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飞信以及结婚红包

先说点八卦,在大学的时候曾经认识一个女生,于是我们经常发短信,后来出现了“飞信”这种免费的短信,天真的我坚持不用飞信给女生发短信,为什么呢?发一条短信还要1毛钱,发飞信那就真的是一文不值了。但是那值一毛钱的短信也真够廉价的。好,八卦结束。

我想说什么问题呢?经济发展了钱多了,尤其是网络的进步,是促进了人与人的沟通呢还是阻碍了呢?
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结果就是,人们总是尝试用钱去衡量一切事物,甚至去衡量那些无法用钱去衡量的东西.
结婚红包很让人苦恼,本来朋友结婚是一件喜事,可是当你收到喜帖的时候你到底是喜还是忧呢?本来好朋友好同学结婚是很喜庆的事情,但是另一方面每份喜帖意味着你这个月的工资又要无缘无故损失一大部分。至于那份喜帖更像是 水电费的收费单,红色的喜庆似乎归于那对新人而与收到的人毫无瓜葛。 以前结婚的时候,人们相互送点小礼,甚至是精心挑选制作的礼物,不管是送的人还是收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情意,而今,当我们打开红包的时候似乎更关心钱的数目,至于红包红不红,上面有没有写对联etc 全都是次要的。

每逢过年,短信总是很多,但是我真的不想发,更不想群发,因为当我过年发出一条短信的时候我隐约间感到,我和这个被发短信人的情意程度也就1毛短信那么多的时候,我一点发短信的动力都没有了。 就像乔治克鲁尼的电影 �C 在云端 �C 里描述的那样 发一条短信就分手,远程视频解雇你。。。 被发的人的心可能冷的像冰一样容易一击即碎。 甚至很多人之间的关系就这样被虚拟的关系定义了,比如网友。

中国人还是很有家庭观念意识的,每年春节的时候无论如何一家人也要聚在一起。这是一种传统,但是这种传统也慢慢地被市场经济吞噬,就如2010年的春节,很多人就选择不回家,因为来回不仅路费贵,人情费更贵,不知道什么时候,人情已经是金钱度量的了。 把目光转向美国,美国的一大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正如最近很火的 Joe Yang 说的Who Cares, 有两层意思,1, 谁TMD 管你,2. 到底谁在关心你(应该的,不应该的)。 由此而导致 孤独成为美国人的一大心理疾病,很多美国的老人逢年佳节都是一个人孤零零的度过。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人认为这是美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太完善导致的。养老保险完善,老人就不需要子女赡养,老人心里想反正有养老保险,子女该干嘛干嘛去,子女们也想反正有养老保险,我该干嘛干嘛去。 于是两代人失去了联系的桥梁。 再回看中国,我们养老保险制度的欠缺恰恰是注重家庭关键的有利背景因素,因为现在农村小城镇的老人仍旧要依靠子女来抚养,当然这也是总男轻女的一大因素。

相较与短信,qq, msn, email, 我更期待手写的纸信,更期待与好友在真实阳光下的见面。 文章没什么逻辑,有感而发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红包,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