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 编程艺术——历史

历史——双流记:
History: A Tale of Two Cultures.

Those who cannot remember the past are condemned to repeat it.
—— 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

前事不记,后事之师。
经验告诉我们,远程访问(remote-access)和分时系统支持的公用计算,其本质不是用终端机代替打孔机来输入程序,而是鼓励频繁的交流。计算机不应仅被视为一种逻辑设备而更应视为社群的立足点。
思想潮流开始了新一轮循环,从学术界流向工业实验室,然后又回到学术界,最后流向了不断增加的商业用户。
Unix 传统,黑客文化以及开源运动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三种隐性文化背后往往是同一群人,然而其间的关系并未因此而简化。
今天的 Unix 身后的历史,有一半就是黑客的历史。
协作式开发和源码共享是 Unix 程序员的法宝。然而,对于早期的 ARRPNET 黑客,这还不只是一种策略,它更像一种公众信仰,部分起源于“要么发表要么烂掉”的学术规则。
X 是首批由服务于全球各地不同组织的许多个人以团队形式开发的大规模开源项目之一。电子邮件使创意得以在这个群体中快速传播,问题由此得以快速解决,而开发者可以人尽其才,软件更新可以在数小时之内发送到位,使得每个节点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步调一致, 网络改变了软件的开发模式。
意识服从经济,而不是领导。
“如果有足够多眼睛的关注,所有 bug 都无处藏身”。用这种方法做出的软件,不仅比我们专有竞争者的东西更优雅,而且更可靠、更好用。“用自由软件是因为它运行得更好”轻而易举地盖过了“用自由软件是因为所有软件都该是自由的”。
“大教堂”(集权、封闭、受控、保密)和“集市”(分权、公开、精细的同僚复审)两种开发模式。
老一辈 Unix 人也开始认同新移民的梦想:不能只是被动忍受微软的垄断,而是要从微软手中夺回关键市场。
自由软件运动坚持同“开源”划清界限,这也许成了 2003 年黑客文件中最重大的政治分歧。
在 Unix 历史中,最大的规律就是:距开源越近就越繁荣。
虽然我们在软件设计这个重要但狭窄的领域比其他人聪明,但这不能使我们摆脱对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影响的茫然,而这些就发生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即使 Unix 社区中最具洞察力、最具远见卓识的思想家,他们的眼光终究有限。对今后的教训就是:过度依赖任何一种技术或者商业模式都是错误的——相反,保持软件及其设计传统的灵活性才是长存之道。
另一个教训是:别和低价而灵活的方案较劲。或者,换句话说,低档的硬件只要数量足够,就能爬上性能曲线而最终获胜。(人多力量大!)我们也看到了这种现象。开源运动获得成功正是由于软件的大众化。 Unix 要繁荣,就必须继续采用吸纳低价而灵活的方案的诀窍,而不是去反对它们。

转载请标明出处:
http://kyo-cc.iteye.com/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编程,unix,大众硬件,大众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