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以“四在农家”活动为载体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遵义市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活动,触动了农民群众的兴奋点,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愿望变为现实,在全省、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四在农家”活动中,遵义市着力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创新农村文化工作机制,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了农村文化活动常态化。

一、 “四在农家”活动的起源和发展

“四在农家”活动最早发源于遵义市余庆县。2001年该县在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中,派出千名干部深入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针对农民群众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创造性地提出了 “四在农家”活动,并进行示范推广。活动从已解决温饱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遵义农村实际出发,以“富”推动发展,以“学”提升素质,以“乐”倡导民风,以“美”展示文明,引导农村走创造文明、发展文明、享受文明的小康之路,很快得到了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迅速在全县开展起来,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2002年,遵义市在全市推广余庆县“四在农家”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新农村建设,一个个具有遵义地方文化特色的新村展现在黔北大地。

“四在农家”活动得到了省和国家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在全国各地引起了广泛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四在农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抓手,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在新华社上报的《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调查报告》上做出批示:“四在农家”活动是建设新农村很好的载体。2009年9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遵义召开,刘云山同志作书面讲话总结了“四在农家”的成功实践。2012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要求全面推广“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1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将“四在农家”活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的重大典型,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第8频道播出了以“四在农家”为题材的20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青山绿水·红日子》。十年来,全国各地有5600多个团队,30多万人次到遵义考察学习“四在农家”活动。

二、“四在农家”活动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四在农家”活动,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富、学、乐、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富为基础,学为条件,乐为动力,美为目标,形成了有机整体。不仅满足了农民群众的物质需求,而且体现了农民群众的精神需要,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心愿,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富在农家增收入。针对广大农民群众追求富裕生活的美好愿望,积极引导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调整产业结构,按照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相互促进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民群众先富带后富、致富不忘集体、不忘国家,富而思进,为农村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在农家长智慧。针对广大农民群众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引导农民学政策、学科技、学文化、学法律,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村寨”、“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在农村大兴读书之风,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乐在农家爽精神。针对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群众性文明健康活动为主要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做到娱乐有场所,活动有设备。美在农家展新貌。针对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开展以美化环境、净化心灵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做到文化特色凸显,居住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

三、“四在农家”活动四项机制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一)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机制

在“四在农家”活动开展过程中,遵义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强调查研究,相继下发了《在全市推广“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遵市发[2002]11号)、《关于在全市农村广泛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意见》(市发[2005]3号)、《进一步在全市农村深化“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意见》(遵党发[2010]6号)等文件,从“富、学、乐、美”四个方面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每年还要下发文件提出具体工作要求。根据全市地域特点,结合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水、电、路等生产生活保障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步实施。根据活动示范点的条件,分普通版、升级版、精品版三类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文化建设规划,整合农民文化家园、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万村书库、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文化建设项目,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提供了阵地。

(二)群众主体、协会带动的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机制

在“四在农家”活动开展过程中,政府从“办”变为“引”,从“送”变为“种”,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市农村相继组建了1966个各类文体协会和3932支演出队伍,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经常化开展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余庆县龙溪镇的文体协会成立了龙灯队、花灯队、钱杆队、山歌队、秧歌队、门球队及书画、诗词协会,经常利用农闲和节庆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被农民群众誉为“欢乐之家”。依托农村文体协会和舞台,市、县文化部门积极培养农村文化乡土人才,活跃在农村的万余名文化骨干成为农村文化活动开展的燎原火种,他们带队伍、搞创作、登舞台,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自编自演的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目走出大山、走进现代大舞台。如务川自治县编排的舞蹈《仡佬神砂》、凤冈县编排的花灯戏《蜂岩丝弦灯》分别登上中央电视台,务川自治县仡佬族唢呐演员田笔之、杨柳被选拔赴法国参加国际音乐艺术节等。

(三)政府主导、部门帮扶的农村文化建设运行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与农村经济建设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市、县、乡三级都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县两级四大班子成员坚持挂帮“四在农家”活动示范点,每年年初市委都要召开“四在农家”活动工作会议,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每年都要下发部门帮扶“四在农家”活动工作的文件,将部门帮扶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实施严格奖惩。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出思路、投资金、送物资、建项目、搞培训,成为城市援助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如:住建部门深入挖掘黔北文化,免费提供多套黔北民居建设图纸供农民选用,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村寨指导新村建设。教育部门在利用人才聚集的优势,在农村开展音乐、舞蹈培训,帮助建立农民乐队、秧歌队。文化部门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将农村需求的各类书籍送到农家书屋和乡镇文化站不断更新和互换,并且深入农村举办各种读书讲座活动,指导农村建立文化协会和业余文艺队伍,积极组织送戏下乡,开展各类农村文艺人才培训。

(四)多腿走路、多方出力的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机制

在“四在农家“活动过程中,坚持“多腿走路、多方出力”的原则,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了“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市、县、乡三级都将“四在农家”活动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2011年,市、县级财政共安排“四在农家”活动专项经费近1.5亿元。十年来,不完全统计,市、县、乡财政共投入经费24.7亿元。市、县两级各部门共投入帮扶经费30多亿元,送书下乡600多万册,送戏下乡3800多场,送电影下乡142500场,举办各种文化讲座800多场。 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筹款筹物,修建黔北民居、乡村舞台、文化广场,购置文体器材,举办文体活动。累计投资文化建设达100多亿元。如:遵义县尚稽镇农民自发筹资近20万元恢复和保护文物,打造村落文化景观。红花岗区坪丰村群众自筹资金连续五年举办歌咏比赛。正安县自强村农民连续六年自筹资金举办春节联欢晚会。诗乡绥阳县农村农民群众每年自筹资金举办各种形式的赛诗会。余庆县白泥镇老百姓在每年春节自发筹资参加“龙王”大赛,有的一个村还要组织几支队伍参加。持续的资金投入,为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化开展提供了保障。

三、“四在农家”活动推进农村文化成效明显

(一)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日益完善。

活动开展以来,全市226个乡镇、1744个行政村中,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2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中心226个、村级点1603个,农家书屋1744个,数字农家书屋130个,千乡万村书库200个。建成农民文化家园219个,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5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54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94个,乡村舞台160个,农村文体小广场2528个。“四在农家”活动示范点村寨基本实现了有一间图书阅览室、一个文体活动场、一个健康知识宣传栏、一支群众文艺队,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全市各地农村社区广场唱红歌、舞龙、舞狮、打钱杆,唱花灯、比山歌、演傩戏、门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拨河赛、棋类赛、读书演讲、健身舞等活动常年不断,一些农民已把白天下地干活,晚上露天广场跳舞作为一种生活时尚。“乡村大舞台·农村文艺演出”“农民科技体育文化活动周”“农民运动会”“农民工节”“舞动金秋乡村文化节”“龙王大赛”“灯王大赛”“歌王大赛”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节庆期间开展的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和喜爱。在文化体育活动中,深入挖掘农村特色文化,鼓励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弹自唱,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乡土文艺作品和文艺人才。湄潭县新隆镇龙凤村田家沟组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走进了中央电视台,余庆县编写的音乐快板“洗去一身泥,穿上新衣服,拆去土灶头,用起微波炉,掀掉茅草房,盖起小别墅……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台球红绣球,球球投到你心头,扇子舞,花灯舞,一对一对交际舞,舞得心里直打鼓”《富学乐美四朵花》在全市广为传唱。

(三)农村社会和谐程度明显提高。

“四在农家”活动开展过程中,富裕起来的农民积极改善住房条件,修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黔北民居;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打造村落文化景观;开展“整脏治乱”行动, 整治农村乱堆乱放现象,9212个新型村寨成为黔北农村亮丽的明珠。深入开展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孝心献给父母、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五心教育”活动,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关怀空巢老人、关心务工农民的“三关工程”,举办“文明村镇”“平安村寨”“和谐家庭”等评比活动。各种主题鲜明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使农民形成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良好风尚,活动中群众表现出了协作劳动的集体观念、出资投劳的创建意识、摒弃琐碎恩怨的宽广胸怀和健康欢乐的精神面貌,构建了和谐人际关系,良好文明新风在农村逐步形成,农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遵义:以“四在农家”活动为载体推进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