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阅读感想

今天博客访问量终于过了10万,写了3年博客了,太不容易了~~~~

最近出差罗马尼亚,下班之后就在看《计算机网络》,今天看完了“网络层”。具体实现倒是没什么可说的,主要领悟了以下几个思想:

1、分层

无论是OSI的7层模型,还是TCP/IP的5层模型,都体现了分层的思想

各层只做自己的事情
依赖下层提供的服务,但不依赖下层的细节
下层不依赖上层(NAT是一个例外)
……

看起来和应用开发的分层架构多么相像。我认为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每一层的改动,都不会对其他层造成影响,于是可以放心地修改;另外,分层便于实现分布式部署(比如说,数据链路层在网卡和交换机里实现,网络层在路由器里实现……)

2、服务与协议分离

N层为N+1层提供的服务,可以类比为JAVA中的“接口”;支撑服务的协议,则类比为JAVA中的“实现”

从N+1层来看,只是简单地调用第N层的服务,而不关注第N层的协议细节。比如说,在网络层拿到帧数据包后,只是简单地将下层的“帧头”抛弃掉,只需要关注该层的“IP数据包”;而传输层拿到IP数据包之后,又简单地抛弃了“IP头”,只关注该层的“TCP数据包”。第N层协议的细节,在N+1层是不感知的

这使得下层的实现可以随意替换。对于应用层来说,传输层使用TCP协议还是UDP协议,都是毫无影响的,这大大降低了应用层开发的难度。就像在JAVA开发中,DAL层使用hibernate,或者mybatis,或者jdbc,对于Service层也是毫无影响,只要保证DAO的接口是稳定的

3、对等进程

两个交互的进程,通信实际上是先自顶向下,再自底向上传输的;但是在逻辑上,仿佛这两个进程是直接通信的一样。比如两个应用要想通信,他们的传输层必须都理解TCP协议,或者都理解UDP协议,否则就无法正常通信

类似的,web service的客户端和服务端,经常是异构的。比如服务端是用java开发的,而客户端是用C#开发的,那么在应用层(不是说网络模型里的应用层,这里可以大致理解为业务逻辑层),是不能互相理解的。但是在应用层下面,都需要理解soap协议。服务端的这一层,负责将java数据和SOAP协议的转换;在客户端,则要转换c#数据和SOAP协议

4、逻辑和物理分离

物理的以太网,称为LAN;逻辑上的以太网,则是VLAN

多个LAN可以组成一个VLAN,相应的,一个LAN也可以拆分成多个VLAN。在控制网络连通性的同时,却可以不影响物理的连接(并不需要把网线插来拔去),非常方便

类似的,在servlet规范里,每个servlet都有一个URL name,和一个class name,通过deployment name来映射

如果class name的实现替换或者修改了,完全不影响访问。最直接的一个好处是,页面里写的URL,都不需要修改了。这也算是逻辑和物理的分离

如果URL直接对应实现类,那么一旦实现类发生变化,原有的URL就全部失效了,只要是稍微大一点的应用,到处修改URL的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相当于要把整个公司的网线都检查重连一遍

5、总结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原理,如果不提上下文的话,很难分辨说的是计算机网络,还是应用程序开发。很有一种“万法同一”的感觉,最近几年,所学很杂,但是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不同领域的知识,往往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且可以互相印证,联系。有时候想想,觉得十分奇妙

《计算机网络》阅读感想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