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系统信息[阮胜昌]

重要的系统配置文件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ifcfg-ethN

/etc/resolv.conf     //客户机的域名及域名服务器的IP地址

/etc/host.conf

/etc/sysconfig/network  //主机名文件

/etc/hosts  //主机名与IP地址之间的转换

[root@node201 rc0.d]# cat /etc/hosts
# Do not remove the following line, or various programs
# that require network functionality will fail.
  IP地址              主机名全称      别名
127.0.0.1       node201.com     node201
::1     localhost6.localdomain6 localhost6

/etc/services   //列出系统中所有可用的网络服务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 //包含网络接口的配置文件及部分网络命令

hostname  //设置主机名

ifconfig //配置网络接口命令
 #ifconfig eth0 192.168.0.20  netmask 255.255.255.0

route //添加或删除静态路由
 #route -n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0.1

netstat  //查看网络当前连接状态
 #netstat -vat
 #netstat -i
nslookup //显示可用来诊断域名系统的信息
 #nslookup
traceroute //显示数据包到主机的路径


Free [选项]  [-s 间隔秒数]
命  令: free

功能说明:显示内存状态。

语  法: free [-bkmotV][-s <间隔秒数>]

补充说明:free指令会显示内存的使用情况,包括实体内存,虚拟的交换文件内存,共享内存区段,以及系统核心使用的缓冲区等。

参  数:
 -b  以Byte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k  以K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m  以MB为单位显示内存使用情况。
 -o  不显示缓冲区调节列。
 -s<间隔秒数>  持续观察内存使用状况。
 -t  显示内存总和列。
 -V  显示版本信息。

如果内存不足,可以增加swap交换分区. 具体方法请稳步:

http://www.linuxso.com/a/linuxxitongguanli/1353.html

使用示例

[[email protected] ~]#free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515308     377176     138132          0      58024     255072
-/+ buffers/cache:      64080     451228
Swap:      1048568          0    1048568
[[email protected] ~]#free -m
             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ers     cached
Mem:           503        368        134          0         56        249
-/+ buffers/cache:         62        440
Swap:         1023          0       1023
 
Mem:表示物理内存统计
-/+ buffers/cached:表示物理内存的缓存统计
Swap:表示硬盘上交换分区的使用情况,这里我们不去关心。
系统的总物理内存:255268Kb(256M),但系统当前真正可用的内存b并不是第一行free 标记的 16936Kb,它仅代表未被分配的内存。

第1行  Mem:
total:表示物理内存总量。
used:表示总计分配给缓存(包含buffers 与cache )使用的数量,但其中可能部分缓存并未实际使用。
free:未被分配的内存。
shared:共享内存,一般系统不会用到,这里也不讨论。
buffers:系统分配但未被使用的buffers 数量。
cached:系统分配但未被使用的cache 数量。
buffer 与cache 的区别见后面。

total = used + free  

第2行   -/+ buffers/cached:
used:也就是第一行中的used - buffers-cached  也是实际使用的内存总量。
free:未被使用的buffers 与cache 和未被分配的内存之和,这就是系统当前实际可用内存。

free 2= buffers1 + cached1 + free1   //free2为第二行、buffers1等为第一行
buffer 与cache 的区别:
A buffer is something that has yet to be "written" to disk.
A cache is something that has been "read" from the disk and stored for later use

第3行:
第三行所指的是从应用程序角度来看,
对于应用程序来说,buffers/cached 是等于可用的,
因为buffer/cached是为了提高文件读取的性能,
当应用程序需在用到内存的时候,buffer/cached会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说,可用内存=系统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第二行(mem)的used/free与第三行(-/+ buffers/cache) used/free的区别。
这两个的区别在于使用的角度来看,
第一行是从OS的角度来看,因为对于OS,buffers/cached 都是属于被使用,所以他的可用内存是16936KB,已用内存是238332KB,其中包括,内核(OS)使用+Application(X,oracle,etc)使用的+buffers+cached.
第三行所指的是从应用程序角度来看,对于应用程序来说,buffers/cached 是等于可用的,因为buffer/cached是为了提高文件读取的性能,当应用程序需在用到内存的时候,buffer/cached会很快地被回收。
所以从应用程序的角度来说,可用内存=系统free memory+buffers+cached.

接下来解释什么时候内存会被交换,以及按什么方交换。
当可用内存少于额定值的时候,就会开会进行交换.如何看额定值(RHEL4.0):
#cat /proc/meminfo
交换将通过三个途径来减少系统中使用的物理页面的个数: 
1.减少缓冲与页面cache的大小,
2.将系统V类型的内存页面交换出去, 
3.换出或者丢弃页面。(Application 占用的内存页,也就是物理内存不足)。
事实上,少量地使用swap是不是影响到系统性能的。

下面是buffers与cached的区别。
buffers是指用来给块设备做的缓冲大小,他只记录文件系统的metadata以及 tracking in-flight pages.cached是用来给文件做缓冲。那就是说:buffers是用来存储,目录里面有什么内容,权限等等。
而cached直接用来记忆我们打开的文件,如果你想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生效,你可以试一下,先后执行两次命令#man X ,你就可以明显的感觉到第二次的开打的速度快很多。
实验:在一台没有什么应用的机器上做会看得比较明显。记得实验只能做一次,如果想多做请换一个文件名。
#free
#man X
#free
#man X
#free
你可以先后比较一下free后显示buffers的大小。
另一个实验:
#free#
ls /dev
#free
你比较一下两个的大小,当然这个buffers随时都在增加,但你有ls过的话,增加的速度会变得快,这个就是buffers/chached的区别。
因为Linux将你暂时不使用的内存作为文件和数据缓存,以提高系统性能,
当你需要这些内存时,系统会自动释放
(不像windows那样,即使你有很多空闲内存,他也要访问一下磁盘中的pagefiles) 
使用free命令将used的值减去buffer和cache的值就是你当前真实内存使用

--------------

对操作系统来讲是Mem的参数.buffers/cached 都是属于被使用,
所以它认为free只有16936.
对应用程序来讲是(-/+ buffers/cach).buffers/cached 是等同可用的,
因为buffer/cached是为了提高
程序执行的性能,当程序使用内存时,buffer/cached会很快地被使用。
所以,以应用来看看,以(-/+ buffers/cache)的free和used为主.所以我们看这个就好了.

另外告诉大家一些常识.Linux为了提高磁盘和内存存取效率, Linux做了很多精心的设计, 除了对dentry进行缓存(用于VFS,加速文件路径名到inode的转换),
还采取了两种主要Cache方式:Buffer Cache和Page Cache。

前者针对磁盘块的读写,后者针对文件inode的读写。这些Cache能有效缩短了 I/O系统调用(比如read,write,getdents)的时间。

记住内存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看的.不象windows,无论你的真实物理内存有多少,他都要拿硬盘交换

文件来读.这也就是windows为什么常常提示虚拟空间不足的原因.你们想想,多无聊,在内存还有大部分的时候,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硬盘怎么会快过内存.所以我们看linux,只要不用swap的交换空间,就不用担心自己的内存太少.
如果常常swap用很多,可能你就要考虑加物理内存了.这也是linux看内存是否够用的标准哦.


++++++++++++++++++++++++
linux中df命令参数功能: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

语法:df [选项]

说明:linux中df命令可显示所有文件系统对i节点和磁盘块的使用情况。

该命令各个选项的含义如下:

-a 显示所有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包括0块(block)的文件系统,如/proc文件系统。

-k 以k字节为单位显示。

-i 显示i节点信息,而不是磁盘块。

-t 显示各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x 列出不是某一指定类型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与t选项相反)。

-T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功能: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

语法:df [选项]

说明:linux中df命令可显示所有文件系统对i节点和磁盘块的使用情况。

说明:linux中df命令各个选项的含义如下:

-a 显示所有文件系统的磁盘使用情况,包括0块(block)的文件系统,如/proc文件系统。

-k 以k字节为单位显示。

-i 显示i节点信息,而不是磁盘块。

-t 显示各指定类型的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x 列出不是某一指定类型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与t选项相反)。

-T 显示文件系统类型。

例1:列出各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使用情况。

$ df

Filesystem 1 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a2 1361587 1246406 44823 97% /

linux中df命令的输出清单的第1列是代表文件系统对应的设备文件的路径名(一般是硬盘上的分区);第2列给出分区包含的数据块(1024字节)的数目;第3,4列分别表示已用的和可用的数据块数目。用户也许会感到奇怪的是,第3,4列块数之和不等于第2列中的块数。这是因为缺省的每个分区都留了少量空间供系统管理员使用。即使遇到普通用户空间已满的情况,管理员仍能登录和留有解决问题所需的工作空间。清单中Use% 列表示普通用户空间使用的百分比,即使这一数字达到100%,分区仍然留有系统管理员使用的空间。最后,Mounted on列表示文件系统的安装点。

例2:列出各文件系统的i节点使用情况。

$ df -ia

Filesystem Inodes IUsed IFree Iused% Mounted on

/dev/ hda2 352256 75043 277213 21% /

none 0 0 0 0% /proc

localhost:(pid221) 0 0 0 0% /net

例3:列出文件系统的类型。

$ df -T

Filesystem Type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hda2 ext2 1361587 1246405 44824 97% /

本例中的文件系统是ext2类型的

[root@rac1 ~]# df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sda1 3020140 2333952 532772 82% /

none 213320 0 213320 0% /dev/shm

/dev/sda2 4633108 1818088 2579668 42% /u01

/dev/sde1 524272 81104 443168 16% /ocfs

该条命令显示了服务器上所有分区的使用情况。它还包括了几个有用的参数来帮助格式化输出:

-a显示系统所有的分区,在平常默认情况下 不显示0块的分区

[root@rac1 ~]# df -a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sda1 3020140 2333952 532772 82% /

none 0 0 0 - /proc

none 0 0 0 - /sys

none 0 0 0 - /dev/pts

none 213320 0 213320 0% /dev/shm

/dev/sda2 4633108 1818096 2579660 42% /u01

none 0 0 0 - /proc/sys/fs/binfmt_misc

sunrpc 0 0 0 - /var/lib/nfs/rpc_pipefs

configfs 0 0 0 - /config

ocfs2_dlmfs 0 0 0 - /dlm

/dev/sde1 524272 81104 443168 16% /ocfs

oracleasmfs 0 0 0 - /dev/oracleasm

-h更具目前磁盘空间和使用情况 以更易读的方式显示

[root@rac1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sda1 2.9G 2.3G 521M 82% /

none 209M 0 209M 0% /dev/shm

/dev/sda2 4.5G 1.8G 2.5G 42% /u01

/dev/sde1 512M 80M 433M 16% /ocfs

-H根上面的-h参数相同,不过在根式化的时候,采用1000而不是1024进行容量转换

[root@rac1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sda1 3.1G 2.4G 546M 82% /

none 219M 0 219M 0% /dev/shm

/dev/sda2 4.8G 1.9G 2.7G 42% /u01

/dev/sde1 537M 84M 454M 16% /ocfs

-k以单位显示磁盘的使用情况

[root@rac1 ~]# df -k

Filesystem 1K-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 Mounted on

/dev/sda1 3020140 2333952 532772 82% /

none 213320 0 213320 0% /dev/shm

/dev/sda2 4633108 1818152 2579604 42% /u01

/dev/sde1 524272 81104 443168 16% /ocfs

-l显示本地的分区的磁盘空间使用率,如果服务器nfs了远程服务器的磁盘,那么在df上加上-l后系统显示的是过滤nsf驱动器后的结果

-i显示inode的使用情况。linux采用了类似指针的方式管理磁盘空间影射.这也是一个比较关键应用。


+++++++++++++++++++++++++++++++++++++++++++++++++++++++++++++++++++++++++++++
本文详解介绍linux中du命令参数的用法,并用示例进一步说明其使用方法。
du命令功能说明:统计目录(或文件)所占磁盘空间的大小。
语  法:du [-abcDhHklmsSx] [-L <符号连接>][-X <文件>][--block-size][--exclude=<目录或文件>] [--max-depth=<目录层数>][--help][--version][目录或文件]
常用参数:
-a或-all  为每个指定文件显示磁盘使用情况,或者为目录中每个文件显示各自磁盘使用情况。
-b或-bytes 显示目录或文件大小时,以byte为单位。
-c或–total 除了显示目录或文件的大小外,同时也显示所有目录或文件的总和。
-D或–dereference-args 显示指定符号连接的源文件大小。
-h或–human-readable 以K,M,G为单位,提高信息的可读性。
-H或–si 与-h参数相同,但是K,M,G是以1000为换算单位,而不是以1024为换算单位。
-k或–kilobytes 以1024 bytes为单位。
-l或–count-links 重复计算硬件连接的文件。
-L<符号连接>或–dereference<符号连接> 显示选项中所指定符号连接的源文件大小。
-m或–megabytes 以1MB为单位。
-s或–summarize 仅显示总计,即当前目录的大小。
-S或–separate-dirs 显示每个目录的大小时,并不含其子目录的大小。
-x或–one-file-xystem 以一开始处理时的文件系统为准,若遇上其它不同的文件系统目录则略过。
-X<文件>或–exclude-from=<文件> 在<文件>指定目录或文件。
–exclude=<目录或文件> 略过指定的目录或文件。
–max-depth=<目录层数> 超过指定层数的目录后,予以忽略。
–help 显示帮助。
–version 显示版本信息。
linux中的du命令使用示例:
1> 要显示一个目录树及其每个子树的磁盘使用情况
du /home/linux
这在/home/linux目录及其每个子目录中显示了磁盘块数。
2> 要通过以1024字节为单位显示一个目录树及其每个子树的磁盘使用情况
du -k /home/linux
这在/home/linux目录及其每个子目录中显示了 1024 字节磁盘块数。
3> 以MB为单位显示一个目录树及其每个子树的磁盘使用情况
du -m /home/linux
这在/home/linux目录及其每个子目录中显示了 MB 磁盘块数。
4> 以GB为单位显示一个目录树及其每个子树的磁盘使用情况
du -g /home/linux
这在/home/linux目录及其每个子目录中显示了 GB 磁盘块数。
5>查看当前目录下所有目录以及子目录的大小:
du -h .
“.”代表当前目录下。也可以换成一个明确的路径
-h表示用K、M、G的人性化形式显示
6>查看当前目录下user目录的大小,并不想看其他目录以及其子目录:
du -sh user
-s表示总结的意思,即只列出一个总结的值
du -h –max-depth=0 user
–max-depth=n表示只深入到第n层目录,此处设置为0,即表示不深入到子目录。
7>列出user目录及其子目录下所有目录和文件的大小:
du -ah user
-a表示包括目录和文件
8>列出当前目录中的目录名不包括xyz字符串的目录的大小:
du -h –exclude=’*xyz*’
9>想在一个屏幕下列出更多的关于user目录及子目录大小的信息:
du -0h user
-0(杠零)表示每列出一个目录的信息,不换行,而是直接输出下一个目录的信息。
10>只显示一个目录树的全部磁盘使用情况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