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伴我行――项目篇(一):开发模型,敏捷开发和瀑布模型的结合

在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遵循一定的模式。最常见的就是瀑布模型了(也许平时没有注意,但你确实在遵循这个模型)。

瀑布模型的典型表现就是遵循以下顺序:需求调研/分析,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编码阶段,测试阶段,整体优化/运行维护。

遵循瀑布模型的好处是我们能够严格按照软件开发的工序顺序进行,瀑布模型的好处是能够清晰划分软件开发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便于控制开发进度,只需要关注当前阶段(当然在实际的项目管理过程中还是要全盘考虑多一点)。对于一个中小型的系统(需求明确且清晰)来说使用该模型不失为很好的方法。当然,遵循该模型一定要注重需求的确认,反复确认需求尤为重要。

瀑布模型有人说会产生大量的文档,并将其作为它的一项缺点,但我觉得软件开发过程中产生较多的文档对于一个成功的项目来说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当然这只是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拍砖)。

但对于一个大型系统来说(几千万上亿的投入),如何高效完成而又控制住可能产生的风险呢。敏捷开发或许能够帮到我们,一般一个大型系统往往是由很多小的系统组成的,它可以是支撑系统,也可以是业务系统。就算是只有一个系统,那它一定包含很多模块(耦合度很低的)。当然既然是一个系统,那不管是小系统还是模块之间肯定有关联的,至于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再此处讨论了,后期我会单独写一篇文章。既然可以划分,那我们就可以将其划分为单个的小系统或模块,每个小系统或模块可以单独开发,这时候单独的小系统或模块就可以遵循瀑布模型了。

看似写了这么多,实际是很浅薄(往拍砖的时候多多收下留情),这篇文章后期会不断补充更新。总的来说,遵循一个好的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减少风险。但风险的把控更多的是靠的前期的准备和经验的积累。

 

转载请注明:七色光 JAVA伴我行――项目篇(一):开发模型,敏捷开发和瀑布模型的结合

你可能感兴趣的:(敏捷开发,瀑布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