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知识点记录

如果我们需要把硬盘中的数据读入到内存中,CPU首先需要把数据从硬盘中读入到寄存器中,然后再写入到内存中。

如果我们需要把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硬盘中的时候,CPU首先需要先把数据从内存中读入道寄存器中,然后再写入到硬盘中。

这就有了一个问题。CPU在放下手头工作之前,必须先把手边的一摊子工作找个地方暂存起来,以便一会儿回来接着干。那么,手头这摊子工作存在哪儿呢?当然是存在内存里。

我们可以看到,运行栈这种“先进后出,后进先出”的特点,恰好就是“栈”这个数据结构的特点,因而得名“运行栈”。

操作系统进程有可能在硬盘上开辟一块空间,作为虚拟内存的备用空间,当内存卡的物理内存容量不够时,就把内存中一些暂时不用的内容暂存道硬盘上,然后把需要的内容导入腾出的内存空间。这种技术叫做虚拟内存置换。

我们常听到,32位操作系统或64位操作系统之类的说法。这里的32位或者64位的说法,指的就是CPU的工作台(寄存器)的位数。

64位操作系统的内存单元32位操作系统大了一倍,那么,原子操作能够容纳的数据尺寸也大了一倍。这意味着,在取用某些“长”数据类型的时候,CPU按照64位操作系统的规则,只需要取一次,就可以把数据取到寄存器中。而CPU按照32位操作系统的规则,却分两次把数据取到寄存器中。因此,从处理长数据类型的速度上来说,64位操作系统是优于32位操作系统的。

我们前面提到的32位操作系统和64位操作系统,其中的“位”的意思就是一个二进制数字。32位就表示一个位数为32的二进制数字,表达的最大数量是2的32次方。64位就表示一个位数为64的二进制数字,表达的最大数量是2的64次方。“位”这个词,对应的英文单词是“bit”。这个词经常被音译为“比特”。比如,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就经常被译成“比特率”。

现在,我们这里澄清一下“Bit”(位)和“Byte”(字节)之间的区别。
Bit就是一位二进制数字,要么是0,要么是1,只能表达两个状态。
Byte(字节)则是一个位数为8的二进制数字,能够表达的状态数量达到2的8次方,即256个状态。Byte和Bit之间足足差了2的7次方的倍数,即128倍。

分配在运行栈(stack)上的数据,其生命周期由过程调用来决定。分配在内存堆(heap)的数据,其生命周期超出了过程调用的范围。内存堆中的数据,需要程序员写代码显式释放,或者由系统自动回收。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进程拥有一份独立的进程空间,而线程没有。线程只能依附于进程存在。一个进程下面的多个线程,只能共享同一份进程空间。因此,线程和进程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共享资源方面。除此之外,两者的运行、调度,几乎都是一样的。

volatile关键字可以加在任何类型的变量前面,可以加在Object Reference类型(即对象)的前面,也可以加在简单类型(比如char、int、float、long、double等)的前面。当变量是Object Reference类型(对象)的时候,在前面加volatile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象的赋值只是一种Object Reference(内存地址)的赋值,并不引起对象内部结构数据的任何变化。而且,Object Reference的赋值,通常都是不需要同步的原子操作。

一般来讲,volatile关键字只对long、double等长类型才有意义。因为,短类型的操作基本上都是原子操作。而原子操作是一次操作就完成的,不需要分多次操作,因此也不需要进行同步处理。

我们只需要学习和思考“同步锁加在代码段上”的线程同步模型。

synchronized(同步锁) {
// 访问共享资源、需要同步的代码段
}
其中“同步锁”是什么呢?就是一个Object Reference。任何一个Java对象,或者说,任何一个Object Reference,都可以对应一个同步锁。换句话说,任何一个Java对象实例,都可以被synchronized关键字包裹起来,承担起同步锁的任务。

你不一定要把同步锁声明为static或者public,但是你一定要保证相关的同步代码之间,一定要使用同一个同步锁。

锁的粒度越小越好,不要直接放在方法前面偷懒!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