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的途径的研究

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的途径的研究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从广义来说,我们每个尚没有挖掘出巨大潜力的个体都是待优生,这里我们只针对陕隘意义的待优生,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几乎都会有待优生的身影。待优生是指思想上、行为上、学习上暂时落后于一般学生的那些学生,他们不是生而落后。待优生的产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待优生自身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一定是父母的问题”,这是萨提亚女士的经典名言。所以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四方博弈中,家庭教育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精神压力反而增大,工作的不确定性和离婚率的居高不下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现在的孩子缺少生活目标的引领,难以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教育甚至走上轻生之路,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大部分学校欠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机构也往往在校外,并且费用偏高,一般家庭无法承受。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妇联、教育部、民政部等12个部委近日印发《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50%的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要达到80%。而现实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缺少有效的沟通。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从教育的根本问题上,采取必要措施,尊重个性,挖掘潜能,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各方面寻找切入点,实现“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真正解决待优生问题。

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的问题功在将来,利在千秋,孩子是社会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对于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的途径的研究方法拟定为下面常用几种:

(一)观察法。研究的对象是待优生及相应的学生家长,所谓相由心生。我常常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和听课情况,也从侧面了解一下他们的学习表现和家庭情况,尤其是看到一些待优生们不思进取或是无奈无助的表情,这更坚定了作为一个教育者走进学生家庭、关注家庭教育的决心。

(二)调查问卷法。问卷采取家长学生平行模式,这样更利于发现待优生的存在问题以便因材施教。

(三)文献研究法。采用CNKL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家校共育、待优生等为关键词查找相关的文献,关注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发展成果,丰富本活动的研究资料,学习相关观点和做法,使研究更加完善。

(四)个案研究法。在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的过程中,势必会涌现很多有心理障碍的问题学生和家长,此时给他们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相对安全的个案平台就尤为重要,而我们学校具备功能齐全的工作室。

(五)行动研究法。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的,对于教师来说,我们也要有一双能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的眼睛,找到他们的问题症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对于个案研究的案例,更要做到跟踪服务和行动补充,巩固活动成果。

(六)经验总结法。对在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的过程中获得的体会、成果、经验等及时整理、反思、总结,并使研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有了方法的指引,下一步就要落实在行动上。本研究活动初期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以班级为试点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燎原计划”,然后按照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研究。调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家长版。学生问卷在班级内完成,分为选择、畅所欲言和手到擒来三个模块。家长问卷分为四个模块:填表、选择、简答和案例熏陶“听听孩子的心里话”,由于内容涵盖量较大,可在双休完成,周一让学生带回上交。

第二阶段: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撰写问卷调查报告。找出共性和个性问题,分层分批分类别整理问卷,根据实际情况准备家长授课主题或沙龙话题,主题围绕“父母成长百天计划”系列活动。

第三阶段:邀请家长进学校参与课程。家长人数二十人左右,每期课程一个活动主题,围绕“家校共育”,课程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第四阶段:家长反馈,学生活动。根据家长的反馈拟定学生活动的主题,因为了解了待优生的家庭环境带来的对孩子的影响,学生活动的内容的制订更有针对性,对学生成长方向性的塑造更加明确。

第五阶段:在家长培训和学生培训的基础上开展亲子课堂活动,通过心灵对话相互激励,巩固加深家校共育的活动成果,从而巩固对待优生的活动成果。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学校和家庭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一致的行动,儿童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家长是学校里最无私、最用心、最有效也是最廉价的志愿者。相信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一定会加快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全面的人才观、和谐的家庭观,为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社会的稳定和谐添砖加瓦。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校共育转化待优生的途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