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搜到的一篇讲解uboot环境变量原理的文章,很有帮助,以备后用
(基于smdk2410)
1.相关文件#ifdef CFG_REDUNDAND_ENVIRONMENT
unsigned char flags; /* active/obsolete flags */
#endif
unsigned char data[ENV_SIZE]; /* Environment data */
} env_t;
关于以上结构的说明:
crc 是u-boot 在保存env 的时候加上去的校验头,在第一次启动时一般 crc 校验会出错,这很正常,因
为这时 Flash 中的数据无效。
data 字段保存实际的环境变量。u-boot 的 env 按 name=value”\0”的方式存储,在所有env 的最后
以”\0\0”表示整个 env 的结束。新的name=value 对总是被添加到 env 数据块的末尾,当删除一个
name=value 对时,后面的环境变量将前移,对一个已经存在的环境变量的修改实际上先删除再插入。
env 可以保存在 u-boot 的 TEXT 段中,这样 env 就可以同 u-boot 一同加载入RAM 中,这种方法
没有测试过。
上文提到 u-boot 会将 env 从 flash 等存储设备重定位到 RAM 中,在 env 的不同实现版本
( env_xxx.c )中定义了 env_ptr, 它指向 env 在RAM 中的位置。u-boot 在重定位 env 后对环境
变量的操作都是针对 env_ptr。
env_t 中除了数据之外还包含校验头,u-boot 把env_t 的数据指针有保存在了另外一个地方,这就
是 gd_t 结构(不同平台有不同的 gd_t 结构 ),这里以ARM 为例仅列出和 env 相关的部分
typedef struct global_data
{
unsigned long env_off; /* Relocation Offset */
unsigned long env_addr; /* Address of Environment struct ??? */
unsigned long env_valid /* Checksum of Environment valid */
。。。
} gd_t;
<include/asm-arm/Global_data.h>
gd_t.env_addr 即指向 env_ptr->data。
3.ENV 的初始化
start_armboot : ( lib_arm/board.c )
*env_init : env_xxx.c ( xxx = nand | flash | epprom … )
env_relocate : env_common.c
*env_relocate_spec : env_xxx.c ( xxx=nand | flash | eporom… )
3.1env_init
实现 env 的第一次初始化,对于nand env (非embedded 方式):
Env_nand.c : env_init
gd->env_addr = (ulong)&default_environment[0]; //先使gd->env_addr 指向默认的环境变量
gd->env_valid = 1;// env 有效位置1
3.2 env_relocate
#ifdefine ENV_IS_EMBEDDED
… (略)
#else
env_ptr = (env_t *)malloc (CFG_ENV_SIZE);
#endif
if( gd->env_valid == 0) // 在 Env_annd.c : env_init 中已经将 gd->env_valid 置1
{
…
}
else
env_relocate_spec ();// 调用具体的 env_relocate_spec 函数
gd->env_addr = (ulong)&(env_ptr->data);// 最终完成将环境变量搬移到内存
这里涉及到两个和环境变量有关的宏
ENV_IS_EMBEDDED : env 是否存在于 u-boot TEXT 段中
CFG_ENV_SIZE : env 块的大小
实际上还需要几个宏来控制u-boot 对环境变量的处理
CFG_ENV_IS_IN_NAND : env 块是否存在于Nand Flash 中
CFG_ENV_OFFSET : env 块在 Flash 中偏移地址
3.3*env_relocate_spec
这里仅分析 Nand Flash 的 env_relocate_spec 实现
如果未设置 CFG_ENV_OFFSET_REDUND,env_relocate_spec 的实现如下 :
void env_relocate_spec (void)
{
#if !defined(ENV_IS_EMBEDDED)
ulong total;
int ret;
total = CFG_ENV_SIZE;
ret = nand_read(&nand_info[0], CFG_ENV_OFFSET, &total, (u_char*)env_ptr);
if (ret || total != CFG_ENV_SIZE)
return use_default();
if (crc32(0, env_ptr->data, ENV_SIZE) != env_ptr->crc)
return use_default();
#endif /* ! ENV_IS_EMBEDDED */
}
上面的代码很清楚的表明了 env_relocate_spec 的意图,调用 nand_read 将环境变量从
CFG_ENV_OFFSET 处读出,环境变量的大小为 CFG_ENV_SIZE 注意 CFG_ENV_OFFSET 和
CFG_ENV_SIZE 要和 Nand Flash 的块/页边界对齐。读出数据后再调用crc32 对env_ptr->data 进
行校验并与保存在 env_ptr->crc 的校验码对比,看数据是否出错,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系统第一次启动
时,Nand Flash 里面没有存储任何环境变量,crc 校验肯定回出错,当我们保存环境变量后,接下来再启
动板子u-boot 就不会再报crc32 出错了。
4. ENV 的保存
由上问的论述得知, env 将从永久性存储介质中搬到RAM里面,以后对env 的操作,比如修改环境变量
的值,删除环境变量的值都是对这个 env 在RAM 中的拷贝进行操作,由于RAM 的特性,下次启动时所
做的修改将全部消失,u-boot 提供了将env 写回永久性存储介质的命令支持 : saveenv,不同版本的
env ( nand flash, flash … )实现方式不同,以 Nand Flash 的实现(未定义
CFG_ENV_OFFSET_REDUND)为例
Env_nand.c : saveenv
int saveenv(void)
{
ulong total;
int ret = 0;
puts ("Erasing Nand...");
if (nand_erase(&nand_info[0], CFG_ENV_OFFSET, CFG_ENV_SIZE))
return 1;
puts ("Writing to Nand... ");
total = CFG_ENV_SIZE;
ret = nand_write(&nand_info[0], CFG_ENV_OFFSET, &total, (u_char*)env_ptr);
if (ret || total != CFG_ENV_SIZE)
return 1;
puts ("done\n");
return ret;
}
Nand Flash 的 saveenv 命令实现很简单,调用nand_erase 和nand_write 进行 Nand Flash 的
erase, write。nand_write/erase 使用的是u-boot 的nand 驱动框架,我在做开发的过程中使用的是
nand_legacy 驱动,所以可以把 nand_erase 和 nand_write 改成 nand_legacy_erase 和
nand_legacy_rw 就可实现nand_legacy 驱动的保存环境变量版本。
========================================================
U-Boot 环境变量
U-Boot通过环境变量(env)为用户提供一定程度的可配置性,这些环境变量包括串口终端所使用的波特
率(baudrate)、启动操作系统内核的参数(bootargs)、本地IP 地址(ipaddr)、网卡MAC地址(ethaddr)
等等。环境变量可以固化到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使用printenv / saveenv 命令来查看和修改。本例中,
环境变量固化到Flash 中(AM29LV160DB,2MB)。
可配置性意味着环境变量中的项目是可以被添加、删除和修改的,即环境变量的内容可能会频繁变化。为
了不让这种变化对U-Boot 的代码和数据造成破坏,通常的选择是在Flash 中准备一个专用的sector 来
存储环境变量。简化的ROM 分配模型如下图所示,monitor 占用 Flash 前256KB,env 置于其后,Flash
的最后一部分用来存放压缩的操作系统内核。
由于U-Boot 代码通常达到100KB左右,且必须从地址0 处开始,按照这样的分配方式,我们将不得不
为env 分配一块64KB 的sector,而实际中使用到的可能只是其中的几百字节!U-Boot 还会为env 在
RAM 中保持一块同样大小的空间,这就造成ROM 和RAM 空间不必要的浪费。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保证系统的健壮性,我们可以把env 放置在Flash 中容量最小的sector
里。这样,env 嵌入(embed)到U-Boot 的代码段。在common/environment.h 中会比较env 和
monitor 的范围,如果确定env 位于monitor 内,则定义ENV_IS_EMBEDDED。
# if (CFG_ENV_ADDR >= CFG_MONITOR_BASE) && \
(CFG_ENV_ADDR+CFG_ENV_SIZE) <= (CFG_MONITOR_BASE + CFG_MONITOR_LEN)
# define ENV_IS_EMBEDDED 1
# endif
修改board/buf/EVB44B0/u-boot.lds:
/*------------------------------------------------------------
* Environment Variable setup
*/
#define CFG_ENV_IS_IN_FLASH 1 /* 使用Flash 存储env */
#define CFG_ENV_SIZE 0x2000 /* 容量8KB (SA1) */
#define CFG_ENV_OFFSET 0x4000 /* 偏移地址 (SA1) */
$(LD)将一系列的 obj 文件连接成 elf 格式文件,其输出文件的内存布局由 linker script 决定。修改
board/buf/EVB44B0/u-boot.lds:
SECTIONS
{
. = 0x00000000;
. = ALIGN(4);
.text :
{
cpu/s3c44b0/start.o (.text)
board/buf/EVB44B0/lowlevel_init.o (.text)
lib_generic/string.o (.text)
lib_generic/zlib.o (.text)
. = env_offset;
common/environment.o (.text)
*(.text)
}
/* other sections ... */
}
从u-boot.map 选择那些U-Boot 运行必须的,且不易受CFG_*宏影响的obj 文件,填充到start.o 后
面。可以参考board/trab/u-boot.lds。
env_offset 定义在common/environment.c 中:
#define GEN_SYMNAME(str) SYM_CHAR #str
#define GEN_VALUE(str) #str
#define GEN_ABS(name, value) \
asm (".globl " GEN_SYMNAME(name)); \
asm (GEN_SYMNAME(name) " = " GEN_VALUE(value))
GEN_ABS(env_offset, CFG_ENV_OFF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