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之路

中国五千年文化造就了我们诸多的性格,其中之一就是好大喜功,这尤其反映在中国的软件产业。不错,我们确实拥有数量巨大的网民,拥有无与伦比的庞大市场与用户需求,但这并不足以让我们的步入世界领先行列。在巨大的市场优势面前常常让我们有些迷离,有些飘飘然,有些盲目地民族自豪感,喊出诸如“赶英超美”的口号。然而,客观地讲,我们现在却是差距巨大。

也许你觉得我这话有些崇洋媚外,但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我们自己设计的软件,我们注重了软件质量了吗?我们在如履薄冰地进行每一次设计了吗?我们的每一个系统都在编写高质量的代码了吗?也许每个项目的第一个版本我们做到了,但随着软件生命周期的延续,与软件需求的不断变更,我们真的越来越难以拍着胸口说,我做到了!这就是当今中国软件之殇:没有高质量的软件设计,哪来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所以,作为中国软件业中的一员,你应该仔细反思了。下面这篇文章,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可以给你许多的感悟:

2012年,我接到一个任务,对公司一个运行了十年之久的软件系统开展课题研究,使其能够由现有的省集中的运营模式,改为全国集中的运营模式。将原有的,每个省一台服务器的运营模式,改为将所有业务都集中于一台服务器进行运营,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性能问题,通过加入缓存、分布式处理、数据库分区、读写分离等技术,从而解决大并发访问与大数据量处理,问题就解决了。起初,我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我真正深入到这个软件系统的程序代码中时却发现,问题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虽然之前也有所耳闻,但我真正深入到代码中时,还是感到十分的震惊。整个项目中,一个类数百个方法,一个方法数千行代码的地方,比比皆是。当你游走于数百个方法,或者数千行代码中时,即使像我这样工作了十多年的老手,要读懂也是相当困难,更别说那些刚毕业的新同学。此时,我意识到,如果不改变现有的代码结构,这个系统真的无法承载任何的技术改造。

我造访了参与这个系统多年的老员工,那些“元老”们。他们告诉我,这个系统其实在最开初设计上还是很不错的。然而,经历是十年的维护,各种功能需求,加加减减,不断更新,版本升级上百次,问题就变得越来越大。随着人员的流动,一些代码变成了盲区,谁都不明白它的意思,同时谁都不敢去对它有任何修改,除非迫不得已。每个新员工加入,都不敢轻易修改原有任何代码,而是在原有代码的基础上不断添加代码。这样,随着功能的不断变更,新添的代码就想肿瘤一样不断膨胀,最后由数百行代码扩展成数千行代码,由数十个方法扩展成数百个方法,代码质量不断降低。

慢慢地,程序员越来越看不懂代码了,但他们又要完成自己手头的工作,因此开发工作变成了一种冒险。那么公司怎么能保证每次上线的新程序是正确的呢?那就是测试,投入巨大人力与时间的测试。由于程序越来越复杂,每次修改的测试成本都变得巨大。而这时,由于开发人员觉得,测试人员总数能测出问题来,所以自己只负责开发就可以了,所有的验证工作统统交给测试人员。毫无疑问,这个项目已经陷入了一阵难于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维持现状已然疲于奔命,何谈任何技术改造?

然而,我认为这不是一个个案,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家想想,哪个软件公司没有运营数年的遗留系统?哪个系统不是遭遇频繁变更?在这些系统经历了数十次变更以后,谁还敢拍着胸脯说,我们的设计依然很清晰,我们的代码依然很优质,恐怕不能。

“就这样吧,好死不如赖活着!”也许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然而却不包括我。我从业数十年就一直是一个救火队员,去拯救那些无法再运行下去的软件系统。我很少开发新的系统,总是在半途去接手一个老系统。这些系统起初代码都十分凌乱,维护十分困难。但是在我接手之日起,事情开始变得好转。我总是在不断改造它们,优化它们的代码,使它们慢慢变得易于阅读、容易维护、容易变更。慢慢地,我们的维护工作变得越来越轻松,我们开始喝着咖啡,听着音乐,享受编程生活。我采用的方法就叫“重构”。

重构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华丽名词,也不是病入膏肓才拿出来唬人的终极杀招。它不是将原有系统改得面目全非,更不是拿着代码一阵瞎改的鲁莽之举。而是一种科学而稳健的持续改善。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深深的感到,这种方法是解决中国软件之殇的最有效方法,因为:

1.假如你在维护遗留系统,这个遗留系统本身的设计并不好,代码质量存在问题,那么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持续而稳健地改造,最后将软件的维护纳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中来;

2.假如你是一个设计者,你在设计一个新系统,但你的设计能力不足够优秀,不知道怎样适应今后的变更,那么没有关系,思考今天的设计。因为有了重构,我们不用担心日后的变更。这样每个人都可以编写出高质量的程序代码;

3.假如你是一个遗留系统的维护者,你发现原有的程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那么没有关系,通过重构先改造原有系统,以适应新的需求,再添加新的需求。这样做,你会发现你很容易设计出高质量的代码,使得新功能的加入不会降低原系统的质量。

当所有软件企业都做到了这些,那么中国软件的质量就开始提高,中国软件业才真正能够腾飞。为此,我将我多年的经验汇聚到《大话重构》这本书中,期望给大家更多的启迪!大家可以在当当、亚马逊、京东、china-pub等网上书店搜索,也可以在豆瓣、51CTO、IT168文库等网上试读。
当当:http://product.dangdang.com/23449367.html
试读:http://wenku.it168.com/d_001416667.shtml


作者范钢。  4月17日发售,现在预售。。。
读到最后忽然明白了。。。
最则是打了广告,但是说的确实在理。    




《大话重构》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然重构这个话题有一些大师级的经典著作,但大师们都生活在太空里的,我们追随大师感觉都是飘在半空中落不到实地,也就是无法落实到工作中。这本书恰恰相反,它没有提出任何新的概念,全都是你耳熟能详的知识,却将他们铆合成了一个整体,将它们落地,形成切实可行的方法与方案,让大家真正在工作中用起来,写出高质量的代码,逐步改善遗留系统。尽管如此,依然需要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编程习惯,做出改变。这起初确实会有些痛苦,但最终会受益良多。    



可惜的是即使好书常有,也是知音难觅啊。以我的经验来估计,80%的开发人员没有看过那本经典版的《重构》,这也造成了双方在观念上不可逾越的鸿沟,如果想强推则只能落得孤芳自赏,重构这种东西普通程序员自己学学也就行了;真要大家一起来,只能让领导来推。    



fangang 写道
虽然有打广告的成分,但真的是我十分用心总结出来的东西,相信会给你带来帮助


感同身受啊,我现所在的项目也是经历了8年,这个系统前前后后最少上百个人参与过,每个人的编码风格、水平都参差不齐,时间长了,代码就成一坨坨了,修改一个小问题都要担心掉胆。曾看到一个类里面有5个方法,这5个方法名只有一字之差就是方法名字后面有数字1、2、3、4、5,而参数也一个比一个多,看到这样的代码真是蛋疼。

 中国的软件质量是有很大问题,一个是教育跟不上,大部分人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础,很少有学校讲软件质量,管理方面的,另一个中国这环境太浮躁太唯利是图,无论是否广告贴还是支持lz一下,写的很真实。


不知道在说什么.重构,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一个架构的好坏,首先是全局的架构.    


个人认为,lz说的十年系统貌似臃肿难维护,但从时间和使用程度上看是成功的系统,能够支撑十年业务得省多少成本啊,如果我是管理着,我认为lz的评价是不客观公正的。再者,十年的系统我想需要的不是重构那么简单了,如果十年前的业务和现在的业务基本重合,重构是可以的,但是大多数情况基本发生了质的飞越,也许重做或者部分替换代价更小。



后半段说的对,不过重做和部分替换不也是重构的一部分吗,哈哈

前半段就略微想当然了,一个十年的系统,不代表成功,而是代表了没人敢去动它。在国内,电信、移动、各种银行的对外、对内系统,充斥着大量的bug,天天有人投诉,开发人员天天忙于救火。之前不是一个新闻说美国一个好像是医疗相关的系统,上亿行代码,几乎到了濒临奔溃的地步。。。。

截至到发帖时。。。旁边的一位兄弟,已经研究了一整天,一个好几年的系统,有一个多线程并发的bug。。。线程跑着跑着就消失了呀。。。。log也没有。。。    



软件的复杂度,是与软件需求的复杂度有密切关系的。起初的需求简单,我们不需要有十分复杂的架构。但随着软件的不断发展与扩充,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调整架构了。道理十分清楚,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你是怎么做的呢?通过重构,逐步改善系统结构、解耦、调整、添加新技术,才能使系统重新获得新的架构,以适应新的需求,对不?

还有,评判一个架构好坏的标准是是否可以快速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但你不是先知,你怎么知道日后需求会怎么变呢?这就意味着你的架构不可能总是适应需求的变化,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你在日后总要调整。怎么调整?你需要重构!



随着软件越来越向着工业化发展,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复杂,对一个机构甚至整个社会的作用也越来越巨大。这时候,要推倒重做一个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困难。推倒重来行不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维护,问题也越多。推倒不行,保持现状也不行,软件企业陷入了进退两难的维谷境地。怎么办呢?很多事情不是非此即彼的两项选择,选择中间路线往往更加可行。

选择重构,不是去推倒一个系统,而是采用更加稳妥的方式逐步改进,从而解决问题,是系统从一种恶性循环中走出来,走向良性循环。重构是一种对系统的内部调整,部分替换是它的一个方式,但绝对不是重做。本书试读版中《大布局你伤不起》大家可以读一读。    



我大天朝软件行业差的根源在于政体,与你反思没有一分钱关系。有了程序公平的竞争,任何行业都会牛逼起来。用我大天朝的方式去管理美帝,不出10年,必定衰落。
至于高大上的重构方法,计算机教学时就应该掌握,而最系统快捷的方式就是搞明白计算机语言为什么这么进化。哪里需要这种给出零零碎碎的“方法”的高大上的重构书。就像MF的那本《重构》,比起BS的《演化》来那是远远不如了。    


重构的本身并不仅仅是重构,还包含着大量其他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
企业软件系统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每次调整都会带来权利重新分配。重构、技术债务、技术选择等等同样带来大量纯技术之外的东西。
我觉得一个企业系统要重构,最麻烦的不是技术,而是政治圈的变化。一旦涉及到这个,屁股决定脑袋,捍卫既得利益是第一想法。
如何能够平衡处理这些方方面面,才是最麻烦的。    


总觉得 重构 这个翻译不好 总是被人误解为重新设计。
但其实意思是 在自动测试的基础上,代码的逐步修剪。

你可能感兴趣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