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令点编码的基本要求
由于信令网的信令点编码和电话网的电话号码一样,是通信网技术体制的重要内容,一经确定并实施后,修改起来困难很大,因此必须慎重周密地考虑和设计。
对信令点编码的基本要求是:
(1)
信令点编码要依据信令网的结构及应用要求,实行统一编码。编码方案应符合
CCITT Q 708
建议的相关规定与要求。
(2)
在信令网中,对每一个信令点只分配一个信令点编码。
(3)
编码方案要考虑信令点的备用量,有一定的扩充性,能满足信令网发展的要求。
(4)
编码方案要有规律性,当新的信令点和信令转接点引入信令网时,便于识别。
(5)
编码方案要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灵活性,采用统一的编号计划,要考虑行政区划的联系但又不能随行政区变化而变化。
(6)
编码方案应在新的信令点入加时,使信令路由表修改最少。
(7)
编码方案要使信令设备简单,以便节省投资。
3.3.2
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
为了便于信令网的管理,
CCITT
在研究和提出
NO.7
信令方式建议时,在
Q705
建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信令网和各国的国内信令网彼此相互独立设置,因此信令怕编码也是独立的。在
Q708
建议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信令点编码计划,并指出各国的国内信令点编码可以由各自的主管部门,依据本国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下面介绍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方案。
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
14
位。编码容量为
214
=
16384
个信令点。采用大区识别、区域网识别、信令点识别的三级编号结构如图
3.11
所示。
NML
|
KJIHGFED
|
CBA
|
大区识别
|
区域网识别
|
信令点识别
|
信令区域编码(
SANC
)
|
|
国际信令点编码(
ISPC
)
|
其中:
NML
:三位,用于识别世界编号大区
K
-
D
:八位,用于识别世界编号大区内的地区区域或区域网
CBA
:三位,用于识别地理区域或区域网的信令点
图
3.11
国际信令网的信令点编码结构
NML
和K-D两部分合起来称为信令区域编号(SANC)。
在国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分配表中,我国被分配在第四编号大区,K-D的编码为120。
由于CBA即信令点识别为三位,因此,在该编码结构中,一个国家分配的国际信令点编码只有8个即000~111。如果一个国家使用的国际信令点超过8个小时,可申请备用的国际信令点编码。该备用编码Q708建议的附件中规定。
3.3.3
我国国内信令的网的编码
自1983年,我国许多在大城市均引进了数字程控交换机,有的城市还引入了公共信道NO.7信令系统。为适应国内程控电话网的建设发需要,在我国先后制订了的三个NO.7信令方式的技术规范中,先后提出了三种NO.7信令网的编码方案。
第一种方案是长市分开的编号点编码方案。
第二种方案是混合型编码方案,即部分长市分开编码,部分采用长市统一编码。
第三种方案考虑到统一的编码方案在路由组织上有较大灵活性,采用统一编码的24位方案。这种方案是我国今后实行的方案。
下面对这三种编码方案作一介绍,重点是第三种方案。
1、
第一种方案
为满足电话网工程建设的急需,
1984
年制定的我国市话网
NO.7
信令方式技术规范,提出了两层编码的信令点编码方案。所谓二层编码就是在编码中,长途为一层,
14
位编码;市话为一层,
14
位编码。
这种编码方案显然是充分考虑到14位编码满足不了国内信令网长市统一的编码的要求而提出的临时编码。它虽然可以解决国内信令网的编码的容量问题,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即由市内到长途及由长途到市内要进行二次市长信令点编码的转换。
2、
第二种方案
这是1986年制定的技术规范暂定稿时提出的编码方案。这种方案也称为混合方案。
方案中仍维持信令点编码14位不变。但为了减少市内信令点编码与长途信令点编码之间的转换,确定全国大量的中小城市按长市统一编码,而一些大城市、沿海城市继续采用长市分开的两层编码。
由于这种方案中,一些城市仍采用二层编码方案,而另一些城市又采用统一的编码方案,信令网信令点编码种类多,转换多,识别困难,因而未在实际建设中实施。
3、
第三种方案
这是
1990
年规范中规定采用的编码方案,即统一编码方案或称为一层编码方案。
在该方案中,全国
NO.7
信令网的信令点采用统一的
24
位编码方案。依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编码在结构上分为三级即三个信令区如图
3.12
所示。
图3.12 中国国内信令网信令点编码结构
这种编码结构,以我国省、直辖市为单位(个别大城市也列入其内),划分成若干主信令区,每个主信令区再找分成若干信令区,每个分信令区含有若干个信令点。这们每个信令点(信令转接点)的编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8it用来识别主信令区;第二个8bit用来识别分信令区;最后一个8bit用来识别各分信令区的信令点。在必要时,一个分信令区编码和信令的编码相互调剂使用。
考虑到将来的发展,我国的国内电信网的各种交换局、各种特种服务中心和信令转接点都应分配给一个信令点编码。但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国际接口局应分配给两个信令点编码,其中一个是国际网分配的国际信令点编码,另一个则是国内信令点编码。
3.3.4
我国NO.7信令网信令点编码容量
根据国内信令网中每一信令点分配一个信令点编码的原则,我国信令网采用24位信令点编码方案,也就是说,信令网信令点编码的总容量可达224个编码。
主信令区编码主要是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信点的编码。在24位编码方案中,用8bit作为主信令区编码,容量为28=256个,我国现有31个省、市、区,考虑到省的行政区划分可能变更增多,港、澳等的回归等因素,这样的编码容量也是相当富余的,也可以满足综合业务数字网的需要。
分信令的编码位长和信令点编码位长各为8bit,容量均28=256个。每个分信令区可有256个信令点,二级决共可分配65536个信令点,以目前我国行政区划中人口最多及地(市)县数量多的四川省为例,该省现有电话交换局204个,其中地区级局21个、县局183个。按此计算,分信令区编码和信令点编码容量是现有局数的300倍以上,因此,足以满足目前和未来的需要。
3.4
我国信令网的基本结构
我国电话网具有覆盖地域广阔、交换局数量大的特点,根据我国电话网的实际情况,确定信令网采用分级结构,
A
、
B
平面的网络组织形式。
3.4.1
信令网的等级结构
我国信令网采用三级结构。第一级是信令网的最高级,称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第二级是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第三级为信令点,信令点由各种交换局和特种服务中心(业务控制点、网管中心等)组成。等级结构如图3.13所示。
3.4.2
各信令点的职能
(1)
第一级
HSTP
负责转接它所汇接的第二级
LSTP
和第三级
SP
的信令消息。
HSTP
采用独立
(stand alone)
型信令转接点设备,目前它应满足
NO.7
信令方式中消息传递(
MTP
)规定的全部功能。
(2)
第二级
LSTP
负责转接它所汇接的第三级
SP
的信令消息,
LSTP
可以采用独立信令转点设备时,也可采用与交换局(
SP
)合设在一起的综合式的信令转接设备,采用独立信令转接点设备时,应满足
MTP
规定的全部功能,采用综合式信令转接设备时,它除了必须满足独立式转接点的功能外,
SP
部分应满足
NO.7
信令方式中电话用户部分的全部功能。
(3)
第三级
SP
信令网传送各种信令消息的源点或目的地点。应满足
MTP
和
TUP
的功能。
3
.4.3 信令网的网络组织
我国信令网中信令间采用以下连接方式。
(1)第一级HSTP间采用A、B平面连接方式。它是网状连接方式的简化形式。A和B平面内部各个HSTP网状相连,A和B平面间成对的HSTP相连。
(2) 第二级LSTP至LSTP和未采用二级信令网的中心城市本地网中的第三级SP至LSTP间的连接方式采用分区固定连接方式。
(3)大、中城市两级本地信令风的SP至LSTP可采用按信令业务量大小连接的自由连接方式,也可采用分区固定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