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走出软件作坊》已经可以在网上买了,但怎么卖是个问题,大家给出出主意

原来《走出软件作坊》已经可以在网上买了,但怎么卖是个问题,大家给出出主意

在china-pub上首卖的。

大家可以在这个网页中购买或评论 http://www.china-pub.com/508874

430页,30块钱,不知道价格合适不?

我看了一下我最近买的冯伦的《野蛮生长》,很大众化的书,280多页,39元。

易中天的《品三国》,销售量全国都出名,30万册,274页,25元。

听说IT类图书销售都很少,上1万册都已经很好了。但愿我的这个定价不要让出版社亏的太厉害。

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这本书是讲啥的。我也很矛盾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何勇在《垃圾场》中的一段前言:这个东西就像一个麒麟,四不像。

我也针对这个担忧,我在上海英雄会上也请教过CSDN总裁蒋涛先生,可惜蒋涛先生当时正在接待人,一岔开就过去了。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如果这本书在西单图书大厦,把这本书摆在哪里合适呢?

摆到一层管理类图书里呢?做管理的都扎堆看什么领导学、营销学、企业经营类的书,一看书名《走出软件作坊》就跳过去了,因为做软件的本来就比较少,做软件的还能看企业管理书籍的更少。

如果摆到四层计算机图书类里呢?我也多次去西单图书大厦计算机图书专区,都是买python、C#、STURCTS、WebService之类纯技术书的人,我也看了当当网的计算机图书类的排名榜,都是纯技术类图书。

喜欢看我的文章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他们喜欢看我的哪方面文章?他们为什么会关注这类文章呢?

我很好奇这些问题。

收到的反馈出乎我的意料。

那天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同来的还有一个微软的人,过去素未谋面。他居然也说:“我也看你的博客,什么时候出版了买一本,现在交一下订金也可以”。

我问他:“微软的管理比我的土办法好很多,为什么还对我的文章感兴趣?”

他说:“微软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当然是一套非常成熟的管理方法,但是微软中国现在要做的事是帮助合作伙伴一起成长,所以必须提升合作伙伴的开发管理水平。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他们培训微软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方法,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中国国内的软件公司还有其特殊的地方,虽然有些合作伙伴规模也挺大,但也存在着你所说的问题,所以我对你的解决方法很感兴趣”。

无独有偶,也有一个很奇怪的读者群。

突然有一天,有个MM加我QQ,希望和我交流,她说她是咨询公司的。

我很奇怪了,我说:“我写的文章都是关于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你们做咨询的怎么也看?”

她说:“现在我们的很多业务都和软件相关。我们给客户做一个策划案,总会用到IT工具。我们做的方案,当然业务需求就需要我们提出了。可是我们和软件开发公司格格不入,配合的很不顺畅。我不知道如何描述需求才能让软件公司轻松理解。看了你的博客后我学到不少,现在我工作轻松多了”。

还有一个人是做电子商务市场推广的。他也看我的博客,而且每篇必看,好像天天等连载一样,一天要上去好几回,看看有没有新文章的发表。

他说:“你讲的很多内容其实和软件关联并不大,软件只是一个落脚视点,其本质却是项目管理。你讲的很多细节我过去都没有注意到,你讲了出来,很受益”。

那天,我还收到一封特别的Mail,他并没有加入我的QQ和我直接交流,而是采用Mail的形式。一般采用Mail交流的,通常是习惯Mail办公的人。这类人也一般是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或管理层。

他说他是某个软件的公司老总(该软件公司还是国内比较知名的企业),他也很喜欢我的文章。我在文章中所说的现象他们公司也存在,希望能和我见面聊聊。

我在此书写作的过程中,负责出版我这本书的博文周筠老师说她也看我的文章。我不明白软件管理和出版有什么可关联的关系。周老师告诉我她从我的文章中看到了员工眼里的老板,也看到了老板眼里的员工。她身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老板和员工之间有自然的隔阂、距离,员工们在想什么,员工认为老板是什么目的,老板的决策在员工看来会如何?看完我的文章,她对她的管理细节改变了许多,尽可能照顾到员工的种种感受。

当然,收到的最大的反馈群,就是下面这些群体了。

首先是还没有毕业的大学生。我讲的文章内容都是很细节的软件公司的内部管理问题,没有深切经历的人是感受不出来的。但是也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欢迎,而且是很多的大学生。这个群体很大。问其原因。大部分回答说我写的关于做人的道理很不错,还有关于我所说的一些技术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他们也很感兴趣。这让他们可以找到明确的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本来不太了解该学些什么技术社会才需要,Cisco、Ruby、网络游戏编程,学了一大堆,但不知道社会需不需要,看完我的文章后,对自己未来学习有了自己的定位。

还有一个群体是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找一份工作。但是什么公司有前途呢?国内的软件公司大多什么样,到底能找到什么工作,面对这样的公司自己该怎么做好准备,自己如果是专科生或三流大学怎么找工作?企业是怎么招聘看人的?

过去能看到的就是Google的管理、微软的管理、阿里的管理、盛大的管理、华为的管理等等,但是能进这些企业工作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还要在大量的普通公司谋职。我的文章让他们真实的了解了国内一个典型的软件公司到底什么样。这让他们踏实了许多。过去都是想象,不是想的太好就是想的太坏,对自己的前途茫茫未卜。现在清晰多了。尤其我写的一些关于做人的道理,很受用。

还有一个群体是刚刚入职的同学。从一个学生要转变成为一个公司职员了。面对一个全新的角色,面对一个陌生的公司组织,这个公司组织是怎么工作的,是怎么考核的,是怎么看新人的,自己作为一个新人怎么在这样一个组织结构和流程下快速适应?如何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呢?他们说从我的文章中找到了不少答案。

第四个读者群体是刚刚工作一年多的员工。他们还保留着过去在学校时候学习读书的习惯和生活方式。工作一年多,对公司也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公司目前的管理、开发、实施、服务水平不满意,觉得自己落进一个烂公司,想看看人家正规的管理是个什么样?看RUP、看CMMI、看XP敏捷开发,当然也凑巧看到了我的文章。

他们评价我的文章说:“没有看你的文章之前,我觉得公司处处都不行,都需要改善。但是看完你的文章后,我才知道管理一个公司有多难,你的方法虽然不正规,但确实可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或许公司就是这样吧,永远这样,没有最好。你的文章让我踏实了许多。过去我想着跳槽,但是你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想也是,每个公司肯定都有问题,就是微软、Google,还人才流失不断。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才是目前我的现实目标。”

第五个读者群是从事开发、实施、服务三年以上的员工。他们去掉了刚出道时的稚嫩和轻狂,他们只想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让管理的事情就归管理者去想吧。我的文章中有许多点子可以解决他们手头的现实问题。

第六个读者群是刚刚当上开发主管,或者干了一年都不知道如何管理的开发主管。管理的一蹋糊涂,找不到管理重点,也调度不好手下员工。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如何做好需求调研,如何改善产品质量,如何调整和老板的关系,如何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积极性。一大堆问题摆在面前,引入自动化测试也不好用,引入版本管理也不好用,引入日清日毕也不好用,到底一个团队该如何管理呢?也看了CMMI、RUP的书,但不解决问题。想通过业务开发平台解决开发质量和开发速度和定制修改灵活性的问题,但不知道该怎么做。

有的网友说:“我曾经特别强调流程和工具,认为这样可以正规管理。咱们国内就缺乏正规。但是我尝试了许多工具,发现用不起来。看了你的文章才找到原因。我也想开发一个业务开发平台,但是你也提到了业务开发平台的局限性。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我面临的问题,只需要一个管理的小小技巧就可以解决,根本不需要动辄就是制度就是自动化工具。人的认知没有提高,给了自动化工具也不知道为什么用,制订了制度也不知道干什么使。”

第七个读者群是混到30多岁正在迷茫出路,想从现在的技术、业界变化中找到自己的机会,想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未来定位。

IT界,老有一句话叫:“30岁该怎么办?”

这个话题已经喊了许多年,但每逢有这样的帖子,还是跟帖无数,就好似发一篇什么开发语言最有前途一样,也是跟帖无数,虽然已经讨论了N多和N久。

30岁就身体不行了,没法加班熬夜了,学习知识的速度也不如年轻人了,那样老板肯定会扫地出门的。这是很多人的担心。

有的人没有关系,技术也一般,也不会跟人沟通交流颇为内向,也不知道做点什么产品好,想跳槽但自己投出去的简历石沉大海,一做网上的面试题大多不会,心里一个主心骨也没有,现在非常担心失去工作。

看完我的文章后,觉得我提到的程序员的出路不错,也看到了老板和管理层的想法。过去总觉得管理层和老板跟天神一样,一过身边都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如何报告,现在心态平稳多了,舒展多了,也开放多了。觉得我说的对,管理层和老板也是人,他们也是从普通员工成长起来的,他们也有缺点,他们也偷偷看天涯灌水,也到迅雷找电影。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赚钱的机器,也不是万恶的黄世仁。扫地出门可能只是个别的黑心老板,被媒体有意放大了。

第八个读者群是自己刚刚出来创业,想知道做什么好,赚钱有前途并且符合未来趋势,想解决现在什么都缺的小团队如何更快生产高质量的软件,如何更快更高质量的实施与服务。

印象让我最深刻的有两个创业人,都是三个同学成立了一个小工作室,运作到现在举步维艰。下一步如何走很茫然,觉得自己努力了多年,什么积累也没有,都是干了些乱七八糟的项目,钱也没赚多少,身体也累垮了,也没有积累下什么可转化成产品的东西。
一个做企业建站的。做了多年,企业建站现在都被价格竞争到了几百块。他觉得实在没有意义做下去了,想转型。我跟他说企业建站非常有前途,建议他扩展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造方案,为企业提供域名、托管、建站、维护、搜索引擎优化、搜索排名营销、关键字排名营销、博客营销、口碑营销、窄告营销、流量统计分析、论坛运营、在线客服运营。小伙子听了我的话,顿时大悟,原来机会就在拐角。

一个是做乱七八糟项目的,接单就开发。这几年接了N个单子,但都没个重样的,所以也没有啥可以转成产品的。我说你们为了提高你们的开发速度,肯定积累了不少代码生成工具和公共代码吧,否则你们接的活都不一样,你们如果每个活都从第一行代码写起,你们肯定累死了。他说是,他们现在有一个插件,既可以生成JAVA代码,又可以生成.NET代码,而且有生成模板可以灵活改。我说这就是你们的核心竞争力。

对,机会就在拐角。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开发,项目管理,软件测试,大众软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