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为经济降温

我以前写了一些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随想,发现说的都不够专业和透彻,今天发现一篇关于这个问题的更专业的文章,发表在: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18dcb01000bdi.html[/url]
我把她转载下来,和各位博友共赏。我的文章虽然写得很早,但水平比下文差多了。
2007-12-04 01:08:55
 
  以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为经济降温
2007-12-4 南方都市报
 
    中国经济过热了吗?是的,不然政府不会以严厉的手段控制物价、打压资产价格。近日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预测2007年全年经济增长保持两位数,可能成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预计今年我国财政收入将突破5万亿元,与2006年相比将增收1.2万亿元。同时市场普遍预计明年消费者价格指数将继续在高位运行,达到4%以上。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周一在北京召开,作为探测中国经济工作会议的风向标,明年经济发展工作的基调就此产生。会议正开,风声早起,市场人士通过细心揣测近一段时间温家宝总理的发言、政治局会议等等信息,明确了明年宏观调控从紧,“稳中求进”将成为基调,此前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中日经济高层对话上明确表示,未来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两防”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谁都不会否认,在中国经济转变的关键时刻,需要一个平稳的产业与金融环境,此轮调控正值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起步之初,能源、环境、税收等一系列政策鼎革之际,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取得了最大限度的共识。
 
    争论的焦点不在于降温本身,而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如何降温?第二,中国经济在降温之后走向何处?这两方面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正反两面,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中国经济必须尽快补上国民财富增长难敌国家财富增长、内需远远抵不上出口这一课,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以国民财富的增长与公共福利体系的完善,以来抵挡资本时代的巨大冲击。
 
    让中国经济冷却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在加快汇率市场化进程的同时,政府不停地动用财税、货币等各种手段,并且通过向国际输出资本的方式挤去资产和价格泡沫,另一种是通过二次分配加快生产要素价格的改革,尽快实现财富向民间的转移,以拉动内需市场,杜绝国民的后顾之忧。前一种方法目前已经初现端倪,中国企业源源不断参与海外并购、中投公司与QDII资金海外投资启航就是表现,这种外科手术式的办法,通过减少货币总额与资金量强行除泡;后一种方法可以称之为中医疗法。
 
    通常认为,人均可支配收入短期内大幅提高是经济步入过热区间的一个标志。这是基于幼稚认识上的误解,在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市场预期模糊的情况下,劳动者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是通货膨胀无法压制的一个结果,而不是通胀的成因。那些认为我国的国民财富大幅增长的说法同样昧于事实,在藏富于民方面政府一直做得不够,甚至大多数无法享受资产收益的国民主要成为改革成本的承担者,而无法同步地成为社会经济进步的利益分享者。
 
    不可否认,我国的国民收入这两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89元,2006年末增长到11760元,2007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46元,同比增长17.6%,全年估计在1380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321元的增长率与城镇居民基本持平。
 
    但从相对比例来看情况则大不相同。根据英国《经济学人》的文章,我国的消费支出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下降到了2006年的36%,原因是过去10年来居民储蓄率一直在下降,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在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从1990年代初期到2006年,中国家庭储蓄占GDP的比例,已经从21%下降到了15%。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从1998到2005年,中国工资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从53%下降到了41%,几乎与消费同比下降。不仅政府、大企业与民众的存款差距在加大,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也在迅速拉大,王小鲁先生的研究证明,从1995~2004年期间城镇和农村各阶层间收入差距都显著扩大,这两年虽然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但在同一地区的不同阶层间差距仍然迅速扩大。
 
    所谓国民收入增加使经济失衡的说法完全站不住脚。以日本为例,从1960年池田内阁实施“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到1967年比计划提前三年使实际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至1973年,日本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甚至增加了2倍。由此奠定了日本经济起飞的基础,从制造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
 
    解决收入分化的问题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主要目标,日本政府引入了“最低工资制”,同时扩展了社会保障计划,完善养老保险金,提高健康保险付给率,作为配套措施针对农业与中小企业制订了专项法律,缩小不同企业、不同阶层之间利润与收入的剪刀差,同时实行基础建设与减税等方案。到该计划结束时,日本的最大特点是全体国民恢复了经济信心,社会进入大众消费时代,以往激烈的劳资等社会矛盾开始消解,民间私人产业投资兴盛,失业率维持在1%左右,“平稳发展派”最担忧的通胀难题等并未如期而至。
 
    几乎所有国家的起飞几乎都经历过类似的国民收入培增计划。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大的缺憾在于,没有类似的计划使国民财富同步增长,反而使国民成为改革成本的长期承担者,并因此留下内需不振、经济失衡、社会矛盾激化等种种后遗症。
 
    当此经济发展模式又一转折之际,制订类似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化解经济体内的痼疾,中国经济才能由大变强,藏富于民藏汇于民,自然消解了巨大的外汇升值压力,从行政市场走向民间市场。也只有制订了这样的规划,有关部门才能回答,发展为了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人民币升值,国民收入,经济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