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http://tech.163.com/07/0711/09/3J43615T000920NC_2.html
快乐学习全攻略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百度知道,你可以全然体验这两种学习和被学习的快乐感觉。知道有趣的互动问答形式、提问者自主选择最佳答案的问题处理方式,让学习不再乏味,而变成一种永远“不厌”的享受。学而百度之,不亦乐乎?
除了从别人那学到知识,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帮助他人也是人生一大乐事。百度知道从一到十八级的等级体系、五套趣味横生的晋级头衔、两百多个领域的专家头衔,给你“化知识为乐趣”的快乐体验。生命不息,答题不止;诲人不倦,积分不厌!
当然,如何“百度之”也是有学问的。怎样提问,才能更快地获得更多、更好的回答?怎样回答能更容易被选为最佳答案?百度通过对大量提问与回答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数据统计,得出如下知道的提问和回答攻略,希望能够帮助用户玩转知道,快乐学习。
百度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使用祈使句提问的问题平均获得回答数最多,平均可以获得6.30个回答;而使用短语作为标题的问题,平均获得的回答数最少,平均只能获得2.85个回答。使用疑问句和陈述句效果差不多,平均回答数分别为3.67和3.96。
使用祈使句提问给人感觉态度诚恳,彬彬有礼。例如:“什么是ASP?对看到的一句话不理解,请朋友们帮助!”“我女儿上高一,请高人指点一下她怎样才能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这样的提问能得到大家的更多回应。
使用短语作为问题的标题,很容易造成对问题描述的不清晰,例如:“空号的彩铃”,“一些传说”。这样的标题过于笼统,让大家摸不着头脑,点进去看具体问题的欲望也大大降低,导致获得的回答数普遍偏低。
如上文所说,提问需要清晰明确,但是不是问题越长效果越好呢?百度统计数据显示,提问字数和获得的回答数呈现倒U型曲线的变化趋势。也就是说,在提问字数较少的情况下,回答数随提问字数增加而增加;而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提问字数越多,获得的回答数反而下降。
问题字数是5的时候,平均回答数是3个,而问题字数大于35的时候,平均回答数仅为2个。可见问题宁简勿繁,罗罗嗦嗦反而效果更差。效果最好的提问字数是在17-20个字之间,这个区间内平均获得的回答数在4.5个左右。
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知道上也是悬赏分给的越多,获得的回答数越多吗?百度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悬赏分在80以下的时候,获得回答数没有显著差异,平均为3.48;悬赏分在85-100之间时,平均回答数是4.42;悬赏分在100-150之间时平均回答是是7.38;而悬赏分在150-200之间时,平均回答数高达23.50。
也就是说在悬赏分小于80的情况下,悬赏对回答者的激励作用不大;而大于80分以上,回答数随悬赏分的增长呈指数级上涨。如果我们以悬赏分为零时的平均回答数为基数,计算每分悬赏分可以得到的平均增加的回答数,即悬赏分的“性价比”。结果显示,70-80之间时悬赏分的性价比最低,而200分时,悬赏分的性价比最高。可见,悬赏200分在视觉和心理上能够给回答者带来强大的刺激作用,激励回答者踊跃答题。
回答似乎不象提问那样,有那么多技巧可循。与我们能想象到的结果一样,整体而言回答地越快、回答的内容越多、回答者的级别越高,越容易被选为最佳答案。
百度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回答数大于1的情况下,整体来说一个回答被选为最佳答案的可能性为23.2%。然而,第一个回答者被选为最佳答案的平均概率是36.8%,第二个回答者被选为最佳答案的平均概率也高达35.3%。如果你是第三个或者以后回答,被选为最佳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
最佳答案的平均回答字数为280个,而非最佳答案的平均字数为101个。同时,最佳答案回答者的平均等级为3.26,而非最佳答案回答者的平均等级为2.71。因而,整体而言,回答的内容越丰富,回答者的等级越牛,其回答越容易被选为最佳。这说明一方面等级高的知道用户回答的质量越好,另一方面,提问者也更倾向于信任等级高的回答者。照此逻辑,知道的回答没有什么技巧,主要还是拼实力。回答者要在答题速度、答题内容上下功夫,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积分和等级才行。
不论是提问还是回答,大家都希望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其他人的反馈,线上的人气高低就显得很重要。百度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体来说早上6点左右是知道一天中最冷清的时候,而晚上9点左右是一天中人气最高的时候。
节假日和平时的人气分布存在差异。百度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周六周日的时候,晚11点到早8点之间的流量要显著高于平时,中午12点到下午3点之间的流量也显著高于平时,而其他时间段的流量低于平时。
百度知道作为中国人所思所想,所忧所虑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关注点。比较中西方同类知识社区产品在提问内容上的不同,可以从一个侧面折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对比百度知道和同类西方问答平台在每个分类问题分布上的差异,可以看到在知识类信息领域,中国人更关注科技类知识,例如电脑网络、教育科学;而西方人更关注社科类知识,例如社会文化、商业经济。在生活娱乐类信息上,西方人兴趣广泛,更关注度的类别包括娱乐、生活时尚、烦恼、购车养车等。中国人在生活娱乐方向相对兴趣较低,除了“地区”一项上可能由于中国的地域差异大导致相关问题较多外,在游戏一项上相对比例高于西方。而“游戏”在中国主要指的是电脑游戏,也是一种跟机器打交道的行为。
从整个类别的差异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在人文方面的相对关注度较低,与科技有关的事物,尤其是电脑、网络,成为人们最关心的主题。
正如上文所说,西方人比中国更关注生活类信息。在对中西方人关心的生活时尚问题的进一步比较中我们也发现,西方人在食物、宠物、旅游、家具、养生保健、心理健康等类别问题上的相对关注度都远远高于中国人。然而有趣的是,源自西方的星座在中国却受到极大追捧,中国人问星座类问题的相对比例已远远超过了西方。
星座在中国的流行不仅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表现,也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强调轮回、来世、和因果报应,预知和占卜未来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必修课,星座的传入多让中国人多了一种时髦的占卜工具。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西方人注重眼前的享受,而中国人关心未来的命运。因此说中国人活在将来,而西方人活在当下,一点也不为过。
按照国人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普遍理解,通常中国人对两性问题比较腼腆,谈论较少,对家庭关系问题应该有颇多话题;西方文化应该与此相反,乐于讨论性,而较少讨论家庭。然而在虚拟社区中,这样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对中西方知识平台的烦恼类问题对比中发现,中国人对两性问题的关注比例高于西方人,而对家庭问题的关注比例低于西方人。
对这种现象可能的解释是,虚拟社区中人们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中存在一定差距。虚拟社区的匿名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地位的平等性,使得人们更愿意分享现实社会中不愿意、或没有良好渠道去分享交流的话题。中国人对性方面的迷惑和烦恼,在正常社会中很难有渠道,也羞于去与人沟通。因而中国人在虚拟社区中讨论这类问题的比例会变得更大。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问题被看作是一种很隐私的话题,在现实社会中很难与人交流,因而在网上导致更多的讨论。
在这些方面,虚拟社区反应出来的文化现象,可能恰恰是现实社会的文化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