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库存那些事儿_2_货位系统_3

前次所介绍的货位系统,有两大要点:1. 货位与库存数量绑定;2. 检货区与存货区分离。今天这篇,介绍一种我觉得更加先进的货位系统,暂且称之为A系统吧。

A系统的特点只有一个:将货位与库存数量绑定。但A系统的思想是,把这一过程做到极致,大致的意思就是:从Inbound开始,到Outbound结束,凡是进入库房的产品,都必须与某个container绑定。

下面具体地讲一些要点:

1. 将整个库房,所有用于存货的物理空间都标记为container(其实就是货位),货位与货品库存数量绑定;

2. 不同的container,有不同的属性,对应于不同的操作任务;

对此作一些解释吧。货品在库房中处于流转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操作有:收货、上架、存储、检货、发货,其中检货、发货都可以分为订单、调拨、退货。各个操作环节时涉及到的container,设置为不同的属性,只能由相对应的操作对应使用。

3. 数据结构设计:

数据结构如下表所示,SKU与Location是多对多的关系,某一SKU可以存放于多个Location,某一个Location也可以存放多个SKU。每一个SKU在每一个Location的数量都作了记录。另外,再联系该系列的第1篇库存结构概念,还需要再引入当前库存属性的概念。库存数量即对应于库存结构中所指的几种分类。



4. 任何移货操作,都必须与系统同步,在操作中,需要输入系统的参数有:移动货品SKU编号,移到货品数量,源Locaiton,目标Location。例如,在某一个SKU O从Location A向Location B移动N个,在移货操作前后,相关货位的数据记录分别如下:



下面描述在此系统下的几个关键性的操作:

1. 收货:

确认收货后,货品被放入待上架的container(一般是运输工具)中,每个container有多少货品,是通过采购单的确认数量转移而来的。

2. 上架:

待上架的container中的货品转移到存储用的货位上。上架操作按批次进行,每一个container作为一个批次,一个批次中有多次的上架操作,每一次的上架操作只涉及一个SKU,涉及信息为:上架SKU,目标货位,上架数量(批次号中已经包含了container的信息)。上架操作时,不必将同一SKU一次性上到同一个货位上,而是可以根据货架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到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货位上,当然,为了操作效率计,还是更加鼓励同一个SKU上到同一个货位上。

3. 存储盘点:

每一个存储货位中,分别有几个SKU,每个SKU有多少数量,都是可以从系统中读取到的。而且,由于每一次库存实物变动都与系统记录相对应,所以实物与系统是同步更新的,所以可以随时做盘点。

4. 检货:

生成检货批次时,会首先指定检货库位。例如,订单中需要10个SKU A,而当前可用库存共计有23个SKU A,这28个货分别位于Location A,B,C上,分别有8个,9个,6个,则系统使用其中的10个,例如从Location A,B上分别占用8个,2个,则jLocation A上的8个以及Location B上的2个库存属性会设置为“订单占用库存”。

检货时,根据所有已占用库存货位的位置,自动规划出检货路径。检货时,只能检出“订单占用库存”,而不能检出普通库存。

检货时拿出的货品,放在检货容器中,同样也是container。

5. 出货:

出货时,订单中包含的货品,从检货容器中转移到包裹,包裹号一样可以追踪。

这一系统的思想,是将货品、货位、数量的绑定关系做到了极致。这样可以实现库存的精密化管理,但是成本非常高,首先系统数据库虽然结构较简单,但是数据量大,任何的库存转移的操作都必须与系统同步,对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的要求很高;其次,所有库存转移的操作与系统同步都需要设备,这些设备必须具有移动能力,相当于每个操作人员都必须配备,这一投资也是非常巨大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