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与合并

 

分离与合并

 

 摘自于我自己一直研究的“植物软体理论”,离合关系的存在。      

 

目前以面向对象为中心的程序设计方法中,对象一般由自己所写的代码片段控制走向,而控制的模式也是所写的固定代码片段。如何使得程序可以自行控制对象行为走向,这是程序代码产生知觉的重点。在这里,我把这种程序行为称呼为‘对象局部或整体片段的分离与合并’(此处并不等同于程序代码片段)。在对象不会自动进行分离之前,比如:异常处理特性,当程序抛出异常提醒时,实际上,并没有解决代码中的异常,此次异常处理只不过是一个异常对象在做着之前编码所要求它们做的事情,之后完成收尾工作。而这些异常有可能是程序中存在的各种缺陷,包括非缺陷引起的异常行为。如果对象可能进行分离,那么可能会发生以下这些情况,比如:对象被自动分离成多个具有独立能力的行为,类似一种多线程能力的行为模式,但是,当这个巨大的对象在同时做着不同行为的同时,它们并没有完全独立,再多个任务完成之后,它们还会进行合并,当发现它们又有没有完成的必须行为之后,可以再次进行分离。而触发这一系列的行为,软件工程师们并没有在软件编程的加以关注。如果加以关注,那么程序给我们的反馈就类似于目前软件工程师们在编码时所常见到的一些情形,这是能自动分离与合并的对象与目前不能自动分离与合并的对象根本区别。当对象本身可以自行就行分离与合并之后,软件工程师们只需要培养这个对象,对象就会被赋予一些能力。

分离与合并的能力是为了服务于对象与对象之间的感知网络。 

感知对象的前提就是对象之间本身有着某些联系,对象必须常驻于内存之中,并且,它们之间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如果独立,那么只会无限的增大内存占有率,一直到内存容量无法满足。其中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使对象互相形成一种可以互相感知的网络,并且对象与对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某些临时对象最终会被自我毁灭,而一些常驻对象一直到整个程序停止运行并且退出时才被终结。这个过程并不需要所有的对象都产生关系网络(关系网络的对象是‘植物软体平台’中的基础对象),当然,如果需要完全的智能性,光有软体平台智能是远远不够的,平台智能最多只起到编程软件平台的智能性,无法满足软件工程师所编写的代码智能要求。

我的理论认为,如果要软件平台的智能,那么,对象在其中必须能够分离与合并,因为,这样可以使得对象与对象之后产生根本的神经关系,而不是现在认为控制着对象生命周期,这样实际变成了认为的干预对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模式,多线程,编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