咕咚网案例分析

一、创始人是做什么的?

投身互联网硬件制造的创业者大多都有相似的从业经历——“软硬”兼备,因“咕咚手环”而名声大噪的咕咚网的申波也不例外,毕业后先在阿尔卡特等硬件公司工作,然后在成都诺西负责服务器架构。“大学里创过一次业,后来也一直想出来创业。”2009 年10月,申波辞去工作和朋友共同创建了咕咚网。

二、创业时的定位是什么?

2009年10月,申波和自己的合作伙伴一起创立了咕咚网,定位于健康运动产品产品推出后,我们发现卖得不错,市场还是有这方面需求的,这也使得我们继续做健康运动产品的决心更加坚定。

三、盈利模式是什么?

硬件的销售基本保证了公司的日常运营目前咕咚团队已经有40多人的规模,主要成员在成都和深圳,据悉,咕咚计划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北京设立商务中心。公司的健康追踪软件现已拥有千万级的用户,主打运动社交以及数据的挖掘。公司透露,未来将倾向于将硬件开源,专攻软件及数据服务方向。

四、如何融资?

2010年7月推出“健康追踪器”,2011年初参加软件创业大会时获得机会,拿到融资A轮融资。

咕咚网创始人申波对媒体谈到A轮融资时曾表示,拿到盛大的A轮融资是非常巧合的。当时我们在参加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创业者的项目评审会,恰好当时盛大的投资经理在担任评审嘉宾,他对我们项目非常感兴趣。评审结束后,盛大的投资经理单独找到申波交流。“他觉得我们项目不错,就报给了陈天桥。陈天桥看了我们项目后,就让我去上海找他谈。”就这样,盛大成了咕咚网的A轮投资人。

谈到盛大投资他们的原因,申波认为陈天桥当时决定投他们有两个原因:“1、我和陈天桥谈的时候,我们的产品已经上线开始卖了,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想法。2、那个时候我们团队都是全职的人,他可能觉得我们团队靠谱。毕竟早期投资,不是团队靠谱就是产品靠谱”。

作为一家参加过南山区创业之星大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企业,咕咚网走在智能穿戴设备的前列,所以获得了深创投等投行的重点关注。2014年3月份,咕咚网B轮6000万人民币融资正式完成(深创投进行领投,中信资本跟投),这是咕咚网从2009年成立以来的第二次融资,第一次则是在2011年(盛大千万人民币A轮融资),当时咕咚网只有五个人。创投方面表示,目前咕咚已有的几千万用户量,运动健康的人群在未来将有更大的市场,也因此让这个团队未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五、公司发展之路

在公司创立(2009年10月)的前大半年,咕咚的团队一直都只有两个人,直到2010年7月推出“健康追踪器”时,公司才新招入一名客户人员。目前,咕咚网拥有一个四十人的团队,其中五分之三的人从事产品开发工作,其余的从事运营和商务工作。

六、发展过程中的困难

在咕咚网创立的四年中,申波曾经做过一次错误的商业决策,并造成重大损失。在2011年初,咕咚网成功拿到风投后,加快了扩张的脚步,除了招兵买马,产品也进入了快速开发阶段。2011年7月咕咚网推出最新产品“网络健康秤”,前期在网上大肆宣传,订购量过万,由于咕咚的产品是“硬件+软件”的形式,硬件部分需要外包给工厂进行加工,但是咕咚忽视了工厂的加工流程,芯片供应不上,酿成了延迟发货的苦果,最后咕咚不得不为所有订购用户免单,同时造成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七、创始人的感悟

与百度开放云平台的合作,让申波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咕咚网借助百度的云存储服务,让咕咚特有的算法可以更好的服务用户,通过和百度的合作,免去了自己搭建服务器的步骤,为中小企业节约了开发成本,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关注产品的功能。

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中,有无数与申波同样的创业者,对于业内“活在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座大山下”的说法,申波有不同的看法:“与其忌讳BAT的力量,不如寻找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他微笑着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百度世界的邀请卡,“我还在期待今年百度世界大会有没有更新、更好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不断提升用户体验,为用户创造更加健康、智能的生活。”马云也说过,与其想着如何打败BAT,不如想着如何利用好BAT的平台,因为当自己弱小时打败BAT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谈到近两年硬件创业回归的风向,申波表示,这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已经发展到一个顶峰,人类思维要作用于实体世界,就必须依赖传感器。另一方面在于移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仍然有限,概念的变现能力越来越弱。“我们不能从传统的硬件制造和互联网观念看软硬件整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咕咚网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