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家长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症,要避免陷入相互挫败

楼下邻居家的大姐,一直为孩子烦恼,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早晨上学要三催四请,收拾个书包要个把小时,晚上写作业常常熬到十一二点钟。为此大姐经常训斥孩子,孩子对此也很反感。

做事拖延的孩子不在少数,有的是只在学习相关的事情上,有的是吃饭、洗澡方面……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庭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和期望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孩子成为拖延者,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在其著作《拖延心理学》结合案例,深入地分析了家庭是如何影响孩子成为拖延者,并给出了父母应对孩子拖延可采取的建议。

01与拖延有关的家庭倾向

书中介绍了五种家庭倾向,结合我的理解,谈谈其中的两种,施压倾向、控制倾向。

施压倾向:以个人成就为价值取向

蔡美儿的《虎妈战歌》曾经轰动一时,典型的以个人成就为取向的家庭。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天赋、有才能,足以取得成功。

施压倾向的家庭中,父母认为,孩子如果没有获得成功,人生就没有价值。

“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你很聪明,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获得成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失败是不被接受的,只有成功才能体现孩子的价值。

家长对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不满意,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你能出人头地,比什么都强”对孩子的唯一要求是好好学习。

孩子为了减轻父母的压力,做做家务、洗洗衣服,换来的不是父母的表扬,而是斥责孩子不该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应该关心自己真正该做的事情。

对孩子而言,与其失败,不如拖着不做,拖延让孩子从成功是衡量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中挣脱出来,比起尽了最大的努力却功亏一篑,拖着不做更能带来安全感。

控制倾向:家长主宰孩子的生活

控制倾向的家庭中,家长是一切规则的制定者。小到吃饭喝水、大到填志愿就业,孩子都被要求按照家长的意愿,不打折扣地执行,至于孩子的意见,家长不关心也不会纳入考虑之中。

孩子就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人,生活必须沿着家长设定的轨道前行,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偏差。

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叫做“听话”,好孩子的标准就是听话,顺从父母要求的孩子会得到肯定和表扬,不顺从父母要求的孩子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

有些家庭中,父母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还是规则的破坏者,要求孩子必须遵守的,自己做不到,要求孩子坚决不能做的,自己却可以做了免受惩罚,这容易让孩子产生混乱。

对于控制倾向的家庭而言,拖延成了孩子与父母对抗的工具,通过拖延,孩子打断了父母的节奏,短暂地从父母的控制下挣脱了出来,获得了个人自主权。

02 适得其反的方法

家长在发现孩子出现拖延问题时,往往会选择帮助他们,但是却采取了适得其反的方法。

一味地责备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明明是关心的话,说出口就变了味,成了指责甚至辱骂。


孩子在该做作业的时候看动画片,家长说“你要是学习有这样的劲头,成绩早就上去了。一天到晚不干别的,成天想着玩,我看也考不上什么好学校,将来找不找得到工作,别指望我养你一辈子”。

无端地指责智慧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与家长的隔阂越来越远,为了摆脱家长,在更多的事情上拖延,破罐子破摔。

代替孩子上阵

暑假期间,孩子每天打游戏、看电视,没有按时完成每天的作业,开学的前一晚上开始疯狂地补作业,眼看就要完不成了,全家人一起上阵替孩子写作业,终于赶完了.


这种场景我们并不陌生,当家长辅导孩子不耐烦的时候,有的家长会直接代替孩子上阵。

这只会让孩子的拖延更加严重,拖延会造成怎样的不良后果,孩子看不到。如果家长经常代替孩子上阵,孩子会误认为,当他陷入困境的时候,家长会帮助他、拯救他,自己根本不需要担心。

03 起作用的方法

孩子做事拖拖拉拉,该如何应对?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培养自身成长心态

孩子会无形中模仿家长,将家长当做学习的榜样,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家长要培养自身成长心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一个人不可能总是正确的,也不可能总是成功的,父母尚且如此,何况是孩子。

当孩子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时,比起肯定成绩,家长更应该肯定的是孩子坚持每天训练的毅力,不断反思自己的能力,面对压力无所畏惧的勇气。

当孩子落后时,家长和孩子一起反思哪些方面还需要努力,哪些方面是可以继续坚持的,哪些方面是下次需要改进的,而不是看到失败就责备孩子。

设定孩子跳一跳能够得着的小目标

一个平时数学从来没有及格的孩子,家长要求她在下一次考试中得满分,大概率事件是无法完成。与孩子目前的水平相差太远,容易引起孩子的恐慌,进而导致拖延。

也许几年之后,孩子通过一点一滴地进步,逐渐实现目标,但不是现在。家长在给孩子设定学习目标的时间,可以把数学得满分作为一个长期目标,长期目标的实现是由无数小目标累积而成的。可以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一个小目标。

小目标可以设定为每次考试进步10分,或者是每天多做对一道练习题,或者是每天背诵两个数学公式,通过小目标实现大目标。

《小狗钱钱》的主人公吉娅设定了三个大目标,为了这三个大目标,又设置了诸如找梦想图片、找兼职、开银行账户、了解投资知识等等小目标,一步一步实现了愿望。

设置清晰的限定

我曾经看过一个父母教育孩子的视频,父母刚开始布置任务的时候,告诉孩子写完一张练字纸就可以看动画片。

孩子写完之后,父母以字写得不规整为由让孩子再写一张,孩子又写了一张工工整整的,父母又认为孩子没写好,让孩子再写一张……孩子越来越讨厌练字,完成任务的时间越来越长。

练完和练好是两个标准,练完是可以衡量的,练好又该怎样衡量,好的标准是什么?孩子和家长的认识是不同的,孩子看到的是自己完成了任务,父母却没有履行承诺。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哪些事情是必须做到的,这个限制必须清晰明确,让孩子能够理解,比如告诫孩子不能靠近危险区域,哪些是危险区域,靠近了有什么后果,都要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

家庭中,父母会设定规则,比如吃饭时不能玩手机,脏衣服要放在固定位置,出门要关门关窗等等。

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以身作则,必须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坚决不能做。

一旦父母违反了,与其找借口找理由辩驳或是修改规则,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自己做错了,下次会注意,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孩子成为拖延者,家长如果不作出自我调整,双方的关系会陷入僵持之中,陷入相互挫败的怪圈。

家长可以尝试《拖延心理学》中总结的技巧与方法,让双方保持比较积极的相互关系,逐渐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的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拖延心理学》:家长帮助孩子摆脱拖延症,要避免陷入相互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