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经济学有哪三大重要支柱?

在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日趋险恶的情况下,国内外机构纷纷将中国二季度GDP增速调至7.5%左右,并预期三季度GDP增速可能继续恶化。于是很多人都怀念2009年初中国政府大手笔出台了4万亿经济剌激计划和10万亿天量信贷,立刻将低迷中的经济迅速提振起来的美好时光。而现在看来,我国新一届政府的风格与前任炯然不同,为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甘愿忍受经济一时下探的转型之痛,所以未来再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可能性将非常渺茫,中国经济短期衰退不可避免。 

     有学者认为,本届政府上任百日以来,其风格似乎可以用“处变不惊”来概括。不过,国外机构投资者则更具创意,巴克莱资本创造了一个新词“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用来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如果说从前的财经词典里已经有了“欧猪五国”(PIIGS)、“希腊脱欧”(Grexit)、“扭转操作”(twist)、“逐步削减”(taper)以及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等术语,现在就必须再增加一个“李克强经济学”了。笔者认为,鉴于中国当前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创造一个新词加以描述。那么“李克强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意义有多大?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又将向何处去呢?笔者认为,支撑“李克强经济学”有三大支柱:

       支柱一:无剌激措施

      面对经济的快速下滑和西方各国央行均采用宽松货币政策,很多人都希望本届政府也出台类似于4万亿经济剌激计划,以及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危局。更何况,按照中国政治的传统,换届之年,新政府上台后,为显示政绩,一般会掀起一轮大投资。再加上,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已陷入低谷,新政府更有为经济下滑而放松银根、出台剌激政策的理由。事实上很多地方政府就在这么做,但至少对于中央政府来说,目前没有看到任何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相反面对当前银行业的“钱荒”逼宫行为,新一届政府却不为所动,似乎要对中国经济实行无为而治之法。

     这次李克强政府奉行的“无为而治”的做法要让主张再来一次经济剌激计划的专家、学者们“失望”了。“李克强经济学”的要旨,就是依靠市场机制,而非政策剌激和政府直接投资,去实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图。就连巴莱克也盛赞李克强政府,要让中国经济走上可持续之路,即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李克强经济学恰是中国所需要的。笔者认为,除非经济和市场面临迫在眉捷的的崩溃性风险,中国的决策者不会再采取激进的财政和货币扩张政策了。

      支柱二:去杠杆化

    从2008年底以来,中国的金融杠杆扩张速度极其惊人。2013年初时,中国总的信贷规模已经从2008年的9万亿美元跃升至23万亿美元。近年来,中国信贷增速年年接近或超过20%,但最近几个季度中国名义GDP的增长率却不足10%。信贷规模的极速扩张,不仅造成了M2超过了104万亿,与GDP之比达到2:1,中国政府已被指责有货币超发之嫌。而且由于信贷资源的畸型配置,80%的信贷资源在金融体系内空转之后最终流向了房地产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这无疑会助长金融业系统性风险,而真正的实体经济却得不到信贷的支撑。所以,今年5月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三次提及“货币存量”。就是“要通过激活货币信贷存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以笔者看来,“李克强经济学”就要对一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资源错配和效率低下进行纠错,依靠金融市场之手,通过市场的调节让资金流向最该去的地方,恢复经济结构的平衡,以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目标。换而言之,中国政府要做的是“紧货币,松市场”,政府要管好自己,管住央行,停止放松货币,并且放开市场管制(比如成立民营银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红利替代货币幻觉,显然这种思路可谓正确,看来中国金融业去杠杆化的时代已经开启。中国经济增速再靠信贷扩张来维系不仅难以持续,而且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支柱三: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在经过30余年的高增长后,已经形成了一个依赖高投资、低成本和高流动性的增长惯性路径,但是一方面在经济总量做大后,要维持相同或相似的增长,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和货币扩张,否则经济增长就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即使同比增加投资,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其对经济的剌激效应只会递减。不仅如此,剌激政策也会带来资产价格的暴涨,催高生产成本,致使企业利润越来越薄,逐渐丧失价格竞争力,这也是中国外需萎缩的一大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财政主导的大投资,没有宽松货币和高流动性,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和增长?这是人们当前急度迷惑,而需解答的问题。

     显然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增长瓶颈的时候。对此,李克强的答案是,通过改革红利的释放和制度升级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李强调,“推动经济转型,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并且使质量和效益,就业和收入,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新的提升,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同时,推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推进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笔者认为,改革的红利并非唾手可得,一帆风顺,同样会面对各大利益集团的阻挠和掣肘。更可怕的是,上届政府留下的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问题、影子银行风险、产能过剩等一系列积弊已久的问题都将会是本届政府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如何在经济下降的过程中,快速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并且将潜在的金融风险降到最低,这将是考量本届政府智慧的最大课题。

      与上届政府相比,本届政府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的回旋余地已经很窄,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已迫在眉捷。面对咄咄逼人的经济调整趋势,“李克强经济学”能否带领中国经济闯关涉险就特别引人关注,目前看来李克强经济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放松市场,管住政府和货币”。所谓“放松市场”,这意味着,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让市场自己来解决政府决不干预,通过市场化机制提高中国经济的运行效率。所谓管住“政府和货币”,一方面是意在打破垄断、下放审批权,民资与国企享有同等待遇,让政府部门担当“裁判员”的角色。另一方面,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银行的信贷资源更多的流向实体经济,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李克强经济学”带给经济的短期阵痛将在所难免,不过它将换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