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边缘化的“卓越亚马逊”

被边缘化的“卓越亚马逊”
宏毅
据传,卓越亚马逊公共关系总监高超已于日前正式离职。这样一个消息让我对这家B2C网站重新关注了一下,我发现,对于卓越亚马逊中高层变动来说,这是第二次,之前走的是分管图书业务的副总裁石涛(6月份)。另外据说不久前,卓越亚马逊公关部的一名公关经理也被腾讯挖走了。
曾经作为B2C模式代表的卓越网,自从被亚马逊收购后似乎一直表现不佳,反而像当当、Vancl,甚至乐淘网、走秀网等都表现得可圈可点。收购后成为跨国公司的身份改变,让它也沾染了诸多IT跨国企业的通病―水土不服。业内有目共睹的是,被亚马逊收购及改名以来,卓越亚马逊在市场份额的拓展、品牌影响力的提升、用户体验的改善等方面,并未有较大改观。卓越亚马逊的现状让人一下子想到的是曾经的“易趣”。
1、跨国公司的流弊
据闻,“卓越”变成“卓越亚马逊”,采用的是跨国公司玩法,好“大”而无“功”。试想一下,凡事都采用最好的后台系统,最豪华的团队,管理和运营成本都成倍激增了,而在本土的采购上却并无明显优势,又要跟进当当网等的价格战,所以导致卓越亚马逊一度夹在当当跟淘宝之间疲于应付,迄今一直处于亏损之中。
流弊之深能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小事例足以说明一切。例如“卓越的图书排行榜已经很久没有更新。据悉这是因为相关数据需要首先传到美国,那边审核通过后再传回来,才能开始更新。”因此媒体评价说,隔海遥控给卓越带来了决策链沉长、执行力欠灵活等流弊。这点跟当年的易趣相似,据报道,易趣当年就曾为了办公桌椅的购置问题而向美国总部请示。
2、“卓越亚马逊”带来了什么?
曾经MySpace进军中国的时候,我们以为其会再现在国外的无限风光。结果呢?1年的时间,其掌舵人去了139,成了移动旗下的大将,而国内是kaixin001与kaixin打得热闹。对于“卓越亚马逊”,我们问“它带来了什么?”。
其实这些跨国公司无一例外并没有带来什么。他们引以为傲的创新,早在他们还没有进入中国的时候,就已经被中国的同行模仿、复制过来了,当他们大张旗鼓地来到中国的时候,其本土的同行早已经把根深植入中国的互联网土壤里。精髓被人家学去了,优势不如人家,在浪费金钱和缺乏执行力上等方面又无一例外地沾染通病,最后,被边缘化成为必然。就卓越来说,有分析称,卓越的百货品类很多集中在毛利低、占库存且运输成本高的3C数码,与京东商城比起来,并不占优势,反而成为了其亏损源。
3、我们是否还需要新的“卓越亚马逊”?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的国内互联网,似乎不再需要早期的那种跨国公司复制照搬成功国外模式的做法。简单地地说,国外有的,我们基本都有了,谁让互联网的世界是平的呢!
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国内的互联网并非是拒绝这种跨国公司式的发展,而是拒绝低执行力和缺乏变通、创新的团队,也就是说,它拒绝的并非是“外国公司”,而是落后的竞争者。这是我们国内互联网的进步。
附录:卓越亚马逊
卓越网创立于2000年,为客户提供各类图书、音像、软件、玩具礼品、百货等商品。2004年8月亚马逊全资收购之,此后新公司称“卓越亚马逊”。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卓越,亚马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