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OSI
七层网络参考模型
1.1
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
1.2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4
OSI
七层网络参考模型
OSI
参考模型的优点:
1.4.1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
1
物理层的功能
2
物理层的介质
1)
同轴电缆
粗缆:
IEEE 10BASE-5
标准
IEEE
:国际电子和电气工程师协会
10
:最大传输带宽为
10Mbps
BASE
:基带传输方式
5
:最大的传输距离为
500M
细缆:
IEEE 10BASE-2
标准(
185M
)
2)
双绞线(
Twisted-pair
)
按抗干扰能力:
UTP
(非屏蔽双绞线)和
STP
(屏蔽双绞线)
按类别:
1-7
类,
5
类线缆最流行
双绞线的制作标准:
TIA/EIA 568A
和
TIA/EIA 568B
双绞线的应用:
直通线
/
平行线
/
直连线(
Straight-Through Cable
):主机与交换机、交换机与路由器以太网接口采用直通线互连。
交叉线(
Crossover Cable
):
主机与主机、交换机与交换机、路由器与路由器以太网接口、主机与路由器以太网接口都采用交叉线互连。
反转线(
Rollover Cable
):
连接到网络设备的
Console
端口来配置设备使用。
3)
光缆(
Fiber-Optic Cable
)
分为单模光纤(
single-mode
)和多模光纤(
Multimode
)
一般有
SC
和
ST
两种连接器最连接器
4)
无线电波
3
物理层的设备
DTE
(数据终端设备):包括计算机、终端等。
DCE
(数据通讯设备):调制解调器、基带
Modem
等。
中继器(
Repeater
):将信号放大以延长数据的传输距离。
集线器(
HUB
):多端口的中继器
1.4.2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
1
数据链路层的功能
成帧(帧同步)、差错控制、流量控制、链路管理
2
数据链路层提供的服务
1)
网桥(
Bridge
)
2)
交换机(
Switch
)
1.4.3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
1
网络层的功能
2
网络层的
IP
数据包
3
网络层的设备――路由器(
Router
)
1.4.4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
1
传输层的功能
2
传输层进行流量控制的类型:
缓冲(
Buffering
)、窗口(
Windowing
)、避免拥塞(
Congestion Avoidance
)
1.4.5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
1.4.6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
1.4.7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
1.5
数据的封装和解封装
封装(
Encapsulation
):
解封装(
De-capsulation
)
1.6
组建局域网
1.6.1
IEEE 802
局域网标准系列
1.6.2
IEEE 802
参考模型
1 LLC
(
Logical Link Control
,逻辑链路控制)子层
PDU
(
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
2 MAC
(
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1.6.3
局域网的类型
1
以太网(
Ethernet
)
2
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FDDI
)
3
异步传输模式(
ATM
)
4
令牌环网(
Token Ring
)
1.6.4
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1.6.5
组建以太网
1
用集线器组建以太网
冲突域(
Collision Domain
):所有可能发生冲突的范围。
广播域(
Broadcast Domain
):所有可能接收到广播数据的范围。
2
CSMA/CD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
/
冲突检测)
用于避免和解决冲突产生的机制。由
IEEE 802.3
定义。
3
用交换机来组建以太网
4
以太网的拓扑
5
网络设备的域
6
半双工以太网和全双工以太网
半双工以太网:用集线器(
HUB
)组建的以太网
全双工以太网:用交换机来组建的以太网
1.6.6
以太网的数据链路层
1
IEEE 802.3
帧格式:
2
Ethernet 2
帧格式:
3
MAC
寻址:
MAC
地址也称为硬件地址
/
物理地址。由
48
位组成,用
16
进制来表示,其中前面
24
位是由
IEEE
分配给厂商;后面
24
位由厂商分配给设备。
1.6.7
以太网的分类
1
标准以太网(
Ethernet
):
10Mbps
带宽
2
快速以太网(
FastEthernet
):
100Mbps
带宽
3
千兆以太网
/
吉比特网(
Gigabit Ethernet
):
1000Mbps
带宽
1.7
Cisco
三层分层模型
核心层、分布层、接入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