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s集群管理我们分几部分来讲解:
点我-->Lvs基础理论及系统扩展基础。
点我-->ipvsadm集群管理命令及lvs-nat类型的实现。
点我-->Lvs FWM及持久连接、健康状态监测。
点我-->Lvs-dr模型的实现。
本文所讲述的为第一部分:Lvs基础理论及系统扩展基础。
LVS全称:Linux virtual server;也就是我们说的VS服务。
组成部分:ipvs, ipvsadm
Linux的集群类型:LB、HA、HP
ipvs工作于netfilter的INPUT链接;
ipvsadm用于在ipvs上定义集群服务:同时也得定义此集群服务对应于有哪个后端主机可用;
根据所指定的调度方法(算法)作出调度决策;
支持的协议:TCP, UDP, SCTP, AH, ESP, AH_ESP
lvs中的常用术语约定:
Host:
Director:调度器
Real Server: RS,后端提供服务的主机
IP:
Client: CIP
Director Virtual IP: VIP
Directory IP: DIP
Real IP: RIP
lvs的类型:
lvs-nat:
masquerade
lvs-dr:
direct routing
lvs-tun:
tunneling
lvs-fullnat:
fullnat
lvs-nat:类似于DNAT, 但支持多目标转发;
它通过修改请求报文的目标地址为根据调度算法所挑选出的某RS的RIP来进行转发;
架构特性:
(1) RS应该使用私有地址,即RIP应该为私有地址;各RS的网关必须指向DIP;
(2) 请求和响应报文都经由Director转发;高负载场景中,Director易于成为系统瓶颈;
(3) 支持端口映射;
(4) RS可以使用任意类型的OS;
(5) RS的RIP必须与Director的DIP在同一网络;
lvs-dr:直接路由
Director在实现转发时不修改请求的IP首部,而是通过直接封装MAC首部完成转发;目标MAC是Director根据调度方法挑选出某RS的MAC地址;拓扑结构有别有NAT类型;
架构特性:
(1) 保证前端路由器将目标地址为VIP的请求报文通过ARP地址解析后送往Director
解决方案:
静态绑定:在前端路由直接将VIP对应的目标MAC静态配置为Director的MAC地址;
arptables:在各RS上,通过arptables规则拒绝其响应对VIP的ARP广播请求;
内核参数:在RS上修改内核参数,并结合地址的配置方式实现拒绝响应对VIP的ARP广播请求;
(2) RS的RIP可以使用私有地址;但也可以使用公网地址,此时可通过互联网上的主机直接对此RS发起管理操作;
(3) 请求报文必须经由Director调度,但响应报文必须不能经由Director;
(4) 各RIP必须与DIP在同一个物理网络中;
(5) 不支持端口映射;
(6) RS可以使用大多数的OS;
(7) RS的网关一定不能指向Director;
lvs-tun: 不修改请求报文IP首部,而是通过IP隧道机制在原有的IP报文之外再封装IP首部,经由互联网把请求报文交给选定的RS;
CIP;VIP DIP;RIP
Client IP;Virtual IP Director IP;Real IP
架构特性:
(1) RIP, DIP, VIP都是公网地址;
(2) RS的网关不能,也不可能指向DIP;
(3) 请求报文由Director分发,但响应报文直接由RS响应给Client;
(4) 不支持端口映射;
(5) RS的OS必须得支持IP隧道;
lvs-fullnat:通过请求报文的源地址为DIP,目标为RIP来实现转发;对于响应报文而言,修改源地址为VIP,目标地址为CIP来实现转发;
架构特性:
(1) RIP,DIP可以使用私有地址;
(2) RIP和DIP可以不在同一个网络中,且RIP的网关未必需要指向DIP;
(3) 支持端口映射;
(4) RS的OS(operating system)可以使用任意类型;
(5) 请求报文经由Director,响应报文经由Director;
lvs scheduler:LVS集群的调度方式;
静态方法:仅根据算法本身实现调度;
RR: round-robin, 轮询;轮叫、轮调、轮流;即以一比一方式进行调度;
WRR:weighted round-robin, 加权轮询;即为集群中的RS配置权重实现调度;
SH:Source ip Hashing,源地址哈希;即把来自同一个地址请求,统统定向至此前选定的RS;
DH:Destination ip Hashing, 目标地址哈希;即把访问同一个目标地址的请求,统统定向至此前选定的某RS;
动态方法:根据算法及后端RS当前的负载状况实现调度;
LC: least connection
Overhead=Active*256+Inactive
WLC: weighted least connection
Overhead=(Active*256+Inactive)/weight
SED:Shorted Expection Delay
Overhead=(Active+1)*256/weight
NQ:Never Queue
LBLC:Local-Based Least Connection,动态方式的DH算法;
LBLCR:Replicated LBLC
以上则为LVS的基本概念及系统扩展基础。下一篇我们将介绍ipvsadm集群管理命令的使用:http://10267776.blog.51cto.com/10257776/1734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