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志敏作文课堂实录(1)
贾志敏教作文“三重奏”
这是一节三年级的作文课。贾志敏老师站在讲台上,他身材高大,体态端庄,衣着“活”了起来。他朗读时,脸上一会儿露出惊异的神情,一会儿露出欣喜的神情,一会儿露出诙谐的神情,像个头一次接触到各种美好事物的人。
贾老师先念了三段话,要求学生从每段话中找出中心句。贾老师首先念第一段: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他做什么事都是大大咧咧、马马虎虎的。妈妈叫他上街打油,他话没听清楚,提着酱油瓶匆匆忙忙出去了,结果打回来的是酱油而不是油。他做数学题时,不是把“+”号看成了“×”号,便是小数点点错了位置。语文课上,老师让大家默写“老大娘”,他把“娘”字错写成“狼”,变成了“老大狼”。难怪大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小马虎”。
贾老师刚念完,下面的学生就立即回答道: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这句话来写的。
贾老师赞许地点着头,接着念第二段话: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它张开嘴的时候,一个小孩子跳进去恐怕还填不满呢。有人亲眼看到它一口把一条小船咬成两截。它嚼起粗粗的芦苇秆子,就好像人们吃韭菜那么容易。
又有学生抢着回答:这段话是围绕第一句话“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
……
三段话很快念完了,课堂气氛热烈起来。
这节作文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这一写作方法。传统的授课方法一般是教师先出题目,然后与学生共同审题,接着学生选择材料,最后指导学生作文。贾老师在课堂上则是从最简单的事做起:读三段话,让学生说出每段话的意思。兴味盎然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了训练,加之这种训练难度不高,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因此大家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这可以看做是这节课的“热身”阶段。接着,贾老师引领着学生进入了教学的实质性阶段。
师:现在,我请同学们用“闷热”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生:今天的天气真闷热呀!
生:要下雨了,天气十分闷热。
生:闷热的天气,让老年人受不了。
生:不好,停电了!空调机不再工作了,屋子里顿时闷热起来。
师:几位同学说的句子都很好。我再给一个词-- “冷饮”,请大家在一个句子里同时用上“闷热”与“冷饮”这两个词。
生:闷热的夏天,我从口袋里拿出5角钱,去买冷饮。
师:“闷热的夏天”指代不清,不如改成“一个闷热的下午,我上街买冷饮”。
生:闷热的夏天,冷饮成了小朋友最喜欢的食品。
生:今天的天气十分闷热,我想,冷饮店的生意一定不错。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思路很开阔,说的句子也十分有意思。我再给一个词--“青蛙”,谁能用“闷热”、“冷饮”、“青蛙”三个词说一句话?
生:天气非常闷热,我上街买冷饮。河边的青蛙呱呱地叫,好像在说:我也要吃冷饮。
生:闷热的夏天……
师:建议你把“夏天”改成“一天中午”,因为“夏天”指一个季节,时间跨度太大。
生:闷热的中午,我上街买青蛙牌冷饮。(众哄笑)
师:这冷饮牌号的专利权归你了。
生:今天的天气真闷热,连青蛙也瞪着大眼睛,对着冷饮发愣。
师:大家的想像力很丰富,可是说的句子都是表达的一个情景,能不能描述一个情节?比如:妈妈……我……闷热……1元钱……冷饮……青蛙……
生:闷热的下午,我用妈妈给我买冷饮的1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归途上,我把它放回了池塘里。
师:比池塘大的是什么?
生:小河。
师:比小河还大的?
生:长江。
师:把青蛙放入滚滚东去的长江中,青蛙不是没命了?
生:大海。(众笑)
师:更厉害了。大……
生:放回大自然。
师:这样才好。请你把句子完整地说一遍,老师听写。
生:闷热的下午,我用妈妈让我买冷饮的1元钱买了一只大青蛙,归途上,我把它放回了大自然。
这一阶段的教学,贾老师先让学生用一个词造句,再让学生用两个词直到用三个词讲述一件简单的事情。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要求。由于这一切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所以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形成了很好的学习氛围。下面,贾老师一步步引导着学生,进入了作文阶段。
师:如果把这句话当成一篇作文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吗?
(学生有的答满意,有的答不满意)
师:为什么老师会不满意呢?
生:因为它只是一句话,而不是一篇作文。再说,它写得不具体。
师:那么,我们通过合理想像来展开这句话,好吗?请大家试着把第一句话“闷热的下午”写具体。我请大家听写6个词:太阳、风、树叶、知了、大黄狗、汗珠。这6个词,你可以全部用上,也可以用上部分,你必须表达“闷热的下午”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不能出现“下午十分闷热”这些字眼。
在这里,要求提高了,贾老师估计学生会有困难,便予以具体提示,帮助学生由造句阶段进入作文阶段。写“闷热”却不能用“闷热”这样的词,促使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大胆地想像,形象地表达。接下来,在贾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出了生动具体的短文。
生: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风伯伯好像跟我们捉迷藏似的,不知躲在哪儿去了。(师:这句话写得妙。大家知道指什么吗?学生答:没有风)树叶纹丝不动,知了在树上不知疲倦地拼命叫着,好像在说:“什么时候装空调?什么时候装空调?”
师:想像十分丰富,有时代气息,我估计作家也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众大笑)
生:大黄狗趴在树阴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地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儿地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鬼天气!”
师:(带头鼓掌)写得太精彩了,如果让我写,我也写不了这么好,即使是作家,也不过是这么写的呀!
这节作文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是师生互动的45分钟,是学生情绪饱满、兴味盎然的45分钟,是教师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学生写作能力的45分钟。在教学过程中,贾老师把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和兴趣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功作为教学的中心,把鼓励学生表情达意和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
有专家把他的作文教学总结为五个字:高、趣、真、活、实。
高:立足点高。贾老师说:“我教学生作文不是为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
趣: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真: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写得具体,写得真切。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从“我”写起;其次指导学生从“我们”写起;再次指导学生从“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起。作文命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活:首先化整为零,让学生学会写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局部,一个物体;其次再集“零”为整,逐步过渡到写一段、一篇文章。
实:扎实抓好小学各阶段的作文训练。三年级着重进行句段练习,四年级让学生分别练习有开头、结尾、事件的篇章,五年级重点训练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
贾老师教作文,教出了影响,教出了成果。他的学生在全国、省、市的作文大赛中屡屡获奖,他的名字从上海传遍了全国小学语文界。他的作文课在电视上播放,音像制品投放市场后,新华书店前有不少家长和学生排队购买。鲜花和荣誉纷至沓来,1999年,他获得了上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的光荣称号。向他求教和请他讲学的人络绎不绝,他所到之处更是受到热烈欢迎……
《记一件_____事》作文指导课实录(贾志敏)
第一课时
一、听话,找中心句
师:我们都知道,一篇作文是由一个个段落组成的,每一个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每一个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写好作文,就要用好每个词,写好每句话和每段话。下面老师念几段话,大家认真听,仔细想,每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老师念第一段话)
生:这段话是围绕“小明是个粗心的孩子”来写的。
(生紧张,在老师启迪下,第5次才说完整:“这段话是围绕‘河马的嘴比一般动物的嘴都大’来写的。”)
师:(提高声音,高兴地)真了不起!(走上前)我可以跟你握手吗?(跟这位学生握了手)你一共错了4次,第5次才正确,同学们都没有这种学习经历。学习就是要这样,错了没有关系。
(师又说了第三段话,学生很快答出。)
二、指导仔细观察
师:(出示一个大橘子,放在学生容易看见的位置)这是一个橘子。(板书:这个橘子真可爱)谁来读呢?(一生读)
师:读得一般,谁再试一下?(又一生读,“这个”拖调了。)
师:不是念“这——个”,应该念“这个”,语速要快些。你读。(学生读)
师:你读得真好!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
师(板书:啊!)在前面加一个“啊”,谁能读好?(学生读得不错)
师:小朋友真聪明!还有吗?(见学生不举手,老师走过去,拿起橘子,作了一个“掂”的动作。)
生:(脱口而出)重量。
师:(板书:重量)好!再近一点呢?(老师把橘子送到鼻子前,作出嗅的动作。)
生:(抢答)味道。
师:(板书:香味)再仔细观察(特意展示了橘子带叶的柄)。
生:这个橘子上有叶子。
师:一般橘子都没有,这是这只橘子的个性(板书:特征)。现在剥开橘皮,你就看到——(生:橘瓤)一尝就知道——(生:味道)
师:这样观察就仔细了,如果把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也就具体了(板书:写得具体)。
三、指导写具体
师:光写具体还不够,文章还要生动,怎么写才生动呢?那就要展开想像(板书:想像),想像要合理(板书:合理)。把你想像到的写进去,文章不就具体、生动了?
(老师手拿橘子,引导学生边看边展开想像。)
师:颜色——
生:黄中带绿。
生:黄中透绿。
师:“透”用得好,这说明绿色是慢慢显现的,很淡。形状——
生:圆溜溜的。
生:像一个小南瓜。
师:(把橘子送到一个学生鼻子前)你闻闻。
生:清香。(师又送到另一个学生面前)
生: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再想开去,它一定是——
生:它一定是刚摘下来,一定很新鲜,一定很好吃。
师(剥开橘皮,请了一名学生)你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片橘瓤?(学生数了,共有12瓤。)
生:好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生2:甜中带点酸。
四、学生写段,教师评价
师:我们以“啊个橘子真可爱啊。”开头写一段话。(具体讲了写的格式要求。学生练笔。)
(学生练笔后交流)
生:啊!这个橘子真可爱。
师:你读出了感受,我听了,也觉得这个橘子真可爱。
生:它黄中透绿,扁扁的,像个小南瓜。
师:写得形象。这么一想像,文章就生动了。
生:放在手上掂一掂,沉甸甸的。放在鼻子前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师:“闻”“有”可以去掉。另外。“放在鼻子前一闻”和“一股淡淡的清香”中间缺了一个字。你再读,读好了,语气出来了,这个字也就出来了。
生:(一连读了好几遍,直到读进去仿佛为清香所陶醉时,“啊”字脱口而出。)放在鼻子前一闻,啊,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剥开橘皮,我一数,一共有12瓤,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悄悄话。
师:加上“着”和“呢”,再读一下。
生:它们多像12个胖娃娃围在一起说着悄悄话呢。我摘下一瓤,放在嘴里。
师:“放”是把东西放在桌子上、阳台上等,嘴是一个腔囊,应该说“放进”。
生:我摘一瓤,放进嘴里,咬了一口,甜滋滋的,还有点酸溜溜的感觉。
第二课时
一、师生表演
师:上一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橘子,大家边看边想,通力合作,最后,把这个橘子写得形象、生动了。这一节课,你们先观看一个小品,也请大家边看边想,最后,把这个小品叙述清楚。谁愿意当小演员?(学生纷纷举手,一名男生上台。)
师:(亲切对男生)我们合作,一起演爷孙俩,高兴吗?(学生高兴地表示同意)
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小品的故事梗概。
一天晚上,一个叫小明的孩子正在家里做作业,到7点了,爸爸妈妈还没有来,小明饿坏了。这时,爷爷来了,还捎来了一个大橘子。这个橘子又大又新鲜。小明好不开心,他剥开皮刚想吃,突然想起平时爷爷那么关心自己,什么都舍不得吃,现在,他也要尽一份孝心,把这个橘子留给爷爷。但是,他又怕爷爷不肯吃。怎么办呢?于是,他故意说这个橘子是酸的。爷爷听说这个橘子是酸的,便抢过橘子不让小明吃。爷爷吃了橘子以后,发现橘子并不酸,还很甜,心里很纳闷。这时,小明见爷爷真的吃了橘子,便高兴地叫道:“爷爷上当了!”
(师生共演小品,表演很成功,台上台下一片笑声。)
二、概括要点,进行练笔
①晚上,爷爷回来了,还捎回一个大橘子。
②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吃起来一定很甜。
③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橘子是酸的。
④爷爷抢过橘子吃了,发现橘子很甜。
⑤我高兴地说:“爷爷上当了!”
师:对,这篇作文缺少具体的内容。作文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要表达清楚,不说空话,不说套话。比如说,“晚上,爷爷捎回一个大橘子”,写“晚上”,不能出现“晚上”这个词,可以从天色、时间等多个角度去写。“我想给爷爷吃,又怕他不肯吃,便故意说桔子是酸的。”想,是心理活动,为什么要把橘子给爷爷吃,怎么估计到爷爷不会吃的?等等。小明的这些心理活动都要写出来。“故意说橘子是酸的”,怎么做动作,怎么装出“故意”的样子?如何把这几个“怎么样”“为什么”写清楚,写明白,这篇作文就具体了。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4句话进行扩写,每个人选择一句展开内容。)
三、当堂评点
(学生写完后,请了5位学生上台交流。)
师: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意思是朗读很重要,文章写得一般,如果读得好,还可以给文章增色不少。
生1:屋外一片漆黑。
师:“屋外”改成“窗外”更好。
生1:窗外一片漆黑。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飘出了饭菜的香味。唉!都快7点了。
师:没有用“晚上”二字,而写的全是晚上。
生1:爸爸、妈妈怎么还没有回来呢。我的肚子都快饿瘪了。还好,不一会儿,爷爷回来了,他惦记着我这个小馋猫,变戏法似的从口袋里摸出了一个大橘子。
师:你展开了想像,比喻十分恰当。
生2:它金灿灿、黄澄澄的。我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重。你瞧,你瞧……
师:“你瞧,你瞧”表示惊讶,能引起读者注意。
生2:橘子上面还顶着一片绿叶呢?多像戴着一顶绿色的小帽子。我想,它一定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一定十分新鲜,吃起来一定十分可口……
师:推断严密,合乎情理,一连用了三个“一定”,构成排比句式,读起来顺口。
生3:我突然想到,爷爷平时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给我,凡是不好吃的,他都抢着吃。这么一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
师:“一”可以去掉,更简练。
生3:这么个甜橘子,我一定让他也尝尝。可爷爷一定不会吃的。
师:爷爷怎么“不会吃”呢,换成“不肯吃”就准确了。
生3:我踱着步子,左思右想……
师:我这么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思考问题才“踱着步子”呢,你这么个孩子怎么会像个老人了?改一改。(教师作出歪脖子思考的样子)
生3:我摘下一片放进嘴里,左手捂着脸,歪着脖子,叫起来:“爷爷坏,坏爷爷,这橘子真酸,不好吃!”
师:这儿写“我”的心理活动,十分细腻,烘托了“我”尊老、爱老的主题。
生4:正做饭的爷爷连忙跑过来,抢过我手中的橘子……
师:“抢”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文明的行为,然而这里用上“抢”字却再恰当不过了,写出了爷爷对“我”的疼爱。
生4:取下一瓤就往嘴里塞,咬了几下,奇怪地问我:“孩子,这橘子不是很甜吗?”
生5:我见爷爷上当了,就捂着嘴巴笑了,爷爷正疑惑不解时,我一蹦三尺高,边鼓掌边大声叫:“爷爷上当了!爷爷上当了!”
师:“爷爷上当了”为什么要说两遍呢?小孩子高兴起来就是这样,写得活灵活现。
生:爷爷这才恍然大悟,搂着我,捏着我的小鼻子,说:“真是我的乖孙子!”
师:这几位同学写得都很清楚,很具体,我们向他们表示祝贺!(学生鼓掌)
四、起题目
师:这篇作文很生动,咱们一起来给它起个题目吧!可以从文章中摘录一个词语或短句作为文章的题目。
生:爷爷上当了。
师:“骗”要加引号。
生:我哄爷爷吃橘子。
生:我笑了。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
生:我让爷爷上当了。
师:都不错。语文老师平时出的多是这样的题目。(板书:记一件------事)你们再起题目。(学生说了很多,如:难忘的、高兴的、快乐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印象深刻的、值得回忆的等。)
师:按时间呢?
生:发生在晚上的一件事。
师:按事情的大小呢?
生:记一件小事。
师:同学们,这些都能作为这篇作文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起到揭示文章中心的作用。
作文有点像兰州拉面,一个面团,拉长以后,一折二,二折四,四折八……面条越拉越细,最终拉出的面条竟然比机器上轧出的还要细。写作文也是由一句话变成几句话,而后再由几句话变成数十句话、数百句话。
作文,是写出来的;好作文,却是改出来的。改作文,几遍才算好呢?我的体会是,一百遍不多。谁改得多,谁的进步就快。希望同学们多读多改,把文章写得更好。
生:发生在家里的一件事。
生:我骗爷爷吃橘子。
师:语句轻快,写得好啊!/p>
师:好一个设问!/p>
生2:啊,这个橘子真可爱。圆溜溜地,像个小南瓜。
师:把“家人”换成“爸爸、妈妈”。
生:不满意,因为他写的内容不够清楚、具体。
学生回答,教师完成以下板书:
(第二个学生交流,老师评讲,再下课。)
生:还带有酸溜溜的味道。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呢。
师:好!这儿为什么要两次用“你看”呢?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惊喜的感觉,小孩子就喜欢这样说话。
生1:甜滋滋的。
生:像含苞欲放的花骨朵。
生:像顶着一个小小的帽子。
生:(用手掂了掂大约有二三两。)
生;有我的拳头那么大。
生:(恍然大悟)香味。
(学生说了颜色、形状、大小,教师板书。)
(老师念第二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