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春天快要过去,也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2020.4.30    佳豫

《就算春天快要过去,也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解读论语第74天)

日经第379篇(雍也第六)

经典原文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儒在夏商的时候是指主持礼节,也就是说负责文史一类的官吏。

《大学》里面有说道:儒者,其学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相)由心生,心要不正,物也就不正。所以格物,实际上就是要格心。

所以整部《论语》就是在教我们落实这个《大学之道》。

君子儒是为治国平天下而学的,以利天下人为己任。

《大学》之道开篇就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这个欲是指志愿。古人立志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就是让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

孔子主张恢复礼乐之志,他看到子夏过分的专注钻研文学,没有明白文学的真正意义是让人的内心回归到仁爱,把仁爱发挥出来,再去帮助更多人回归到仁爱,从而让天下太平。

小人儒:是指儒学狭隘的定义,指对礼节和文学的掌握,只专注于自己,没有帮助到别人。

君子儒:是把礼节文学运用出来,帮助别人,化解别人的心性,使别人家族和睦,使别人明理通达。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沉浸在自己的学习当中,这样确实也很好,但是还不够,要更上一层楼。

如果只有自己成圣成贤,别人没有成圣成贤,那个不叫大道。

《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指君子儒。

当然小人儒也不是指恶人,或者虚伪的人。小人儒并不是贬义词,他也是真正在踏踏实实的修正心、修身上下功夫的,但是发心很小。只想到为自己成就,不想到为众生成就,这不是孔子所希望的。

有时候我们可能小人儒也够不上,为什么呢?因为小人儒也切切实实需要下修身的真功夫。那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去修身、没有真正断烦恼,那就连小人儒都没有了。

像孔子老子,他们的命运其实并不是很好。周游列国,都得不到国君的真正信任和赏识,不能施展他们的政治抱负。

自己的儿子又早他们而去,孔子最好的学生最得意的弟子颜回,也是早孔子而死。

同时孔子和老子又都知天命,也就是知因果,所以他们才能心安理得。

经典原文2: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游做了武城的长官。孔子说:“你在那里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没有公事从不到我屋子里来。”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常熟人。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武城人。

在苏州观前街有一个偃子书院,就是为了纪念子游。子游是孔子的学生,学习很好,精通琴艺。

据说子游在经过一个地方的时候,看到有人在吵架,于是他就把琴摆出来开始弹曲,曲一弹出来,吵架的人也不吵架了,都过来听他弹琴,那他弹完之后就走了,那些人回味了三天,才回过神来。有个成语叫余音绕梁,绕梁三日,当然这些都是传说。

话说子游在武城做官,教当地的百姓弹琴。那孔子去到武城,听说百姓在弹琴就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说夫子这是你教我的呀。

在古代,为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本地区发掘人才,向国家推荐有贤德的人,这也是为官者在这个地区的一项功绩。

如果这个官员在任期当中,没有发现任何人才,没有向国家举荐人才,那这个是属于失职。

那夫子的学生到每个地方,也是承担着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责任。孔子这里问子游:你这边有没有比较好学的人。

子游就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做事情目标感很强,总能把事情做好,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一切任务。如果不是有非常重要的事情不会私下找我。

在周朝的时候用井田制,也就是一块田当中画出九个方块。大概每一块是一百亩,九个方块就是九百亩。中间那一块是公田,外面八块是私田,这就是井田制。

在井田以外的叫路,里头那个小路就属于径。

按照周礼,人走路不能跑到别人私田里头,除非你是那个地方的主人,或者是你在那里耕种。

路过那个地方,你要走外面的路,不能走进里头的径。抄小路、走快捷方式,这是不合礼的。那么澹台灭明行不由径,也就是说,他走路真的很守规矩,只在路上走,不在径上走。

要知道,虽然周公制礼八百年,可到了春秋时期,这个礼的条文虽在,基本没什么人在遵守,谁都想贪个方便,走快捷方式。

但是澹台灭明依然守着这个周礼,所以很难得。也证明他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重礼守戒,不会胡来。

佛家讲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开慧;道家讲守静笃;儒家讲知止而后有定。即使天下人都不守礼了,但是澹台灭明还守着礼,所以子游赞赏他、推荐他。

澹台灭明还是一个很守本分的人,他品行端正,绝对不会有丝毫攀缘的企图,不会因为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就借着这个关系为自己办点什么事。

澹台灭明投师于孔子还有一段小故事,因为澹台灭明长相是很丑陋的,可能丑陋得很厉害,孔子见到他就不愿意收他做徒弟,也就是说这人形像不好,怕玷辱师门。但是孔子对别人说过:有教无类,于是还是把他收为了弟子。后来孔子发现澹台灭明的品德非常高尚,所以也就非常感慨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后来澹台灭明,也是真的非常用功,精进办道,成为一代名师。而且他非常尊师重道,后来自己的弟子都已经有三百多人,他已经是相当有名气的人了,同时他仍然尊孔子为宗师,崇奉孔子之说,不因为自己已经被人捧得很高,就看不起老师。甚至以前被老师看不起过,也没有放在心上,真正对老师十足的诚敬,所以他这个人,真正有了大成就。

正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能不能有所成就,不是看老师,还是看自己。老师平等教学,真是做到有教无类。那为什么有的弟子这么优秀,有的弟子很平庸呢?最重要的还是个人诚敬心不一样。

苏州有个澹台湖,当年澹台灭明在这里教化一方子弟。所以,当地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所活动的范围称之为澹台湖。

后来苏州能够世代出才子,其实跟子游把文学传到这边来是有很大关系的。

昆曲是戏曲之鼻祖,还有苏州的绘画,工艺都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因为这些跟文学都有关系。

孔子当年分了四科: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子游只是学了其中的一门能够影响一个城市几千年,如果他把四门都学好呢?不成圣人都很难。

所以,就算春天快要过去,也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就算春天快要过去,也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