的同仁大多持支持态度。许多人都通过各种途径表示愿出钱出力协助一把。据笔者所知,北京江民软件公司已经无偿借给鲍岳桥50万元创业经费,在这块充满火药味的 IT市场上,这种真情令人感动。
鲍岳桥透露,从希望公司“出走”的他们仨,是未来联众公司的主要股东,谁当董事长、总经理,现在还没有定论,但做事情的,肯定也是他们仨。
平时工作疲惫之际,鲍岳桥赖以消遣的就是玩游戏,玩那种简单的游戏,如《挖金子》、《俄罗斯方块》等。据他自己讲,他玩《俄罗斯方块》的段位可能比编程还高,因为迄今还没对手。他的另一大爱好,则是围棋,且颇为自得。对于今后的创业,离开希望的鲍岳桥似乎正陷入长考。与围棋相比,市场这盘棋无疑更凶险。鲍岳桥,你可得下出些精神来 !(本节由方兴东友情提供)
周志农梅开二度再创自然
周志农1960年12月19日生于北京。
1979年9月--1984年8月 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系
1984年9月--1987年11月 北京市微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课题组组长
主持设计《MECCDOS汉字操作系统V5.0》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7年12月--1989年10月 在中国软件技术公司, 设计完成《自然码汉字输入系统》。
1989年11月--1994年2月 北京超想电脑技术开发公司 副总裁
1995年6月--1996年2月 北京长城商务促销公司 经理
1996年5月至今 北京诚至电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兼总经理
1998年6月-- 北京大自然软件有限责任公司 董事兼总经理
推出《自然码汉字输入系统》V6.0B。
即将走出版权官司困扰的周志农,在1996年5月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自然码》的升级远比自己官司的胜负重要。作为《自然码》作者、著作权人,周志农究竟“有没有侵犯《自然码》的著作权,能否最终取消超想公司《自然码》著作权使用资格”,今后法律自有公论,急也没有用。而且,版权官司只是他和超想公司之间的事,而旧的《自然码》在Win95下“不稳定,不方便,功能不全,智能化处理弱”却是几十万《自然码》用户共同的事。
看着许多《自然码》忠实用户,忙乱地在DOS下输入纯文本,然后在Word里面排版的局促,周志农觉得完成一个成熟的能在WIN3.2、Win95下稳定运行的《自然码》已经刻不容缓了。周志农说:“软件持续升级是程序员在软件发售之初就对用户许下的诺言。这个诺言要一直履行到绝大多数用户彻底抛弃这个软件为止。那种因为公司商业利益或者“长远打算”,而中途停止软件升级的做法是极端不负责任的。怎么能看着那些积累了大量自定义词,早已得心应手,每天都离不开《自然码》的忠实用户去尝试着改变习惯,改用其它听起来神乎,但并十分不好用的输入法呢?重新熟悉,重新适应、重新积累用户词库对用户来说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所以,周志农在今年5月份推出的《自然码》6.0最新版的README中,第一句话就是,对久等了的用户表示深深的歉意。这是一个优秀程序员应有的品味。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合作,一次又一次地被现实愚弄,周志农仍然书生气十足地相信计算机领域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目前国内软件开发已经从个人单打独斗发展到了分工合作。
1995年初,周志农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杜红超、王磊、何公道和高岩文。王磊和何公道是《英汉通》、《即时通》的主创人员。由于《英汉通》是字典软件和输入法比较相似,所以王磊和何公道写起《自然码》来,驾轻就熟。周志农一再强调:“得到他们的相助,真是三生有幸。当然,这要感谢洪涛公司的总经理杜红超的介绍和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杜红超为了《自然码》6.0版,做出了很大牺牲,因为王磊和何公道同时也在做《英汉通》新版,开发《自然码》必然要分散他们一部分精力。”。《自然码》6.0版刚刚完成,便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映,很多用户提前将升级费寄来,但周志农却不急着将不成熟的软件当正版卖给用户。《自然码》6.0版去年11月就出来了,但是正式版却在是今年5月20日才正式发行,这中间曾多次给最初的用户做免费升级。《自然码》6.0版推出以后,让周志农颇为意外的是,卖的最好的居然是480元一套增强版,而不是价格才30元注册版。通过了解,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使用自然码的用户往往很集中,一个单位开始有一个人用,后来大家发现《自然码》的确易学好用,便纷纷从全拼改到了《自然码》。这样一个单位买一套《自然码》,全单位都可以用,而注册版则只能在一台机器上使用。
对于《自然码》6.0版的定价,有人说过高,对此,周志农是这样看的:“产品价位虽然重要,但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更重要。有些软件制作时间短,投资少,急急忙忙地推出,结果漏洞百出。对于用户来说,买了这样的软件再便宜也是浪费,也是白花钱。《自然码》不是为了给人试试看的,而是要让用户长期使用的,只有保持适当的价位才能真正为用户负责到底。”《自然码》从最开始的第一版就比同类其它软件的价格高,现在也仍然是这样。这就是周志农关于性能价格比的看法。
程序高手出身的北京金山总经理雷军曾经对我说:“《自然码》的加密是我做的,我读过周志农的源程序,他的程序写得效率很高,很精致。周志农应该是80年代,中国最好的程序员。”如此之高的评价,不知是否有雷军和周志农私交不错的原因。《自然码》6.0版推出以后,周志农在开发上并没有稍作停留,在完成了DOS版的BIG5码输入以后,他又坐在两年前花1万多元买的17英寸MAG显示器前,忙着改进、规范《自然码》的新形旁,构思语句缓冲输入以及Windows版的BIG5输入的总体框架。看着在计算机前忘我工作,且兴趣盎然的周志农,你绝对想不到他已经是36岁的人了。
刘旭凤凰涅
刘旭,瑞星总经理兼总工程师。1960年9月15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
1978-1982年,福州大学数学系计算机软件专业学习;
1982-1987年,福州大学计算机系任教;
1987-1989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软件专业读研究生;
1989-1993年,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科学室工作;
1993年至今,北京瑞星电脑科技开发公司总工程师。
1989年年底,瑞星公司总经理王新找到在中国科学院数学所计算机科学研究室工作的刘旭,邀请刘旭出山,刘旭摔给王新一句话:“40岁以前,只做实验系统,不想搞商品化的软件。”刘旭说出这句话和他的“出身”很有关系。自从1978年九十月份,在炎热的福州,穿棉大衣走进零下5度的机房,在计算机前坐下来,手拨13条语句启动计算机,把自己写在纸带上的程序输入计算机的那一刻起,刘旭脑子里就根深蒂固地认为搞计算机是科研和学问,同商品没啥关系。
1990年,受深圳华星防病毒卡在广告里面宣传一年销两万套的刺激,王新又拿着新加坡的一个杀毒软件TNT再次找到了刘旭,希望刘旭能参照TNT,开发一张反病毒卡。刘旭看了一眼TNT说:“要做肯定要比它做得好,只是我现在没时间。”盛情难却,刘旭就花了2周时间为瑞星防病毒卡做了很详细的整体设计,找了一个博士生编程,很快做出了产品。
当时走防病毒的路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产品必须以卡的形式出现,软盘方式根本就没有人买。既然是卡就有一个升级的问题,杀病毒是针对具体病毒的,必须频繁升级,所以,刘旭当时的主导思想是希望自己设计出的防病毒卡能够防未知病毒。
1993年4月份的时候,瑞星防病毒卡达到了销售的顶点,一个月销了一万套。但后来因为包括公司多元化在内的种种原因,造成了防病毒产品在1994年开始滞后。“1.5版本实际上不兼容DOS6.0,1994年7月开始,国内DOS6.0上得非常快,不兼容性就特别强烈,6月份销量往下跌。一直到11月份,我们才推出Ⅱ型卡。”伤心往事难再提。
1996年7月,应夏恩公司邀请到美国交流反病毒经验的刘旭看到宏病毒在美国泛滥成灾,感染率高达90%,而当时国内还没有出现过宏病毒。美国同行问刘旭,以防未知病毒著称的防病毒卡能不能防住宏病毒?并对刘旭说,如果防病毒卡防不了宏病毒就肯定没有销路,因为在美国能不能杀宏病毒已经成了一个反病毒软件公司能不能生存的首要条件。刘旭回答:“还没有碰到过宏病毒,不知道能不能防。”但刘旭自己心里很清楚,自己的防病毒卡防不了宏病毒。“因为宏病毒和DOS病毒的感染机制不一样,一个感染数据,一个感染程序。”
美国之行,宏病毒给了刘旭太深的刺激,回国后刘旭就开始研究宏病毒。研究之前,刘旭夸下海口,说有个十天半个月就可以搞清楚Word的文件结构。但一真干,刘旭就开始摇头:“Word的文件结构太复杂了!”,而且,刘旭感到自己瞎子摸象一样费力分析Word文件结构,假若微软本来就能够提供Word的文件结构,那么,自己的分析岂不是在白浪费时间。于是,刘旭就和公司市场经理一起跑到微软要Word文件结构的资料,但是微软明确地告诉刘旭,绝对不可能提供。同去的市场经理很失望,但刘旭反而高兴了起来,“瑞星公司拿不到Word文件结构的资料,国内其它公司也应该拿不到。我认为机会来了。”刘旭就喜欢和人拚技术。刘旭开始卷起袖子大干:写一个Word文件,用Debug分析一下它的结构,然后,修改这个文件,再用Debug分析文件结构在哪里改变了,加上一个宏,分析宏加在了Word文件的哪个部分。“我在大学里搞编译,猜人家的意思,相对猜得比较准。”刘旭来北京十多年了,1997年春节他第一次没有回福州老家。刘旭对程序人生的概括是“这不是人干的活”,“非常苦,苦不堪言。1997年,将近30天,我每天只睡2个小时,到7月份,我的脸都是绿的。在科学院,我曾经连续50天,每天搞到早上6点多,睡到上午10点起来,然后再干到第二天6点多,编了6万多行C语言,而且全部调通,苦不堪言。”
“做程序没有自我牺牲精神,程序肯定写不好。做程序就是拼命精益求精,永不满足,一定要把它做成我目前所能做到最好的。”
而且“写杀病毒软件,更要带着十分的责任感,因为杀病毒软件在理论上是有副作用的,杀不好会把文件杀坏,杀病毒其实是病毒的逆过程,杀病毒软件如果有问题,本身就是病毒。所以,我写程序的时候,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压力很大。” 但“做完之后,大家都承认你做的东西确实有特色,广大用户在用,那种感觉不是用钱能回报的。所以,下辈子从头再来,我可能还是写程序,程序给我带来很多乐趣。”写程序还可以满足刘旭不服输性格的需求。“我这人很自负,很难有一个人让我很服气,除了我不在意的方面,否则我一定都要超过别人。”至少写反病毒程序,刘旭永远都要求自己超过别人。“我可以吃再多的苦,可以苦不堪言,可以连日加夜地写个不停,但我不能忍受别人的反病毒程序比我强,我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苦干了5个月时间1997年3月,刘旭拿出了第一个杀宏病毒的产品,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对于滞后了一年迟来的反响,刘旭说,他要特别感谢Word97的“宏警告窗”,刘旭把“宏警告窗”称为检验反病毒软件质量的一块试金石。“它像一道关隘,能挡住所有带有宏的Word文件,不管这个宏是病毒,还是用户自己写的正常宏,反正只要是有宏,它就跳出来发出警告。这样反病毒软件到底有没有把宏病毒清除掉或者有没有把用户定义的宏当作宏病毒清除掉都会被看得一清二楚。Word7.0的时候,还没有‘宏警告窗’,所以反病毒软件的好坏并不是很直观。”刘旭认定瑞星8.0能够经得起Word97的考验,所以,他逢人便介绍这种用“宏警告窗”检验杀毒软件质量的方法。
朱崇君全靠自己
朱崇君,1964年2月26日生于陕西商洛山区,1981年从陕西富平迤山中学考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6年入清华大学核能所攻读能源经济专业研究生,1989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分配到国家科委信息中心工作。1993年出任国家科委北京太乙机电高技术公司总工程师,1996年8月北京乾为天电子技术研究所成立后,任董事长兼总工。开发的软件产品主要是中文字表编辑软件CCED。早在1988年读研究生期间就首创中文字表编辑之概念,推出CCED 2.0版,目前已到6.0版。适于Windows平台的CCED98将于98年11月问世。
朱崇君在回忆CCED第一个Copy是怎样卖出去的时候,脸上始终盛开着笑容。“那时,我还在清华读研究生,天津大学力学系的用户在宿舍找到了我,他们问我,‘这就是你的公司 '我说这是宿舍。他们想买CCED,问多少钱。我当时真的没有想到CCED还能卖,当然更不知道CCED应该卖多少钱。于是,我没有道理地问人家:‘你们带了多少钱',他们说,七八百元吧。我想咱也不能把人家的钱全拿光了,就450元一份吧。发票是在清华鼓励学生勤工俭学的华实公司开的,仅交了3%的税钱。” “CCED2.0和3.0都是联想公司帮助做的销售,我分别拿到了3500元的版本费。后来CCED 卖得很好,联想又给我配了一个BP机。” 现在已经获得很大商业成功的朱崇君说:“现实环境下的中国程序员不仅要写好程序,而且还要学会经营。尽管理论上说,写程序的只管写好程序,搞市场的只管搞好市场,这是社会的分工进步。但在目前的中国,如果程序员最后不想落到为别人打工的地步,还是要学会自己经营。你整天在琢磨程序,而你在公司中却整天被别人琢磨,最终吃亏的必定是你。”
朱崇君的话可能绝对了一些,但无疑是肺腑之言。在经历了单打独斗之后,渴望与人合作;然后合作失败,灰心丧气,再回到单打独斗。朱崇君在与人合作方面无疑有着局外人难以理解的切身体验。
作者: NoName 时间: 2005-1-9 09:55 标题: 程序人生
关于高级程序员和市场合作者最终决裂的例子多得不胜枚举。我想这里面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令朱崇君们伤透了心:一是急功近利的生意人心理使合作土崩瓦解;二是自己在合作之初没有想到用法律、合同的形式保护自己的权益。朱崇君在众多的程序员中,还算是比较知道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权益。要不,他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比如,在和其他公司合作的时候,只签一个版本的合作。这样,主动权就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不适宜合作时,可以通过软件升级,解除原来的合作关系。再比如,朱崇君还在信息中心工作的时候,每年都要单位出据证明棗CCED是朱崇君用自己的计算机在业优时间所做的业余发明。因此,朱崇君就没有周志农在离开原单位时关于《自然码》是不是职务发明的麻烦。
朱崇君精明能干、头脑清楚。他最早在国内提出软件注册销售概念,并在CCED的销售上成功地付诸实施。软件注册销售是避免软件在流通渠道上价格翻一番,软件开发商和用户共同受益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销售方式。朱崇君的公司名字叫乾为天,据说是八卦中的上上卦。希望这一卦能够保佑CCED顺利平滑地移民到Windows上来。
王江民传奇
王江民,1951年生。北京江民新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中国光学学会会员。 1989年以前,主要从事光机电设计和工控软件设计。主要科研成果有YJS3激光水准仪、YHe-Ne激光综合治疗仪、CO2二氧化碳激光手术机、YJQ机车汽缸激光救心检测仪、YQ激光轴系准直仪等二十多项。
1989年,开始从事微机反病毒研究,开发出KV系列反病毒软件,占反病毒市场80%,正版用户接近100万。
1979年,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1985年,获“全国青年自学成才标兵”称号;1991年,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
不可思议谓之传奇。KV300作者王江民初中毕业,却拥有包括国家级科研成果在内的各种创造发明20多项;38岁开始学习计算机,两三年之内成为中国最出色的反病毒专家之一;45岁只身一人独闯中关村办公司,产品很快占据反病毒市场的80%以上;没学过市场营销,却使KV系列反病毒软件正版用户接近100万,创中国正版软件销售量之最。
都说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都说中关村不再相信传奇,传奇已为资本运营所代替,但王江民的传奇就发生在现在,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还在继续。
无论这个时代多么地依赖和提倡集体协作,但个性的张扬永远不会泯灭,永远让人激动不已,因为它代表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王江民的意义更在于,每一个想在中关村追求成功和传奇的人都会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和信心,因为王江民各方面的起点都非常之低,低到在外人看来凭着王江民的外在条件,他根本就没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
不幸的童年
在王江民记事的开始,他的腿就“已经完了”。王江民腿部的残疾是3岁时小儿麻痹症留下的后遗症。“我只知道自己下不了楼,一下楼,就从楼顶滚到了楼梯口。”下不了楼,王江民每天只能守在窗口,看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寂寞时候,拿一张小纸条,一撕两半,将身子探出窗外,一捻,往楼下“放转转”。
王江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那条不方便的腿又被人骑自行车压断了一次;他站在小桥上看河里的鱼,被过路人一碰,就一头栽到水里去了;在烟台海边的礁石上钓鱼,涨潮了,回不到岸上,只会潜水不会抬头游泳的王江民,一个猛子扎进海水里,虽然饱尝了苦涩的海水,从此也学会了抬头游泳;腿不方便,可王江民偏偏喜欢爬高山;腿不灵,王江民偏要学骑自行车,结果摔得鼻青脸肿,眼冒金花,但结果他还是学会骑自行车;王江民小学四年级时就学会了熬夜,熬出了双波段八个晶体管的收音机、无线电收发机以及电唱机。
对于身上的残疾,王江民只是“有感觉但不痛苦”,让王江民感到痛苦的是初中毕业后,没有工厂愿意要他。“找了很多单位,不要工资白干,人家都不愿意接收。我觉得我被社会抛弃了。”孤独的王江民一边为自己的腿暗自伤心,一边在家里自学了一年针灸,试图医治自己的腿。这期间一个接骨医生曾经想收王江民为徒,但看到王江民身单力薄,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摁住病人的腿脚,就不提这事了。
全国首批105个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之一
到1971年,终于有一家街道工厂愿意接收王江民。王江民很争气,一两年后就成为该厂的技术骨干,三年之后,王江民上了职工业余大学,等王江民成为工厂里的生产负责人,除了支部书记就数他最大的时候,再想去参加高考,厂里面就不放他了。王江民因此丧失了1977年通过恢复高考改变命运的机会。
王江民是革新能手。直到现在王江民还承认最精通的仍然是机电,“干机电就像我现在杀病毒一样非常轻松。”但王江民也因此被文革中的工作组定为“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只专不红,不能重用,不能当领导”的典型。王江民丧失了向仕途发展的机会。
1979年,因为在激光产品方面获得多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王江民被评选为全国105个新长征突击手标兵之一。不管曾经失去了多少,最终能成为全国一百零五分之一,王江民认为自己的努力值了。
38岁开始学计算机
1988年,王江民接触计算机开始于工控。王江民意识到要搞光机电自动化,必须依靠计算机来控制,不学计算机肯定会落后。“我38岁开始学计算机,没有感觉我老了,没有感觉我不行,只感到我的英语基础不好。再说,计算机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我搞计算机是用计算机,不是学计算机。”
仅仅只是在上班的时候摆弄计算机,王江民感觉不过瘾,1989年,王江民花1000多元自己买了一台中华学习机,第二年又买了一台8088PC机。王江民首先学的是BASIC语言。当时,王江民的孩子正上小学一年级,王江民就琢磨着怎样用计算机教育孩子,就这样王江民编出了中国第一套按照教学大纲进度要求,成体系的一二年级数学、语文教学软件。这个软件在《电脑报》交流,被评为第二名,第一名是WPS磁盘版。《电脑报》每“交流”出一套王江民的教学软件,就给王江民25元,三个月后,王江民收到了800多元钱。王江民从一开始就是在用计算机,而不是在学计算机。
三年级以上的教学软件,王江民没再开发,因为此时他已把目光投向了杀病毒。
反病毒公告
1989年,国内首次报道界定了病毒。在此之前,王江民就发现了小球和石头病毒,“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指出那是病毒。”王江民的工作是开发工控软件,但用户的机器因为感染病毒不能正常工作,用户就认为是王江民开发的软件不好用。“这种情况逼着我必须解决病毒问题。”
王江民先是用Debug手工杀病毒,跟着是写一段程序杀一种病毒,王江民第一次编程序杀的病毒是1741病毒。王江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杀一种病毒就在报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公布这段杀病毒的程序。后来,王江民觉得这些各自独立的杀病毒程序用起来很麻烦,就把6个杀不同病毒的程序集成到了一起,命名为KV6,后来发展到KV8、KV12、KV18、KV20。
王江民第一次参加计算机学术交流会时,有人讲,中国软件编程人员开发水平怎么怎么低,连一个计算机病毒都编不出来,遇到的都是外国人编出来的病毒。两年之后,中国人编的病毒出来了,而且非常厉害,不像当时外国病毒那样大多是搞恶作剧,而是真正破坏数据。
王江民第二次参加计算机学术交流会,一些专家们的论调改成了“计算机病毒现在越来越厉害了,研究计算机反病毒不能随随便便研究,研究反病毒软件,最后总要卖,如果卖,难免要出现前面放病毒、后面卖软件的恶性循环”云云。王江民不同意这种狭隘的言论,“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不可能发生反病毒的人编病毒的事情,从心理学上不可能,从法律上讲是犯罪行为,而且能够杀病毒也不见得就能编病毒,编病毒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反病毒要复杂得多。”
1992年前后,市面上开始流行防病毒卡,各种防病毒卡多达五六十种。王江民认为,“防病毒卡能让病毒吃一个闭门羹,但病毒进不去这台机器,通过软盘会带到别的机器上,装防毒卡的机器毕竟是少数,所以,防病毒卡越防市场越火。”
王江民坚持走杀病毒的路。就在这个时候,王江民收到了武汉大学篮球教研室寄给他的变形病毒样本,这是王江民第一次遇到,也是在中国第一个出现的变形病毒。用传统的杀病毒方法,王江民想了一周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最后王江民想到了“广谱过滤法查毒”,结合后来又掌握的几个变形病毒样本,王江民在理论上归纳出了变形病毒的特性,开创了独特的“广谱过滤法”,这篇论文在全国计算机专业学术交流会上获得了优秀论文奖。
拥有了先进的理论基础,王江民决心把自己的反病毒软件商品化。但等到王江民真正要把产品商品化的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杀病毒软件同样会和其它杀病毒软件一样,遇到对病毒反应滞后的问题。“KV在烟台大受欢迎是因为我就在烟台,因此,我比其它反病毒软件反应及时,但如果在别处,KV会同其它反病毒软件一样严重滞后于病毒。
怎么办?”王江民联想到了外地用户遇到新病毒,自己打电话、发传真,告诉用户反病毒广谱特征码,查杀病毒的方法。“能不能在报纸上一个星期公布一次新病毒特征码,让用户自己升级。”王江民将自己的想法连同开放式、可扩充的KV100软件一起寄给了《软件报》,并为它起了个非常鲜明的名字“超级巡警”,以示高效广谱的查毒特性。《软件报》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在1994年7月15日首次发布了《反病毒公告》。KV100在《软件报》上一炮打响,王江民快速杀病毒网的理想初步实现。“在没有Internet和光盘传播的时候,报纸的反病毒公告发挥了绝对的作用。有不少单位的领导要求计算机管理员把每一期的报纸都剪下来,把新病毒特征码加进去。”
聚散离合
手里有了一个好软件怎样把它卖出去?仅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够,王江民开始跑中关村,寻求转让对象。第一个识货的是天博公司的李鸿业,但他拿不出王江民开的2万元转让费,于是李鸿业就把王江民介绍给了鲍岳桥。当时鲍岳桥很想找一个杀毒软件捆绑到UCDOS3.0里面,因为用户的汉字系统染上了病毒,老说汉字系统不好。王江民和当时负责UCDOS的宋明华谈,宋明华大方地说:不要说2万元转让费,5万元也没问题。但宋明华不同意软件上署名UC-TB(天博)-KV,只同意署名UC-KV,宋明华问王江民对此有什么意见?“我比较尊重第一个和我接触的人,我说我希望把李经理的公司也带上去。宋明华就不跟我谈了。”“现在来说,多亏希望公司当时没有接受,如果接受了,我就没有今天了。”
从希望出来,李鸿业对王江民说:“既然没有人愿意接受,我就给你代销吧。”第一次王江民给李鸿业留了5套KV100,第二次王江民留了10套,一个星期以后,李鸿业给回到烟台的王江民打电话:“再寄20套过来。”卖KV100尝到了甜头,李鸿业对王江民讲:“干脆转让给我吧。不过我没有那么多钱,我先给你一万行吗?”王江民把加密程序给了李鸿业李鸿业从此卖KV100,只要付给王江民3%的提成就可以了。
王江民转让KV100的时候说得很清楚,20万是独家许可,5万是地区许可,2万是普通许可,普通许可就是想转让多少家就转让多少家。看到天博卖KV100很赚钱,得力公司也跟着代销了KV100。天汇也想代销,因为是和当时销量很大的天汇汉字系统捆绑,王江民要价三万。天汇认为,别人都是两万,为什么天汇代销就要三万,一气之下不代销了。这之后,王江民又在广州和西安分别各转让一家。“加上我在烟台,KV100在全国东西南北全面铺开了市场。”
王江民第一次通过朋友介绍和华星公司接触,华星开始并没有意识到KV100的价值,是国外某大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20多台微机染毒瘫痪事件,让华星公司认识了KV100和王江民的价值。
20多台微机染毒瘫痪,硬盘启动不了,几个亿的合同在机器里面打印不出来,该公司急得四处找人杀毒,找国外反病毒软件清病毒,都没有解决问题。没法子,该公司召集外围技术支持的计算机公司开了一个会议,承诺谁帮助解决了这次问题,以后的硬件就从谁那儿买。这样作为该公司硬件供应商之一的华星公司打长途电话找到了王江民。
王江民从烟台来到北京某外国大公司时,正碰上该公司花3万美元请来的美国专家查解病毒。王江民在休息厅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听到外面的美国专家一个劲儿地说:“NO!NO!Format!Format!”轮到王江民试试了,当时的气氛很紧张,王江民对机器进行的每一个操作都被身旁站着的记录员记录在案。王江民很快判定机器感染的病毒是火炬病毒,这个病毒发作只抹去硬盘分区表,不破坏数据。10分钟,王江民让病毒已经发作的机器,重新启动了起来,20多分钟,王江民指导该公司的人把20多台机器上的病毒全部清除干净。该公司当场留下了20套KV100。华星开始接受转让,销售KV100。
KV100转让的家数多了,市场体系自然会乱。因为大家都有加密程序,都可以无限制地制作商品盘,为了抢占市场,必定会竞相压低价格,争夺客户。“协议规定大家不准互相抢客户,都去创建新客户。但我给连邦供货70元一套,从我这拿到版权的公司以50元一套的价格向连邦批发。”这样一来,KV100的批发价格就从80、70、60、50一路跌了下来。而且,这时,“为了不付3%的提成,市场上出现了假包装。”
“技术需要进步,市场需要整顿,但用KV100整顿不了市场。因为加密程序全给了他们。”王江民通过用KV100技术升级到KV200的方法整顿了市场,因为当初谈转让的时候,协议就清楚地写明了只限于某个版本,所以,王江民始终掌握着主动权,这是王江民的高明之处。
为了避免KV200的市场混乱,王江民决定只转让华星一家,原来代销KV100的公司,可以优惠价格从华星进货。协议规定:由王江民统一发放激光防伪,统一市场,统一价格,每个激光防伪10元,各代理的批发价不得低于90元。“谁也不许压低价格,低了之后,协议规定可用任何方法制裁。”
但到后来,王江民发现了假防伪。“我是在做技术咨询中发现的假防伪,等我发现假防伪的时候,假防伪已经做了3个多月了。”尽管,王江民面对合作方的背信弃义内心很难过,“他们靠KV200赚大钱了,连个小小的提成费都不想给我!”但是为了KV这块牌子不倒,为了顾全大局,王江民找到当事人,单独对他说:“只要你承认你做的事,以后不再做了,我们还能合作下去”。这次谈判之后,王江民每个月收到的防伪提成,从2万元长到了5万元。
尽管如此,王江民心里清楚,这种方法不可能彻底杜绝假防伪的问题,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王江民又一次用升级的办法争取了主动。等硬盘分区表修复技术成熟后,王江民把KV200升级到了KV300。被KV100、KV200市场混乱搅得头昏脑胀的王江民,决定干脆一些,KV300一次性出售版权120万元,前80万一次付清,后40万卖了再付。“我不想像以前那样一点一点提成了,免得合作方作弊。”
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KV100、KV200发展到KV300,并不是一帆风顺,但王江民都挺了过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中始终掌握着软件的版权和主动权。不管王江民当初有没有意识到,从一开始他就是在自我创业,从一开始他就是在为自己打工,就是在创KV的品牌。“我是自由撰稿人,不是哪家报社的记者。我掌握着版权,谁犯了错误,我都可以加以纠正。即使是最后卖KV300版权也只是卖了一年的许可权。”
但是,在1996年的中关村,没有哪个软件一年的版权能卖到100万的,所以,王江民开出的120万,没有人愿意接受。但王江民觉得自己的软件值这么多钱,“我知道我发出去了多少KV200的激光防伪。”王江民决定停薪留职,亲自出山。王江民从KV100、KV200中挣的钱总共不到50万,这些钱对于办公司而言,只够打底用。
后来KV300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有人说,王江民捡了个便宜,是华星们把KV这品牌炒红了,王江民在后面收钱。但是当初王江民要卖KV300版权的时候,为什么没有人愿意买呢?后来被“炒”的反病毒软件也不少,但又有哪一个成了气候呢?王江民说:“自己是被逼着挣钱。”王江民不相信几个经销商就能左右一切,他后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你们只要下苦功夫,开发出一些新东西,中关村这个环境,我的体会是,是个东西就能卖,是个好东西就会抢着卖。海淀区注册登记的高科技企业一万一千多家,加上柜台商不知道有几万个。这些经销商每天都要进货,每天都要吃饭,都要卖东西才能维持生存。我刚到中关村,不熟悉行情,中关村有经销商压制我,逼迫我,要挟我,要我给他们一个好价钱,但后来你不卖,有人卖,新的经销商都起来了,因为市场需要这个产品。”
王江民来到北京的第一周就挣到了150万。王江民制定了一个很好的价格策略,他很清楚中关村喜欢“拼货”(多家经销商联手加大进货数额,求一个好的批发价格),所以把5000套的批发价定得很诱人。这样两个“拼货”的单子下来,定货就上了100万,再加上连邦的单子,三个合同就订了150万的货。“没想到这样火,我原来想能挣个一两百万就不错了。”
KV靠什么
有人把KV的成功归功于反病毒公告的宣传作用,王江民认为,这种解释言不及意:“后来可扩充的反病毒软件不止我一个,去年软交会一下冒出来十几个杀毒软件,大约有一半以上兼容KV病毒特征库,但最后谁起来了?有了Internet和光盘之后,我们就较少在报刊上公布反病毒公告了,但KV300依然旺销,仍然把KV300的成功归功于反病毒公告,在时间上总说不过去了吧。”
还有人把KV的成功归功于竞争对手犯了错误。如果说竞争对手犯的错误对王江民来说是一个机遇,那么王江民告诉你:“机遇都在空中飘着,到处都是,关键是你有没有本事抓住它。”
王江民认为,KV能够成功的基础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定位”。“杀毒不能靠‘炒作’,而是要看是不是真正能为用户解决问题。我们不是站在战术基础上,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想方设法在中国建立一个基础广泛而又非常有效的反病毒网络。我们的竞争对手一会儿这个上来了,一会儿那个下去了,全在那儿拚广告,消耗实力,浪费资金,而我们则按照既定的方案行进,不为它们所动。”
“长期稳定地发展对江民公司至关重要,因为现在的用户已经从原来选产品和技术,逐渐转变为选公司,用户现在根本不敢去买明天或许就不存在的公司的产品。”
“快速反病毒网和服务网这两个工程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拥有这两个工程,我们就能快速杀毒,解决问题,我们就拥有用户,拥有中国杀病毒的80%以上的市场。我不会在具体细节上,钻进牛角尖不出来,比如,杀毒种类KV300不是最多的,但KV杀中国病毒总是最实用的,而且,KV的广谱杀病毒理论基础也非常先进,更为先进的‘神经网络系统’也即将加入KV300之中。”
在宣传上,“我们绝不说同行不好,我们怕让用户产生逆反心理。我们的产品做到哪一步,就说到哪一步,说到而做不到,口碑就会不好了,我们最怕让用户失望。”王江民平时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撰写反病毒文章。他说,这样做是为了创造一个KV品牌的小文化,做到提到。杀病毒不能不提到KV品牌。王江民表示,等他腾出时间,会总结自己多年来的反病毒经验,写一本书。
与病毒作斗争
王江民是反病毒专家,但他承认反病毒专家没有病毒作者的水平高。“编病毒的人多,反病毒的人少,几个反病毒专家的思想怎么能够和数不胜数的编病毒人的思想相比。另外,编病毒在暗处,反病毒在明处,所以,我们不可能超越他们,也无法知道他们正在琢磨什么怪招法。”
但只要是病毒编出来,王江民就有决心“把它消灭掉”。“我从不傲视同行,但我傲视病毒。外国有些反病毒软件常常查出来某种病毒,但告诉你无解,建议把文件删掉算了。但只要是我遇到的病毒,我就非要杀了它不可。”
王江民反病毒,写病毒的人也在想方设法对付王江民。合肥1号病毒作者1996年10月3号将KV300解密后,把合肥1号嵌入到KV300之中,然后把带有合肥1号病毒的KV300解密放到了BBS上传播。病毒在1997年1月1号发作后,合肥1号病毒作者马上就在网上大肆宣传KV300中藏有病毒。王江民很快把合肥1号病毒杀了,合肥1号作者马上又在网上跳出来说:“为什么只有王江民能杀这个病毒,而别人杀不了?是因为王江民自己编了这个病毒,这个病毒应该叫KV300病毒。”他一边叫嚷,一边又炮制出了合肥2号病毒,但这两个病毒都没有得到大规模传播就让王江民的快速反病毒网消灭了。
王江民说,他迄今遇到的最难解、最厉害的Joke病毒也首先出现在安徽。“它有无数次变形,把加密学上的加密手段都用上了。我头疼了三天多,才把它杀了,用的是破解密码的方法。”
往王江民身上泼脏水的还有上海1号病毒。上海1号一出来,KV300上海技术中心马上就收集到了该病毒的样本,王江民立刻就把它杀了。紧接着上海2号出现,上海2号把病毒发作的显示信息改成了KV300C,但上海2号病毒还没有离开上海市又被王江民消灭了。1997年2月,出现了上海3号病毒,这个病毒干脆把病毒发作信息写作王江民的拼音字母“Wangjiangmin”。“三个病毒我归纳了一下,也就这个水平和思想状态,我出一组反上海病毒的广谱代码,这之后再没有出现上海4号病毒,因为这个病毒的作者写的病毒格式再怎么改也逃不出我的那一串广谱查毒代码。”
王江民回烟台老家,给当地办的软件展销会捧场,烟台证券公司把求救的电话打到了展销会上,告之证券公司的系统全部瘫痪,当时正值股票起伏的时候,股民急得要闹事。但软件展销会刚开始,王江民一时走不开,证券公司的人实在是急了,派了几个人,到软件展销会上问谁是王江民,然后,连拖带拽把王江民塞进汽车,拉到了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一百多台机器感染的是1150夜贼病毒,Windows95启动不了。王江民用半个多小时将联网的一百多台机器上的病毒全部清除干净。中午吃饭的时候,证券公司的经理对王江民说:“你是个实在人,如果你先讲条件,开口要两万元,我也得老老实实赶紧给你,因为我今天弄不好设备的话,要损失的不止十多万,还有我在股民中的信誉。我们想聘请您作为特别安全顾问!”
对付不同的病毒,王江民采用不同的方法。新DIR病毒由于是针对450兆以内的硬盘编写的,对于超过450兆的硬盘,该病毒算法有错误,如果用普通杀病毒方法,很容易出错。王江民针对该病毒潜藏在内存中的“反串”功能(即为迷惑用户自动解除病毒,然后再传染的特性),先在内存中取消新DIR病毒的感染功能,然后去查病毒,新DIR病毒发现有查毒操作,立刻自己解毒,把硬盘恢复成原来没有染毒的样子,“我在后面查,它就在前面自己解除自己。等它把硬盘完全恢复了过来,它也就被彻底清除了,因为我事前已经切断了它的传染功能,当它想再度传染的时候,已经不能得逞了。”王江民管这叫做“掉转枪口,以毒攻毒。”
王江民反宏病毒的过程是:“1996年10月份,用户第一次把宏病毒寄给我,11月13日,我收到几个反映宏病毒的电话,12月13日,反映宏病毒的电话增加到了十几个,到了1997年1月13号,变成了好几十个电话。我意识到了宏病毒的严重性,半个月中一天都没有下计算机,研究Word格式。KV300反宏病毒再次发挥了广谱的优势。”王江民自豪的是,“我第一个把能查杀宏病毒的国产软件KV300送到北京市公安局”。
第一次剖析宏病毒,王江民用了半个月时间,而1997年12月,对付Word97宏病毒,王江民只用了三天时间。王江民坦言,现在收到的病毒样本比以前少多了,“以前一个星期能收到二三种,而现在半年我才收到20多种。这一方面是因为,KV300推出来以后,国内很少再出现引导区病毒,因为引导区病毒几乎没有可能逃过KV300;另一方面,KV300的智能广谱也挡住了许多未知病毒和宏病毒的兴风作浪。”王江民说:“这主要归功于公安部门加强了对计算机病毒的监察力度,归功于公安部批准了国内外杀毒产品上市,归功于所有反病毒产品厂商和全民反毒意识的提高。”
病毒少,对反病毒产品的销量肯定会有影响。“去年PC的销量350台,今年预计是600万台,增长近100%,按道理反病毒市场也会增长一倍,但今年的杀毒软件市场只会在去年的基础上略有增长,增长不会太大。”
L++事件前因后果
王江民一手和病毒做斗争,一手还要和盗版做斗争。王江民要打击的盗版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解密的可拷贝版,而是带有加密点的可以和正版卖一个价的假冒产品。1996年9月,KV300正式推出,12月就出现了这种假冒产品,一小部分经销商开始卖假冒KV300。
北京市公安局在一家经销商那里查出了900多套假冒KV300,工商管理局也查出了许多假KV300,但不法经销商被查出了经验,摆在柜台上的样品是真的,而卖给用户的却是假的,这使KV300的批发量“一下子掉了下来”。
1997年4月24号,Internet网上出现了专门攻击KV300的毒岛论坛,它一方面在舆论上攻击KV300,另一方面专门解密KV300,提供制作KV300盗版盘的工具MK300V。王江民和毒岛斗了起来,毒岛出MK300V1,王江民把它反了,让用MK300V1做出的假冒盘不能升级,毒岛接着出MK300V2和MK300V3,王江民先后也都把它们反了,就这样从4月斗到了6月。
这期间KV300假冒版大量出现。成都市公安局收缴400多套,不法商贩打电话给公安局,叫嚣要在一个月之内用假冒KV300挤垮真KV300,让KV300从此没有市场。接着,王江民接到了几个外地印刷厂落实印刷KV300包装的电话,电话说:“你们委托的10万个KV300包装和说明书,我们已经印了2万个,你们交钱,我们再印下两万套。”但王江民从来就没有和这个印刷厂接触过。这样的电话不断地从哈尔滨、深圳、广东传来。
正版KV300销量下降到公司难以维持的地步,受骗的用户拿着假冒的KV300要求江民公司打击假冒,帮用户索赔。“我一忍再忍,到了无法忍受的状态下,我决定反击一下。我不是从战术上考虑这个问题,而是从整体战略上考虑做这样一个事情,以扭转大局。”
王江民先在广告上警告,假冒KV300不能升级,制造假冒者会死机!接着王江民在KV300L++升级本中加入了“主动逻辑锁”,专门用来对付MK300V4,这个“逻辑锁”确认机器在用MK300V4做出的假KV300时,会把机器加密锁住。主动逻辑锁在网上一共放了6天。把制造假冒者装的满满一硬盘各种各样盗版软件的硬盘锁住了,气得盗版商们在网上哇哇乱叫乱骂。
“我的目的是打击盗版,教育不法经销商,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引起这样一个讨论———打击盗版到底有个人行为、企业行为?还是政府职能部门的行为?个人和企业是没有资格打击盗版?讨论的结论是只有职能部门能打击盗版,否定了个人和企业打击盗版的行为,但国家职能部门打击盗版的力度怎么样?”
“所以,企业必须自己救自己,必须在加密技术上站住脚,不能等着盗版、假冒者的法律意识都提高了,我们再来卖正版软件,到那时,我们都老了,我们的公司也早就垮了。另外,也要依靠有独家技术的特殊激光防伪和经常性地换新包装。”
L++事件出来以后,王江民受到围攻。网上各种言论都有,但就是找不到L++事件的真实受害者用户。这一方面是因为L++网络升级版只在网上放了六天,二是因为正版用户和使用没授权的解密版KV300的用户绝不会受伤害,被锁住机器的是那些在大量生产假冒KV300的盗版商。王江民自信“这个逻辑锁就是这样准确!”
公安部门最终对L++事件定性:北京江民新技术有限公司为打击“中国毒岛论坛”提供盗版工具MK300V4的违法活动,在KV300L++网上升级版中加入保护版权程序,造成使用盗版工具MK300V4的机器死机,属于故意输入有害数据,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罚款3000元。
L++事件后,“KV300销量直线上升,一直到今天,用户越来越多,并没有因为这个事件用户不敢再买KV300。”王江民说:“用户最心明眼亮!”
不仅如此,L++事件以后,KV300的品牌知名度非常之高,以致于王江民打破了KV系列杀病毒软件一年大升级一次的惯例,1998年的KV300没有改叫KV400(尽管这时KV在技术上加入KV300 forWord,并OEM了Sun DOG驻留防病毒软件)而把这个新版本叫作了KV300+。KV300+的加密是一层套一层的加密,它的假冒盗版率远远低于KV300。
毒岛论坛最后承认,王江民用3000元钱换到了花30万元也起不到的的宣传效果。王江民说:“岂止30万!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帮我‘宣传’。广告学中说‘宣传自己产品时,千万不可说别人的产品不好,这等于帮别人宣传,本来用户可能不知还有另外一个产品,这下就知道了,先去看看怎样?一看,蛮好的,买了吧’。”
实质
L上标事件触发,王江民受围攻的时候,不少人觉得江民公司这下彻底完了——
—KV300中藏有“逻辑炸弹”,今后还有谁敢买!反病毒软件中藏有“有害数据”,看王江民如何向公安部门交待?但后来的结果却是KV300自L++事件之后销量一路攀升,好势头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减,江民公司也从计算机界知名的公司变成了全国知名的公司。这样一种演变结果,让很多人始料未及,莫名其妙,异常惊诧。但感到意外的人们当初为什么不仔细想一想,L++的出发点是反盗版,它的负面影响没有任何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在全国竟然找不出任何一个到公安机关报案的“受害者”等等这些实质性问题,倒反被纷扰的现象弄花了眼睛。
王江民只有一个成功,对王江民这一成功的解释却有很多个版本,而且,版本还在升级之中———KV100的成功被定义成“反病毒公告”的宣传作用;KV200的成功被解释为“众代理帮忙炒市场”;KV300最后更被说成了“L++事件后,用户不敢再用盗版了”。这种种解释全都在有意无意地否认了KV本身技术过硬这一实质。外在的因素可能使一个产品轰动一时,但像KV这样长期占据同类软件第一位置的原因,绝不是一个“炒作”、一个“时运”或者其他牵强的外在因素所能够解释的。这些言不及意的解释和对别人成功的不服气心理同出一辙。
作者: NoName 时间: 2005-1-9 09:55 标题: 程序人生
上一步和下一步
现在的王江民和他的江民公司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十字路口上。
王江民以KV300的销量证明了他的上一步走得正确,而且在江民公司还是小公司的时候,只能那样走,才可能获得成功。王江民认为,“中关村软件起步最稳固的结构是独资店、兄弟店、夫妻店和家族店,这些结构是中国软件起步阶段的基本方式。”,“不成熟的股份制积累到一定程度是要分家的。没有钱,大家都是穷哥们,有钱了,就不平衡了。特别是对于像我们这样特别依赖某项技术的公司,最怕的就是分家所造成的技术流失。”
“系统软件是集体工程,但工具软件却个性化比较强。工具软件完全可以由一两个人做,而且,中关村现实的状况也是一两个人写的软件居多。”
“别的产品好不好?也好!但没有像KV300这样赚钱的产品?所以,江民公司的主要精力干脆是确保KV300。这个产品市场这么大,我为什么要分散精力?我们抓好了这么一个产品,等于做了10个产品。我们的专业方向就是杀毒,在杀病毒方面已经有了接近10年的技术积累,对其他行业我们不太懂。KV300市场形势很好,我们还会让它更好,我比较自信,短时间内市场上不会有比KV300好的东西,因此,我们没有必要去摆那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多元化谱。”
但是,到了现在,到了江民公司有了较雄厚的基础的时候,当王江民面对新的情况时,王江民有了新的打算。“现在我可以运作我的资金了,现在的江民公司已经有能力收购一个产品、一个公司,有能力招兵买马,聘用一些高技术人才。”
“但江民公司打基础的方式不仅是投入到一个具体的产品上,一个产品的投入最多一二百万,而我们筹建开发基地、生产基地,在为未来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及员工们准备居住的条件等方面的投入不是一二百万就能解决的事。同时,我们会完成股份制改造,向大型科技企业发展。我们将为用户提供的,是更先进、更稳定、更全面的防毒技术和产品,向用户展示以服务为宗旨的防毒软件专业厂商形象。”
买公司,买技术,买人才是一个方面,把自己卖出去是另一个方面,现在江民公司也在积极和其他公司洽谈技术合作和融资的问题,致力于计算机安全领域,走国际化道路。王江民认为,自己在合作谈判中最大的王牌是“KV300拥有80%以上的杀毒软件市场”,“这是江民公司最大的无形资产。”
****
采访手记
《人物素描》曾经做过“下一个最想读到的人物是谁?”的读者问卷调查,回收问卷一万多份,王江民排名第一。这个结果多少有些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江民公司毕竟不是像联想、方正这样的大公司,王江民比起求伯君、王永民、严援朝、王志东这样的知名程序员,成名也较晚,况且,王江民也从来都没有刻意地包装过自己,从没有发表过什么先进的理念。
王江民的影响是KV系列杀病毒的影响。《人物素描》迟迟没有采访王江民,原因是王江民是中关村最有争议的成功者。“一个非名校毕业的山东烟台人,1996年跑到中关村,把北京人的钱都赚走了”,一个有残疾的外省人,两年之内就取得了许多优秀人物在中关村苦心经营多年而无法企及的成功,这多少让人在心理上有些难以接受。中关村是中关村人的中关村,王江民像个外来户似的一下子抢走了原本属于别人的成功,当然会使一些人产生排斥心理。
可是又有谁注意过,KV系列杀毒软件为中国的信息安全产生了多么大的社会效益!与病毒作斗争已经够王江民累的了,可是王江民还有比和病毒作斗争更累的干扰……
局外人看问题可能比较客观。当我们和重庆《电脑报》编辑部主任黎和生讨论该不该写王江民的时候,黎和生脱口而出:“当然值得一写!”在黎和生眼里,王江民是中关村个人创业的典型代表。
王江民的成功靠的的确是个人的力量,但靠个人力量有什么不对?我们不是一直渴望着传奇的出现吗?但当个人的成功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又在心理上不准备予以承认呢?这个时代一再地强调集体力量,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矫枉过正的问题。技术人员则喜欢直来直去,一个杀毒的同行把王江民的软件说明书看了十遍后,打电话对王江民说:“我认为KV300是最有效的杀毒软件,我愿意到你的公司工作。”
王江民是一个平实的人,一如KV300的界面追求实用,而不追求奢华。王江民是一个坦诚的人,他说他是一个很差的程序员,“但是在杀病毒这一块,我是轻车熟路,我不怕病毒,没有难倒我的病毒。”王江民是一个热心的人,鲍岳桥、简晶离开希望的时候,王江民一见新闻记者就说“你们要支持支持他们”,一面问鲍岳桥他们是否需要资金帮助。尽管后来鲍岳桥他们一时还用不着资金,但王江民还是留下了话:“你们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来找我。”王江民是一个清醒的人,他说:“IT业竞争很激烈,成败就在瞬间,软件公司风险更大,江民公司也不例外,这是正常的,但无论今后怎样,毕竟我们曾经成功过。”
王江民最欣赏高尔基的一句话———人都是在不断地反抗自己周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王江民自己的经历也印证了这句话,所以,王江民能够顶得住任何的压力。这一性格在L++事件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不管谣言和中伤有多少,王江民始终保持着平静和镇定,他相信自己能够把问题向用户、向社会讲清楚,最后,他也讲清楚了。渡过这个难关很不容易。
共青团对王江民帮助最大,所以,他和烟台团市委成立了青年科技奖励基金,另外,他还向烟台残疾人联合会捐了十万元奖励基金。王江民对他的家乡很有感情。
王江民上下班总是背一个有点旧的包,因为这个包是他的夫人给买的,他说除非夫人再给他买一个新的,否则,他不会换这个包。王江民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夫人。
Yahoo!创始人:杨致远
电脑时代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年代,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神话层出不穷,苹果电脑的Steve Jobs,Microsoft的Bill Gates,Dell电脑的Michael Dell,不过他们绝对想不到,有人只用了两年,就踏入了他们的行列,这就是Intenet宠儿Yahoo!的创始人:杨致远。
“生逢其时 Right Time At The Right Place”
杨致远,台湾人,2岁丧父,10岁随母亲移民来到了美国加州,虽然第一天上学时他知道的英文只有一个单词-鞋子(Shoe),但凭着中国人的聪明天赋,他还是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成绩,顺利进入了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 斯坦福大学是硅谷的人才摇篮,惠普, Sun, SGI, Intel, AMD, Cisco,电子艺界,3DO等赫赫有名的高科技公司都是由斯坦福毕业生创立的。杨致远只用了四年时间,就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不过他并没有马上去工作,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没有经验,所以就想办法留在学校,正好戴维.菲洛有个研究项目需要人,于是开始了两个人的博士课程.
戴维是杨的同学,不过资格要老一些,1988年从Tulane大学毕业,他们在研究生时曾经一起合作过项目,杨记得"戴维写了项目所有的程序, 我则什么也没做,所以我知道不管怎样今后我一定要和这个家伙合作." 戴维和杨致远是不同类型的人,杨擅长社交,天生是个组织和领导者,戴维性格内向,是典型的富有才华的学者, 戴维能将电脑和网络的各种信息控制得有条不紊,但是他的住处却是一团糟,杨则正好相反,卧室相对比较整洁,电脑上却略逊一筹,"Yahoo!的创立部分的原因是我总是落后戴维半步,我想知道他到底从哪里能知道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不过他们还是有很多的相同点,他们有共同的专业,课程,指导老师,杨致远和戴维的寝室紧挨在一起,他们的合作可以称得上是名符其实的"肩并肩的战斗".
“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业余爱好会变成生意”
杨致远和戴维的博士研究方向是自动控制软件,不过不久他们发现这个方向已经被几个公司给垄断了,发展机会不多,正在心烦意乱,幸好这时出现了Mosaic第一个Web网浏览器,Web网给Internet带来了极大的活力,很快就把他们给迷住了,他们制作了自己的主页,主要内容包括杨的高尔夫分数,还有他们很喜爱的日本相扑运动资料.他们在Web网上通宵达旦地游历,博士研究工作被放到了一边,幸运的是指导老师这时不在国内,象许多上网的人一样杨和戴维各自收集自己喜欢的站点,并开始互相交换,先是每天交换,接着是几小时一交换,再接着随时都在交换,收集的站点资料越来越多,他们开发了一个数据库系统来管理资料,并把资料整理成方便的表格,将它命名成"杨和戴维的WWW网指南",站点名单越来越长,他们将站点分类,很快每一类站点也太多了,他们又将类分成子类,Yahoo!的雏形诞生了,核心就是按层次将站点分类,直到现在这一点也没有改变。
杨致远和戴维把指南的地址给了很少的几个朋友,没有多久就有数以百计的人开始访问他们的指南,他们在设计指南时并没有想到给大学外的其他人使用,不过Jerry的电脑属于斯坦福大学网络的公开部分,所以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象杨致远隔壁的戴维一样访问.站点的访问者越来越多,他们开始扩充指南的功能,提高搜索效率,加上了最新站点,最酷站点等功能。
每一点改进他们收到了大量鼓励的电子邮件,很多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如果没有这些数字化的掌声,如果封闭在实验室里,Yahoo!是不会出现的."
"我们两个是Yahoo!"
在Web网上不言自明:一个站点流量(指访问次数)越大越好,他们开始不断地增加更多更好的各种服务来吸引更多的访问者,站点的名字也改成了Yahoo!. Yahoo一词来源于Swift的<格列佛游记>,指的是一种未开化,纯朴,平庸的生物,杨和戴维意指他们两个是Yahoo,Internet网上提倡的是谦逊,不过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Yahoo!是"另外一种非官方层次数据库"的英文字母缩写(Yet Another Hierarchical Officious Oracle).到1994年冬天,他们发现流量增长太快了, Web网进入了飞速发展期,Netscape正式成立,随着Yahoo!的流量的与日剧增和数字化的欢呼声越来越响, 虽然同时还得操心博士学位的课程,但他们开始认真考虑将Yahoo!变成生意。
他们两个都没有任何商业上的经验,而且Yahoo!也缺乏明显的收入来源:向用户收费,他们会跑到其他地方去;向站点收费,他们绝对不会理睬;卖广告,这违背了Internet网最初的宗旨(自由,非商业),不过不管怎样,Yahoo!的商业价值不容忽视,Yahoo!每天要接待数以万计的访问者,任何拥有大量忠实追随者的事物总是有价值的.
“终于成为领跑者”
Yahoo!也有很多竞争对手,华盛顿大学的WebCrawler,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Lycos,还有一个收费站点Infoseek等,这些站点都提供关键字站点索引,这些索引由电脑程序或网虫快速搜索网上站点内容建立,看起来比Yahoo!内容更全面,但是Yahoo!的分类层次有自己的优点,索引搜索方法的威力取决于搜索覆盖的范围,这也正是它致命的弱点,在web网上每个英文单词都出现过无数次,不根据前后内容无法确定其真正意义,所以搜索列出的大部分结果都没有意义,Yahoo!的站点则不同,是有层次组织,最顶层有14大类:商业,经济,娱乐,电脑科技等,每大类下面有子类层,如娱乐类有幽默,笑话,趣闻,音乐等,音乐下又分歌剧,卡拉OK,流派,机构等,用户根据自己需要可以一直到最底层:真正有内容的站点,Yahoo!覆盖的范围很广,底层约有40万个独立站点,每周还有上千个新站点加入, Yahoo!的分类层次完全是由Jerry和戴维而不是由电脑来完成,这需要极大的工作量,但其分类索引包含了杨和戴维的判断选择,内容更准确有效,这正是Yahoo!的精华所在,其他的Web索引站点提供的关键字查找只不过是电脑服务,Yahoo!则是一个精心构造的Web信息大厦。
但也不是只有Yahoo!一家提供层次目录服务, 其他还有如网络星系,Web网虚拟库等,不过由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很快大部分都消失了.到1994年下半年,Yahoo!成了层次目录服务的冠军。
成功是甜蜜的,不过Jerry和戴维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们每天埋头分类整理层出不穷的站点,他们的电子邮件信箱满得来不及去清除,电话总响个不停,在1994年秋天,他们非常兴奋地迎来了第一个百万访问日,这意味着一天内Yahoo!有10万个访问者,斯坦福大学提供的资源已不能维持Yahoo!的运转,他们去问学校是否要接管Yahoo!或让他们去寻找合作伙伴,学校很大度的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事,Marc Andresson听说后,在Netsacpe给yahoo!提供了Web空间资源。
“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非常幸运web网的商机已成熟了,Netscape发布了第一个浏览器测试版,并将浏览器上Internet目录的按钮指向Yahoo!,热线建立了第一个有广告的Web站点,大众媒体开始大肆报道Internet现象,风险投资基金也向web涌来,Yahoo!是Web网上最热的站点之一,虽然Jerry还名不见经传,但已有一大群投资者找上门来。
第一个打来电话的是英国路透社,路透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新闻和金融服务商,有150年的历史.路透社负责市场的副总裁John Taysom从伦敦到洛杉矶考察Web网上的商业机会,他到达不久就从当地报纸读到有关Yahoo!的报导,很快就成了yahoo!的常客,并认识到"Yahoo!事实上缩短了信息与人类的距离",他开始考虑将路透社的新闻业务加到Yahoo!上,当他打电话给杨时,他很惊讶杨说"如果你不打电话给我,我就要打电话给你",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关于Yahoo!的发展Jerry经过几个月的思考,最后认识到"Yahoo!不仅仅是Web网目录服务商,而是一种新媒体",他的竞争对手认识到这一点则要落后近半年。
Yahoo!和路透社成了朋友,而不是合作伙伴,路透社希望将新闻有偿提供给Yahoo!,而Yahoo还没有任何收入,Jerry意识到他们需要商业方面的帮助,至少得有一个企业发展计划书,他有一个老同学正在哈佛大学读商业管理,帮着写了一份五页的计划书,拿着它Jerry和Dave开始不停地拜访风险投资者.同时他们还要每天整理分类站点,只能轮流睡在电脑旁边.每天的睡眠不足4小时,在人几乎累得要崩溃时,他们找到了Sequoia投资公司。
Sequoia是硅谷声名最显赫的风险投资基金,Sequioa投资过数百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包括:掀起个人电脑革命的苹果电脑,开创游戏机工业的阿达利,最有名的数据库公司Oracle,网络硬件巨人Cisco,现在轮到Yahoo!了.
Sequoia的合伙人Mike Moritz还记得他第一次访问Yahoo!工作间的情景,"两个Yahoo!创始人坐在狭小的房间里,服务器不停地散发热量,电话应答机每隔一分钟响一下,地板上堆着比萨饼盒,到处乱扔着脏衣服" 不过Mike并不关心他们的房屋清洁,但他还不十分清楚Yahoo!的发展机会在哪里,Yahoo!缺乏管理,名字也拗口,Jerry将他们的模式总结为"在Web网上提供免费服务",风险基金还从来没有先例投资一种免费的服务或产品.但Mike很快认识到Yahoo!是一种新兴媒体,有巨大的商业机会.
与此同时其他投资者包括MCI,Microsoft,Netsape等也找到了Yahoo!,美国在线是最有吸引力的一个,AOL是全美最大的联机服务公司,他们需要网络信息索引进入Internet,如果Yahoo!卖给他们,Jerry和Dave很快就会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不卖,他们威胁道Yahoo!将面临和AOL的正面交锋,这不是虚张声势,AOL有足够的财力建立自己的Yahoo,当然他也可以买一个yahoo!的竞争对手.Netscape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送股票给他们,Netsacpe的股票即将上市,比起Aol的股票来价值更高,经过仔细考虑,Jerry和Dave拒绝了他们.主要原因是"Yahoo!是我们自己的事业". 最后在1995年4月合作确定了,Sequioa对Yahoo!估价为400万美金.
“Yahoo!的转型”
有了资金,Yahoo!正式开始运转.Jerry和戴维雇用了第一批工程师,他们终于摆脱了繁琐的分类整理工作,他们认识到要想把Yahoo!发展壮大,管理人才不可缺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请来了Tim Koogle担任首席执行官,Tim也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曾担任Motorola加拿大公司总经理,Jerry和戴维很高兴能将管理工作交给Tim,戴维继续掌管技术队伍,而Jerry将工作重点放在企业发展战略和公共关系上。
Tim上任后得第一项指示是公司要创收,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了旗帜(Banner)广告,Netscape八月的上市已经表明谁赢得了Internet,谁就是大赢家。目录服务和搜索引擎的竞争愈演愈烈,美国在线购买了Webcrawler,Microsoft和Netscape也加入进来。
提供路透社的新闻服务是Yahoo!发展的重要战略,原来Yahoo!只是提供其他站点的内容索引,现在直接在自己的站点上提供服务内容,这样就扩大了广告收入来源,因为广告版面是按页计算的。新闻服务只是第一步,11月开辟了天气预报,96年春天有了股票证券信息,在夏天和秋天更是开展了一连串的新服务项目,通过不断增加服务项目,Yahoo!进入了用户的日常生活,Yahoo!成功地重新定位自己:不再是通往Web网的大门,而是各种信息服务的综合体。
Yahoo!的"在Web网上提供免费服务"的宗旨证明是正确的,Web网上评价一个站点的商业价值在于流量,流量越多增长的流量也越多。Yahoo!在这一点上十分成功,初次访问Yahoo!的用户会发现查找有用信息很方便实用,他们就会回头再来,稳定的客户群是流量的保证,Yahoo!有上百万的稳定用户,这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来提供信息服务,越多的服务流量就越大。"这是一个正反馈,我们提供的信息越多,就有越多的用户,用户越多,广告客户就越多,我们的信息就更多。"杨总结道。
“7个月翻了10倍”
到1995年8月,Yahoo!的转型改造基本完成,随着业务的扩展资本的扩充也到了必要的时候,实际上Yahoo!开始登广告后就有盈利了,但需要更大的资金注入来争取更大的发展,Yahoo!开始计划第二轮融资,Jerry和管理层要求公司估价为四千万美金,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毕竟七个月前公司的估价才四百万美金,但投资者没有任何犹豫就同意了,杨后悔的说:"我们可以要得更高",这一次的投资者是日本软银公司。
软银公司1981年由日本的韩裔孙正义创立,是日本最大的软件营销商,占有日本软件市场50%的份额,刚刚斥资21亿美金收购了Ziff-Davis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出版商。孙正义是从Sequioa的一个合伙人那里听说Yahoo!。杨致远对软银的投资十分满意,一来Yahoo!正和ZD商谈合作出版杂志,二来日本的上网人数正在剧增,建立日本Yahoo!正是绝好时机,杨一直认为Yahoo!是一种媒体,是一种文化,他相信只有本地化的Yahoo!才能成功。软银购买了5%的股份,两家公司很快宣布将合作成立日本Yahoo!,没多久,报摊上出现了ZD出版的Yahoo!网上生活杂志。
Yahoo!的第二轮融资带来了新的发展,公司聘用了一批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很快他们就面临严峻的考验,十二月Netscape宣布将他的浏览器上Internet目录的按钮连接站点指向了Excite,原来这个按钮是指向Yahoo!的,根据计算Yahoo!有20%的流量来自于此,到一月份Yahoo!仍然是Web最大的站点,虽然流量下降了10%.脱离了对Netscape的依赖,Yahoo!继续迅猛发展。
“上市,美好的一天”
到1996年,Yahoo!考虑公司股票公开上市,Netscape的成功上市证明投资大众是多么狂热,甚至盲目追捧Internet高科技公司,()在上市计划前孙正义提出需要更多的Yahoo!股份,他希望成为一个合伙人,而不是一个投资者,这个界限是30%的股份,杨和戴维痛苦地接受了,"这就象要送掉自己的孩子,没人信我,但就是这种感觉"杨回忆道。因为他们知道孙是Yahoo!通向日本的领路人,还有Ziff-Davis的影响力,但他们谁也不愿意出售自己的股份,结果三家平分达成了交易,最后的股份分配是软银占37%,Sequioa占17%,Jerry和戴维各占15%,为此软银支付了6000万美金。
Yahoo!在96年4月12日成功上市,两个Yahoo!的竞争对手Lycos和Excite在Yahoo!前几天上市,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投资大众对Yahoo!的热情,上市价是每股13美元,开盘就报24.5元,最高达到43元,当天的收盘价是33元,Yahoo!的市值达到八亿五千万美金,是一年前Sequioa估价的200倍,这真是美好的一天,杨和戴维的身价都超过了一亿美金。
“品牌战役 Do you Yahoo!”
投资大众的狂热期过后虽然Yahoo!的股价有所回落,但相比竞争者Yahoo!仍然是最耀眼的明星,到96年夏季公司贸易额已达到预计98年收入的8倍,他的竞争者只有一到两倍,华尔街的分析家将这归结于Yahoo!的品牌效应,例如Ziff Davis将网上生活杂志加上Yahoo!的名字后,当月销量翻了一倍。。Yahoo!的管理层已认识到Internet市场的成功并不只取决于流量,而要决定于品牌。"Yahoo!非常酷,它不是一个技术公司,而是一种品牌,一种文化,这使Yahoo!与众不同的酷。" 分析家评论道.Yahoo!酷主要是因为Jerry和戴维酷,他们白手起家成为亿万富翁的传奇是无数传媒的焦点,Yahoo!是按他们的意愿建立的:独立,年轻,富有创造力,还有谦逊。
Yahoo!在各种传统媒体上大力宣传,它是做电视广告的第一家Internet公司,负责市场策划的是Karen Edward,她原来在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负责宣传,"Do you Yahoo!"的广告语由她提出,可与耐克的"Just Do it!"媲美,广告语加到了所有Yahoo!的广告上,市场策划的目标是使Yahoo!成为流行文化的品牌,而不仅仅在网上,要让一半的美国人知道Yahoo!的名字。针对潜在上网用户Yahoo!在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纸,各种印刷品上做了大量宣传,同时花巨资在Microsoft和Netscape的浏览器上加上yahoo!的连接按钮,在数以万计的站点上都有yahoo!的连接,无论你上网与否,你都可以看到Yahoo!醒目的标志。
“要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媒体”
Yahoo!的市场战役取得了极大成功,不过Yahoo!真正的实力来自于Yahoo!的分类层次。Yahoo!由一支超过50人的队伍来完成原来Jerry和戴维两个人的工作。每人每周要浏览请求加入的上千个站点,将它们分类安放到合适的层次,Yahoo!对站点的选择不带任何政治和道德观点。使用人工来进行站点分类是一项极大的工程,这50人的队伍是Yahoo!极大的财富,他们非常年轻全部受过大学教育,Yahoo!向其他媒体提供的各类站点素材都来自他们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使得Yahoo!的内容非常准确,精细,竞争对手很难模仿这一点,除非他们雇用比Yahoo!更多的队伍.这些站点大都采用算法来搜索,而用算法来搜索站点和人工浏览在内容准确性上无法相比,电脑毕竟还不具有智能.所以一般站点的分层只有两到三层,而Yahoo!通常的都有十几层,用户上网大都会迷失在巨大的信息海洋里,各类站点有近百万个,而且还在高速增长,Yahoo!提供的详细分类索引能帮助用户迅速找到相关的站点,这就是Yahoo!流量一直居高不下的秘诀,它是有成千上万个人年的细致工作构成的。
按照Yahoo!惊人的发展速度,可能几年内Yahoo!将会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媒体, 现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新闻杂志是<时代周刊>,它的发行量有400万份,年增长率大约为2%.在1995年 Yahoo!的日平均访问量是300万页,96年秋天超过了1000万,97年底达到了6500万,而且每一页的内容可以说用户都看了,因为信息是他们主动选择的,这正是和传统媒体不同的方式,也是未来媒体的主要特征:用户主动地选择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还有一点不同就是Yahoo!可以通过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准确的定位用户,这对广告商有极大的吸引力.
My Yahoo!是一项创新设计,给长期Yahoo!用户提供方便的服务, 用户选择个人感兴趣的信息内容,如个人购买的股票信息,最新体育比赛消息,某类新闻,My Yahoo!将它们全部组织在一起,不用用户在四处查找,给用户极大方便。当然Yahoo!从中可以更加了解了用户的爱好兴趣, 针对用户背景的标题广告定位更加精确有效,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提高My Yahoo!广告的价格。
“创新不断,新一代媒体”
Yahoo!要成为最强大的媒体,当然不能局限于美国.第一个海外公司日本Yahoo!成立于1996年四月,紧接着法国,德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也相继成立Yahoo!分公司,所有分公司使用本地语言,当然他们采用同一种分类层次,大部分分公司都是Yahoo!和当地企业合作成立的.Yahoo!在全美各大城市开设了一系列分公司,1996年六月旧金山是第一家,紧接着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波士顿等,各地分公司主要提供各类当地信息如交通,职业招聘,体育,消遣信息等.
Yahoo!系列提供了各种新的服务项目,电话黄页和指示图就是其中之一,用户可在Yahoo!上查到美国任何一家公司电话和地址,还有公司地址路线图,很难估计这个项目能取得多少收益,但Yahoo!采取的方针是只要对用户有吸引力就是好的,而且电话黄页全美一年销售额是100亿美金,可以预计未来这个项目收益会是可观的.
Yahoo!系列最有意义的项目是分类广告,分类广告包括房产信息,汽车,招聘和个人信息,Yahoo!不需要一张纸就可以提供各类清单,分类广告的收益将十分可观,旧金山公司开办四个月后就吸引了450家广告客户,这几乎是旧金山新闻报的全部广告客户. 分类广告不再是简单文字,可以由图象,声音,影象,用户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如价格在什么范围,什么型号准确得到想要的信息。 网上购物也成为一门大生意,Yahoo!和VISA在97年合作开设网上商场,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Yahoo!1997年的利润是6741万美金,比96年增长了242%.新闻,,电话黄页,分类广告,网上商场,Yahoo!系列的新型服务,创造了新一代的媒体.
“不要放弃梦想”
杨认为对未来发展很难预测,不过他相信Internet仍然会飞速发展,他相信:"Yahoo!未来十年仍然会在最前沿,问题只是会有多大的成功。我喜欢我现在的工作,最令我激动的是能将传统世界融入新媒体,戴维和我还有Netscape的Marc等是第一批这么做的人,不过我们做得更多,Yahoo!是一个消费品牌,我们的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与消费者.经营Yahoo!的感觉好象被人从直升飞机上扔下,是第一个在山上滑雪的人,不知道哪儿有树,哪儿是悬崖,也好象在月球上登陆,总之非常令人激动的感觉,而且很安全. 因为我不会失去任何东西,我是白手起家,即使我又两手空空,我也不在乎.因为我度过了美妙的时光,我有一支极好的队伍至今没有任何人离开Yahoo!"
杨致远现在仍然超负荷工作,虽然不再只睡四个小时,但每天工作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点,每周有两到三天在空中飞行。
杨将他的成功主要归结于生逢其时,另外就是处在市场的前沿,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我从来没有想到戴维和我的业余爱好会成为生意,如果奉献的精神就没有现在的Yahoo!,我能给其他人的建议就是‘不要放弃梦想Don't Follow your dreams’”.
其他:
杨致远的头衔是Yahoo!领袖(Chief Yahoo!)
欣赏的人物:商业巨头 Bill Gates 和物理学家 Albert Einstein,很欣赏Einstein的一句话"使每一件事情尽可能的简单","我们想使Internet简单化"
杨和戴维向standford电子工程系捐款200万美圆,成为standford大学的最年轻教授。
98年会成立了中国Yahoo!.
作者: NoName 时间: 2005-1-9 09:55 标题: 程序人生
Internet的点火人:马克.安德森
Internet网现在成了大众流行热点,这个在1969年就成立,主要用于学术研究的网络,即使在克林顿1990年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倡议,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在93年才得到了爆炸性的发展,这一切都要归功于WWW网的流行,出现了图形界面浏览器Mosaic,Internet才终于起飞,这场革命的点火人就是:Mosaic发明人,网景公司Netscape的合伙创始人 Marc Andreessen.
初出茅庐,技惊四座
Marc出生在威斯康星州的一个小镇普通家庭,父亲是种子销售商,母亲是农产品售货员。从9岁开始接触计算机,在图书馆自学了Basic语言。
Marc读伊利诺宜斯大学(Illinois)大学时,开始在学校里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NCSA)工作,看起来在超级计算中心一小时6.85美元的工作还很不错。但是Marc发现工作很没意思,大型机前途渺茫,研究人员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SGI和DEC的工作站,而不再使用大型机分时操作。虽然在NCSA工作乏味,不过在这里Marc对Internet却非常熟悉了,Internet这时主要用于学术机构,将Illinois大学和上千个学术机构连接在一起,这些连接采用一定的协议, 如SMTP邮件传输协议,FTP,IRC,NNTP等.这些协议使得Internet资源十分丰富,但大多数很难使用,绝大多数的软件基于Unix系统,Unix是比Windows,Dos要年长得多得操作系统,功能十分强大,广泛用于学校和银行,航空公司等商业机构,不过操作Unix需要专业和熟练的技术。Inernet网这时是学术的,国际化的,完全免费的。没有人拥有Internet,没有人通过Internet赚钱,所有Internet软件都是免费的,开发软件的人或者出于好心,或者为了扬名,或者由国家资助。90年瑞士的Tim Berners-Lee发明了WWW网,WWW网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Web服务器(Web Server)发布信息,一个是浏览器(Browser)获得信息。用户可以方便浏览文件,不管文件是在哪一台电脑上,这就是超文本链接技术(Hypertext).早期的WWW网只有文本,没有图象,声音,没有色彩,也没有类似Windows的界面,Lee的浏览器是在Next电脑上开发的。1992年下半年,Marc已经十分熟悉Internet,他觉得WWW网加上图形更有意思,这是很自然的想法。不过Marc成了第一个淘金的幸运儿。他和NCSA的同事Eric Bina一起合作,Bina主要负责编程,Marc负责设计和出主意,他们的合作(优秀的程序员和项目经理)非常成功,经过6个星期的辛苦工作,连续工作三四天,躺一天,在接着干,终于在1993年1月有了成果:Unix版的Mosaic浏览器。
Marc给WWW网的超文本语言(HTML)增加了一些新特点,特别可以显示图象,Mosaic的设计使用户十分方便浏览WWW网的内容。Mosaic立刻获得了成功。不到几个星期, 世界各地用户下载了数以十万计的拷贝,Web服务器站点数目也飞快增长。Mosaic赋予WWW网极大的活力,人们突然发现,WWW网是发布和交换信息最方便的地方。和传统印刷出版业相比,WWW具有实时性,而且成本很低,将文件发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任何人,费用几乎为零.WWW网最强大的地方是效率,让用户‘拉’(pull)信息,而不是将信息‘推’(push)给他们。
使用过Mosaic的人都很满意,但有一些人担心WWW网的这种新面孔会带来麻烦,虽说‘一幅图胜过一千句话’,但图象比文字占了太多的空间,人们担心过多的图片会导致网络堵塞。Tim Berners-Lee 就是其中之一,Marc回忆当时道:"因为我加上图象格式,Tim大骂了我一顿。Tim和我不同,他从学术,而不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问题,所以他的浏览器运行在Next电脑上,几乎没有人使用。图象对他没有任何意义,对我们而言,能让内容看起来更酷"。Marc召集了一些志愿程序员很快开发了PC和Mac版的Mosaic,Internet作好了起飞的准备。
Mosaic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越多的人使用WWW网,WWW网的信息提供商越多,越多的信息吸引越多的用户,这种良性循环的发展在电话,传真机,电视上都发生过,相比电话,WWW网的发展条件更成熟,电脑在办公室和家庭已经十分普遍。93年夏天召开了第一届WWW网开发大会,Marc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他的成功引起了NCSA管理层的注意,“在Mosaic流行前,他们好象根本不存在。”现在他们开发一项新功能需要和四五十人讨论,开发Mac版的Aleks突然发现有三四个人开始和他一起工作,而且都好象是他的老板,指挥他应该怎样去做。1993年11月,纽约时报头版报导了Mosaic和WWW网,不过只字未提Marc和Bina. Marc不再是Mosaic项目的负责人,他感到很不平,12月他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后,就离开了NCSA,作为一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来到了硅谷。
天赐良机
SGI的创始人Jim Clark希望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相关的产品,特别是交互电视,但董事会并不同意,Clark离开SGI准备重新创业,他请好友Bill Fosee物色一些技术人员,Foss用过Mosaic,他没有见过Marc,不过他相信Marc是合适的人选,他给Clark演示了Mosaic,这是Clark第一次接触WWW网,他立即给Marc发了一封E-mail,"你可能不知道我是谁,但我是SGI的创始人...".Marc当然知道他是谁,在NCSA工作时他用的就是SGI的工作站,Marc和Clark一起讨论Clark的创业计划做网络游戏的任天堂,这是很好的发展方向,但可能几年内都无法盈利。一开始并没想建立和Mosaic相关的事业,但经过仔细考虑,Marc想清楚了Internet公司发展的商业模式:"可以给公司发各种许可,内部使用,商业应用等...","还没有任何人从网上赚钱",Marc对这的回答是“是谁卖了第一部电话,是谁要买它,你要打电话给谁'汽车,现在没有公路'事情就是这样。”Clark仔细听取了Marc的想法,说道"好,我会投资给你。我不知道我们怎样赚钱,但我会投资,我们可以找出赚钱的办法,增长这么快的市场一定有钱赚。"Marc召集了他的NCSA的同事,Jim和每个人都谈了半个小时,出来时每人都得到了一份工资和股份。新公司成立了,名字是Mosaic通信公司。在成立的第二天,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Microsoft召开了第一个有关Internet的高层会议,讨论了一份长达300页有关Internet的报告。
全力以赴,做得最好
Mosaic的办公场所很小,不过程序员们斗志昂扬,他们开始完全重写浏览器的所有代码,这是出于Clark的坚持。Mosaic是利用大学的资金和设备开发的,版权属于大学,并且已有公司从大学购买Mosaic代码许可证。他们并不担心对手,开发人员说:"我们在NCSA时还是学生,开发并不考虑质量,只是想如何才能更有趣。现在稳定性和性能都要优先考虑"。更为重要的是现在有富有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Marc的注意力转向了公司发展战略,他的头衔是技术副总裁,程序员也不想向他汇报日常工作。"他不是一个有经验的管理者,他总是有很多非常妙的点子,能一下子抓住重点,但这和管理程序员日常工作的能力不同。"Marc的继任者来自SGI,Clark不能直接从SGI挖人,不过人们愿意跟着他。 除了技术人员,来的还有SGI的公关经理Rosaanne Siino女士。Marc很迷惑为什么公司现在就需要公关,Jim对他说:"请相信她"。Jim是对的,Siino上任不到一周,一大堆新闻记者蜂涌而至,Sinno说:"这里有激动人心的故事,22岁编织的美国梦,亿万富翁的重新创业,Internet高科技等",Marc成了媒体明星,不过他并喜欢,但他知道这相当于免费广告。
1994年7月财富杂志将公司列为25个当年最酷的公司之一,给公司寻找高级人才以极好的宣传。
人才云集
Jim Barksdale成为公司物色的目标,他担任McCaw蜂窝通讯公司总裁,McCaw正在和AT&T商议合并,之前他曾任联邦快递CIO和COO,被时代杂志誉为"美国最富有才能的CEO之一",Microsoft也正想聘请他担任总裁。Clark的一位密友Doerr这时帮了大忙,他是最有权势的风险资本家,被认为影响力可和Bill Gates媲美,投资了超过200家公司,包括Sun,Compaq,Intuit等,每年合计收入超过440亿美元。 Doree和Clark劝说Barkssdale加入,他同意合并完成以后考虑。
Mosaic的工程师日以继夜狂热地工作,Mac,PC,Unix所有平台的浏览器都在同时开发,Marc还在负责产品设计,不过更重要的作为技术副总裁考虑公司发展战略,拜访客户,寻找高级管理人才。Marc的日程排得满满的,Bill Foss记得:"Marc比任何人呆在公司的时间要长,他非常喜欢拼命工作,即使所有人都睡了,他还在那儿阅读,他的办公室全部是书,关于Gates,关于任何他想了解的人,他想知道如何成为伟大的企业家。"公司的市场部也开始运转,公司名字改为Netscape,浏览器被称为Navigator.夏天,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加盟,包括8个副总裁和一个CEO,其中有Oracle的技术副总裁,负责公司的商用软件部门,公司组成了坚强的管理队伍。
"免而不费",占领市场
新浏览器的开发接近尾声,定价却很复杂,Marc认为:"最关键的使Navigator浏览器到处可见,这是使公司腾飞的唯一方法因为这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这是Microsoft的成功经验,有了平台,就有了很多选择,有很多方法可以从中获利。市场份额会带来未来的收益。如果现在不占领市场,将来也就不可能有盈利。"到1994年秋天,Marc坚信WWW已经象PC一样成为了操作平台。"市场上将只有一个胜利者。要成为赢家唯有象微软取得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平台一样取得浏览器的平台。"浏览器免费或者部分免费成为公司的共识。Marc提出了"免而不费"的策略,对学生和教师免费,市场定价39美元,但人们可以免费下载软件"测试版"或者还在开发的新版本,实际上想要免费的人都可以得到。
10月13号,Navagator第一个测试版准备在网上发布,程序员准备了啤酒和匹萨,盯着屏幕等待着,第一个连接来自日本,不到一个小时就下载了数以千记的拷贝。新版浏览器Navigator比Mosaic快十倍,并增加了很多新特性,还提供了SSL安全协议,使用密钥算法保证网上数据的安全,这对于商业数据的保密必不可少。NCSA的主要授权者Spyglass公司给Microsoft,IBM,DEC发放了代码许可,Netsacpe试图和Microsoft合作,但Microsoft只出了很低的价格,Clark拒绝了,他开玩笑说"如果开价十亿美元再加一块,倒可以同意",现在回头来看,这个价格也太便宜了。
Netscape现在有了120名员工,最初Clark和Doerr投资的1300万美元只剩下100万美元,Clark又投下了
1200万美元,这是他最后的老本了。
WWW网,包罗万象
圣诞节过后,Jim Barksdale终于加入了Netscape,他的选择没有错。WWW网发展十分迅速,网络用户不断增加,商业站点发展很快, WWW网的强大能力吸引了用户服务的公司和信息提供商,一些公司不只在网上提供信息,而且提供用户服务,销售代理等服务,如联邦快递Federal Express设立了一个站点,用户可以在站点上查询投递包裹的每一步过程。传统方式是用户打电话查询,服务人员查询数据库然后再回答,WWW网的方式不需要太多的人工,成本很低,这就象历史上电话的发展一样,不再需要接线生,让用户自己操作。
1995年WWW网有了更令人惊奇的发展,原来网上内容基本上是静态的,声音和影象因占用太多的空间而不能应用普及,但人们开发了新技术来提供更丰富的媒体。SGI在4月发布了Web Space,可以显示三维立体场景,Progress Network开发了支持网上广播的Real Audio技术,使网上语音的传播只需要几秒钟,不需要长时间的下载。5月Sun宣布了Java,Java是一种跨平台的开发语言,不管电脑是Mac还是PC,都可以运行Java 的程序,极大推动了Intenet的发展。WWW网上的内容已经包罗万象,但他们都需要通过浏览器去获得。浏览器已真正成为新的平台。Navigator新版增加了两个最关键的功能,一是支持Java语言,二是提供插件应用接口(plug-in),其他公司可以开发程序扩充Navigator的功能,第一个插件是支持Navagator显示三维模型,插件极大丰富了Navagator的功能。
成功上市,胜利大捷
1995年Navagator 2.0发布,Netsapce已经有了几百名员工,超过1000万用户,和快速增长的产品线.包括代理服务器Proxy Server,网络开发工具还有商业应用程序I-Apps,支持在网络上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95年Netscape的年收入达到令人惊异的8000万美元,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软件公司。主要收入来自不免费的浏览器销售。服务器端的软件销售增长很快。
公司开始准备上市计划,1995年8月9号,Netscape在纽约股市以28.5元开盘,员工从早上6:30开市就拭目以待,直到8:00,成千上万的股票交易中没有一股是Netsacpe,没有人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终于有了第一笔报价,71美元!最后收盘价是58.5美元。 Netspace戏剧性的上市给Internet的发展以极大刺激,华尔街评论道:"通用动态公司花了43年时间才达到27亿市值,Netscape只花了一分钟。" NCSA的这帮小伙子们不敢相信自己都成了百万富翁, Marc更成了美国最富的人之一,谈到上市那天:“头天我工作得很晚,睡到11点才起床,打开电脑一查股票行情,哦...,接着回去又睡觉了”。
风云突变,危机重重
Netspace上市不久,Microsoft发布了人们期望已久的新操作系统Windows 95,同时还有WWW网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 1.0.IE是从NCSA取得的许可,功能还很差劲,不支持Java,不支持插件,速度也很慢,不过他有一个最可怕的特点:就是完全免费。Windows 95的用户可以完全免费得到浏览器,Netscape不能只比IE好一点,必须要优秀得多,而且永远优秀才能赢得用户。Bill Gates 在IE的发布会上,将Internet的崛起称为"IBM 生产个人电脑10年以来最重要的发展。"
尽管如此,Netsacpe的市场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公司不断扩大业务和产品线,开发了新的网络商业软件,商业系统用来生成WWW网上的目录,最成功的应用是网上书店Amazon,它用网上无限空间创立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书店,在1996年有110万本书,实际上公司基本没有库存,这使得它可以较低的价格销售书籍。网上出版也有很好的应用,1995年秋天Netscape发布了网上出版系统,一年内就有了数以百计的用户,其中包括纽约时报,洛杉玑时报等。
WWW网的发展又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就是企业内部网Intranet。从一开始,Netsacpe提供了系列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内部网的发展给了Netscape迅猛发展。Microsoft感到了压力,甚至有金融分析家将Microsoft的股票从推荐名单上撤除,在1996年珍珠港事件纪念日,Microsoft邀请了近200名记者和分析家,宣布了公司的Internet的战略:公司从所有方向出击,提供更好,更快,免费的浏览器,并支持Mac,WIN31,WinNT,在NT上提供企业内部网的服务器软件,全部免费的产品包括Netsacpe最主要的产品线,一场残酷的商业战争开始了。
Marc认为:"这是一场熊和鳄鱼的搏斗,决定胜负的因素是搏斗的地点,现在Microsoft来到了我们的地盘。",不过分析家没有这么乐观,Netscape的股价跌到了28.75美元。
合纵连横,前景不明
Netsape采取的第一个反击步骤是扩大合作伙伴,寻找同盟军。不久宣布和Apple,Adoe合作改进Internet字体技术,和信用卡巨人FDC合作开发网上支付系统,和Autodesk合作“虚拟工程世界”。 最重要的合作是和电子数据交换EDI巨头GEIS公司合作电子贸易系统,WWW网的开放性比传统EDI方式更优越。通过一系列合作,Netscape要表明单独的一个公司无法击败市值接近2000亿美元的巨人Microsoft.Netscape开发的大部分新产品都针对企业内部网,他的用户名单包括美国银行,纽约时报,美孚石油,Mastercard,AT&T,Johnson & Johnson。96年上半年企业内部网的成功给Netscape带来了1.3亿美元的收入,是1995年同期的7倍。
Netcape采取最重要的反击是提出了新的网络目录标准LDAP,Netscape的经验是:开发或者确定标准;
寻求合作伙伴支持标准;宣布标准并公布规格是其他公司能采用;开发基于标准的产品。在Internet的标准上Netscape已经占了先机,LDAP用来管理企业内部网用户和权限,Netscape集结了40多个软件厂商支持这一标准,包括IBM/Lotus,Novell,Banyan.公司策略是通过LDAP确立在公司在企业内部网的标准。不过Netscape这次未必能如愿,Windows 95占了PC平台的绝对统治地位,Microsoft的Internet 部门已有超过2500人的队伍,IE 3.0的性能已经和Navagator 3.0不相上下,同时它依然还有致命的特点:完全免费。Bill Gates向新闻界指出:"你们要记住一件事,Microsoft不需要从Internet软件上得到任何收入。" 不幸的是,Netscape需要。双方的实力对比实在太悬殊了,
年收入 市值 员工 Internet软件
Microsoft 80亿 1700亿 20,000 不需要盈利
Netscape 3亿 20亿 1,000 全部收入来源
Netscape只能要求公正,在1996年8月向联邦政府控告Microsoft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Microsoft向硬件厂商和Internet接入商提供3美元的折扣,如果他们捆绑IE。Compaq也在97年出示了这些证据,不过政府的调查况日持久,IE在97年已有了约三成的市场份额,Netscape还得靠自己奋斗。
Microsoft在1997年8月发布Internet Explore 4.0,IE已不仅仅是浏览器,IE4.0将作为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加入新的Win98,Win98的界面就是浏览器界面。Navagator号称拥有3800万用户,而Win95仅在96年销售了6500万份。Microsoft在联机服务和Internet接入商的战场上也取得了成果,美国在线(AOL)宣布他们的用户将使用IE,仅在一天前他们还声称将使用Navagator,Microsoft作为回报将在Win95上放上AOL图标,几天后,CompuServe,AT&T,NETCOM纷纷采用IE.
面对Microsoft咄咄逼人的攻势,Netscape在97年仍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大部分收入来自企业内部网。
Microsoft终于遇到了麻烦,在美国司法部调查微软违法反托拉斯法时,他的重要合作伙伴Compaq反戈一击,出示了微软强行要求在电脑装上IE,去掉Navagator的证据,美国哥伦比亚地方法官在97年12月11日初审裁定Microsoft不得在操作系统上捆绑IE。不过这场官司将是一场马拉松,七十年代IBM类似的调查案持续了十多年,最后还是不了了之。但可以肯定一点,Windows98将推迟上市。不管Microsoft和Netscape这场战争最后胜负如何,新旧秩序的战争已经结束。旧时代的主人Microsoft已打开了新时代的大门。
回头看所有发生的一切,Eric Bina说道:"非常可怕,我们这群人无心却产生了这么声援的影响。"如果他们是有心的,那就更可怕了。 Tim Berners-Lee,Marc Andressen和Netscape点燃的这场革命正轰轰烈烈地进行,Internet网络已经扩展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将深刻影响到各行各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
其他:
Marc在1994年被时代杂志40周年时选为计算机行业最重要的50人之一,MicroTimes "年度风云人物"1995年computerworld 授予领导杰出奖Marc被媒体称为"新盖茨",成为继甘地之后第二个光着脚出现在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网景公司可能被收购,买家可能有American Online,SUN,Oracle,IBM。
网景公司股票97年底持续下滑,Clark和Barksdale出售股票减少损失。
Gates 这样评论浏览器之争 :
“ 这 一 切 都 将 继 续 ,Netscape 会 推 出 新 的 版 本 , 我 们 也 会 推 出 新 的 版 本 。 这 是 计 算 机 软 件 市 场 中 的 一 场 健 康 的 竞 争 。 我 们 最 新 版 的 浏 览 器 ,Internet Explorer 4.0 工 作 的 非 常 好 。 它 在 评 测 中 获 胜 , 并 赢 得 了 一 些 市 场 份 额 , ”
Marc自述
"从一开始,我认为图形界面是关键,我不同意Tim Berners-Lee的做法,他是寻找连接一大群高能物理专家的方法,他认为图形是不必要的和浪费,我不这样看,我们想要用户尽可能方便浏览信息"
我们在1992-1993年冬天做了浏览工具,Eric和我是在SGI的工作站上,不久我们就有其他人完成了Windows和Mac的版本,我将这个项目取名为Mosaic.
第一个公开Beta版是1993年3月,当我们发布时只有12个用户,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近十万用户,真不可思议。
伊利诺宜斯大学非常奇怪,他们不象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学院有50年支持公司创业的历史,他们不了解鼓励公司创业不只会给他们带来名声,还会得到大量的赞助。伊利诺宜斯只看到联邦政府研究经费的成果流了出去,他们只是攻击我们,控告Netscape实际上Navagator没有一行代码来自于Mosaic.
我们是一群生逢其时的大学毕业生,我从浏览器上学到最大的收获就是占领份额是最主要的,你必须尽最大努力达到这点,看起来今后20年整个用户接口都要遵守这个规律。
互联网的传奇主角——Linus Torvalds
一、写就史诗
Kalevala是芬兰的民族史诗,长达23000多行,用芬兰语写成,是由数千年的民间传说拼凑而成。它创作于19世纪中期,对芬兰语言的形成和国家的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该诗的主人公是一个道士Vainamoinen,最终则成为世界的主宰。
虽然Kalevala是一个虚构、夸张的故事,但它与现实世界中的另一部“杰作”非常相似,这部杰作是由互联网促成的,是由成千上万名不同的黑客相助的结果。而始作俑者就是28岁的芬兰青年—Linus Torvalds。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一种名为Linux的操作系统。它所产生的力量决定了编程领域的新氛围,正如我们的环境决定了动植物的特性一样。
对大多数黑客来说,他们的目标就是创造简洁优雅的程序,干净而无冗长的代码,或者是超一流的程序,足以赢得同行们的尊敬和推崇。而Linus走得更远,他不但重新定义了一流程序、代码和软件的基准,而且迈向了“黑客”的终极高度。
Linux起始于1991年,完全是编程爱好者的偶然产物。它是一个免费的软件,开始可运行在4M内存的PC上,却是一种最昂贵的商用Unix操作系统。到97年,根据保守的估计,其装机用户已达300万之巨。这些用户并不是那种在卧室里自娱自乐的青年爱好者,美国的绝大多数大公司都已购买了Linux软件。当然很少有公司会承认,自己亿万美元的业务是建立在一帮软件黑客的代码上。
Linux的装机量还无法与Windows的1亿多用户相比,甚至还不能与Apple Mac的5000万用户相比。但是Linux的崛起势头却令人咋舌。由于它是免费发送的,因此在那些互联网的国家十分流行:南非、古巴、墨西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尼加拉瓜、菲律宾、玻利维亚。从技术上讲,Linux使其他品牌的Unix黯然失色,成为Unix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连Unix最早的共同创始人Dennis Ritche也说:“Linux值得称赞。”
Linux的传奇还有许多线索,但它的主角就是Linus。这是一位具有非凡智慧和魅力的黑客,他单枪匹马能解决的问题,往往要让一群程序员苦干数月。当然,这也是一个互联网的传奇故事,是依靠互联网分布式协作模式的成果。事实上,Linux是互联网的Kalevala,这个巨大的代码拼凑物代表着这个快速增长的电脑王国。它将制作和使用的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将这么多程序员连结在一起的最大动力就是要创造出世界上最伟大的操作系统。它比任何一种商用Unix都要强劲,可以运行在各种硬件平台上,而且可以无限制地按需定制。这个OS可以完全与微软的旗舰产品Windows NT想媲美—具有真正的多任务功能、虚拟内存、共享库、TCP/IP网络以及其它各种先进性能。许多人都将它视为NT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也是微软垄断下的唯一可替代的选择。
但Linux也处于重要关头。虽然这个免费的OS不可能被比尔·盖茨的巨兽所吞噬,但它必须赢得商业用户的信任。对于Linux的编程者来说,它的独立性是其骄傲的源泉,但人们也担心Linux很可能会步另一个著名的免费软件—Mosaic的后尘,被华而不实的商业气息十足的Netscape所扼杀。换句话说,坚定不移的黑客伦理创造了Linux的成功,也才能保证这个软件业的伟大传奇永不休止。
二、黑客出手
这部史诗发端于赫尔辛基,似乎天下的黑客都在为自己的生命创作源程序。Linus也不例外。他的家就在离市中心不远的Kalevagatan(与Kalevala很相近)大街。这是一个19世纪的建筑与现代化平房交相呼应的地方。Linus与妻子住在这里。但他的家更象是大学生的集体宿舍,楼梯下总放着一排排自行车。
Linus本人看起来就象一名学生,而不象道士。他中等身材,浅褐色头发,蓝眼睛,目光透过镜片直直地射向你,只有浓密的眉毛是黑色的,衬着一张孩子气的脸庞。
他的房间四周排列着许多书籍,里面布满了油画和各种装饰品,相当低廉的窗帘,两把扶手椅之间挂着发干的鳄鱼皮,房间里还有两只目空一切的猫和几台计算机—三台PC,一台Power Mac,还有三台从Digital借来的基于Alphe芯片的微机,它们不起眼地布置在房间的角落中。另外一样很有意思的东西不易察觉:那是一根将计算机连到电话插座的导线,这是通向互联网的256K的专线,由当地的一家ISP安装并承担费用,它是对这位Linux道士的象征性奖励。
Linux并不是一件刻意创造的杰作,而完全是日月积累的结果,是经验、创意和一小块一小块代码的合成体,不断的积累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Linux初期的许多编程工作是在Sindair QL机器上完成。这是一种十分古怪的英国产电脑,是1984年推出的。它有无数的缺点,却有一个真正的优点:它是一套真正的多任务系统。但有一件十分关键的事件最终导致了Linux的诞生。1989年2月,Linus在赫尔辛基大学获得计算机硕士学位。1990年秋天,Linus在赫尔辛基上Linix课程。学校刚刚安装了一台运行Ultrix(Unix诸多版本中的一种)MicroVAX。Unix是大学科学和工程院系最流行的操作系统,那些处理繁重任务的公司也使用Unix。Unix 的问世与Internet的历史密不可分。事实上,互联网上运行的大多数操作系统就是Unix。1969年它由AT&T的贝尔实验室发明,Unix在70年代广为流传,是Ken Thompson、Penms Ritchie和Bill Joy等著名黑客的杰作。1993年,AT&T将 Unix卖给Novell,1995年,Novell又将它卖给圣克鲁斯丁。如今,象SCO、IBM、Digital、HP和Sun等都有不同的版本,造成了市场的混乱,成为微软Windows NT攻击的致命弱点。
但1990年,Linus还沉浸在许多世俗的事物中。他大学的机器无法同时处理16个以上的用户,要用机器,就得排长队等待。他的课本中就有Andrew Tanenbaum的《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该书提供了Minix(Unix的变种)的操作指南。那时Linus刚刚得到一台PC。他想从笨拙的DOS操作系统学不到任何东西,而Minix虽然很简单,功能有限,但是Minix 却在Linus的脑海中奏出一个和音:“1987年发布后两个月来,就有一个新闻组汇集了世界各地的40000名用户。”但是许多用户需要更多的功能。Tanenbaum 说:“我每天都收到几百个E-mail,要求增加这个功能、那个功能。但我只能一再回绝,使许多人都非常沮丧和失望。”
Linus开始自己实验地编程,他将Minix当作脚手架,开发一个新的程序。他按两个过程进行,一个过程写A,另一个过程写B,但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创建一个内核(操作系统中用于实时处理和控制工作的部分)。他只通过阅读新闻组来修改两个处理过程。
Linus很早就是一名黑客,十几岁时就用汇编语言,在Commodore Vic-20微机上编程。一半是因为除汇编语言他没有其他工具,另一半是因为用汇编看起来更加地道。1991年,他需要一个简单的终端模拟程序来访问新闻组。于是Linus坐下来,写了一个基于两步处理的应急程序。工作内容非常简单,一个过程就是从键盘中读出并发送到Modem上,另一个过程就是从Modem上读取并发送到屏幕上。
三、Linux诞生了
1991年夏,也就是Linus有了第一台PC的六个月之后,Linus觉得自己应该下载一些文件。但是在他能够读写到磁盘上之前,他又不得不编写一个磁盘驱动程序。同时还要编写文件系统。这样有了任务转换功能,有了文件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就成了Unix,至少成了 Unix的内核。Linux由此诞生了。
如果Linus没有在Minix新闻组中谈论Linux,那么新生的系统很可能就夭折了。一开始他向赫尔辛基大学申请FTP服务器空间,可以让别人下载Linux的公开版本。“Linux是我的工作名,但如果我把它作为正式名字,别人肯定会认为我是一个自大狂,不会把Linux当回事。于是我给它起了一个很糟糕的名字:Freax。是Free(自由)+Freak(怪诞)+X组成。但负责FTP站点的Ari Lemmke不喜欢这个名字,他还是用Linux这个名字。
1992年1月,大概只有100人左右使用Linux,但他们为Linux提供了十分关键的洗礼。这些早期的上传和评论十分重要。尤其是那些同行们为修补代码错误而上传的补丁。Linus很偶然地闯进一个在线Karelia,开始着手将他的Kaievala的补丁拼凑起来。在网上,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得到基本的Linux文件。E-mail使他们可以方便地进行评论并加以改善,而Usenet新闻组则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论坛。Linux以个人的产品起步,而变成了一个百锦图,成了走向相同的黑客们的一场运动。
既使通过黑客的补丁将其不断改善,但内核本身并没有多大用处。Linux的腾飞必须具备其他因素。其中最关键的是自由软件基金(FSF)的GNU计划。GNU的目标就是要编写一个完全免费的 Unix版本—包括内核及所有相关的组件,可让用户自由共享并且改写软件。而Linux无疑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通常一个操作系统要等待别人根据它来写相关的应用程序,而Linux却反其道而行之,Linus将Linux进行改写,使其与GNU现有的应用软件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Linux一夜之间就拥有了图形用户界面。
Linus也采纳了标准GNU技术许可方案,名为“Copyleft“(简称GPL)。这种通用公开授权,允许用户销售、拷贝并且改动程序,但你必须将同样的自由传递下去,而且必须让你修改后的代码也免费公开。这一举措成了Linux成功的强大力量。首先,它大大促进了商用领域的繁荣,虽然Linux可以网上免费下载,但30美元一套的CD-ROM比自己下载更方便、更经济也更快速。同时这也大大刺激了程序员的积极性。这种许可方式可确保他们的工作免费传播,不会被逐利之徒所利用,或锁进专有产品之中。
也就是说,GPL为Linux黑客们的网络新部落提供了一套成文的“宪法“。你可以进行开发和赢利(黑客也得吃饭),但源程序必须免费公开。
1994年3月,正式的Linux1.0版发布,它的出现无异于网络的“自由宣言”。从此Linux用户迅速增加,Linux的核心开发小组也日渐强大。在Linux所包含的数千个文件中,有一个名为Credits的文件,里面列出了100多名对Linux有过重要贡献的黑客,包括他们的名字、地址以及所做工作。其中的软件都是经过“优胜劣汰”的达尔文式的选择方式所生存下来的。
Linux的方法看起来很简单:所有的黑客都可添加额外功能并完善性能。所谓的β测试也不是修补漏洞,而是集成过程。
1994年,Marc Ewing成立了Red Hat软件公司,成为最著名的Linux分销商之一。他说:“Linux和自由软件社区可以看作是真正的知识界精华。”由于这种独特的开放性,使Linux几乎支持任何一种平台,从英特尔386至Pentium II,以及Alpha、SPARC、MIPS等。不久前发布的Linux2.0版,已经提供了64位处理能力(而许多Unix以及Windows NT还是32位阶段),还具有对称性多重处理及更先进的网络功能。用户数已经突破千万大关,出现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在发展中国家,Linux更是理想之选。
当Linux第一次出现时,仅有10000行代码,如今光是内核就有100万行。而数以千百计的辅助软件更是组成了一支壮观的Linux大阵营。
Linux的黑客们包括Linus本人,似乎对编写应用软件不感兴趣。但随着Linux市场扩展,商业公司也开始弥补这一欠缺,包括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软件等强劲的桌面应用软件已经纷纷涌现。
四、最知名的程序员何以维生?
1996年底,正当Linux如火如荼之际,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Linus准备离开赫尔辛基,闯荡硅谷,加盟一家不知名的计算机公司Transmeta。许多人怀疑这会不会给发展中的Linux造成致命的伤害。但许多老资格的开发人员和商业公司都很自信,因为Linux已获得了足够的发展动力。Linus为什么要到Transmeta ?“我无法告诉你,”他腼腆地说,“但在合同中规定,我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做Linux。”
Linus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才获得赫尔辛基大学的硕士学位。因为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进了Linux。当他完成硕士论文时,他必须面对任何一个大龄黑客都必须面临的永恒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我将何以维生?
有些人象Matt Welsh一样,继续留在学术圈中;有些人如Hannu Savolainen,销售商用Linux软件,如声卡驱动程序。而Linus对创办自己的公司并没有兴趣。但是,他也愉快地承认,自己也有一些黑客的欲望,比如有些钱。“当然钱不会成为我生活的主要目标。”
Linus做如此选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需要一种新的挑战。他很坦诚:“如果Transmeta进展顺利,我只需工作就会很有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对Transmeta,他唯一透露的技术细节就是公司发展超大规模集成芯片(VLSI),当然软件很关键。
Transmeta是Dave Ditzel领头的创业公司。Dave是Sun SPARC处理器芯片开发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而SPARC是最成功的RISC芯片。Transmeta的主要投资者中就有微软的创始人之一Paul Allen。Transmeta的任务是创造多媒体PC的新引擎。
促使Linus来到硅谷的原因不仅仅是Transmeta的劝诱,还有他刚刚降世的女儿—Patrica Miranda,生于1996年12月。女儿的到来促使他想改变一下与Linux的长期关系。这位IT业的道士已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Linux2.0,而今他又专心致志于他的另一项创造——Linus2.0,我们又怎能埋怨他呢?
无疑,今年29岁的Linus已经为人类创造了一部恢弘的史诗。他本人也成了地球上最知名的程序员,互联网上真正的名人。某搜索引擎的结果显示:Sun公司CEO Scott McNealy有7192条相关信息,Oracle老板Larry Ellison为8580条,明星汤姆·克鲁斯为16604条,而Linux Torvalds则高达20419条。
当然,这部史诗还远未收尾,一场新的战争又将拉开。
Linus 1999年3月3日在LinuxWorld 的 主 题 发 言 中 向 广 大
Linux 程 序 员 们 呼 吁, 不 必 努 力 让Linux 与 各 种 商 业 版 本 的
Unix 相 竞 争, 而 应 该 努 力 让Linux 更 为 好 用, 使 之 进 入 桌 面
PC 与PDA。Linus 表 示,Linux 的 未 来 版 本 不 仅 将 用 于 高 端 系 统
, 还 将 成 为 桌 面 计 算 机 系 统 的 重 要 操 作 系 统,“ 成 为 未
来 这 个 行 星 上 最 重 要 的 操 作 系 统。”Linus 的 发 言 得 到 了 与
会 者 的 热 烈 欢 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