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开发最常提到的个词大概是:
这里我先主要说说Web的可用性。
Web可用性的基本出发点是让用户更方便、快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或服务),并用最简单的操作方法来完成所有操作。Important!
普通用户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有以下几个特点:
a.不是阅读,而是扫描
人们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一般是带有目的性的(使用某种服务或者寻找某些资讯),他们不希望在无关的网页停留太久;
他们不必阅读完网页上的所有内容(所以文字多了他们会烦);
他们喜欢扫描,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就像面试官看简历一样);
b.不做最佳选择,而是满意即可
在网页中对选择进行权衡是没有意义的,不如直接点击下去,因为猜错并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用户的点击是凭直觉的),如,在北京大学的网站上找到“院系设置”:
我对身边的一些朋友进行了测试,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去点一下“北大概况”的链接(我问他们为啥想也不想就点,回答是点一下又不会死~囧~),但实际上真正的链接是在右下角。用户看到和他目的相似的链接就会“义无反顾”的点下去,不会多考虑什么(有点像无头苍蝇)。
c.不追根究底,而是勉强应付
用户习惯一般都是先入为主的,他不会追究这样使用是否方便,后面的原理是什么,能够用就行了。如果单纯为了视觉上的体验,忽视用户习惯,可能会大大降低可用性。如果你提供了变化很大的新版本,纵使他更为好用,但最好保留原始版本的入口,给用户一个习惯改变的缓冲期。
在Web可用性方面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定律:
这个定律是Krug在《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中提出的,虽然说这本书看起来挺废话,一看过去好像都是自己知道的,但是实践起来没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 它描述的是Web设计的游戏规则,可能会玩游戏的有不少,但是真正清楚理解游戏规则的有几个?能把游戏规则说清楚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说说我对这三条定律的看法吧。
关于 a.别让我思考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举双手双脚表示赞同吧。
关于 b.要点击多少次都没关系
我觉得这句话有点问题,无需思考是必须的,但是点击的次数还是越少越好,要给用户提供便捷的途径到达他想去的地方。
我们比较一下下面下面两种信息寻找方式:
第一种方式,目录查找,不断进入细分类目,直到找到想要的东西,每次点击都不需要怎么思考,但要经过5次页面跳转(并且是假设目标明确,寻找链接不花时间,没有点错的情况下);
第二种方式,直接搜索,从搜索结果中寻找想要的东西,只需经过一次页面跳转。
我想多数人的第一选择都是直接搜索吧,所以在网站导航区提供一个搜索栏是非常必要的。
就算是要使用目录查找,也要通过更好的展示方式,减少用户的点击次数,例如:
通过浮动列表进行信息展示就是一种减少点击次数的好方法。
另外还有提供预览,自动加载啥的……
所以,我对第二条定律表示不感冒,个人觉得正解应该为:
点击次数尽可能的少,利用Javascript或者其他Web2.0技术将网站内涵尽早展现出来,同时,每个点击处的描述都做到准确,无须思考。
关于c.去掉每个页面上四分之三的文字
这个夸张了点,本意应该是尽量减少文字,以更加图形化、直观化的方式,让用户理解网站的使用。所谓的消灭指示性文字、消灭欢迎词,我觉得也是不正确的。
例如,下面的欢迎词、指示性文字等我觉得都是不可少的:
如果真想减少点文字,还不如用“隐藏”的办法(举WordPress的后台管理为例):
还有些什么Tab、幻灯片的方法,都可以用于减少界面上的文字。
因此,我对第三点的看法为:
利用Javascript或者其他Web2.0技术将多余的东西合理的隐藏起来,不影响用户视野,但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够方便的找到。
综上所述,我对于Web可用性三定律的看法为:
Web可用性三大定律(个人理解版)
可用性和可访问性,有时(甚至大多数时候)却是互相矛盾的。
可用性的提高意味着对于多数群体在正常情况下,网站更容易使用,然而这很有可能是以可访问性作为牺牲的。对于一些特殊用户,他们的浏览器可能不支持js脚本,没有鼠标,或者是用屏幕阅读器(用于朗读页面内容),这时候我们的Web可用性层(JavaScript)可能不但没有提升易用性,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很多阻碍与困惑,例如:
盲人站长深恶痛绝的onfocus=”this.blur()”。
另外,在一些表单验证、网站导航(鼠标下拉菜单)等地方常常很有可能都会发生一些可访问性的问题(例如手机用户访问)。
但是,我们不应该让可访问性限制了可用性,完美的可访问性不代表为所有用户在所有环境下提供完全一样的功能(这是几乎不可能的),只要保证JavaScript失效的情况下,网站依旧可以使用即可(不会因此缺失重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