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局域网DIY

家庭局域网 DIY
--------------------------------------------------------------------------------
  上个世纪末,笔者正在装修新居,适逢宽带网正在“山雨欲来风满楼”地大造声势,不由心中一动,决定在新家中也来组建一个家庭宽带网。可惜装修公司的人都对电脑网络一窍不通,迫不得已,只好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 DIY 了一把,也算是对得起自己 DIYer 的身份了。这次建网一手一脚都是自己操办,对以往的理论知识也算是好好地实践了一次。在这里将详细过程写出,和大家分享一下。
准备篇
     说起组网,第一件事就是确定网络的拓扑结构。笔者只有两台计算机,但是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再添置第三台,加上笔者所在小区只预留了上网电话的线路,故决定以自己卧室为中心,组建星形网络。以后不管采用哪种接入方式,都接入到卧室中,由卧室的机器担任代理服务器即可。本来用同轴电缆建一个 10MB/s 级的局域网就可以满足一般的需要,但是同轴电缆出问题的机会比双绞线大,而埋的暗线要更换或者维修是非常困难的,而且 10MB/s 的速度理论值都只有 1.25MB/s ,只有硬盘传输的速度的几分之一,如果进行大型的文件拷贝、 DVD 传输时将会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再加上考虑到日后接入宽带网的问题,所以决定用双绞线组成 100MB/s 级的以太网。
     既然网络的框架已经确定,那么下一件事当然就是到电脑城采购所需要的原材料了。出门前,先自己列了一张清单:  
网线:非屏蔽双绞线 ( 五类 ) 150 米;  
接头: AMP RJ45 水晶头  20 个;
模块: AMP 模块  6 个;
面板: AMP 面板  6 块;
线盒:普通线盒  6 个;
压线钳:普通压线钳  1 把;
测试仪:分离式局域网测试仪  1 个;
打线工具: 101  1 把;  
     到了电脑城,首先购买网线。市面上的网线龙蛇混杂,最常见的中档货应该算是“安普” (AMP) 了,质量和价格都可以接受,大约 1 元多一米 ( 就看你磨嘴皮子的功夫了 ) 。但是安普的假货太多,这里有个小小的检验方法:将网线外面的胶皮剥掉 10 厘米左右,抽出其中一股铜芯,弯曲 45 度以后放手,能迅速恢复成直线状态,而且变形越小的质量越好。如果经济宽余的朋友,不妨购买性能更佳,但是也更贵的“朗迅”网线。标准的网线应该是橙、橙白、绿、绿白、蓝、蓝白、棕、棕白 8 种颜色,两两相绞 ( 正是因为这样才叫双绞线 ) ,而现在有的线只有 4 色,与之相绞的都是白色,以后做接头时很容易搞错,所以最好选择 8 色的线。另外,在线截断后,最好让店主用万用表打一下,以防万一中间有断的地方。
   RJ45 水晶头也最好选择安普等牌子货 ( 最多也不过 1 元一个 ) ,普通的杂牌产品虽然便宜不少 ( 两三角钱一个 ) ,但是质量确实不敢恭维,做头子时几乎做两个坏一个,所以还是不要节约那几元钱的好。另外就是注意迎着光看一下铜片的反光程度,是不是因为存放时间太长有氧化的迹象,氧化了的铜片很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普通的模块大约只要十几元一个,但是接线时比较麻烦,要用专用的打线工具将线硬压进去,新手做起来不太容易成功;免打模块只要将线放入槽内,自身就可以很好地压线,但是价格就贵得多,最便宜也要 50 元左右,大家摸着自己的 Monex 决定好了。
  面板和线盒都没有什么好说的,一般的即可。面板只要表面光滑,能很好地卡住模块就可以了。压线钳用普通的可以压 RJ45 头的就可以了,千万不要买成压电话线的 RJ25 接头的那种,还有一种两用的也没有必要,要贵上十几元钱呢 ( 对于一个 DIYer 来说,兜里的每一粒银子都很重要 ) 。压线钳的第一个刃口是用来剥皮的,在钳子合拢的时候应该有大约 1.5 毫米的空隙。第二个是用来剪断的,应该没有一点空隙。中间“凸”字形状的空间是压线的,塞一个水晶头进去,看看那 8 个锯齿是不是正好对准了铜片 ( 千万不要用力压哟,不然一个水晶头就报废了 )
打线工具本来相当昂贵 ( 1 千元以上 ) ,但是现在已经有只要几十元的便宜货,虽然只能做大概几十个模块,但是对于我来说,已经绰绰有余了 ( 如果买的是免打模块,打线工具的钱就可以节约下来了 ) 。购买时一是要看刃口宽度是否统一,间隙应该是一毫米左右;二是看剪口是否锋利,最重要的是看线槽和剪口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实战篇
  回家后首先干的事就是布线。我准备在两个卧室、书房和大厅各做一个接点,客卧、书房和大厅都接到我的主卧来,通过 HUB 集线器进行数据交换。布线就用不着自己动手啦。我指挥装修工人将网线穿入 PVC ( 装修埋暗线时都要穿管,不必单独去买 ) ,嵌入墙上的线槽,在出口穿入线盒后留出 20 厘米左右的线头,就大功告成。
  两个月后,在装修接近尾声时,我再亲自前往制作模块和接头。因为囊中羞涩,我买的是安普的普通模块,必须自己动手打线。用压线钳剥去大约 5 厘米长的胶皮 ( 小心不要伤到中间的铜芯 ) ,再把引导用的纤维也齐断口剪去,以免碍事。先将铜芯理顺,从中间穿入模块,再对照模块上的色标,一一将线放在“ V” 字形的刃口上,线头向外。
  把模块平放在桌面后,将打线工具的刃口和模块的刃口垂直对准,剪口向外,把线的后端放在打线工具的线槽中,剪口对准线头,然后用力向下压,听到“咔”的一声后再松手,此时剪口应该正好把多余的线头剪掉。仔细检查铜线是否已经被压到“ V” 字形的刃口的底部,如果没有,就重复一次。因为这种模块的原理是把线硬压进“ V” 字形的刃口的底部,“ V” 字形的刃口将把外面的胶皮割破,直接接触中间的铜芯,如果没有压到最底,很有可能接触不良 ( 还好模块不成功可以重来 ) 8 根铜芯都打好后,就可以暂时放到一边了。
  接下来的工作是制作网线。网线的接头有正绞和反绞之分。如果是两台计算机之间直接连接,直接用一条反绞线即可;而多台计算机之间使用集线器连接,则每台计算机与集线器之间都应该使用正绞线。先截取一根长约几米的网线 ( 具体长度视墙上模块到计算机之间的距离而定 ) ,在一端剥去约 3 厘米长的胶皮,剪掉纤维。先把铜芯分开成十字形,再把绞在一起的两根分开,用力拉直,然后在手中排序。正绞线的线序是“橙、绿、蓝、棕,白在前, 4 6 对调”,即先将线从左到右排成橙白、橙、绿白、绿、蓝白、蓝、棕白、棕,再将第 4 的绿和第 6 的蓝对调,就排成了橙白、橙、绿白、蓝、蓝白、绿、棕白、棕。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双绞线一共有 8 根,但是一般只用到 4 根,其余四根是留做备份的。而把第 4 的绿和第 6 的蓝对调,作用是抵消在高速传输时的相互干扰,如果没有对调,在进行 100MB/s 速率的传输时会由于相互之间的干扰导致十分严重的误码。
  把线并排理好后用手指压住根部 ( 在做好之前不可放开 ) ,用压线钳的第二个刃口切整齐,把水晶头正面面向自己,把铜芯穿入 ( 注意在切面处要看到每股铜芯都抵到头才行 ) ,在把水晶头插到压线钳中,用力合拢,把铜片压入铜芯中 ( 此后才可以松开捏住铜芯的手指 ) 。把另外一头也如法炮制,然后把网线的两端分别插入测试仪的两个接口,打开测试仪的电源,看到附机上的 1 2 3 6 4 5 7 8 四个灯从上到下依次闪烁,这根正绞的网线才算做好了。否则,就必须把两端的水晶头剪掉,重新做一次。因为水晶头上的铜片在压制后就无法还原,所以水晶头是一次性的,在买的时候一定要多买几个备用。
  作好两根正绞网线后 ( 确定通过了测试仪的测试 ) ,再将线分别接入模块和测试仪,即按测试仪主机→网线→模块→暗线→模块→网线→测试仪副机的顺序接好,在它们之间形成通路,用来测试模块的制作是否成功。如果不通,就只能把线剪断后从模块中拉出,再重新制作模块。
这一切都完成以后,就可以把多余的线卷好,放入埋在墙里的线盒中,把模块嵌在面板上固定好,再把面板对准,旋上螺钉即可。固定好以后,最好再用测试仪检查一次线路是否通畅。整个过程要十分小心,笔者就是因为卷线时不注意,把模块上的线拉松了,结果最后只好取出重做了一次。
  在装修完毕,搬入新家以后,笔者把已有的两台电脑分别放在书房和卧室,在书房的电脑直接用一根正绞线连接网卡和墙上的模块,在卧室则先把通往书房的模块和集线器相连,再把计算机直接连接到集线器上,两台计算机之间的局域网就连通了。在卧室的计算机通过电话拨号上网以后,打开 WinGate 做代理服务器,在书房的计算机也就可以上网冲浪了;有时叫上朋友,在自己家中连星际、暗黑,感觉真是不亦乐乎。因为网线、集线器和网卡都是使用 100MB/s 级的,所以相互之间拷贝文件也十分快捷,感觉上和本机的两个硬盘之间对拷没有区别,用软件一测,拷贝时实际传输速度在 3MB/s 左右,完全没有速度上的瓶项,真是在家中提前享受了一把宽带网,而且以后接入宽带网时完全不用担心带宽的瓶颈问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 家庭局域网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