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很纠结,发现人真的不能认真。

做个核心算法库的原型。既然是原型,实际每个算法,实际存储空间,以功能实现为原则,做就可以了。

但该死的理论和工程没有实际的联系关系。例如一个信息流,我们是按照byte为单位存放,还是按照bitstream方式存放,这两种存放,对后期算法会有很大的影响。前者倒也方便,后者要多出一堆解压操作。如果对这些信息流进行诸如排序,重置位等算法操作,差异更是巨大。

曾经给自己定了四个字“一切从简”。别想复杂咯。怎么简单怎么来。

但“一切从简”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架构设计,特别是底层数据结构的设计变动过大,对后期的代码的优化或工程化的工作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所以从未找到评价函数的纠结,到“一切从简”的纠结,又到了“一切从简”的判断标准的纠结。

经历了3个星期,总算折腾完基础创建,打印,和基础操作的代码。在更上一层代码时,出现了一个问题。

要么增加辅助数据结构,以便于上一层算法的有效设计。要么修改底层数据结构。对于后者,等于将前面3个星期的推导重来。留下的无非是函数接口,和一些列的宏定义。还好可以分函数,可以宏嵌套,否则改起来等于完全重写。

2天时间,几乎啥事没干,除了喷水,就在考虑,验证辅助数据结构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并成原先基础数据结构后,对算法的影响。数据结构中,没有冗余或冗余量很小,信息关联性强,则会导致计算复杂度提高。这个道理很简单。

双向链表自然必单向链表好操作的多。

曾经纠结的地方在于,其实我完全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数据结构描述底层,随后,上层系统可以进行构件,并将算法依次写出,验证完毕,原型OK。我们把这种函数调函数实现复杂算法的逻辑,可以抽象成一个立体网络。

也可以简单的看作,一个C文件,被另几个C文件的函数调用,则这个C文件在空间中处于下方,而C文件中间相互未调用的函数属于同一个平面。

如果一个底层数据结构的变动,会导致整个立体网络中的大部分结点(实际就是算法函数)产生差异,则这个原型OK等于不OK。

目前的态度是,如果我能将两者可选择的数据结构,或者一个未证明过,可能更优(存储空间利用率)的数据结构,确认其替换上系统,对上述立体网络的影响能局限在一个较底层的范围,那么这个可能更优的方案就暂时放放。

所以还是别太较真的好。如果存储空间利用率不够,以后再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考虑空间优先还是算法优先。算法可能更简单,但是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带来的辅助算法的复杂性,导致系统计算性能的下降,可能超过空间利用率不够,带来的数据搬运的额外耗费时间,所导致的计算性能的下降。

其实,以前一致坚持一个原则,系统硬件资源使用率85%为限。如果超过,则不再优化。经验之谈。

现在,我认为,系统架构,和数据结构也应该遵循糊涂标准,局部最优的方案尽可能的原理,局部性能达到80%的线足够。

这里有个悖论,局部方案最优,意味着局部的关联性越强,一旦堆成整个系统,不同局部资源相互冲突,倾辄,最后整体系统不是这里出瓶颈就是那里有死锁。

宽宽松松的心态,邋里邋遢的做人,有点余量的系统,才是大成。。。。

系统设计,放不下的,不是问题,是自己的态度。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近一直很纠结,发现人真的不能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