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体会(7010)现实与浪漫

2008 年夏,终于看掉了 Donald Norman 的《 设计心理学 》(英文是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不知道怎么翻的),加上之前看过诺大师的《 情感化设计 》,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宗师从现实主意到浪漫主义的升华。(大师是先写《设》再写《情》的,我看的顺序反了)
《情感化设计》里面把设计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水平设计,行为水平设计,反思水平设计(有说是对应了心理学里人脑的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本能水平就是纯生理的视觉冲击,所谓第一眼美女,没什么好说的;行为水平其实就是《设计心理学》一书的内容了;而反思水平是大师的又一次升华,把纯心理需求也纳入了产品设计的考虑范围。
行为水平的设计,和我们现在的工作还是很接近的,能把产品做到用起来爽、贴心就已经很不错了,生活中还是有多让人不满的产品,而一般对现实不满的人都会是现实主义的。虽然大师举的都是传统产品的例子,但一些原则却是非常基础,让人印象深刻,比如:
Ø 反馈:动作前的可预测、动作中的积极响应、动作后的可评估。
Ø 容错:一些貌似多余的强制性设计,不可逆操作可以后悔,“用户没有错,所有的错都是设计的错”。
Ø 简化:充分利用用户已有的知识,利用心智模型,利用标准化,利用一切。
当 一个产品在行为水平上做好以后,就可算是一个优秀的产品了,但要做到伟大,大家都发现反思水平上的情感因素变得更重要了,所谓饱暖思淫欲啊,人总是那么不 知足,当现实的问题解决了,就要开始浪漫了,当然也有对现实绝望而转向穷开心式的浪漫的,扯远了。只有更进一步的让人不但用起来爽,而且想想都或开心、或 伤感、或恐惧……的设计,才会华丽丽的升级为 ART (这里用纯大写来表达“艺术”的牛逼),也许 iphone 算(有人说,所有用 iphone 的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好意思说 iphone 不好用,呵呵),也许一些创意家居用品算(淘宝上很多)。
不过,对于要给大多数普通用户用的产品来说,这第二、第三层次的设计还是要挨个满足的,反思的设计现阶段最多只是面包上的果酱,真的做一个没有行为水平、只有反思水平的“卡洛曼茶壶”,那也只能给闲得蛋疼的用户们去“用”了。
现阶段,还是得默念一百遍:我们是现实的设计师,不是浪漫的艺术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设计,产品,体会,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