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商业模式大论战:创建并提供支持 vs. 纯粹提供支持

最近在博客圈子的讨论中,关于专业开源的两种不同模式和观点产生了大碰撞。Rod Johnson(Spring框架的创始人以及为Spring提供支持服务的Interface21公司的CEO)和OpenLogic的Stormy Peters展开了一场热火朝天的唇枪舌剑。OpenLogic和Interface21有着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I21和JBoss及其他声名显赫的开源成功案例一样,全职聘用大部分的Spring开发人员,并且基于Spring提供支持、培训和咨询服务。另一方面,OpenLogic则归属于另外一股专业开源的商业潮流中,针对所有热门开源框架提供支持和咨询服务,这些框架中包括经过证明的、集成的框架。OpenLogic既依靠内部资源进行技术支持,同时也倚赖他们和外部开发人员的关系网络,开发人员每为客户解决一个问题就赚取一次费用。

Stormy Peters首先开炮,声称:“一般来说,参与开源项目的开发人员都会有各自的薪水丰厚的本职工作。因此,他们免费参与开源项目,而白天则写(公司)代码赚大钱。”Peters女士的论点用来支持OpenLogic的专家社区的,后者为其参与者按每解决一次问题约100美元的标准支付酬劳。

Rod Johnson则认为,开源开发者是晚间志愿者的说法是“陈词老调”,并且举例引证JBoss、Interface21、Hibernate和Linux反驳道:

[...](对于Linux来说)绝大多数都是由在公司打卡的程序员编写的。Morton称,约有1000名开发人员在定期为Linux贡献变更代码。在那1000个开发人员中,约有十分之一是领着他们的雇主签的支票进行Linux开发的。

Rod引证了一些Gartner的统计数据,在2011年以前,开源软件的销售额将达到商业许可软件的五倍。据此他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除非开源公司背后有一个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否则将可能产生许多‘阴阳怪气’的软件。”对于Rod来说,“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去倚赖志愿者机制。他对OpenLogic的商业模式也提出了许多其它的批评,但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他们之间商业模式的关键区别,即Interface21不但开发Spring,还对其提供支持,而OpenLogic仅仅对其提供支持。Rod表示:

我们讨论的是软件界中快速增长的一个部分,这对于我们的使命是至关紧要的。而(OpenLogic的)商业模式不可能使任何人从开发优秀的软件处谋生。[...]你不可能将 维护软件的过程从 创建软件的过程中剥离出来。[...]而那也不是企业级开源今后的发展方向——除非说开源 没有未来可言。

针对他们的许多客户问题,OpenLogic声称,他们从(签约参与解决客户问题的)开发人员处获取反馈的时间一般在30至60分钟;获利约100至200美元每小时。OpenLogic的Kim Weins评论到:

[...]这个商业模式已经在运作了。开源开发人员已经选择成为OpenLogic专家社区的会员,他们解决了许多问题,并且因此收到了物质回报,而我们的客户也对这样的结果感到很是满意。

同时,Stormy Peters也在质疑开源需要赞助商的观点:

看起来你认为开源如果一直停留在“免费”的领域,那么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我对此表示怀疑——有许多成功的开源软件项目并没有大型的公司赞助商——你看看Apache站上的某些项目就知道了!

博客讨论最终由Rod收尾,他声称:“企业级开源和闭源产品一样,需要提供同样高质量的支持服务,否则它就不可能为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

在这个论战中提到的两种不同商业模式的专业开源公司的数量都在增长着。在“创立者”一方,我们可以找到Mulesource(Mule)、LogicBlaze(ActiveMQ/ServerMix,最近被IONA收购)、Mergere(Maven),当然还有JBoss这样的一些著名案例。在完全的认证/支持方,企业对于支持的需求,已经为这个阵营中的先驱者SourceLabs、SpikeSource和OpenLogic等公司带来了不断增长的风险投资。

到底其中的一方真的比另外一方更有“钱途”吗?亲爱的读者,您又是怎么看的呢?请参考InfoQ早先的报导——“Marc Fleury论开源商业模式的成功因素”。

查看英文原文:Open Source Business Models Debate: Create & Support vs. Pure-Support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源商业模式大论战:创建并提供支持 vs. 纯粹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