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效率长尾现象

不少人一定看过《长尾理论》这本书,它是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所著,阐述的是: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产品”的头部,而是那条“冷门商品”经常被人遗忘的长尾。比如在线书籍销售、淘宝等等,都在证明着这个理论~

S1914890

但在时间管理和效率方面,它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先看看下面两张图:

关于效率长尾现象_第1张图片

通常我们持续专注的时间越长,精力会逐渐下降,只有开始的“头部”是效率最高的,越往后效率越低,形成效率的“长尾”

所以就会出现一种现象:一件事情在开始着手去做的时候,会迅速完成60%以上的进度,这是“头部”,但因为我们在持续工作,所以我们会经历一个效率的长尾,在花了几倍于“头部”的时间之后,我们才能完成余下的部分~(您有同样的感觉吗?)

我把这个称为“效率长尾”。是我们效率可以提高的部分~

我要分享的方法有三个:

任务切块,一次搞定一块

有一个习惯蛮好的,就是预估时间,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依据来对任务切块。

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专注时间大致是多久~像我,可能用番茄工作法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专注的时间大约在25-40分钟左右。

然后,对任务切块,先按照任务的步骤竖切,然后再按照精力横切,举例:任务是新员工入职培训前的准备,那按照步骤大致分为:1、写培训大纲。2、协调安排培训时间、会议室。3、开会讨论,邀请师资。“写培训大纲”这个步骤预估时间大约会1个小时左右,而我一般集中精力25分钟就会松散,所以我会进一步切为两个部分:1、找以前的资料还有向keyman请教。2、动手写大纲

最后,按照预估的时间,一块一块的完成任务,整个过程看上去就像下面的图:

关于效率长尾现象_第2张图片

预估时间的另一个好处是对时间底线准确设置,导致效率长尾的出现,往往是给自己设置了过长的时间底线,一个任务明明一天可以搞定,非要保守设置为两天,自然效率会打折扣~

切换任务,保持新鲜感

上一次到北京听古典老师的课,他说自己的阅读方法是:“餐桌、书房、卧室都会放一本书,这本书读累了,就换一本读,这样保持阅读的新鲜感”,我觉得非常受益~

经常用笔记本的人也会有这样的感觉:当拿到新本子的时候,写在上面的字是最漂亮、整洁的,越到后面,越随意~

所以我有时候会把任务切块之后穿插执行~

举例:今天的三个任务是1、写一篇“关于效率长尾现象”的博文。2、做60个俯卧撑。3、策划木立方第15期活动

那我会把他们切块为:

1、构思博文的结构和内容(30分钟)。

2、写博文*3(共90分钟)。

3、做20个俯卧撑*3。

4、给XXX电话商量第15期活动的主题,

5、设计木立方活动流程。

接下来我会用番茄工作法:构思+俯卧撑+构思+写博文+商量主题+……

这样一来,我对任务会保持新鲜感,更能专注进去,我的效率曲线会是下图这样:

谋定而后动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这段话出自于《孙子兵法》,意思是:谋划明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会有收获。

古人的智慧真是伟大呢!

前面两个方法其实是在诠释“知止而有得”,现在要说的是“谋定而后动”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卡在了思考的不够清晰上。

举例:我要写新员工入职培训大纲~一拿到这个任务就立即去写,一定是困难重重,会被各种问题卡到:培训什么内容?他们有什么需求?如何让这次培训更有效果?

所以不妨先花一点时间去做访谈,掌握往期培训的资料,和有经验的人沟通,然后在笔纸上描绘出大致的轮廓,然后再去动笔(动指??),这样效率反而会高一些。

如果想要让任务完成的更加有品质,就更容易被卡住,所以就更需要提前思考清晰,再去执行~

这个时候,这个过程看起来应该是这样:

(看似在一开始做了一些和完成任务没有直接关系的事,但却有利于缩短效率长尾)

结语:

我们越觉察自己以及洞察做事的规律,就越能无压工作~

我一直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经验,可以享受故事,现在我发现,读书还可以举一反三,反复把玩,更有意思~

从《长尾理论》到“效率长尾”,或许还很初级,但是我自己很享受呢~


转自我学网  文:邹鑫  http://www.5xue.com/modules/wordpress/?p=44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活动,读书,任务,产品,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