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码沿革

1980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汉字编码字符集标准,即GB 2312-80《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该标准共收了6763个汉字及常用符号,奠定了 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扩大,信息处理应用对字符集提出了多文种、大字量、多用途的要求。1993年 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ISO/IEC
10646-1《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第一部分体系结构与基本多文种平面》。我国等同采用此标准制定了GB
13000.1-1993。该标准采用了全新的多文种编码体系,收录了中、日、韩20902个汉字,是编码体系未来发展方向。由于其新的编码体系与现有多数操作系统和外部设备不兼容,所以它的实现仍需要有一个过程,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决我国当前应用的迫切需要。

  考虑到GB 13000的完全实现有待时日,以及GB
2312编码体系的延续性和现有资源和系统的有效利用与过渡,我们选择了在GB 2312(GB 2311)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并且在字汇上与GB
13000.1兼容的方案,研制一个新的标准——汉字编码基本集的扩充,进而完善GB 2312,以满足我国邮政、户政、金融、 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的迫切需要。
  此项目业已列入1998年国家标准制定计划。1998年10月,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四所、 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 北大方正集团、新天地公司、四通新世纪公司、 中科院软件所、长城软件公司、中软总公司、 金山软件公司和联想公司的技术人员组成标准起草组。在标准研制过程中,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多次召集标准起草组和知名公司对标准草案进行充分地研究论证,并且特邀了 微软公司、惠普公司、Sun公司和IBM公司等参加,广泛征求意见。标准起草组经过反复斟酌和验证,提出了标准制定原则——与GB
2312信息处理交换码所对应的事实上的内码标准兼容,在字汇上支持GB
13000.1的全部中、日、韩(CJK)统一汉字字符和全部CJK扩充A的字符,并且确定了编码体系和27484个汉字,形成兼容性、扩展性、前瞻性兼备的方案。
  信息产业部和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0年3月17日联合发布了该标准,即GB
18030-2000《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该标准作为国家强制性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过渡期到2001年8月31日止。
  期间,全国信标委曾制定和发布《汉字扩展规范GBK 1.0》,并在MS Windows
9x/Me/NT/2000、IBM OS/2的系统中广泛应用。GB18030是国家标准,在技术上是GBK的超集,并与其兼容,因此,GBK将结束其历史使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编码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