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uary 09, 2007
GCC 函式追蹤功能
昨天有一位同事問及 ARM call frame 相關的問題,我給的建議是透過 GCC Function instrumentation 的機制。該機制出現於 GCC 2.x,由 Cygnus (現為 RedHat) 所提出,在 GCC 中對應的選項為:"finstrument-functions",查看 man page 可得以下資訊:
-finstrument-functions
Generate instrumentation calls for entry and exit to functions. Just after function entry and just before function exit, the following profiling functions will be called with the address of the current function and its call site. (On some platforms, "__builtin_return_address" does not work beyond the current function, so the call site information may not be available to the profiling functions otherwise.)
void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void *this_fn,
void *call_site);
void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void *this_fn,
void *call_site);
The first argument is the address of the start of the current function, which may be looked up exactly in the symbol table.
This instrumentation is also done for functions expanded inline in other functions. The profiling calls will indicate where, conceptually, the inline function is entered and exited. This means that addressable versions of such functions must be available. If all your uses of a function are expanded inline, this may mean an additional expansion of code size. If you use extern inline in your C code, an addressable version of such functions must be provided. (This is normally the case anyways, but if you get lucky and the optimizer always expands the functions inline, you might have gotten away without providing static copies.)
A function may be given the attribute "no_instrument_function", in which case this instrumentation will not be done. This can be used, for example, for the profiling functions listed above, high-priority interrupt routines, and any functions from which the profiling functions cannot safely be called (perhaps signal handlers, if the profiling routines generate output or allocate memory).
不過儘管有如此詳細的資訊,我們還是依循杜威博士的「作中學」方式來學習吧。首先,來寫個 "Hello World" 小程式: (hello.c)
#include <stdio.h>
#define DUMP(func, call) /
printf("%s: func = %p, called by = %p/n", __FUNCTION__, func, call)
void __attribute__((__no_instrument_function__))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void *this_func, void *call_site)
{
DUMP(this_func, call_site);
}
void __attribute__((__no_instrument_function__))
__cyg_profile_func_exit(void *this_func, void *call_site)
{
DUMP(this_func, call_site);
}
main()
{
puts("Hello World!");
return 0;
}編譯與執行:
$ gcc -finstrument-functions hello.c -o hello
$ ./hello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func = 0x8048468, called by = 0xb7e36ebc
Hello World!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func = 0x8048468, called by = 0xb7e36ebc
看到 "__attribute__" 就知道一定是 GNU extension,而前述的 man page 也提到 -finstrument-functions 會在每次進入與退出函式前呼叫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與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這兩個 hook function。等等,「進入」與「退出」是又何解?C Programming Language 最經典之處在於,雖然沒有定義語言實做的方式,但實際上 function call 皆以 stack frame 的形式存在,去年在「深入淺出 Hello World」Part II 有提過。所以上述那一大段英文就是說,如果我們不透過 GCC 內建函式 "__builtin_return_address" 取得 caller 與 callee 相關的動態位址,那麼仍可透過 -finstrument-functions,讓 GCC 合成相關的處理指令,讓我們得以追蹤。而看到 __cyg 開頭的函式,就知道是來自 Cygnus 的貢獻,在 gcc 2.x 內部設計可瞥見不少。
當我們試著移除 "__attribute__((__no_instrument_function__))" 那兩行來看看: (wrong.c)
編譯與執行:
$ gcc -g -finstrument-functions wrong.c -o wrong
$ ./wrong
程式記憶體區段錯誤
發生什麼事情呢?請出 gdb 協助:
$ gdb ./wrong
GNU gdb 6.6-debian
Copyright (C) 2006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Inc.
GDB is free software, covered by the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and you are
welcome to change it and/or distribute copies of it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Type "show copying" to see the conditions.
There is absolutely no warranty for GDB. Type "show warranty" for details.
This GDB was configured as "i486-linux-gnu"...
Using host libthread_db library "/lib/tls/i686/cmov/libthread_db.so.1".
(gdb) run
Starting program: /home/jserv/HelloWorld/helloworld/instrument/wrong
Program received signal SIGSEGV, Segmentation fault.
0x0804841d in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this_func=0x8048414, call_site=0x804842d) at wrong.c:7
7 {
(gdb) bt
#0 0x0804841d in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this_func=0x8048414, call_site=0x804842d) at wrong.c:7
#1 0x0804842d in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this_func=0x8048414, call_site=0x804842d) at wrong.c:7
#2 0x0804842d in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this_func=0x8048414, call_site=0x804842d) at wrong.c:7
...
#30 0x0804842d in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this_func=0x8048414, call_site=0x804842d) at wrong.c:7
#31 0x0804842d in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this_func=0x8048414, call_site=0x804842d) at wrong.c:7
#32 0x0804842d in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this_func=0x8048414, call_site=0x804842d) at wrong.c:7
---Type to continue, or q to quit---
既然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是 function hook,則本身不得也被施以 "function instrument",否則就無止盡遞迴了,不過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
$ nm wrong | grep 8048414
08048414 T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如我們所見,"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的位址被不斷代入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function arg 中。GNU binutils 裡面有個小工具 addr2line,我們可以該工具取得虛擬位址對應的行號或符號:
$ addr2line -e wrong 0x8048414
/home/jserv/HelloWorld/helloworld/instrument/wrong.c:7
就 Linux 應用程式開發來說,我們可透過這個機制作以下應用:
撰寫特製的 profiler
取得執行時期的 Call Graph
置入自製的 signal handler,實做 backtrace 功能
模擬 Reflection 機制
之前的 blog [透過 GCC 作 Call Graph 視覺化輸出] 提過一個透過 compiler code analysis 的方式,輸出 call graph 圖形的途徑,事實上,我們可透過 GCC "-finstrument-functions" 來作動態的分析處理,詳情可見 M. Tim Jones 的文章 [用 Graphviz 可視化函數調用],展示了如何整合這一系列的工具,達到構建一個動態的圖形函式呼叫調用生成。
撰寫特製的 profiler 的應用可見 [CygProfiler suite] 與 [FunctionCheck],那為何不用 binutils 中的 gprof 呢?因為很多時候系統會有缺陷,而 gprof 又依賴 kernel 與 glibc 的機制,當我們在移植新的系統時,就得用 "PoorMan's solution" (按:當然沒有 "PoorMan" 這家公司,這裡是強調「親手打造」之意) 來打穩底子。同樣的,「取得執行時期的 Call Graph」與「置入自製的 signal handler,實做 backtrace 功能」可參考知名的 [DirectFB] 計畫,當我們在編譯時期加入 "--enable-trace" (enable call tracing) 與 "--enable-debug" (enable debugging) 兩個選項時,編譯過程就會加入 GCC "-finstrument-functions" 選項,並且也提供特製的 signal handler 模擬 gdb backtrace 輸出功能。
又因為 "-finstrument-functions" 對系統偵錯是如此重要,我們來看看內部實做。我們好奇的是,main 函式中 puts("Hello World!") 呼叫的前後,到底被 GCC 施以什麼魔法呢?還是透過實驗的途徑:
$ objdump -d hello | grep -B2 puts
... (省略) ...
--
8048488: e8 87 ff ff ff call 8048414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804848d: c7 04 24 df 85 04 08 movl $0x80485df,(%esp)
8048494: e8 c3 fe ff ff call 804835c
看來 GCC 自動生成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的 function call 動作,並置於 puts 呼叫之前,我們繼續觀察:
$ objdump -d hello | grep -A5 puts
... (省略) ...
--
8048494: e8 c3 fe ff ff call 804835c
8048499: bb 00 00 00 00 mov $0x0,%ebx
804849e: 8b 45 04 mov 0x4(%ebp),%eax
80484a1: 89 44 24 04 mov %eax,0x4(%esp)
80484a5: c7 04 24 68 84 04 08 movl $0x8048468,(%esp)
80484ac: e8 8d ff ff ff call 804843e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puts 呼叫之後,GCC 也自動生成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的 function call 動作,這樣的技巧也被用於 KFT (Kernel Function Trace,前身為 KFI [Kernel function Instrumentation]),同樣以 GCC "-finstrument-functions" 來達到對每個 Linux Kernel function enter/exit 的追蹤功能,但得考慮大量的 static inline function。
由 jserv 發表於 January 9, 2007 04:59 PM
迴響
每次都覺得jserv大的文都像是變魔術...
很神
由 kornelius 發表於 January 9, 2007 09:53 PM
==========================================================================================================================================================
用 Graphviz 可视化函数调用
使用开源软件来简化复杂调用结构
<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级别: 初级
M. Tim Jones ([email protected]), 资深软件工程师, Emulex
2005 年 7 月 11 日
花一些时间遍历一下源代码,可以向您展现所有的函数调用过程;但是如果函数指针非常复杂,或者代码太长且晦涩难懂,那么这个过程就可能更加困难了。本文将向您介绍如何使用开源软件和一些定制的代码来构建一个动态的图形函数调用生成器。
可以将以图形形式查看应用程序的调用过程看作是一个学习经历。这样做可以帮助您理解应用程序的内部行为,并获得有关程序优化方面的信息。例如,通过对那些经常调用的函数进行优化,您就可以用最少的努力来获得最佳的性能。另外,调用跟踪还可以判断用户函数的最大调用深度,这可以用来对调用栈使用的内存进行有效限制(在嵌入式系统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虑因素)。
为了捕获并显示调用图,您需要 4 个元素:GNU 编译器工具链、Addr2line 工具、定制的中间代码和一个名为 Graphviz 的代码。Addr2line 工具可以识别函数、给定地址的源代码行数和可执行映像。定制的中间代码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工具,它可以减少对图形规范的地址跟踪。Graphviz 工具可以生成图形映像。整个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搜集、简化和可视化跟踪路径的过程
数据搜集:捕获函数调用路径
要收集一个函数调用的踪迹,您需要确定每个函数在应用程序中调用的时间。在过去,都是通过在函数的入口处和退出处插入一个惟一的符号来手工检测每个函数的。这个过程非常繁琐,而且很容易出错,通常需要对源代码进行大量的修改。
幸运的是,GNU 编译器工具链(也称为 gcc)提供了一种自动检测应用程序中的各个函数的方法。在执行应用程序时,就可以收集相关的分析数据。您只需要提供两个特殊的分析函数即可。其中一个函数在每次执行想要跟踪的函数时都会调用;而另外一个函数则在每次退出想要跟踪的函数时调用(参见清单 1)。这两个函数都是特别指定的,因此,编译器可以识别它们。
清单 1. GNU 的入口和出口配置函数
void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void *func_address, void *call_site )
__attribute__ ((no_instrument_function));
void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 void *func_address, void *call_site )
__attribute__ ((no_instrument_function));
避免使用特殊的检测函数
您或许会产生疑惑,如果 gcc 就是我们需要的检测函数,那么为什么它不检测 __cyg_* 分析函数呢?gcc 的开发者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他们提供了一个名为 no_instrument_function 的函数属性,这个函数属性可以应用于函数原型,禁止对它们进行检测。不要将这个函数属性应用到分析函数上,这样会导致无限递归分析循环和大量的无用数据。
在调用一个检测函数时,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同时也会被调用,并以 func_address 形式传递调用的函数地址,以及从中调用该函数的 call_site 形式的地址。反之,当一个函数退出时,也会调用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函数,并传递 func_address 形式的函数地址,以及函数从中退出的真实地址,该地址的表示形式为 call_site。
在这些分析函数中,您可以记录下地址对,以供以后再进行分析使用。要请求 gcc 所有的检测函数,每个文件都必须使用 -finstrument-functions 和 -g 选项进行编译,这样可以保留调试符号。
因此,现在您就可以为 gcc 提供一些分析函数了,这些函数可以透明地插入应用程序中的函数入口点和函数退出点。但在调用分析函数时,又应该怎样处理所提供的地址呢?您有很多选择,但是为了简便起见,可以将这个地址简单地写入一个文件,要注意哪个地址是函数的入口地址,哪个地址是函数的出口地址(参见清单 2)。
注意:在清单 2 中并没有使用调用 Callsite 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对于分析程序来说是不必要的。
清单 2. 分析函数
void __cyg_profile_func_enter( void *this, void *callsite )
{
/* Function Entry Address */
fprintf(fp, "E%p/n", (int *)this);
}
void __cyg_profile_func_exit( void *this, void *callsite )
{
/* Function Exit Address */
fprintf(fp, "X%p/n", (int *)this);
}
现在您可以搜集分析数据了,但是您应该在什么地方打开或关闭您的跟踪输出文件呢?到现在为止,还不需要为了进行分析而对源程序进行任何修改。因此,您该如何检测整个应用程序(包括 main 函数)而不用对分析数据的输出结果进行初始化呢?gcc 的开发者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它们为 main 函数的 constructor 函数和 destructor 函数提供了一些碰巧能够满足这个要求一些方法。constructor 函数是在调用 main 函数之前调用的,而 destructor 函数则是在应用程序退出时调用的。
要创建 constructor 和 destructor 函数,则需要声明两个函数,然后对这两个函数应用 constructor 和 destructor 函数属性。在 constructor 函数中,会打开一个新的跟踪文件,分析数据的地址跟踪就是写入这个文件的;在 destructor 函数中,会关闭这个跟踪文件(参见清单 3)。
清单 3. 分析 constructor 和 destructor 函数
/* Constructor and Destructor Prototypes */
void main_constructor( void )
__attribute__ ((no_instrument_function, constructor));
void main_destructor( void )
__attribute__ ((no_instrument_function, destructor));
/* Output trace file pointer */
static FILE *fp;
void main_constructor( void )
{
fp = fopen( "trace.txt", "w" );
if (fp == NULL) exit(-1);
}
void main_deconstructor( void )
{
fclose( fp );
}
如果编译分析函数(在 instrument.c)并将它们与目标应用程序链接在一起,然后再执行目标应用程序,结果会生成一个应用程序的调用追踪,追踪记录被写入 trace.txt 文件。跟踪文件与调用的应用程序处于相同的目录中。最终结果是,您可能会得到一个其中满是地址的非常大的文件。为了能够让这些数据更有意义,您可以使用一个不太出名的叫做 Addr2line 的 GNU 工具。
回页首
使用 Addr2line 将函数地址解析为函数名
Addr2line 工具(它是标准的 GNU Binutils 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可以将指令的地址和可执行映像转换成文件名、函数名和源代码行数的工具。这种功能对于将跟踪地址转换成更有意义的内容来说简直是太棒了。
要了解这个过程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可以试验一个简单的交互式的例子。(我直接从 shell 中进行操作,因为这是最简单地展示这个过程的方法,如清单 4 所示。)这个示例 C 文件(test.c)是通过 cat 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实现的(也就是说,将标准输出的文本重定向到一个文件中)。然后使用 gcc 来编译这个文件,它会传递一些特殊的选项。首先,要(使用 -Wl 选项)通知链接器生成一个映像文件,并(使用 -g 选项)通知编译器生成调试符号。最终生成可执行文件 test。得到新的可执行应用程序之后,您就可以使用 grep 工具在映像文件中查找 main 来寻找它的地址了。使用这个地址和 Addr2line 工具,就可以判断出函数名(main)、源文件(/home/mtj/test/test.c)以及它在源文件中的行号(4)。
在调用 Addr2line 工具时,要使用 -e 选项来指定可执行映像是 test。通过使用 -f 选项,可以告诉工具输出函数名。
清单 4. addr2line 的一个交互式例子
$ cat >> test.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ctld-d>
$ gcc -Wl,-Map=test.map -g -o test test.c
$ grep main test.map
0x08048258 __libc_start_main@@GLIBC_2.0
0x08048258 main
$ addr2line 0x08048258 -e test -f
main
/home/mtj/test/test.c:4
$
Addr2line 和调试器
Addr2line 工具提供了基本的符号调试信息,不过 GNU Debugger (GDB)使用的是其他一些内部方法。
回页首
精简函数跟踪数据
现在您有了一个可以搜集函数函数地址的追踪数据的方法,还可以使用 Addr2line 工具将地址转换为函数名。然而,从应用程序中产生大量的跟踪数据之后,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精简,从而使其更有意义呢?这就是使用一些定制的中间代码在开源工具之间建立联系的地方。本文提供了这个工具(Pvtrace)的带有注释的完整代码,包括如何编译和使用该工具的一些说明。(有关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下载 一节。)
回想一下图 1 中的内容,在执行设置了检测函数的应用程序时,会创建一个名为 trace.txt 的文本文件。这个人们可以读取的文件中包含了一系列地址信息 —— 每行一个地址,每行都有一个前缀字符。如果前缀是 E,那么这个地址就是一个函数的入口地址(也就是说,您正在调用这个函数)。如果前缀是一个 X 字符,那么这个地址就是一个出口地址(也就是说,您正在从这个函数中退出)。
因此,如果在跟踪文件中有一个入口地址(A)紧跟着另外一个入口地址(B),那么您就可以推断是 A 调用了 B。如果一个入口地址(A)后面跟着一个出口地址(A),那么就说明这个函数(A)被调用后就直接返回了。当涉及大量的调用链时,就很难分析究竟是谁调用了谁,因此,一种简单的解决方案是维护一个整个地址的堆栈。每次在跟踪文件中碰到一个入口地址时,就将其压入堆栈。栈顶的地址就代表最后一次被调用的函数(也就是当前的活动函数)。如果后面紧接着是另外一个入口地址,这说明堆栈中的地址调用了这个刚从跟踪文件处读出的地址。在碰到退出函数时,当前的活动函数就会返回,并释放栈顶元素。这会将上下文返到回前一个函数,由此,就可以产生正确的调用链过程。
图 2 介绍了这个概念,以及精简数据的方法。在分析跟踪文件中的调用链时,会构建一个连通矩阵,用来表示哪个函数调用了其他哪些函数。这个矩阵的行表示调用函数的地址,列表示被调用的地址。对于每个调用对来说,行与列的交叉点不断进行累加(调用次数)。当处理完整个跟踪文件时,其结果是该应用程序的整个调用历史的一个非常简单的表示,其中包含了调用的次数。
图 2. 对跟踪数据进行处理和精简,并生成矩阵格式
编译并安装工具
在下载并解压 Pvtrace 工具之后,只需在子目录中输入 make 命令,就可以编译 Pvtrace 工具了。也可以使用下面的代码将这个工具安装到 /usr/local/bin 目录中:
$ unzip pvtrace.zip -d pvtrace
$ cd pvtrace
$ make
$ make install
现在我们已经构建了简化的函数连通性矩阵,接下来应该构建图形的表示了。让我们深入研究 Graphviz,了便理解如何从连通矩阵生成一个调用图。
回页首
使用 Graphviz
Graphviz 或 Graph Visualization 是由 AT&T 开发的一个开源的图形可视化工具。它提供了多种画图能力,但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是它使用 Dot 语言直连图的能力。在本文中,我们将简单介绍如何使用 Dot 来创建一个图形,并展示如何将分析数据转换成 Graphviz 可以使用的规范。(请参阅 参考资料 一节,以获得有关下载这个开源软件的信息。)
Dot 使用的图形规范
使用 Dot 语言,您可以指定三种对象:图、节点和边。为了让您理解这些对象的含义,我们将构建一个例子来展示这些元素的用法。
清单 5 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定向图(directed graph),其中包含 3 个节点。第一行声明这个图为 G,并且声明了该图的类型(digraph)。接下来的三行代码用于创建该图的节点,这些节点分别名为 node1、node2 和 node3。节点是在它们的名字出现在图规范中时创建的。边是在在两个节点使用边操作(->)连接在一起时创建的,如第 6 行到第 8 行所示。我还对边使用了一个可选的属性 label,用它来表示边在图中的名称。最后,在第 9 行完成对该图规范的定义。
清单 5. 使用 Dot 符号表示的示例图(test.dot)
1: digraph G {
2: node1;
3: node2;
4: node3;
5:
6: node1 -> node2 [label="edge_1_2"];
7: node1 -> node3 [label="edge_1_3"];
8: node2 -> node3 [label="edge_2_3"];
9: }
要将这个 .dot 文件转换成一个图形映像,则需要使用 Dot 工具,这个工具是在 Graphviz 包中提供的。清单 6 介绍了这种转换。
清单 6. 使用 Dot 来创建 JPG 映像
$ dot -Tjpg test.dot -o test.jpg
$
在这段代码中,我告诉 Dot 使用 test.dot 图形规范,并生成一个 JPG 图像,将其保存在文件 test.jpg 中。所生成的图像如图 3 所示。在此处,我使用了 JPG 格式,但是 Dot 工具也可以支持其他格式,其中包括 GIF、PNG 和 postscript。
图 3. Dot 创建的示例图
Dot 语言还可以支持其他一些选项,包括外形、颜色和很多属性。但是就我们想要实现的功能而言,这个选项就足够了。
回页首
综合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了,下面可以采用一个例子来展示如何将这些阶段合并在一起了。现在,您应该已经展开并安装了 Pvtrace 工具,然后还需要将 instrument.c 文件复制到工作源代码目录中。
在这个例子中,我使用了一个源文件 test.c 进行检测。清单 7 给出了整个过程。在第 3 行中,我使用检测源(instrument.c)来构建(编译并连接)应用程序。然后在第 4 行执行 test,再使用 ls 命令验证已经生成了 trace.txt 文件。在第 8 行,我调用了 Pvtrace 工具,并提供这个映像文件作为它惟一的参数。映像名是必需的,这样 Addr2line(在 Pvtrace 中调用)就可以访问这个映像中的调试信息。在第 9 行中,我又执行了一次 ls 命令,以确保 Pvtrace 生成了 graph.dot 文件。最后,在第 12 行,使用 Dot 将这个图形规范转换成一个 JPG 图形映像。
清单 7. 创建调用跟踪图的整个过程
1: $ ls
2: instrument.c test.c
3: $ gcc -g -finstrument-functions test.c -o test
4: $ ./test
5: $ ls
6: instrument.c test.c
7: test trace.txt
8: $ pvtrace test
9: $ ls
10: graph.dot test trace.txt
11: instrument.c test.c
12: $ dot -Tjpg graph.dot -o graph.jpg
13: $ ls
14: graph.dot instrument.c test.c
15: graph.jpg test trace.txt
16: $
这个过程的示例输出如图 4 所示。这个示例图是从使用 Q 学习的一个简单增强式学习应用程序中得到的。
图 4. 示例应用程序的跟踪结果
您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对更大的应用程序进行分析。我要展示的最后一个例子是 Gzip 工具。我简单地将 instrument.c 加入 Gzip 的 Makefile 中,作为其依赖的一个源文件,然后编译 Gzip,并使用它生成一个跟踪文件。这个图形太大了,不太容易进行更详细的分析,但是下图表示了 Gzip 对一个小文件进行压缩时的处理过程。
图 5. Gzip 跟踪结果
回页首
结束语
使用开源软件和少量的中间代码,只需要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开发出非常有用的项目。通过使用对应用程序进行分析的几个 GNU 编译器扩展,可以使用 Addr2line 工具进行地址转换,并对 Graphviz 应用程序进行图形可视化,然后您就可以得到一个程序,该程序可以对应用程序进行分析,并展示一个说明调用链的定向图。通过图形来查看一个应用程序的调用链对于理解应用程序的内部行为来说非常重要。在正确了解调用链及其各自的频率之后,这些知识可能对调试和优化应用程序非常有用。
回页首
下载
描述 名字 大小 下载方法
Instrumentation source and Pvtrace source pvtrace.zip 4 KB HTTP
关于下载方法的信息
参考资料
您可以参阅本文在 developerWorks 全球站点上的 英文原文。
请参阅最新的 GNU Compiler Collection (GCC) 文档。
请访问 gnu.org 上 Addr2line 的主页,学习更多有关 Addr2line 工具的知识。
学习 gcc.org 中有关其他 GNU Binutils 的知识。
了解 Graphviz Web 站点 中的其他内容。
Dot 工具 的手册概括性地介绍了这个工具的其他功能。
探索 Gzip 工具及其功能。
请参阅 M. Tim Jones 撰写的 GNU/Linux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学习更多有关 GNU/Linux 和开源工具的知识。
“掌握 Linux 调试技术 ”(developerWorks,2002 年 8 月)简要介绍了在 4 种问题情景中的调试技术。
“使用 Kprobes 调试内核”(developerWorks,2004 年 8 月)介绍了如何使用 Kprobes 动态插入 printk 来辅助 Linux 内核的调试。
在 developerWorks Linux 专区 中寻找更多为 Linux 开发人员准备的参考资料。
通过参与 developerWorks blogs 加入 developerWorks 社区。
在 Developer Bookstore 的 Linux 部分购买 Linux 的打折书籍。
定购免费的 SEK for Linux,这是两张 DVD,其中包含了 IBM 在 Linux 平台上的最新试用软件,包括 DB2®、Lotus®、Rational®、Tivoli® 和 WebSphere®。
用 IBM 试用软件 改进您的下一个 Linux 开发项目,可以从 developerWorks 直接下载这些软件。
本文来自CSDN博客,转载请标明出处:http://blog.csdn.net/unbutun/archive/2008/08/29/2849048.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