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成长||听李哲老师讲《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文/梁树丽

芹菜读书社分享

这是我第一次听李哲老师讲书,当然我并没有做到在第一时间听而是这两天看的回放,因为讲书那天我身体不舒服,所以错过了现场的精彩。

彩琴导师的“芹菜园读书社”分享的书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经典书,而且是全英文的书,对于我这个初中老师来说,啃读这样的书是有难度的,比如这本《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如果不是李哲老师来领读,我想我肯定读不下来,或者说我会很轻易放弃这样让我头疼的书。

李佩仪同学的主持非常棒,到底是彩琴导师的得意弟子,她延续了彩琴导师用追问引发深度思考的模式,读书分享的开始她就用了Why not "Design by Understanding"?来追问,能想到这个问题的人自然是阅读方面的高手。

题目解读

Understanding by Design和Design by Understanding有什么区别吗?我认为by后面的词是重点,一个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设计是落脚点,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为理解而教;一个是《追求教学设计的理解》,这里面理解是落脚点,理解的目的是为了设计,为设计而教。

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意为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由威金斯和麦克泰(Grant Wiggins & Jay McTighe)从于1998 年提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框架,即在教学目标设定之初,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端出发,思考真正了解了知识的学生会有何表现,并将这个表现设定为我们期望的学习结果。

我也读过很多书,拿起一本书的时候,我也是从书的封面开始读,然后读作者,这和佩仪同学的流程基本一样,但佩仪同学更高级的地方在于她还用到了对比的读书法,比如找到了和这本书相辅相成的书还有哪些,这很像我们的单元整体教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增加与补充。

相关的书

一个人是不是读书高手,我们从他的讲书设计中就能很容易找到答案。李哲老师在分享的时候他是从序开始,我们读书的时候首先要读前面的序言部分,或者读推荐语,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在读的时候就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我们平时在设计课的时候,一定是先有目标,然后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但这本书提出了逆向设计,要求我们“以终为始”。

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考虑最多的是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我们会花费太多的时间来设计我们的课,但是我们很少思考为了达到这个学习目标,学生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们的课堂还停留在老师的讲授为主,我们习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而不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

李哲老师在开头给我们解读了序言中的两个教学案例:一个是聚焦活动的教学,一个是聚焦灌输的教学。其中讲“苹果”的那一段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

书中谈到老师围绕“苹果”这一单元设计了很多的活动,语文课写故事,美术课收集树叶搞创作,音乐课唱苹果歌,科学课描述苹果特征,数学课搞计算等等,但是这些活动看起来很丰富有趣,但是学生果真就理解了“苹果”吗?

苹果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优质课,我们过分关注活动,但是我们明白一节课表演下来,学生也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到底学生学到了什么,我们其实根本无从评价。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设计要关注结果、追求理解、聚焦大概念、把握关键思考,教学设计的最终要义是教师能够做到为理解而教。教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方法,从学生的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让老师从关注自己的“教”转向关注孩子的“学”。

what


UbD教学设计三阶段:

逆向设计三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期望的结果
第一阶段的主要重点是教师应清楚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
理解的目标有两个含义:
1)使大概念的“含义”成为现实;
2)将学习的自主性“转移”到新情况中。
大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主题或问题,是学生要理清自己的学习内容并将学习迁移到新的课程和现实环境中,必须能够掌握重要的想法。
第二阶段: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第2阶段的重点是“有效证据”。第1阶段目标逻辑上确定评估内容及如何评估。评估理解力需要证明学生有能力深刻地解释他们的学习,如“展示他们的工作”,评论“证明”或“支持”他们的表现/产品。
评估理解力还需要证明 学生有能力在新的、多样化的和现实的情况下运用学习内容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必须“做”而不仅是回答问题。
第三阶段:设计学习计划
在第三阶段的重点是确定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对于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合适的。并遵循以下原则:
1)学习活动旨在解决三个相互关联的目标:习得,意义创造和迁移。
2)为理解而进行的教学要求给学生许多机会进行推理并为自己做概括(在老师的支持下)。
3)理解不能简单地告诉;他们必须由学习者积极地“构建”。

说句实话,读英文书籍是我的短板,因为我不能很好地理解文中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所以读起来也是囫囵吞枣,为了让自己更好地阅读此书,我又买了一本中文版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对比图

我的期望结果就是用这本书来指导我的教学实践,但在听书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很多单词或句子不会翻译,只能依赖李哲老师的讲解,于是我开始买书,积极构建我的读书计划,围绕这本书制订我这一学期的读书计划。

当我用这个逆向设计来解读我的这次听书的经历的时候,我就能更好地理解文中的内容,虽然这些内容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实践起来更难,但是我们都要有勇气去尝试。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就是“核心素养”,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当然我们必须明白听书只是一种阅读形式,我们想真正有所收获,还是要自己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同时我们也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学会反思,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去尝试去践行,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感谢佩仪同学的主持,感谢李哲老师的精彩分享,在“芹菜园读书社”听分享真好!

感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业成长||听李哲老师讲《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