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TCP/IP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 应用层
  • 传输层
  • 网际互连层
  • 网络接入层
  • 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差异比较
    • 相同点
    • 不同点
  • 问题:为什么TCPIP去除了表示层和会话层?
  • 问题:HTTP长连接短链接使用场景分别是什么?


OSI七层模型在提出时的出发点时基于标准化的考虑,而没有考虑到具体市场需求,该模型结构复杂部分功能冗余、完全实现OSI七层模型的系统不多。然而TCP/IP参考模型直接面向市场,实现容易,经提出之时便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TCP/IP的参考模型把协议分成了4个部分:

  • 网络访问层
  • 网际互连层
  • 传输层
  • 应用层

应用层

TCPIP模型把OSI参考模型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全部合并到一个应用层实现,通过不同的应用层协议给不同的应用提供服务。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等


传输层

该层次对应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给上层实体提供源端到端的主机通信功能。

传输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

  • 传输控制协议TCP
  •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其中面向连接的TCP协议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面向无连接的UDP能够实现数据包简单、快速传输。


网际互连层

该层对应OSI参考模型的网络层,主要负责相同或者不同的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在网际互连层,IP协议提供了是一个不可靠、无连接的数据报传输服务;该协议实现了两个基本的功能:

  • 寻址
  • 分段

依据数据报头部的目的地址把数据发送到目的地,在整个过程中IP负责选择传送路线,除了IP协议之外,另外的两个主要协议分别是互联网组关联协议IGMP和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


网络接入层

该层对应的OSI参考模型是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网络之间收发交换。实际上,TCPIP并没有真正的描述该层的实现,并且由于参加互联的各个网络使用自己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然后与TCPIP的网络接入层进行链接,具体的实现方法在不同的网络类型中存在很大差异

OSI模型和TCPIP模型的差异比较

相同点

  • 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都采用了层次的结构。
  • 都可以提供面向连接和无连接的两种通信服务机制。

不同点

  • OSI采用了七层模型,但是TCPIP是4层结构。
  • TCPIP没有对网络接口层具体划分,只是给出了一些概念性的描述;OSI模型在这方面提供了详细的区别划分。
  • OSI先有的模型,再有的协议规范,非常适合描述各种网络;TCPIP则是先设定协议,在建立具体模型,不适用非TCP网络。
  • TCPIP一开始就是面向的连接和无连接的服务;然而OSI一开始只是强调面向连接服务,一直到很晚才开始制定无连接的服务标准。
  • OSI模型虽然被看好,但是把网络划分成了7层,实现很困难;TCP模型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整体实现难度仍然成功。

问题:为什么TCPIP去除了表示层和会话层?

由于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都是在具体的应用程序内部实现,最终产出的是一个应用的数据包;而具体的App应用程序之间几乎无法做到对代码的抽象共享的

上述问题导致了OSI设想的应用程序维度分层无法实现,例如:我们不会把数据加密算法和压缩当作是一种协议;而会话的概念则更加难以描述,以至于后来的TCPIP协议框架设计,把表示层和会话层还有应用层合并,让整个过程更加清晰明了。

问题:HTTP长连接短链接使用场景分别是什么?

  • 长连接:多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的通讯,并且客户端连接数目较少的情况,例如:即时通讯、游戏等等。
  • 短连接:用户数量多的web网站的HTTP服务一般采用短连接、例如:JD、淘宝、这样的网站每天上千并发量甚至千万级,一般都采用短连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tcp/ip,网络,网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