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敏捷是否需要颠覆现有技术管理框架?(ZT)

【CSDN.NET整理】这两天敏捷开发领域里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张权先生在微博里抛出的,围绕着“如何在PMBOK、CMMI中进行敏捷改良,而不是革命性地颠覆现有技术管理框架,比如敏捷团队与非敏捷团队共享,PMO在敏捷开发中的价值和异同,敏捷开发中如何无痛地引入PMBOK、CMMI的监控手段”的话题,敏捷开发领域内的专家们纷纷发表见解,在几天时间里,回帖就超过了500条。

 @张权先生首先认为:“有朋友共享了部分上海敏捷大会PPT,仍在普及敏捷常识。为敏捷落地,似需减轻敏捷对现有PMBOK、CMMI体系的对抗烈度,部分新手拿着敏捷当令牌,这对敏捷是有害的。而如果只引入站立会议、二周迭代发布等敏捷元素,团队中会逐渐隐现逆反心理的,给敏捷试点团队打造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为好。由于敏捷引入利益、权利的重新分配,给很多人带来不适应,比如PMO,资深PMO有经验去调节迭代中的节奏,现在团队自己认领本次迭代的特性列表,PMO再说什么团队不听”。

而在联合永道副总兼CTO、pmbar项目研发管理公益社区创始人冯国馨(@冯国馨PMBAR)不认为敏捷和CMMI、PMBOK是对立的,在冯国馨看来:“轻量级的敏捷和重量级的CMMI或PMBOK之间并没有对立面,是同一种理念的多种表现,事情都是渐进明晰的。只不过,当我们并对精髓的理解不够深入,僵化的使用时,产生了所谓的臃肿或冲突。快餐的互联选择敏捷,不妨碍大项目选择ISO/CMMI/PMBOK的可行性”。

暴风影音CTO杨立东(@暴风杨立东)对三者的关系作出了形象的比喻:“敏捷是剑,剑走轻灵;CMMI是盾,兼守为攻;PMBOK是拳,有武有魂。能否发挥其特长,要看使用者的功力是否足够。照搬就像三岁小孩搬石头,砸的是自己的脚。只有了解了企业自身才能从这些管理思想中获取有效的实践应用和持续改进和持续提高。”

为帮助大家对于CMMI、Agile、PMBOK等不同概念的级别和联系,热心的杨瑞(@杨瑞ND)为此专门做了一张图

引入敏捷是否需要颠覆现有技术管理框架?(ZT)_第1张图片 

独立敏捷咨询顾问吴穹(@吴穹adam)更是将话题上升到软件开发本质,他将软件开发的本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1)需求很难或者说无法沟通清楚;(2)估算不可能精确;(3)质量很难通过再开发流程中的质量活动来保证。我对敏捷的定义如下: (软件行业的)敏捷就是以切合软件开发本质特征为导向、以减少浪费为手段、以加速交付业务价值并快速获取反馈为目的来对软件发布流程进行逐步优化。

陈加兴(@陈加兴)在分享敏捷开发实践时候表示:(1)识别团队整体水平;(2)列出问题,定义待解决的优先级;(3)建立透明的信息交流环境;(4)建立整个开发过程中一切自动化环境。此外:不管是PMO、CMMI、敏捷,都不是技术管理。

众敏捷方法论的专家在微博中对敏捷落地以及如何融入传统管理模式,以及敏捷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张权先生在总结中分享了自己10点心得:

(1)敏捷推进从小团队开始试点,然后逐步渗透方式,比组织级推广敏捷开发要好;

(2)PMO在敏捷大潮中可以转变身份,比如实行Scrum模式,强项为沟通的项目经理可以转做SM,强项为业务的可以转做领域专家,强项为技术的可以转做技术专家。PMO的警察身份,可以在实施Scrum模式后,通过Scrum管理工具,以仪表盘的方式展示;

(3)敏捷管理工具是为团队营造“私密”空间的好方式,可以向领导和干系人展示项目状态(如果能出状态报告就更好了),也可以通过燃尽图、燃尽柱状图减少很多沟通的口舌;

(4)PMBOK是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是项目级的,OPM3是组织级的;CMMI可以看做软件成熟度的checklist,跨度比较大,小到软件项目,大到组织级过程改进。从生命力上揣测,敏捷最终融入PMBOK、CMMI的可能性很大,也不排除敏捷的某种模式,比如Scrum,从理论,到方法论,到工具簇,迅速成熟,而另成一支;

(5)敏捷是思想,是管理框架,Scrum是敏捷模式之一,Scrum管理工具已经很多,免费的iceScrum、禅道,收费的Scrumworks,Scrum是针对项目管理和产品管理的;

(6)敏捷不是万能的,敏捷落地取决于项目的特点,以产品为特征的项目敏捷成功的概率很高,比如互联网的自研团队,PO、SM上面共有一个老大;

(7)敏捷不是万能的,以客户主导的项目敏捷成功也是可能的,只是对团队要求会更高一些,PO可以考虑由甲方项目经理担当,SM由乙方项目经理担当,这里依然拿项目经理说事,因为项目经理基数比较大,转型SM的成功率也大,比现培养要快;

(8)敏捷不是万能的,团队文化,或者说企业文化,与敏捷文化契合程度,也会影响敏捷成功率,一个惩罚文化的企业,实施敏捷过程中,最痛苦的就是各层级的老板;

(9)敏捷不是万能的,研发团队的软硬件设施也会影响敏捷实施,比如质量意识,包括各种检查制度是流于形式,还是可以落到实处,配置管理是否专人负责确保状态可追踪,自动化测试是否减轻QA人员的劳动强度,能否做到每日的持续集成。及早测试,测试不是为了发现Bug,而是确保给客户提供高质量软件;

(10)敏捷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让团队得到自我管理,快速成长。敏捷与PMBOK、CMMI的管控理念是不同的。当然没有限制,自由也就不存在了,敏捷与PMBOK的融合,敏捷与CMMI的融合,可以为组织、团队、个人带来各取所需的价值和感受。

特别提示:本文只是个引子,关于“引入敏捷是否需要颠覆现有技术管理框架?”的更详细讨论请查看原帖@张权先生,也可在新楼中展开讨论[点击进入],欢迎大家就敏捷开发相关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7月9日下午,CSDN TUP活动第11期将举办“腾讯、豆瓣开发精英实例诠释架构敏捷精髓”的主题活动,届时腾讯搜索研发运营部研发管理总监黎娟,腾讯R&D项目总监、敏捷教练王晶,豆瓣技术总监耿新跃现场发表精彩演讲,具体内容请查看【详细】

你可能感兴趣的:(引入敏捷是否需要颠覆现有技术管理框架?(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