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其实也能小清新

   阅读科技新方向有时候味如嚼蜡,在我看来,不是技术含量不高,而是太高了,就如同元素周期表一样,林林总总的列在上面,营养非常丰富,可消化吸收太难。但如果不写的高深莫测,让人高山仰止,又会被专业人士鄙夷,觉得不够权威,太过草根,甚至斥之为伪科技。

 

 

文/张书乐
原载于《现代商业银行》2012年12期 刊载时略有删节

    

预言帝凯文·凯利(这个美国老头喜欢别人叫他KK)过去的书就让人看着想剖腹,尽管连升了天的乔布斯和活的很滋润的众多互联网巨头们都对KK和他的《失控》还有《科技想要什么》都推崇备至,但科技类的先知似乎都以此为表率,继续晦涩难懂、首鼠两端的各种未来预言。

始作俑者往往是打破瓶颈之人,KK最近总算不想自己的读者切腹了,不太厚的《技术元素》继续预言,但这次小清新了。

小改变中有大智慧
    

通俗了,是很多人对KK这本书的评语,一个小小的改变,让先知的话语不再神秘。过去许多科技类的预言家们喜欢玩玄虚,就向古希腊特尔斐预言:“越过那条河,一个伟大的帝国将会毁灭”那样,无论是进攻国还是防守国,都能在这个预言中找到自信和最终的结论。可KK这次不再失控,他选择了用最朴实如博客千字文那样的清新话语来告诉你,科技到底要什么。

最简单的解释往往蕴含着大智慧。技术是什么?在《一切还没有运行完好的事物》这则短文里,他给了技术(technology)做了诠释,他没有去注重解释词藻的华丽或严谨,而是引用了艾伦·凯的一个简单定义:“是你出生以后发明的任何东西”。咋一看,这个和人咬狗就是新闻的定义一样有点随意,但KK随后开始讲故事,电动马达曾经是技术,在比马达早诞生的人眼中,它很新,还没有运行的很完好,但随着电动马达的普及,它也就“消失”了、完美的默默运行着,当然也就不再被称之为技术。

KK还很会选择最大的科技消费国家,也就是中国读者的口味,当谈到中国的盗版问题时,KK并没有如国内作者那样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痛诉革命家史,更没有开口闭口象道学先生那样狠批盗版是不义之举,相反,KK选择了“赞美”盗版,他用美国的历史来作为例证,指出美国在建国100年间,其实也是一个充斥知识产权盗版的大陆,但这并不阻碍美国最终走向创新,甚至可以说盗版在某种程度上是创新国度一种必然要经历的发展过程。对于中国创新的未来,他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就像美国迅速将自己的复制文化培养成创新文化一样,中国也会如此。中国没有能力创造出世界级革新的观点是错误的。”

这直接纠正了人们的许多认知误区,再反过来想想,其实国内确实已经有了这样的萌芽,当年依靠山寨走向辉煌的许多互联网公司,此刻尽管依然在模仿,但也开始选择去超越,在搬来的技术上作微创新或许还是件不光彩的事,但在搬来的技术上加入了更多适合中国互联网状况的元素来改进之,从而实现跨越性的创新,却也有不少成功范例,比如盛大、比如腾讯、比如百度、甚至360奇虎,其实都有这么去做……

作为一本KK历年来精选博客文章的合集,类似这样的简单解释相当之多,KK没有如其他先知那样继续卖弄书袋,而是用哲理性的话语来开启大智慧,其实科技也是如此,微创新如果恰到好处,其发现的新大陆或许堪比哥伦布。

 

小退步中有大进步

KK的做派很潮,潮到让别人往往觉得他在退步,因为他对科技的看法在这本书里变得有点絮叨,絮叨到如居委会大妈那样总是在扯一些家长里短。

一个最常见的互联网现象——免费与共享,总不断地出现在他的语言中,他把互联网比喻成复印机,指出它将我们使用它时所提供的一切行为、一切特征、一切想法拷贝成为了复制品。

KK似乎在退步了,因为他几乎在扯这些科技的淡时,已经沦为了微博上的语录体,连李开复、张亚勤都不屑于在微博上发表这种平凡到庸俗的话语,这算哪门子创新呢?还不如去创新工场看点特色下酒菜。

但KK绝不是做语录的那类人,他给出了一个预言,如何对抗免费: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便会变得没有价值。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无法复制的东西便会变得罕有而有价值。看起来依然是个什么都没说的绕口令,但KK不是来说相声的,他立刻打了个无法复制的比方“信任”,或许在商人看来用“口碑”来诠释更明了,就好比在淘宝多个店铺里有同样的商品销售,但你总会选择口碑最好最值得信任的商家,这就是无法复制。

而另一个例子则根据代表性,KK继续先客串相声演员,说了一个冷笑话:“软件免费下载,用户手册一万美元。”但KK肯定不是来做郭德纲的,他用红帽和Apache等公司的存活结果来证明这样的免费生存是个可行,至于其他的诠释,则继续延续这种微言大义的语言方针,诠释的你不得不佩服,不得不相信,科技就会如此去,赚钱也要如此去。

类似这样的“调笑令”,KK一直在不断的玩,他的目的就是告诫读者,不要以为先进的科技就是万应灵丹,它也可能是个万应零蛋。他这次不仅仅把科技说的很清新,更说的很实用,是实用的预言,而非空口说白话。

小切口中有大未来

在科幻题材电影中,有的导演喜欢宏大叙事,比如《超级战舰》,看的时候感官刺激强烈,但就像吃了爆米花一样填不饱肚子。有的导演的片子,场面也很宏大,比如《普罗米修斯》,但看完很多人都说不好看,因为故事看起来很平淡,内容和别人的大片很重叠。却没有看出导演在片子中许多细节里埋藏的无数伏笔和思考。KK属于这类导演。

作为预言家,他必须要预言,但他这次对科技的预言很简单,基本上就是在重复别人的故事。他在每一篇小短文中都隐喻着预言的色彩。盗版的未来、中国的创新、物联网的前景、云计算的文化内涵等等,这些都是每天被人讨论,却又在长篇大论后说了和没说一样的话题,可KK却另辟蹊径,用别样的视角来审视,来预言,决不前卫,只有实在。

他只想借此来呈现自己《未来的一天》,一切在技术的包围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起床、上班、阅读、编辑、睡觉,每一步都是我们每天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只是加入了技术元素,其实和我们现在生活并没二致,只是添加了科技含量而已。比如挥舞手臂,控制屏幕上的新闻滚动,又如打开冰箱取牛奶,冰箱屏幕邀请玩一把游戏,等等,一个“全屏”世界的大未来,现在已经部分实现了,不过KK在未来的梦里更美满。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当年在濮存昕主演的《洗澡》一开场就是如此,只不过是说未来先进的洗澡设备罢了。

这样一个切口非常之小,小到就是我们生活中最琐碎的细节,小到其他的预言帝和科技先知们都不乐意去说,他们更喜欢去说第五元素、去探究火星的秘密、去谈论人工智能,就像阿西莫夫那样凭空制定出机器人三定律。但这些都太玄幻了,就好像魏晋风度那样,清谈来清谈去,结果最终五胡乱华,谁都没有清谈到。

KK不玩虚的,他就说点实话,柴米油盐酱醋茶,够了,比起坐电梯去月球,这些才是你真正离不开的。至于其他的,那是斯皮尔伯格和库布里克的工作,抢人饭碗如杀人父母,KK不做,他就是给出一个方法论,一个导火索,让科技力量有一个引爆点就好了。

这就是KK的大未来,很素朴,很循规蹈矩,很有吸引力,每一个论点都归结回到技术,一切都是用“你出生以后发明的任何东西”来诠释,很哲学,也很简单,没有技术论证非要化腐朽为神奇、化简单为高深的那种科技范儿,而是用小清新式的风格来说一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技术元素”,来谈一谈“2046”就好。

差点忘了,译者为小清新也做了不少努力,《你不是个玩意,你是个机器人》,单看这个标题你就明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