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总结——圆满的句号

我是学校一名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分子,无论是早期的校园网络建设,网站建设、各部门核心业务系统的托管建设、校园办公系统的建设、以至当前在全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数字化校园和一卡通项目建设,我都是技术的排头兵,来学校十年有余,我把自己人生中最精彩、精力最旺盛、最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时光奉献给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来自学校、领导、同事们的肯定和褒扬,曾多次获得部门和学校先进,并被任命为信息化中心信息部的负责人。

 

目前,学校的办公系统已经上线运行2个多年头了,它所彰显的管理和示范效益已成为兄弟院校同仁中的佳话,这主要得益于学校、校办、信息化中心等多位领导在软件选购和系统切换中的战略眼光,但我们这些技术骨干精心设计的技术方案、无数次的技术尝试和对问题的及时响应处理也不可或缺,学校曾经在2001年搞过一次办公系统,那次,我也是技术的核心操作者,记得当时,我拿着客户端软件忙碌地奔波于学校的各个业务处室之间,但那次尝试最终失败了,不过正是当时积累的经验以及后来一直对技术的刻苦钻研,使得我在当前办公系统技术问题的处理分析过程中与系统建设方的配合才游刃有余,以至于两年来系统平滑的运行过程中似乎看不到后台人员大量辛勤而琐碎的维护工作。

 

办公系统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步伐,2010年,在各方努力下,中国移动签署了与我校共同投资建设数字化校园和一卡通项目的协议,掀起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高潮。我已记不清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和领导、同事们一道,做信息化建设的规划需求,到兄弟院校中进行实地调研,核准招标的技术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暑假,学校顺利地完成了两个项目的合作谈判,正式启动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进程。建设初期,经费紧张,没有专门的机房环境,我们就暂时利用老图书馆原有的小机房搭建临时环境,然后,利用假期,马不停蹄地配合公司进场,搭建相关测试环境,进行现场二次开发。

 

作为整个项目的技术协调,至今为止,我组织项目周例会几十余次,负责完成了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的建设,完成与数字化校园对接的系统集成5个,审核制定集成方案8个。期间,我负责了所有服务器硬件技术方案的制定,大到整体的软硬件架构,数据库实施方案,小到每台服务器的一个具体部件的参数,事无巨细,我认真查阅了许多技术文献资料,做到了既有一定前瞻性地考虑将来需求,又不多花学校一分冤枉钱。

 

作为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校方项目经理,我负责了学校基础编码方案的制定和首轮人员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由于学校为多校合并,规模较大,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必须具体地分析掌握人员源头部门的相关情况,我与校办、教务处、研究生处、人事处,国际交流处、后勤集团、继续教育学院等人员源头部门负责相关工作的老师进行多次协商沟通,也借鉴了许多兄弟院校基础编码的经验,考虑学校相关业务的实际情况及将来发展的可能,完成了数字化基础编码方案的编写,实现了学生的学号,一卡通号,教师的工号,上网账号、图书证号的有机统一,规范了校区和组织机构代码的编制,为后面业务系统的数据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标准基础。期间,跑了许多业务处室收集教职工原始数据,并安排电子照片采集工作。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最繁琐的是系统集成,而集成中最复杂的是数据清洗,在随后实施的一卡通、图书馆、网络计费系统与数字化校园的对接过程中,分批清洗图书馆人员数据、网络计费人员数据近8万余条,在数据清洗的过程中,对无法自动比对成功的数据认真制定手工比对方案。

 

经过3个多月的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数字化校园的人头数据基本完善,一卡通照片的采集进行得比较顺利,后台的二次开发、采购的软硬件也已经基本到位。201012月初,信息门户开始进入试运行阶段,随后,与同事们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发卡方案,把教师卡亲自送到每一个部门,有计划、逐批次地进行图书馆和上网数据的实际替换,基本无缝平滑地实现了一卡通代替图书证,一卡通号代替上网账号的功能。期间,带领信息部同事在图书馆多次蹲点测试,与图书馆技术保障部的老师一起商讨数据替换、人员自动同步、卡片相关服务等具体应对措施。

 

目前,一卡通已经可以在食堂、图书馆、会议签到等多个场景使用了,也将陆续在学生宿舍、浴室开通,学生已可以方便地在圈存一体机上缴纳网费;数字化校园共享数据也已经成为后续业务系统建设的规范和标准。学校已把原现教中心更名为信息化中心,并升级为正处级建制,新的机房正在筹建之中,这一切都是对我们所做工作的一种认同,随着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为之奋斗的信息化建设必将给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信息化中心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网络,服务器,中国移动,2010,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