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NP901-第一节课笔记:网络设计


第一节 网络设计
目前,很多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在拿到一个网络设计项目时,都会考虑到该网络在日后的安全性,冗余性及扩展性.安全性和冗余不用多说,扩展性该如何做到呢?
为了实现网络的扩展性,以便于今后的升级和规划,我们把网络设计成层次化的结构.
而CISCO定制的三层模型已经成为了互联网的通用模型了:核心层、汇聚层(分发层)和接入层(访问层)
访问层(access layer):是用户到网络的接入点;该层一般采用低端设备,用于集合用户群;
分发层(distribution layer): 它是访问层的用户接入网络的汇聚点;该层主要汇聚访问层数据,并对其做出相应的处理,该层可能会用到DHCP,ACL,VLAN,防火墙的设计……(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技术应该应用到访问层。我个人认为�C从技术角度来讲,没有具体的对或错,一切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核心层(core layer):它负责在各个网络间进行高速的传输数据,并且对数据不做处理。很明显,该层是各个网络之间互联的枢纽部位,那么第一个考虑的就是安全性,冗余性。在该层需要使用大带宽,链路备份。
该如何给网络划分层次呢?
1、按照网络实现的功能;2、按照各网络所处的地理位置。
刚谈到核心层的设计,需要冗余。那么在核心层可以有几种设计方案供选择:
1、全网状互联。它是冗余性最强的,但是成本极其昂贵!对于链路的数量大家可以用CCNA中学过的一个公式     n(n-1)/2来计算。随着网络的扩容,需要的成本越来越多。很显然,对于一般的企业并不实用。它通常应用于特殊行业,如电信部门,金融机构等。
2、中心�C辐条式(又名星型结构hub-and-spoke)。大家都见过自行车的轱辘,有一个轴心向四周发散。让其他设备都连接到相对独立的中心设备上去。这样做,很显然降低了使用成本。但毛病显而易见。
3、部分网状。论冗余能力及开销它介于1和2之间。
对于一个网络项目的初步框架设定,我们可以依照这些来敲定。
下一节,将会谈到IP地址的规划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