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枪手

继东莞扫黄之后,央视再次展现威力。

或许是顾忌寒窗苦读的考生感受,捂了许久的猛料终于姗姗来迟。昨天午后央视新闻频道播出《高考场上的神秘“考生”》:“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一名组织替考者还自称是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暗访视频中,监考老师发现破绽竟也没有阻拦,枪手们顺利完成了替考!记者已报案。”经由@央视新再度扩散,舞弊案一时间有如过街老鼠。

央视策划不可谓不深谋远虑,从高考前一个月即跟踪暗访,直至高考结束。报道将“高考枪手是如何练成的”一点一点揭开:“高考前几个月,在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教学楼的厕所里,出现了招募高考‘枪手’的小广告。广告留下的是同一个手机号码。”

“枪手”需应聘上岗,而且酬劳丰厚:“一个自称是李老师的人提出了应聘‘枪手’的条件...他报出了充当高考‘枪手’的价码——考上二本两万,一本三万,重点一本五万,如果考上了全国名校,酬劳还可以商量。”

暗访者循序渐进,一步步套出替考黑幕:“根据规定,高考每场考试都会更换监考老师,万一被查出代考怎么办?李老师表示,只要买通了主监考,这些都不会出问题。李老师一再表示,只要有重金铺路,层层关系都能打点妥当。在这样一个小县城里,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为取信于咨询者:“李老师称,他为各类考生提供代考服务已经很多年了,找他的都是县里‘有钱人、当官的’。”

央视的独家内幕报道,再次展现深厚扎实功底。开考前枪手与监考老师的心照不宣,让“买通替考”铁板钉钉无从辩驳:“暗访视频中,第一天考试下午,女枪手一时粗心,将本来应该贴在中指上的指纹膜,错误地贴在了食指上。不管女枪手如何变换手指的姿势,反复按压,验证机都一个劲地报警。监考老师分明已经发现了其中的破绽,却还是在女枪手第四次验证指纹时,让使用食指进行验证的女‘枪手’通过了验证。”

报道影响力四处蔓延,震惊与愤怒飞速扩散。@新华视点昨日来势汹汹连发四击:“高考权威性、公正性和严肃性不庸置疑”、“高考‘枪手’挑战社会底线”、“要像打击贩毒,打击嫖娼一样打击替考,买家卖家”、“完整的利益链条显然非一日、一人可为”。

事涉高考,关乎国本。相关方见状不得不谨慎对待,昨晚开始陆续作出回应。

昨晚6时许,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微发出“坚决打击”的怒号:“6月17日,有媒体报道高考替考事件,教育部对此事高度重视,已派工作组赶赴河南省、湖北省指导督办调查,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教育部表示,一经查实,将对此事涉及的教育系统工作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牵涉其中的华中科技大学,也要急于自证清白:“学校已关注到这一报道,对此高度重视;学校将全力支持、配合公安机关调查处理,若查实有我校人员参与其中,将依法处理。”“枪手”输送地湖北,亦有相似回应:“省教育厅将督促有关高校认真调查核实严肃处理。”

作为事发所在地,河南省招生办公室有具体说明:“省招办已经向公安部门报案...2014年我省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对教育系统内部参与作弊人员,一旦查实,将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公职,并对有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触犯法律的将移交司法部门依法处理。”

曝光的任务央视已经完成,谴责与反思由今晨更大媒体来展现。

新京报除了头版刊出四幅视频截图隆重其事,更是允许社论呼吁“严查操纵高考替考的‘内部人’”:“公众的疑问在于,为何这些替考能一路无阻?替考组织者的说法,是提前做好了内部打点,买通了主考官;而且,即便替考者被查出来,只要他死不承认,替考组织者就可以找关系把事情摆平...从此前被查出的高考替考案件中,‘内部人’涉案已非常普遍,例如2012年天水替考案案发后,50多名公安、教育等系统人员被查,2007年河南郸城替考案,包括郸城县教体局局长、招生办主任等10多人受处。那么河南以及北京学生外省替考案中,背后恐怕也少不了‘内部人’在操纵。”

这篇凤凰网今日首页推荐之论分析,打击力度不如人意是替考一再出现的原因:“许多替考事件都是媒体曝光后才受到追究,这显示出,相关部门打击替考的主动性有待提高,方法有待创新。另外,每次对查处的替考案处理,许多涉案官员等‘内部人’多是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是否过轻...改进高考监管,杜绝‘内部人’干预的空间,才是遏制替考蔓延的根本之策。”

韩福东今晨也在华商报发文质问,“为何事先没发现高考舞弊”:“从现实操作看,大规模的考试舞弊行为,很难做到密不透风,在未被替考的考生家属知悉消息后,就会寻求渠道举报。举报对象一般既包括官方,也包括媒体。很多时候,举报者未必掌握确凿的证据,但线索却很可靠,对媒体而言,需要借助专业能力暗访搜集证据,为舆论监督打好扎实基础,这当然有些难度。对公权力机关,则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有强制调查权。”

但也许他对人性的想象过于美好,制度建设缺失之下,正是道德的加速滑坡。

北京青年报即有感慨:“一个牵涉多个环节的非法产业链上,没有任何人表现出哪怕一丝道德愧疚,不得不让人感慨这些人道德上的无感乃至麻木”:“高考舞弊并不算新闻,多方串联的集体舞弊案近年来也屡有曝光。此次事件的‘新意’在于,由于线人身份特殊,其所拍摄、提供的视频资料极其详实和充分,使我们得以完整窥到这桩集体替考舞弊事件的各个环节,和其中当事各方的行为、作用和心态。而其中最令人不安的,是当事各方的坦然、自信和从容。”

评论员张天蔚四面出击,一个也不放过:“首先,自称某‘老师’的替考组织者,对组织替考一事有着充分的把握。在他们对替考枪手的说服动员过程中,对‘有钱就能搞定一切’的法则,有着足够的自信...其次,那些受雇替考的在校大学生们,虽然也曾出现小小的担心和纠结,但很快就在数万元酬金的诱惑下轻装上阵...‘供方’如此,作为‘需方’的考生和考生家长,也没有任何人表现出一点愧疚和不安,相反都是从容自信甚至堂而皇之,似乎他们正在操持着的不是一桩违法的勾当,反而是一件理直气壮的正当行为。”

转载自:http://www.sailingnet.net/sailingnet/4158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枪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