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员工为何离职 职场1、3、6现象大揭秘[忘记转载于何处了]

 

你的员工为何离职 职场1、3、6现象大揭秘

何谓1、3、6现象呢?就是通过员工入职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6年对公司及工作的表现,从中判断员工可能的离职原因。三茅人力资源网首席职场专家介绍说,在经过简历筛选、初试、复试、薪酬谈判后,新人进入到一家公司和组织,开始了他在这家公司或组织的职场之旅。作为HR 和员工的主管上级在员工入职的1月、3月、6月、1年、3年、6年这几个时间节点时用心观察,就会从某一侧面了解和把握员工的心理动态。

入职1个月:离职与HR关系较大

新人刚到一家公司或组织的时候,他感觉一切都是新的,他很想尽快一展身手,似乎要告诉选拔者,选择我是对的,我绝对是人有所值;但同时他们又是是谨 小慎微的,把自己包装的比较严密,这时的他们就像容易受惊的小兔子一样。他通过自己的眼睛不断地打探他的周围世界,组织中稍有风吹草动,他就会很警觉地联 想到自己的处境,他在感触组织的氛围与组织对他的接纳度,他在判断这是不是他想要的工作和人际氛围。如果判断不是,他很可能会在这一时间段内提出离职要 求。这一时段他们离职的原因大多是面试人员没有将组织的真实发展状况和他即将面临的工作任务、环境告诉他,换句话说,这一时段离职与HR关系很大。

入职3个月:离职原因与直接上级关系较大

在这一时间段,员工对组织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已经逐渐上手,他开始注意自己的周围环境,希望组织能接纳他,能分享组织中的秘密。而组织基 本上对新员工的考察也暂告一段落,逐渐认可员工。新员工满怀激情的工作着,希望将自己的能力尽快展现到众人的面前。如果员工在这期间认为这份工作不适合 他,也会提出离职。这一时段离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的直接主管上级,没有很好地关注他。

入职6个月:离职原因与企业文化关系较大

员工在进入组织将近6个月时,起初的激情会变得越来越淡,他会不自觉的想起上一家单位的好处,虽然他离职时将他他的东家骂的什么都不是。在这一时段,他会 渐渐发现新进入这家组织的弊端和自己不能容忍的地方,当他在心理上不能很好的调整和适应时,也会提出离职的要求。这一阶段离职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冲突。

入职1年:离职原因与职业晋升关系较大

员工与组织之间已经变得互相十分了解,员工再也不会藏着掖着,它本身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习惯也暴露无遗,组织也开始迁就员工行为的与企业文化不适应的地方。 当员工认为企业没有他期望的发展前景或没有达到他满意的晋升或晋级时,也会提出离职。换就话说就是企业提供的职业晋升通路与员工的要求产生了冲突。

入职3年:离职原因与发展平台关系较大

在一家企业做到3年可以说是老员工了,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已经变得相得益彰,员工在企业中得到了晋升或晋级。员工在这时提出离职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企业提供的平台和环境已经满足不了他的要求。

入职6年:员工离职的可能性很小

这时的员工已经和组织变成一家人了,如果有外人说企业的坏话,他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但是他却自己可以说出企业存在的弊病一大堆,可以用“爱之深,恨之切”来形容此时的心态,超过这一时段的员工大多不会离职,虽然外面的诱惑很多、很大。三茅专家认为,了解员工离职的1、3、6现象可以从某个侧面了解员工的心态,从一定的程度了解员工的离职原因,提醒员工的直接上级和HR从业者日常关心员工,既可以避免员工突然离职造成的被动应付,又有助于企业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建立

 什么夺走了你的快乐

  1、缺乏信仰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对自己这一生的期许,简单说就是,这一辈子你要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孔子吃糙饭,喝白开水,睡觉的时候,连枕头都没有,就曲着手臂当枕头,但孔子说“乐在其中”;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别人看了都觉得这种生活没法过,但颜回却能做到“不改其乐”。为什么?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追求的是什么。

  2、来自于比较西方谚语说:一个人幸不幸福、快不快乐,不取决于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而是来自于邻居看自己的眼神。当人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更幸福时,快乐就要远离我们了。

  3、身处快乐而不自知一盏一直亮着的灯,你不会去注意,但是如果它是忽明忽暗的,或者是时明时灭的,你就会注意到。同样,有时我们会成为别人羡慕的对象,而我们自己却茫然不觉,只有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我们才会惊觉。

  4、对美好事物不感动“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我们可能没有创造美的能力,但对于大自然创造的美,对于他人创造的美,我们是否去欣赏了呢?对自然美、艺术美、心灵美、生活美、创造美,我们常常视而不见,浑然不觉。

  5、不知足一个人要得到多少才会满足呢?欲壑难填!

  当你为没有鞋而不快乐时,你有留意那些没有脚的人吗?知足常乐!

  哈罗·阿尔伯特是美国加州大学的教务主任。一次,他走在韦伯镇西道提街,心里充满着工作中的不满与困惑,因为他已经失业了,现在正准备找份新的工作,他像一个一蹶不振的人那样在路上走着,完全丧失了信心和勇气。

  就在这时,突然之间来了一个失去腿的人,他坐在一个小小的木头平台上,下面装着从溜冰轮椅上拆下来的轮子,他两手各抓着一片木头,撑着地让自己滑过街。

  哈罗看到他时,他刚好已经过了街,正准备把自己抬高几英寸上到人行道来,就在他把那小小的木头车翘起来的时候,哈罗的目光与之相对,那个残疾人很开心地对哈罗说:“你早啊!先生,早晨的天气真好,是不是?”当时哈罗感到一种莫名的满足感。哈罗想:我有两条腿,他却没有腿,然而他却那样快乐,我还有不高兴的理由吗?于是哈罗变得更为自信,高兴地向前走去。

  6、焦虑无处不在比如安全焦虑、财富焦虑、健康焦虑,以及孩子的教育就业焦虑,特别是归属焦虑。只有无忧无虑的人才会快乐。

  7、压力太大有政治上的压力,工作上的压力,家庭上的压力,情感上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人际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压力以及身体上的压力。

  8、标准太高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我可以,你为什么不可以?”用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他能做到,为什么我做不到?”

  9、不敢坚持做自己一个人成为了父母的好儿子,成为了妻子的好丈夫,成为了儿子的好爸爸,成为了朋友的好伙伴,成为了同事的好搭档,但一个人如果不能成为想要的自己,自己总和自己打架,这个人就是不协调的,自然也很难真正的快乐。

  10、单调与规律为什么富shi康在短短的时间内会发生多起“跳楼”事件?因为人不是灰色的蚂蚁,人生过分的单调和规律会使人失去快乐。

  11、活得太闲、活得太忙活得太闲,人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会不快乐;活得太忙,人虽然创造了价值,但缺乏享受的闲暇,也会不快乐。

  12、过分追求无益的快乐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这种快乐追求的越多,一是不能长久,二是给自身会造成更大的不快乐。所以哲学家说:人不应追求世间享乐,应追求高尚的快乐。

  13、现代社会出了问题现代生活要求人们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向现实低头,以自我为中心,张扬个性等等,这些现代主张易导致人的抑郁,更容易导致不快乐。

  14、过分向外追求快乐,而不是反求内心布雷默说:“真正的快乐是内在的,它只有在人的心灵里才能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快乐、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待事情的观念和态度。恰如弥尔顿所说:“意识可以把地狱造就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现代人在纷繁的世界中应该乐天知命,“不思*,常想一二”,永远作自己心情的主人。

  15、不能处理好和他人的关系,情感受困“自古多情空余恨”。一个人如果陷入感情的泥沼,为情所困,为情所伤;一个人如果和亲人、朋友、同事之间感情处理得不好,自然乐少烦多。

  16、不能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成败得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一个人患得患失,心里总是戚戚然,自然不会快乐。要知道功名富贵、成败得失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时聚时散。

  17、心灵的封闭早在1979年,美国有个学者就写过一本书,TheClosingoftheAmericanMind(《美国人心灵的封闭》),书中说美国人的心灵都关闭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年美国青年人没有了远大的理想,只是热衷于眼前繁华的物质世界,疲于奔命于琐碎的日常生活。今天的每一个中国人是不是也将自己的心灵关闭了呢?要知道,即使在最穷困、最危险的境地,只要你能打开心灵,也总是可以发现使自己快乐的东西。

  托尔斯泰在他的散文名篇《我的忏悔》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被一只老虎追赶而掉下悬崖,庆幸的是在跌落过程中他抓住了一棵生长在悬崖边的小灌木。此时,他发现,头顶上,那只老虎正虎视眈眈,低头一看,悬崖底下还有一只老虎,更糟的是,两只老鼠正忙着啃咬悬着他生命的小灌木的根须。绝望中,他突然发现附近生长着一簇野草莓,伸手可及。于是,这人拽下草莓,塞进嘴里,自语道:“多甜啊!”

  18、社会发展不公当今的中国社会在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整个社会是“橄榄型”的,这种社会形态以中产阶级为主力,精英和穷人都是少数,社会维持大多数人的稳定发展,社会呈一种良性循环。而目前中国社会有从“哑铃型”向“杠铃型”发展的趋势,即中产阶级很少,而富人和穷人占了两个大头。一方面我们看着富人过着奢华的生活,一方面又觉得社会不安全(因为穷人很多,社会不安全因素很多),试想有着这许多担心的人怎么会快乐呢?

  19、动机和目的混淆对外国人而言,寻找快乐是做很多事情的动机。对中国人而言,做事情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快乐常常是一种奢侈品。在中国广西默默支教十几年的德国人卢安克曾说:有些人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然后用从工作中赚到的钱去消费,从而让自己获得须臾的*;但我不是,我直接从我的工作中得到快乐。

  20、不懂得施舍宋代张商英说“乐莫乐于好善”,一个懂得付出而不是单单索要的人才会快乐。施舍不是富人的专利。向灾区捐赠几个亿是施舍,给陌生人一个微笑也是施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员工为何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