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环节很重要

    尽管早就知道课堂上该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可又总是不由得自以为是的把该掌握的、该学的知识都大包大揽地悉数尽讲,自己都讲到了,他还会有什么疑问?所以,课堂上常常就不自觉的剥夺了学生自由质疑的时间。

  昨天,我们学习《阿长与《山海经》》一课,在学习了文章的写人技巧之后,我就准备结束这一课的学习了,一看表还有有六七分钟的时间,就顺口说了一句:“文章到此就学完了,回顾整个的学习过程,谁还有留有疑问需要我们大家帮忙解决的请提出来?”没曾想还真有五六个同学举手,我暗喜,就故意对其他同学说:“我估计这几个同学的问题肯定是我备课时没备到的,所以请大家仔细听,看能不能帮老师解决他们的问题。”

  崔晓庆站起来问:“长妈妈四十多了,而鲁迅当时还是小孩子,她为什么还给鲁迅叫"哥儿"呀?”另外几个举手的同学中也有两个点头,说与他的问题一样。(看来,这个问题还挺有共性)“是啊,为什么呢?我们大家一起来想一想吧。”说完我故作思索状看着同学们,不到一分钟有孩子举手了,我叫了最先举手的贺会荣。

  贺会荣说:“这可能是鲁迅的小名,我们以前学的《社戏》中,六一公公也这么称呼过他,还有双喜也这样叫他。”

  “还有闰土”,这时大家似乎都想起了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鲁迅的文章,贺会荣接着说:“六一公公,双喜、闰土都给少年鲁迅叫"迅哥儿",长妈妈只叫他"哥儿",显得更亲昵,这里的"哥"并不是我们平常意义上当"大哥"的哥。”其他同学纷纷点头,我也不禁微笑,说得多好啊,既解决了问题,还融会贯通了学过的文章。

  侯佳蒙又站了起来:“老师,从全文看,鲁迅是对阿长持同情感激之情的,那题目为啥不叫《长妈妈与<山海经>》,却叫《阿长与<山海经>》“呢?这不是不尊敬她吗?”此问题一出,我心中更喜。因为这本是基础训练上提到的问题,稍有难度,上课时我只是领学生讨论了题目的作用,因担心讲得太多,学生消化不了,所以这个问题打算学生作业写到时再讲,没想到学生自个提出来了,他们自个提出来的问题当然是他们急于知道的东西,此时的学习讨论比老师提出问题然后他们再讨论当然效果要好许多。

  因为想试试学生的解读能力,所以我不急于回答,而故意说到:“呀,这问题我备课时还真没想到,麻烦在坐的各位同学,开动你们的脑子,看能否帮老师解答吧。”没想到很快就有孩子举手了,我示意她回答。“叫"阿长",说明她文化程度不高,没文化。既是如此,与名著《山海经》有啥关系?这样就更吸引读者往下读了。”这不正是题目妙处之一吗?我赞许点头,“不错,从设悬念的角度来考虑了。还有其他看法吗?”我鼓励的眼神洒向其他同学,又一学生站起:“文章前面都是说不喜欢长妈妈的,到买《山海经》时对长妈妈的感情才有所转变,若题目是《长妈妈与<山海经>》,与文章前部分分衔接读起来别扭。”

  “太棒了。”我带头为这位细心的同学鼓掌。

    学生的问题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的答案彰显着学生思考的智慧。我知道,他们的解读一定不及教参资料上的规范、完整,但我坚信一定比教参上的更通俗易懂,尤其是更易让他们自个明白理解接受。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答案整理、归纳成文字,以促其深刻记忆。     看来,教学设计设有质疑环节很有必要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style,auto,norma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