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blog.csdn.net/chjttony/article/details/7907261
一、Java Class类文件结构
Java语言从诞生之时就宣称一次编写,到处运行的跨平台特性,其实现原理是源码文件并没有直接编译成机器指令,而是编译成Java虚拟机可以识别和运行的字节码文件(Class类文件,*.class),字节码文件是一种平台无关的中间编译结果,字节码文件由java虚拟机读取,解析和执行,java虚拟机屏蔽了不同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的差异性。
如今的java虚拟机已经称为一种通用平台,不但能够运行java语言,Groovy,JRuby,Jython等一大批动态语言也可以直接在Java虚拟机上运行,其原理也是这些动态语言的编译器将源码文件编译为和Java相同的字节码文件,这样Java虚拟机就可以像执行java语言一样执行这些动态语言了。
字节码class类文件是由一系列字节码命令组成,用于表示程序中各种常量、变量、关键字和运算符号的语义等等。Java的Class类文件是一组以8为字节为单位的二进制流,各个数据项严格按照顺序紧凑地排列在Class类文件之中,中间没有添加任何分隔符,当遇到需要占用8位字节以上空间的数据项时,按照高位在前的方式分割成若干个8位字节进行存储。
Java虚拟机规定,Class类文件格式采用类似C语言结构体的伪结构来存储,这种伪结构中只有两种数据类型:无符号数和表:
(1).无符号数:
属于基本类型的数据,以u1, u2, u4, u8来分别代表1个字节,2个字节,4个字节和8个字节的无符号数,无符号数可以用来描述数字、索引引用、数量值或者按照UTF-8编码的字符串值。
(2).表:
由多个无符号数或其他表作为数据项构成的复合数据类型,所以表都习惯性地以“_info“结尾。表用于描述有层次关系的复合结构数据,整个Class文件本质就是一张表。
Java Class类文件结构如下:
类型 |
名称 |
数量 |
u4 |
magic |
1 |
u2 |
minor_version |
1 |
u2 |
major_version |
1 |
u2 |
constant_pool_count |
1 |
cp_info |
constant_pool |
constant_pool_count-1 |
u2 |
access_flags |
1 |
u2 |
this_class |
1 |
u2 |
super_class |
1 |
u2 |
interfaces_count |
1 |
u2 |
interfaces |
interfaces_count |
u2 |
fields_count |
1 |
field_info |
fields |
fields_count |
u2 |
methods_count |
1 |
method_info |
methods |
methods_count |
u2 |
attributes_count |
1 |
attribute_info |
attributes |
attributes_count |
Class类文件没有任何分隔符,是严格按照这个结构表顺序排列,下面具体介绍各个名称含义:
(1).magic:
每个Class文件的头4个字节被称为魔数,它的唯一作用是用于确定这个文件是否为一个能被java虚拟机所接收的Class类文件,即用于判定文件是否是符合规范的java Class文件。虽然说后缀名“.class”可以表明文件是一个Class文件,但是文件后缀名是可以随意被改动的,基于安全的考虑,很多文件都通过魔数值来唯一确定文件类型,java的Class文件魔数是:0xCAFEBABE.
(2).minor_version和major_version:
每个Class文件的第5和第6个字节代表Class文件的次版本号,第7和第8个字节代表Class文件的主版本号。
Class文件的主、次版本号是由JDK决定的,JDK1.0~JDK1.1使用了45.0~45.3的版本号(45是主版本号,点”.“之后的是次版本号),从JDK1.1开始,每个大版本的JDK主版本号加1.
Class主、次版本号的一个作用时,高版本的Java虚拟机可以向前兼容,运行低版本JDK编译的Class字节码文件,而低版本的java虚拟机不能运行高版本JDK编译的Class字节码文件。当低版本的java虚拟机运行高版本JDK编译的Class字节码文件时,通常会报类似如下的异常:
JDK1.0~JDK1.1使用了45.0~45.3的版本号,JDK1.2使用了46.0~46.65535的版本号,JDK1.3使用了47.0~47.65535的版本号,JDK1.4使用了48.0~48.65535的版本号,JDK1.5使用了49.0~49.65535的版本号,JDK1.6使用了50.0~50.65535的版本号,JDK1.7使用51.0~51.65535的版本号。
在编译时可以通过指定-target参数来改变主版本号,如JDK1.6编译时如果没有给定target参数,则编译出来的Class文件的主版本号是50,如果给定”-target 1.4 -source 1.4”参数之后,则主版本将变为48,如果给定”-target 1.5 ”参数之后,则主版本将变为49。
(3). constant_pool_count和constant_pool:
constant_pool_count代表Class文件中常量池的数目,由于常量池的计数从1开始,因此常量池的容量是constant_pool_count-1。
第0项常量空出做特殊考虑,为了满足一些指向常量池的索引值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需要表达“不指向任何一个常量池”的意思。
constant_pool常量池是Class类文件中出现的第一个表类型数据,常量池主要存放两大类常量:
a.字面量(Literal):包括文本字符串、final类型常量值。
b.符号引用(SymbolicReferences):包括类和接口的全限定名、字段的名称和描述符、方 法的名称和描述符。
(4). access_flags:
用于表示Class或接口层次的访问标志,即类或接口层面的访问控制信息,通常存储的信息包括:Class类文件是类、接口、枚举或是注解;是否定义为public类型;是否定义为abstract类型;类是否被定义为final等等。
(5). this_class、super_class和interfaces:
this_class类索引用于确定类的全限定名,super_class父类索引用于确定父类的全限定名,interfaces接口索引用于确定接口的全限定名,由于java中可以实现多个接口,因此使用interfaces_count来存储接口数量。
(6). field:
field_info字段表用于描述接口或者类中声明的变量,field字段包括了类级变量(静态变量)和实例级变量(成员变量),但不包括方法内部的局部变量。
fields_count字段数目表示Class文件中的类和实例变量总数,字段存放的信息包括:字段访问标志、是否静态、是否final、是否并发可见volatile、是否可序列化transient、数据类型、字段名称等等。
注意:字段表中不包含从父类或者接口中继承而来的字段,但是会添加原本代码中不存在的字段,例如this,以及内部类对外部类访问而自动添加的外部类实例字段等。
(7).method:
method_info方法表用于描述类或者接口中声明的方法,methods_count用于表示Class文件中方法总数,method方法存储了方法的访问标识、是否静态、是否final、是否同步synchronized、是否本地方法native、是否抽象方法abstract、方法返回值类型、方法名称、方法参数列表等信息。
方法的代码指令并没有直接存放在方法表中,而是存放着属性表中的方法表Code中。
注意:如果父类的方法在子类没有被重写,方法表中不会出现来自父类的方法信息,但是编译器会自动添加类构造器”<clinit>”方法和实例构造器”<init>”方法。
Java编译器的方法特征签名只包括:方法名称、参数顺序和参数类型,不包括方法返回值类型,因此java的方法重载不能通过方法的返回值类区别,但是在Class文件中,方法特征签名包括方法的返回值类型,因此Class文件中可以共存两个名称和参数完全相同而返回值类型不同的方法。
(8). attribute:
attribute_info属性表是Class文件格式中最具扩展性的一种数据项目,用于存放field_info字段表、method_info方法表以及Class文件的专有信息,属性表不要求各个属性有严格顺序,只要求不与已有的属性名字重复即可,属性表中存放的常用信息如下:
属性名称 |
使用位置 |
含义 |
Code |
方法表 |
Java代码编译后的字节码指令 |
ConstantValue |
字段表 |
final关键字定义的常量值 |
Deprecated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被声明为Deprecated的字段或方法 |
Exception |
方法表 |
方法抛出的异常 |
InnerClasses |
类文件 |
内部类列表 |
LineNumberTable |
Code属性 |
java源码行号和字节码指令的对应关系 |
LocalVariableTable |
Code属性 |
方法的局部变量描述 |
SourceFile |
类文件 |
源文件名称 |
Synthetic |
类、方法表、字段表 |
标识方法或字段为编译器自动生成 |
Class文件是二进制文件,使用支持二进制的文本编辑器打开之后显示的全是二进制数据,非常的不便于阅读和理解,使用JDK提供的javap工具可以简单将Class反编译,编译理解Class文件的结构,例子如下:
源码: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int getNum(int i) { return i + 1; } }javap反编译之后的字节码文件:
public class Test extends java.lang.Object SourceFile: "Test.java" minor version: 0 major version: 50 //常量池 Constant pool: const #1 = class #2; const #2 = Asciz Test; const #3 = class #4; const #4 = Asciz java/lang/Object; const #5 = Asciz <init>; //实例构造器 const #6 = Asciz ()V; //void返回类型 const #7 = Asciz Code; //属性表Code属性 const #8 = Method #3.#9; //方法特征签名 java/lang/Object."<init>":()V const #9 = NameAndType #5:#6;// 方法名称和返回值"<init>":()V const #10 = Asciz LineNumberTable; //属性表源码行号和字节码指令对应表 const #11 = Asciz LocalVariableTable; //属性表方法局部变量表 const #12 = Asciz this; //Test类实例对象本身 const #13 = Asciz LTest;; //对象类型,Test类 const #14 = Asciz getNum; //方法名称 const #15 = Asciz (I)I; //方法参数列表为一个int类型和返回值为int类型 const #16 = Asciz i; //参数名称i const #17 = Asciz I; //参数类型int const #18 = Asciz SourceFile; const #19 = Asciz Test.java; //方法表 { //构造函数(默认构造方法) public Test(); Code: //属性表Code属性 Stack=1, Locals=1, Args_size=1 0: aload_0 1: invokespecial #8; //Method java/lang/Object."<init>":()V 4: 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2: 0 LocalVariableTable: //属性表方法局部变量表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5 0 this LTest; //自定义方法 public int getNum(int); Code: Stack=2, Locals=2, Args_size=2 0: iload_1 1: iconst_1 2: iadd 3: ireturn LineNumberTable: line 4: 0 LocalVariableTable: Start Length Slot Name Signature 0 4 0 this LTest; 0 4 1 i I }
Java虚拟机类加载过程是把Class类文件加载到内存,并对Class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校验、转换解析和初始化,最终形成可以被虚拟机直接使用的java类型的过程。
在加载阶段,java虚拟机需要完成以下3件事:
a.通过一个类的全限定名来获取定义此类的二进制字节流。
b.将定义类的二进制字节流所代表的静态存储结构转换为方法区的运行时数据结构。
c.在java堆中生成一个代表该类的java.lang.Class对象,作为方法区数据的访问入口。
Java虚拟机的类加载是通过类加载器实现的, Java中的类加载器体系结构如下:
(1).BootStrap ClassLoader:启动类加载器,负责加载存放在%JAVA_HOME%\lib目录中的,或者通被-Xbootclasspath参数所指定的路径中的,并且被java虚拟机识别的(仅按照文件名识别,如rt.jar,名字不符合的类库,即使放在指定路径中也不会被加载)类库到虚拟机的内存中,启动类加载器无法被java程序直接引用。
(2).Extension ClassLoader:扩展类加载器,由sun.misc.Launcher$ExtClassLoader实现,负责加载%JAVA_HOME%\lib\ext目录中的,或者被java.ext.dirs系统变量所指定的路径中的所有类库,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扩展类加载器。
(3).Application ClassLoader:应用程序类加载器,由sun.misc.Launcher$AppClassLoader实现,负责加载用户类路径classpath上所指定的类库,是类加载器ClassLoader中的getSystemClassLoader()方法的返回值,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应用程序类加载器,如果程序中没有自定义过类加载器,该加载器就是程序中默认的类加载器。
注意:上述三个JDK提供的类加载器虽然是父子类加载器关系,但是没有使用继承,而是使用了组合关系。
从JDK1.2开始,java虚拟机规范推荐开发者使用双亲委派模式(ParentsDelegation Model)进行类加载,其加载过程如下:
(1).如果一个类加载器收到了类加载请求,它首先不会自己去尝试加载这个类,而是把类加载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去完成。
(2).每一层的类加载器都把类加载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直到所有的类加载请求都应该传递给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
(3).如果顶层的启动类加载器无法完成加载请求,子类加载器尝试去加载,如果连最初发起类加载请求的类加载器也无法完成加载请求时,将会抛出ClassNotFoundException,而不再调用其子类加载器去进行类加载。
双亲委派 模式的类加载机制的优点是java类它的类加载器一起具备了一种带优先级的层次关系,越是基础的类,越是被上层的类加载器进行加载,保证了java程序的稳定运行。双亲委派模式的实现:protected synchronized Class<?> loadClass(String name, Boolean resolv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首先检查请求的类是否已经被加载过 Class c = findLoadedClass(name); if(c == null){ try{ if(parent != null){//委派父类加载器加载 c = parent.loadClass(name, false); } else{//委派启动类加载器加载 c = findBootstrapClassOrNull(name); } }catch(ClassNotFoundException e){ //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类加载请求 } if(c == null){//本身类加载器进行类加载 c = findClass(name); } } if(resolve){ resolveClass(c); } return c; }
若要实现自定义类加载器,只需要继承java.lang.ClassLoader 类,并且重写其findClass()方法即可。java.lang.ClassLoader 类的基本职责就是根据一个指定的类的名称,找到或者生成其对应的字节代码,然后从这些字节代码中定义出一个 Java 类,即 java.lang.Class 类的一个实例。除此之外,ClassLoader 还负责加载 Java 应用所需的资源,如图像文件和配置文件等, ClassLoader中与加载类相关的方法如下:
方法 |
说明 |
getParent() |
返回该类加载器的父类加载器。 |
loadClass(String name) |
加载名称为 二进制名称为name 的类,返回的结果是 java.lang.Class 类的实例。
|
findClass(String name) |
查找名称为 name 的类,返回的结果是 java.lang.Class 类的实例。
|
findLoadedClass(String name) |
查找名称为 name 的已经被加载过的类,返回的结果是 java.lang.Class 类的实例。
|
resolveClass(Class<?> c) |
链接指定的 Java 类。 |
注意:在JDK1.2之前,类加载尚未引入双亲委派模式,因此实现自定义类加载器时常常重写loadClass方法,提供双亲委派逻辑,从JDK1.2之后,双亲委派模式已经被引入到类加载体系中,自定义类加载器时不需要在自己写双亲委派的逻辑,因此不鼓励重写loadClass方法,而推荐重写findClass方法。
在Java中,任意一个类都需要由加载它的类加载器和这个类本身一同确定其在java虚拟机中的唯一性,即比较两个类是否相等,只有在这两个类是由同一个类加载器加载的前提之下才有意义,否则,即使这两个类来源于同一个Class类文件,只要加载它的类加载器不相同,那么这两个类必定不相等(这里的相等包括代表类的Class对象的equals()方法、isAssignableFrom()方法、isInstance()方法和instanceof关键字的结果)。例子代码如下:
package com.test; public class ClassLoa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Exception{ //匿名内部类实现自定义类加载器 ClassLoader myClassLoader = new ClassLoader(){ protected Class<?> findClass(String name)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获取类文件名 String filename = name.substring(name.lastIndexOf(“.”) + 1) + “.class”; InputStream in = getClass().getResourceAsStream(filename); if(in == null){ throw RuntimeException(“Could not found class file:” + filename); } byte[] b = new byte[in.available()]; return defineClass(name, b, 0, b.length); }catch(IOException e){ throw new ClassNotFoundException(name); } }; Object obj = myClassLoader.loadClass(“com.test.ClassLoaderTest”).newInstance(); System.out.println(obj.getClass()); System.out.println(obj instanceof com.test. ClassLoaderTest); } }
输出结果如下:
com.test.ClassLoaderTest
false
之所以instanceof会返回false,是因为com.test.ClassLoaderTest类默认使用Application ClassLoader加载,而obj是通过自定义类加载器加载的,类加载不相同,因此不相等。
类加载器双亲委派模型是从JDK1.2以后引入的,并且只是一种推荐的模型,不是强制要求的,因此有一些没有遵循双亲委派模型的特例:
(1).在JDK1.2之前,自定义类加载器都要覆盖loadClass方法去实现加载类的功能,JDK1.2引入双亲委派模型之后,loadClass方法用于委派父类加载器进行类加载,只有父类加载器无法完成类加载请求时才调用自己的findClass方法进行类加载,因此在JDK1.2之前的类加载的loadClass方法没有遵循双亲委派模型,因此在JDK1.2之后,自定义类加载器不推荐覆盖loadClass方法,而只需要覆盖findClass方法即可。
(2).双亲委派模式很好地解决了各个类加载器的基础类统一问题,越基础的类由越上层的类加载器进行加载,但是这个基础类统一有一个不足,当基础类想要调用回下层的用户代码时无法委派子类加载器进行类加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JDK引入了ThreadContext线程上下文,通过线程上下文的setContextClassLoader方法可以设置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
JavaEE只是一个规范,sun公司只给出了接口规范,具体的实现由各个厂商进行实现,因此JNDI,JDBC,JAXB等这些第三方的实现库就可以被JDK的类库所调用。线程上下文类加载器也没有遵循双亲委派模型。
(3).近年来的热码替换,模块热部署等应用要求不用重启java虚拟机就可以实现代码模块的即插即用,催生了OSGi技术,在OSGi中类加载器体系被发展为网状结构。OSGi也没有完全遵循双亲委派模型。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