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宏: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新作《学校转型》

陈敬宏: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新作《学校转型》

    我有幸跟随部分老师一起去十一学校参观并与李希贵校长座谈过。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李希贵说的“更多看的是非教育的书”“用非教育的视角看教育”。这真是一所神奇的学校,是本好书,值得一读,推荐:李希贵最新力作《学校转型》


陈敬宏: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新作《学校转型》_第1张图片


在这所学校里,没有行政班,没有班主任,学生却有着更强的团队精神和自律能力;在这所学校里,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师生们却有条不紊,一切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

        在这所学校里,教室以授课教师的名字命名,充满了学科特色和教师个人风格的布置,使之成为学生最爱待、最向往的一个熏陶濡染的教育场。

        在这所学校里,每一个教师都成为了自己的CEO,大量的问题都在沟通、对话、协商中解决,实现了从“管理”到“领导”的转型。

        这就是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精耕细作地进行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改革,带来了学校生态的全面转型,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成为了可能,也让每一位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

        本书首次全面深度揭秘了十一学校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引领的学校转型的方方面面。在书中,读者能感受到改革者的坚定信念和胆识魄力,能体会到改革的酸甜苦辣和坎坷曲折,更能分享到改革中的思考、智慧、创意和感动。

        那些怀抱教育理想、追求美好教育的人,那些在教育改革的路上艰难跋涉的学校,都将在这本书中获得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启发。


写在前面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个性发展的诉求日益彰显,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幸福感和生命价值,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

        而教育现状却不令人满意。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课程缺乏选择性,无法支撑学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生厌学情况严重。评价方式单一,片面追求分数,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严重不足。日益凸显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迫使学校要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进行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转型。

        学校转型是以构建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的,我们通过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化,实现了一位学生一张课表,最大限度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教育。学校转型还必须以制度重建为保障,当我们打破行政班、取消班主任之后,学校原有的一切以班级管理为前提的管理模式不再存续,如何构建全员育人、关注个体的新型的育人模式,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成为自我,就成为变革成败的关键。学校转型最终还要体现在组织文化的变革之中,如果我们不能让大家真正弄清教育的本质,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不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任何表面上的变革,都同样会迷失自我。

        转型后的学校呈现出一种新的生态。课程结构的调整,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带来了可能,与此同时,学生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逐渐具有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教师主动变革的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增强,他们也在这场变革中找到了自己更深层次的责任和更崇高的使命。校园里群体的多样性与个体的独特性并存,各种影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了和谐的校园生态。

 

后记

 

        按照原来的计划,这本书不应该在这个时间出版,原因很简单,书名中确立的“学校转型”的任务并没有完成,我们还在路上。我们原希望安安静静地再用几年的时间精耕细作。但是,学校的改革已经引起了许多好心的朋友们关注,安安静静似乎已经是一种奢望,更多的人希望看个究竟。我们很怕贻误同行,但又确无条件对所有关心这场改革的朋友一一汇报改革的坎坎坷坷。于是,把这本尚不成熟的书稿拿出来就成为我们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如果刨去准备的时间,这场以课程改革为基础的学校转型开始于2009年,到今天也已经六个年头了。这几年的艰辛该怎么述说,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懂得其中的酸甜苦辣。校园里的一切似乎都涛声依旧,但每一个人的心中却风起云涌,我们苦恼过,我们迷茫过,我们内心纠结,我们不断挣扎,但我们却从未想过退缩。尽管一路曲曲折折,目标却从未改变。学校转型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真正想做的,是为孩子们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生态,让他们发现自我、唤醒自我,最终成为自我,当他们有了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有了社会责任感的时候,我们就真的赢了。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本书不是写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是全体十一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因此,它的作者也应该有更多的名字。衷心感谢我亲爱的同事们,当然,也特别感谢十一的同学们,是他们让我们欣慰,让我们激动,也让我们燃烧起教育激情的火把,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更增加了一份跋涉的胆量。


作者简介


李希贵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历任山东省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潍坊市教育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负责人。

 主持新学校行动研究。出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学生第二》《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学生第一》《新学校十讲》等专著。先后参与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起草调研组等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壹  教育的价值选择: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

我们的担当:追求分数以外更重要的东西

教育的价值追求: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

教育的另一种诠释:发现和唤醒

让育人目标落地

贰  课程决定学校形态:以校为本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问题和困境

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特点

实施大小学段

全面实施选课走班

编写标准细目,让课程标准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依据

让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资源和环境互动的舞台

建立评价与诊断平台

让学校步入“云端”

叁  教师转型: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在痛苦中“蜕变”

创造属于教室的力量

个别化,启动每一位学生的内动力

立德树人,人人都是班主任

提供每位教师可选择的专业发展课程

肆  组织转型:从“管理”到“领导”

明确愿景,实现价值领导

建立师生导向的扁平模式

形成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

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自己的CEO

让大量的问题在沟通、对话、协商中解决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激励

用多把尺子激励教师

以标准化提升工作的规范与效率

伍  学校转型的策略选择

调整结构是学校转型的有效杠杆

鼓励先进,允许落后

校长要走在改革队伍的中间

让变革最大程度发生在“民间”

不破不立与先立后破

有了感情再变革

在变革中发现可分配的利益

先开枪,再瞄准

处理好“收”和“放”的关系

陆  转型后的学校生态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渐增强

个体独立性与群体多样性并存

各种影响力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生态

学生在放松、安全的学校生态环境里成长

柒  挑战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推荐阅读:北京十一学校教师的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希贵,学校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