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观点:上海和北京-求职心理的差异

(转载)HR观点:上海和北京-求职心理的差异

转载的,不是我原创
最近几个月有几个看好的候选人陆续Turn down了Offer,考虑了好久,总没思考透其中的原因,该做的也都做到了,我们的出价和待遇也是有足够吸引力的,为什么他们选择别的地方呢。这次去北京开年会,会后在北京待了几天,见了一些在北京的同学和朋友,闲谈之中,似乎找到了答案:南北的文化差异、生活差异影响了人的求职心理,从而影响了选择工作的标准和权重。
北京地区工作选择的顺序是: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银行金融机构、国有大型企业、学校等,在这之后才是外企,然后才是其他企业。
很明显,外资企业,哪怕是500强企业,也不在首选的范围内。而在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外资企业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具有同等的竞争力,有时候还是求职者优先的选择。
这其中的原因大致有一下几点:
1、与国家机关部门或者能挂上关系的就业单位是北京地区就业的热门。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是国家机关的集中地,掌控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部门提供的工作密度远远大于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只要学历和专业上达到一定要求稍微动用一下关系,就能轻而易举的进入权利覆盖全国的部门。
2、关系的重要性得到极致的体现。为什么大家都挣着去与国家机关有关的单位,就是这些单位即便职位不高,工资不多,但是他能带来极大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你融入社会,融入更大圈子的入门。记得一个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大学一个同学做了郑州市委某个副书记的行政秘书,回到县立后县长派专车去接。何况是在北京,上通天子,下达省市县,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即便是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是国有大型企业,也是大家挣抢的对象,比如妇联、中石化,中石油。我丢了一个候选人就是进了中石化,是一北航的博士,当初我就奇怪他这么好的背景为什么不进H公司而去了中石化。我北京的一北航的朋友告诉我:凭他的学历如果足够聪明的化,很快就会混个一官半职,又因为是北京的学校毕业,具有丰富的人脉圈子,那以后在中石化前途和官途不可限量。为什么要去那华而不实,又苦又累的外企呢。同样,男孩子在妇联是宝,无党派人事如果有一定名望或者学历同样是宝。
我算明白了。
3、追求稳定与铁饭碗。这是很多人选择银行与学校的原因。我北京的几个大学同学研究生毕业后宁肯拿很低的工资进银行和事业单位。当然进京户口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压力不大,生活安逸,稳定。
我11月份丢的一个候选人,中科院的博士,放弃H公司的工资去华北电力大学留校教学,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熟悉的人脉圈子是左右她选择的很大因素。
4、北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丰厚的社会福利,对外企的不信任和对外企压力的恐惧,是他们看低外企的重要原因。
北方法制环境不如上海健全,社会保险在普通的企业很难得到落实,而传统的铁饭碗加深了他们对国字号就业单位在选择时的地位。外企压力既大,又存在被淘汰的风险,在福利上也不见的比国字号企业好多少,反而不被看好。
在招聘低层次人员时这些因素并不是太重要,但是对于特定专业人员和高层次人员来说,考虑清楚其求职心理,从而采取说服的手段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只是对比北京和上海的心理差异,也许在更南的广州深圳、西部的成都重庆都存在当地特殊的心理现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HR观点:上海和北京-求职心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