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的面试杂谈

 IT人的面试杂谈

原文地址:http://topic.csdn.net/u/20111221/17/93cee153-b41a-45cc-be37-6add512716d2.html

这里小弟整理出来,这位大牛的10次面试经历,颇为震撼,内心敬佩久仰,泪流满面,自己和他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继续努力呀!

 

从大学到工作5年多,一直想写点什么记录下这十多年来自己的点点滴滴,倒不是为了给人看,或者让人来品头论足,更多的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也是对以后五年或十年的一种勉励。准备想从四个大方面来写,第一是前后所有面试的经历,第二是从在大学学习到踏入社会工作的一些积累和感悟,第三是个人薪酬的大概发展曲线,第四是对外资企业(欧美和日资)的企业文化工作氛围的体会,感觉貌似涉及的东西比较多,也不知道一共会写成多少篇幅,反正都是跟着感觉走。好像高中以后除了恋爱那会写写情书,其他几乎没怎么写过东西,文笔是肯定很难满足各位的需求,凑活着看吧,少骂两句就好。
  进入正题之前,说明下自己的背景, 毕业5年多,至今一直在苏州工作,算是个新苏州人,非985非211一本,自动化专业硕士毕业,毕业后混迹IT圈,目前也顶多只能算是个吃住不愁的状态。好,闲话至此,进入正题。

第一章 一个IT人的面试杂谈

  前后应该面试过10个公司左右,我会把面试过的所有公司的经历呈现出来,有些我拿到offer没去,有些被拒了,当然里面也包含了我真正待过的公司,但对我待过哪些公司,涉及到个人信息保密,就不点名了。写的顺序完全都是打乱的,跟真实面试的时间顺序是不一致的。当然,所有都是在苏州的公司。还有我不是写面经,只是些经历。。。另外,所有面试都是骑驴找马的状态,没什么压力。。。

第一家, 说谁呢,就从你开始吧,《苏州同方鼎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当时先是接到他们北京公司人事的电话,了解到苏州这个公司的一些情况,是帮富士相机做软件的,包含嵌入式和一些UI程序,完全外派在新区富士公司内上班,从面试的情况来看,更像是富士下属的员工,可能这也是日资企业很常见的工作模式吧。参加他们面试,其实没有太多想法,一是为了积累点面试经验,二是想验证下自己的实力。
  那边所有开发人员在一个办公室,大概30个人左右,到了后,先是笔试,都是嵌入式C方面的试题,好像有一个智力题和一份日语测试题,题目不是很难,都很基础,而且自己技术能力应付这种也还可以,估计测试成绩还可以,所以马上进入面试。面试官是他们的课长和2个TL,还包括了一个富士的客户,都是中国人,开始是用日语交流的,都是些面试常见的问题,技术问题不多,略过不表。他们比较重视对加班的态度,貌似加班挺多,但是是有加班费得,好像是按照工资的一半来计算加班费的。面试气氛还不错,人都挺好说话的 ,结束的时候他们课长还单独给我介绍了他们的产品,并表明比较欢迎我加入他们。然后就是等他们北京总公司人事的通知。
  有一点比较搞笑的是,之后他们北京的人事打给我好多次电话,但是每次都只是问我是否有进一步的意向,挺长一段时间都没给我进一步的信息,感觉人事水平比较业余。

第二家,来个相对重量级点的吧,《华为》
  接到华为人事的电话,本来在苏州没有华为研发部门的,后来听人事说明,才知道华为会在苏州建个研发中心,好像是作为华为企业网业务总部,目前貌似还在筹建和招聘当中。虽然华为负面报道也很多,但是平心而论,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做到华为目前的高度,确实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骄傲。所以还是欣然答应面试邀请,也想见识下传说中的华为面试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面试前,自己还是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把有些概念性的,包括常用算法等都温故了一下,虽然不是说一定希望去,但是心里还是比较重视的。面试地点是在一个咖啡吧,包了一层楼,上午9点就开始,首先是笔试,拿到题,一看,吐血,3道很简单的题,而且只要在里面选一道做就可以,答完马上交掉。顺利进入技术面,技术面主要是介绍自己做过的项目,这个对我来说是信手拈来,基本没有问题。这点比较自信,自己聊到业务时,口才一向都不错,这一关也是顺利通过。然后等了会进入综合面,这里也只是问了下一些面试基本问题,比如为什么选华为,以前的一些离职原因等,这里面试官也跟我说明,估计华为开不了我期望的薪水,甚至开的很可能比我现有的薪水都要低些,让我有个心里准备,先考虑清楚。接着是人事面,人事只是跟我说明了下华为的薪资构成,并跟我一再强调我的情况在其他公司可能再发展会有瓶颈了,是不是考虑下华为,即使工资开始不够高,但他们强调几年后的股票和奖金分红。但对我来说,华为工作几年后才会有的股票和奖金都太浮云了,风险也太大,没有保障,而且自己也清楚不太可能在华为待上太多年,肯定吃不消啊!!主要还是想体验下,提高下自己。所以我心里也很清楚,自己的底线就必须保证在当前的收入线上下。最后是经理面也就是终面,先随便说了下,然后很快就进入关键的薪资问题,经理说我的背景和工作年限最多给我开XXXX(比当前收入低一大截),当时我心里直问候对方长辈~~~~,才这点都叫我来面试,我不是简历早就写明期望收入的啊。然后直接走人了。(当然,表面还是相当客气的,呵呵。最后他们人事还反复让我再考虑下)
  这里有几点我是想拿出来说明的。倒不是贬低华为,本人对华为还是挺欣赏的。只是亲身经历了的一些感受。首先是因为参加面试人多,华为的interviewer(不是interviewee)也挺多,估计有那么10个左右,但有那么几个,其实就是1个,素质貌似太差了,说话口头禅都是带爹妈的,一口粗话,然后碰到自己介绍来面试的或自己熟的就直接说不用笔试了,给人印象很差,而且显得很不公平。虽然就1个华为人那样,但给人感觉气氛就很不舒服。其次是笔试题,那个题目简单也就算了,居然都有严重的漏洞,编程题居然本省就存在问题。这个貌似有点次。还有,至少这次招聘的档次很低,估计都是招底层的人员,估计对人员素质也没有太高要求,据说苏州要大规模招人,所以随便在凑人数吧。因为照那种面试笔试的要求,正常人都不会有问题~~~~~~不是对华为,但是对这次华为的招聘还是挺失望的。

下面有关同方鼎欣的这一段重新改了下,因为不能改原文,直接在这里说明:

“有一点比较搞笑的是,之后他们北京的人事打给我好多次电话,但是每次都只是问我是否有进一步的意向,挺长一段时间都没给我进一步的信息,感觉人事水平比较业余。”

改成:

“一点想说明的,他们北京人事的水平真的很业余,几次问的东西都让人不敢恭维~~~~~最后偶去没去,这里就不说明了,大家猜吧。”
第三家,这次就上个小菜吧,《海瑞斯信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这是骑驴找马早期去面过的一家公司,简单说明下过程吧。首先是笔试,内容基本都是实际编程题,也有一些基本概念和流程图的东东,涉及到文件处理等内容,感觉笔试内容的可区分度不高,我也是答得七七八八,估计能80%左右是有点把握的,其它有些涉及到一些具体API的使用,平时一般都是需要才去查下用法,所以只能凭记忆和感觉写了下。笔试完就直接是他们技术总监的面试,先是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对方直接就说到我的薪资要求他们肯定达不到,他们这个岗位最多开到8K,所以彼此也都不浪费时间了,over。
  感觉对方还是挺实在的,直接开门见上,不浪费大家时间,而且那位技术总监看上去也应该是个比较实在的技术人,虽然没有机会合作,但是从开始的人事接待到最后结束,总体印象还是比较顺眼的。公司工作氛围应该不错的,当然这只是主观第一感觉。

第四家,这次换个德资的,《苏州美名软件有限公司》
  以前没怎么听说过这个公司,查了下市德资的,对德国公司还是有点莫名的好感,所以当然也是欣然前往参加面试。  
  首先也是先笔试,一份技术测试,一份英语翻译测试。技术测试比较偏重一些框架性的技术,比如COM, .Net, 也有设计模式,软件工程方面的内容,好像没有实际写代码的题目。大部分自己还是都回答了一二,但也基本都是点到为止而已,不过至少所有的空倒是基本都洋洋洒洒的填满了。而英语测试,都是些基础的中译英,没有什么难度。过后是技术面试,面试官看着也挺年轻的帅哥,估计也是80前后的(后来二面时拿到名片才知道是他们公司的技术总监)。面试里会有简单的英语会话,其他都是中文,基本都是介绍自己的项目背景和经历,主要偏向介绍业务,纯软件技术性的问题不多。(这里说明下,其实面试的时候,表达能力应该是凌驾在技术能力之上的,如果你不擅于说明,那即是一个很难很有技术含量的项目也很可能给别人留不下太多印象,而相反,如果你擅于表达,很可能一个没有什么内涵的项目也能让人觉得你做的很出色)。在这个环节,自我感觉给对方的印象还是不错的。然后就是结束等通知~~~~
  这里顺便补充下这个公司的背景,是德国独资的一个公司,在德国有少部分开发人员,苏州这边当时是50人不到,规模不是很大,貌似是还处于发展阶段。主要做工业控制软件的开发。德国人公司,一般工作氛围都不错,给我的感觉也是这样。
  隔了一周不到,接到他们技术总监的二面通知,内心觉得应该有戏。二面其实不是面试,就是通知我已经通过面试了,主要是跟我谈待遇。他们批给我的是14K,年底有10K左右的奖金(根据公司业绩会有浮动),其他还有一些小的补贴什么的,如果答应,马上就可以跟人事签offer,因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当时比较犹豫,答应对方考虑两天给回复。
  最后的结果不是写这章的重点,也就不说明了。
第五家,来个欧资的企业吧,《飞利浦医疗(苏州)有限公司》
  这家的经历比较简单,只是经历了电话面试。其实还是觉得有点可惜的。据说飞利浦医疗在苏州投资很大,主要做医疗设备。当时没有投过他们,不过接到他们人事电话,给安排了一次电话面试。其实他们用的技术和职位要求基本跟自己是比较合适的,而且当时我也挺感兴趣的。
  电话给我面试的评感觉应该是个技术经理,或者是他们的高级工程师,听声音应该不年轻,问的都是比较专业的问题,偏嵌入式操作系统这一块,任务,任务间通信,信号量,互斥量,中断,都有问到。基本回答的都还可以,只是个别问题因为用的不多,又没有准备,所以可能回答的语气不是那么自信。其实如果让我花1个小时左右提前准备下,那些问题应该都是能轻松应对的。原以为至少会有一次面试的,非常可惜的是,后序没有再接到他们任何进一步的消息。不知道是因为我简历的薪资要求跟他们的职位不符,还是自己能力不够没达到要求。

第六家,这回来个美资的外包公司,《新宇软件(苏州工业园区)有限公司》
  这个在苏州应该属于最大的几个软件外包公司之一,苏州混IT的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面试前倒是真没有怎么了解过,可能对外包公司公司多少还是有点抵触的。
  面试当天,首先是笔试,一套C++的测试题,有改错,也有实际编程的题,难度适中,基础性比较强(任何领域,基础是否扎实直接决定你最后能走多远),感觉完成的还可以,但是也不是特别满意。然后是人事面,基本就是问下个人基本情况,这里肯定是不会卡人的,所以直接进入技术面,面试官是他们的开发经理,一对一的面试,面试气氛还是不错的,不过可能因为他们做的东西比较专,所以大部分都是专业方向性的问题,让自己回答的有点郁闷,感觉有力使不出的样子。虽然七七八八也都能答上些,但是有些回答都是不够严密。这也是自己为数不多的对自己面试的表现不是很满意的一次。
  几天后接到他们人事的通知,会安排一次他们美国公司技术经理的电话面试。当时以为是老美面试,虽然已经有过几次美国那边直接电话面试的经历,但还是有点小紧张,所以特地稍微准备了一下面试英语口语。当时电话面试一共持续了45分钟左右。其实面试的是一个美国华裔,听声音年纪应该也不会大,先是英文寒暄了下,他介绍了下公司和项目,我介绍了下自己,然后就进入中文交流了,问的内容比较多,有项目介绍,碰到过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模板的作用,面向对象思想等,另外还有项目管理上的一些心得体会,感觉这种类型的交流都难不倒自己,通常都可以发挥的很好。
  又过几天后接到他们人事电话,我通过了面试,批了17K的Offer,13薪,新宇对待遇还是挺敢开的,这待遇在苏州确实算不错了,也基本达到自己心里期望值了,但是因为对外包公司有点抵触,总觉得不是很稳定,所以当时没有马上答应,需要考虑,答应两天给回复。
  还是老样子,最后去没去,随便大家想吧。

第七家,有些人都猜中了,《甲骨文(中国)软件系统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
  确实在苏州算是个重量级的公司,不过这次经历可能会让大家失望的。当时先是接到了上海Oracle人事的电话,说是苏州Oracle有个职位招聘,当时觉得比较突然,因为首先自己没有投过对方,另外在苏州这么多年甚至都不知道苏州有个Oracle(好像Oracle是收购了苏州一个软件公司后成立的)。人事电话里主要是用英语沟通了下基本情况,包括当前薪资和期望薪资等,有一点我的推断是,苏州Oracle应该待遇不会开的很高,因为我跟人事说了自己当前薪资后,对方的反应让我感觉他们开的估计也就在我当前薪资水平上下。不过,无论如何,其实内心还是挺兴奋的,毕竟世界IT可以排到TOP10的公司,在苏州来说绝对算是很好的机会了 。
  这里有一点比较失误的是,当时看了岗位要求,基本自己都具备了,所以没有特别准备,也没有到网上查询Oracle面试相关的面经笔经。也许对自己太过自信了吧。另外其实这个跟前面说到过的飞利浦是差不多时间收到的,因为飞利浦的开发内容自己更感兴趣,所以潜意识了对那边反而更重视一点。也算是决策性失误吧。
  面试当天,到了Oracle,人事就说今天只是笔试,当时我心里就郁闷了,好不容易跑来一趟,居然连个面试都不给,架子也太大了吧,但也只能忍着继续了。当时参加的笔试的包括我两个人,更搞笑的是,那个人事居然跟个监考官一样,就坐在我们对面陪着我们“考试”,偶的心情进一步恶化。拿到卷子,翻了一下,顿时一脸黑线,20道技术类选择题,然后还是几十道的小学数学应用计算类的选择题。技术题还好,有比较基本的,也有一些挺冷门的,主要包含C++,面向对象,数据库,软件工程等。当做到后面的计算题,大部分题干都很长,而我心里比较郁闷有点烦躁,再加上都是英文,我想直接走的心都有了。所以,都是看到顺眼的题就做,题干长,看着烦的直接略过,最后虽然都是选择题,但有些略过的我连随便选一个都懒得选,直接空着就交卷了。觉得肯定无缘了。
  几天后,居然又接到他们人事的电话,跟我说了下笔试结果,说,技术部分做的还可以,后面的“应用题”为什么 有近一半都空着不选,是英文理解有问题还是时间不够~~~~~~,我直接回答多方面原因都有,主要是想不通类似的都是计算题,为什么要考那么多道,做的时候没什么耐心。估计这个回答直接扼杀了本来还可能有的一丝面试机会吧。然后对方就让我再等通知了,结果大家猜吧~~~~~~这是唯一一次算是自己比较狼狈的面试经历。
  总结一下,首先是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自我调节不够,没有摆正姿态。还有,当机会敲门时,没有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我在这次之后参加的所有面试,只要自己有兴趣的,都会花几个小时准备一下。不过,本人对Oracle的那种面试方式还是不能认同的,当然这只是个人意见,也许他们也可能有他们的考虑吧。另外我也了解到,苏州Oracle开出的Base待遇确实也并不是跟他们的名气一样高,估计在苏州还是只能做一些他们边缘产业的应用性开发吧。(这纯属个人猜测,Oracle的人看到别拿鸡蛋砸我)

第八家,还是一个美资的,《缤特力通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这家是做蓝牙耳机的,据说曾经在苏州还是算不错的,甚至在苏州有条路都叫缤特力路,不过上次经济危机,把生产那块都砍了,裁了很多人,名声一下变坏,现在生产都外包给别人做,自己只做研发。应聘职位是SQA方面的,虽然没有专职做个,但是类似这方面自己在公司还是受过比较正规的培训,从理论到实际应用都有不少经验,虽然更多的兴趣还是在开发上,不过看在是Sr.的职位,也就想去转转看看。增加点经历也不是一个坏事。
  估计因为不是开发岗位,所以没有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官是他们质量部门经理和另外一个估计是Leader的角色,面试内容很简单,主要涉及项目管理,软件工程,质量管理这些方面,因为自己这方面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经验确实都还是比较扎实的,所以都可以回答的比较到位。但是通过接触,知道他们做软件这块,所有开发人员就2~3人,加QA2人左右,感觉在这里做软件肯定是没有太多前途的,毕竟不是主做软件的公司啊。
  后续还有一次到他们公司跟他们美国总部主管进行的一次电话面试。这个其实完全都是为了增加个人阅历了,因为自己基本清楚跟这个基本是没缘分的了。详细的就略过不表了。如果有特别对这家感兴趣的,我以后再补充吧。
第九家,印象最深的一次面试,奥宝电子
  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没怎么听说过这家公司。我先介绍一下公司背景。这事一家以色列的公司,在美国上市,在很多国家都有销售和研发中心,主要是做一些高端工业设备的,产品好像在世界上的占有率是很高的,而且我调查了下,看别人的评论据说他们做的软件还是挺强的。我前面留言也提到过,这是我经历过的难度最高,最苛刻,时间最长,论数最多的一次面试。
  一家猎头公司把我推荐给他们的,然后人事先跟我有过两次的电话沟通,主要是一些个人基本情况,然后安排一天中午12点多开始,通过TV会议,由他们韩国的经理(好像是亚洲区研发经理,因为他们亚洲这边的研发据点主要是在韩国)进行面试。因为面试时间问题,我中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过去了。到了那边,由于主要负责联系我的人事在香港出差,委托另外一位把我带到会议室,然后IT给我设置好电视会议系统,会议室就剩下我一个人。当时环境还是挺让人拘束的,心想到时韩国那边连过来,这边连个帮我介绍的人都没有,好尴尬啊。但是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在焦虑的状态下等了10分钟左右,电视会议连上了,对面就坐了一个人,就是他们那位经理,我硬着头皮尴尬的寒暄了一下之后,就进入正题(面试语言当然只能是英语了)。先是自我介绍,然后对方问了一些,问题很杂,比如我老家是哪的,到苏州要多久,结婚了吗,为什么想离职,期望薪资等,由于韩国人的英语也确实不敢恭维,而我当时的英语其实也不比对方好,甚至也许还有所不如(当时自己主要工作语言是日语),所以彼此的交流并不是那么顺畅的,估计谈了半个小时,对方让我等一下,他又叫来了两个人,一个一看就是老外,还有一个后来知道是个中国人。那个韩国经理说,那个老外是负责技术的,会跟我做一些技术上得沟通,而在我实在英语表达不出来的时候可以夹着中文,由那位同胞帮我翻译,但是仅限个别单词。然后拉锯战开始,我就对着电视机跟对方整整持续进行了3个多小时。首先对方让我介绍目前做过的项目,在白板上画然后投影给对方,而且要求从大框架到个别小模块的细节都要说明,说实话之前准备不是特别充分,因为开始并不太了解这个公司,不是特别重视,但是还好自己做过的东西,理解深度还是可以的,边说边写,基本还是能描述清楚。接着,他给了我一个题目,要我设计一个指定的游戏,给我3分钟考虑,然后需要在白板上通过UML把具体实现框架说明清楚,要细化到有哪些类,类间什么关系,怎么分工协作等。当时还真的挺紧张,要知道即使正常状态下要坐到也是很困难的,何况是在如此紧张的面试中。很庆幸当时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那就是我知道3分钟要想充分了不现实,与其提不出个最终对策,何不把我怎么解决问题的过程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一上来就开始在白板上画,但画得不是最终的方案,而是我分析问题的过程和对策的衍化。比如首先我抽出可能的对象一览,通过CRC卡片法帮助分析理清思路,提出初步模型方案,然后进一步细化提出细化的可实现方案。这个过程其实自己花的时间远不只3分钟,而且中间对方还给过一点提示,但是总体给对方的感觉应该还是不错的,至少做事比较有逻辑性,而且结合一定的方法论。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肯定的,当然过后觉得还是有很多可以再改善提高的地方,确实是一段不错的经历。
  第一次面试结束后,对方那个韩国经理给了我他的Email,印象中韩国人应该都挺拽的,但这位给我感觉挺不错的。经过第一次的了解,我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所以也变得更加重视。几天后接到通知说第二轮美国那边的技术经理会给我进行电话面试。一天早上,接到了电话,跟别人问工作经历不同,对方开始更多问的是硕士期间的项目经历。过后又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比如用C语言怎么实现多态,比如设计一个ATM机的软件系统,主要类框架会怎么设计,比如常用的C/S架构方式,自己回答的应该不错,交流过程中才知道对方其实也是个华裔的,而且对方也是EE专业毕业然后转计算机的,有些地方想法都比较类似。结束后,我知道自己肯定能通过这次面试。
  后来,收到那位韩国经理的Email,说我通过了他们这个产品研发团队的面试,下一部会有美国另外一个研发团队进行面试。具体时间人事会跟我联系(我本以为自己已经通过了,说实话没有想到还会有一轮)。人事后来跟我定好了时间,说分别会有四个美国人先后电话给我进行面试,每位时间跨度大概40分钟,从上午8点30到11点30左右,当时心想乖乖,这么大阵仗,又不是面试公司老总,不过心里还是挺兴奋的,觉得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职位和机会(虽然开始猎头通知的只是软件开发职位)。
  当天上午从第一个电话到最后一个电话,我整整3个小时在电话通话和紧张的气氛中度过,每位都是问题轰炸式的,有技术上得,有管理方面的,有C++的,有java的,有应用开发,有嵌入式开发,有windows,有linux,有网络通信,有数据结构,涉及的东西确实比较广,而在C++,操作系统,网络通信上面相对问得比较深,对方除了一位估计是印度人,口音有点重,其他的口语都很纯正,虽然时间长,人比较累,但是状态还是一直挺亢奋的,自我感觉90%左右应该回应的都还可以,对方几位面试官都跟我说我回答的很不错,会给我一个不错的评价,结束后我几乎认定即将成为他们中得一员。
  2天后的上午,我收到那位韩国经理的来信,大概意思是,他做了一个很困难的决定,觉得我很聪明,各方面都很不错,但是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普通的coder,而我更像一个系统工程师,所以可能跟职位的定位不太合适,如果以后有更高的职位更合适的职位,他会再跟我联系。说实话,当时自己真的挺难接受这个结果的,毕竟自己投入了很多精力,也有很高的期望值,而且通过面试,也真的对这个公司挺有认同感的,真心希望加入这样的团队,而且重重迹象一度让自己觉得都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着。但是结果却是这样。过后又跟人事有过一些交涉,结果就不说明了。
  总结一下,这确实是自己所有面试过公司里面感兴趣程度在前2位的,比Oracle的职位更吸引我,而这次整个面试过程本身也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英语口语,呵呵,感觉提高了很多。不过还是挺可惜的,没有缘分吧。其实我挺想知道有没有其他人去这家面试过?过程也这么复杂吗?

第十家,日资企业,《方舟信息技术(苏州)有限公司》
  还是老样子,先介绍下公司背景吧,留学日本的国人回国后开得一家公司,在日本和中国都有研发公司,主要做车载系统,嵌入式数据库,WEB应用这三方面的业务。苏州这边公司规模大概50人左右,前期在网上调查了一下,貌似评价还是不错的,没有什么负面报道。
  由于是个项目管理的职位,所以没有笔试,直接进入面试阶段。面试官应该是他们的一位主管,彼此聊的比较放松,气氛很不错,技术上主要涉及到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方面的问题,管理上设置了一些工作情景让我进行解答,其实问题不多,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估计也就40分钟不到(也许是自己的回答让对方觉得不再需要多问什么吧,呵呵,略微高调一下)。
  过后,又接到对方人事电话,主要是问我是否愿意到日本工作,这个自己确实不是一时就能答应的。其实自己去过日本也挺多次了,但都是出差,一直以来也没有长期待那工作的打算,觉得人生地不熟的总归不如家乡好,而且自己也算是定居在苏州了,去日本的话,方方面面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对方人事又帮我约了他们的总经理,让我跟他们老总面谈下。所以又去了一次对方公司,总经理也是他们董事长,可能在日本待过很多年的缘故,表情,语气,日本味都挺浓的,人非常客气。主要是又介绍了下他们的业务内容,工作情况,当然也是希望我能够进入他们在日本的公司,帮他们带一个可能是新的项目。待遇大概是30万日元,一年差不多可以16薪,当然具体数值应该还是可以再谈的。由于如果去日本长期工作影响的东西比较多,所以当时没有给予肯定的回复,需要考虑。最后结果这里也不说明了。
  总结一下,对这家公司印象还是不错的,应该是有日企一贯的特点,相对比较稳定(公司稳定,项目方向稳定),但是可能本身待遇的不会开得很高,所以都是需要通过出差,或跟日本公司方面签合同来平衡薪资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由于业务方向比较固定,所以应该还是挺适合锻炼人的。

面试经历尾声
  面试这一章基本接近尾声了,因为涉及到个人因素,还有两家(一家是我曾经待过挺长时间的公司,另外一家是我目前待的公司)就略过不说明了,以后如果觉得可以分享的时候我会再补充的。最后总结一下面试这一部分。基本有以下几点:
  首先,面试能力其实也是需要培养和提高的,它涉及到多方面能力,技术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等等,我觉得不妨去经历一些,对自己还是挺有帮助的。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毕竟没有完美的,只有追求完美的人。
  其次,多多面试没有问题,多多跳槽就问题多了,这是会严重影响你得职业生涯的。印象中,每次面试对方对你每次跳槽的理由都异常的感兴趣,由此可见这方面的关注程度。而且,IT这一行,不在一个方向上钻那么今年是很难沉淀出东西的。
  另外,再次申明,自己不是什么牛人,也不值得大家那么推崇,真的是特平凡的一个过30的男人,还是比较欢迎大家也能有一些分享,然后一起探讨,互相提高。
  最后,上面所有提到的具体数据,其实都不是当时的准确数字,为了怕人对号入座,是有上下10%左右的浮动的,特此申明。


第二章 感悟----回顾走过的路

  感想性的文字相对比叙述性的要难写很多,尤其是对我们这种搞技术的,煽情不是我们的特长,所以内容的表述肯定不会精彩,但是我会尽量确保真实,当然如果涉及到个人信息的,也会有所保留。首先我会说明下自己近十年间走过的路, 自己的成长,挫折,机遇和挑战,然后我会分享一些平时积累的感悟,这个中间如果大家有什么希望讨论的,可以提出来,如果我有想法的,我会加到文章中表达一下个人的观点。当然,所有写的只代表自己当前的想法,不存在对错,甚至再过几年,我完全推翻自己目前的观点也有可能。或许,这就是真实的人生。进入正题~~~~~
一、我的高中
  从我的高中说起吧,那是当地最好的一所高中,记得在整个苏南地区高考平均成绩都是前几的,甚至有过几次的第一。但是,这只是学校的荣耀,它不属于我。高中三年间,自己的考试成绩应该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排在后1/3的。曾经考进这所高中是自己的骄傲,但是后来它不是了,因为我没有考上一个好的大学,虽然后1/3的成绩已经能够确保自己进入本一的学校(学校高考平均成绩一般都会比本一线高50分左右)。记得当时有个同学,高中时计算机全国比赛一等奖,直接报送到名牌大学计算机系,当时自己的想法就是,只有他那样的人才是能搞计算机的。所以那时候以及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想过自己会进入IT业。

二、我的大学
  自己的专业是自动化类别的,本科阶段跟软件几乎绝缘,基本是可以一笔带过的,除了学了几门课叫C语言,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等。然后就是考研,因为家人的规劝和自己的保守,还是选择了本科的学校,虽然考研成绩比本校分数线高了近100分,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毕竟路是自己选的。
  影响自己发展方向的一件事发生在研二,师兄毕业后,自己在实验室有了自己的座位,电脑还有一块开发板,另外导师还给了点经费,可以自己去买些需要的元器件,软件开发之路应该是从这里开始的。自己先复习了C语言,当然还有开发板以及处理器的相关资料。在捣鼓一段时间后,就不再满足于这些,开始接触一个开源的嵌入式 实时操作系统,考虑把这个OS移植到开发板上,因为当时可以找到的移植实例都不能直接用,所以为了移植成功,基本上把这个OS上70%的源码都看过了,最后终于移植成功,这是我第一次体会到那种编程的快乐,和一丝成就感。这里加一段说明,其实在这段时间里,自己还去应聘过一个很小公司的程序员,笔试后的结果是,对方直接说自己不太适合做软件,即使去了他们那可能也只能拿跟软件专科生差不多的收入。这也刺激了自己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决心。之后,自己又开始学习C++,第一本看的书记得是《C++入门经典》(作为入门书太厚了,重点不够突出,写的一般),但是通过学习,至少自己对C++,面向对象思想有了那么一丁点了解。记得毕业前自己也应聘过一个C++的岗位,好像是叫广达吧,也是苏州的一个公司。笔试后,对方的技术经理直接说我可能还是比较适合找本专业的工作。其实对方确实挺中肯的,因为自己软件方面确实还是比较薄弱的,没有太多竞争力。这次应聘经历又让自己过后狠狠加强了一下自己C++的学习(呵呵,对自己还是要狠一点,什么不行就补什么呗,只要是技术就是给人学的,不存在学不会的技术)。其实毕业那会,本来自己最想做的是嵌入式方向软硬结合的工作,毕竟在这方面自己还稍微有点竞争力,到最后还是没有如愿,第一份是软件开发的工作,但是在这里我还是真心非常非常感谢我的第一家公司,他提供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很好的平台。
三、工作这5年的那些事儿

  工作5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毕竟人生黄金时期(25~45来算的话)也没几个5年。在这里我不会像写面试经历那样,把5年间待过的公司,做过的项目一一写出来,毕竟自己不是写自传,也不是写项目实战案例,而且自己也没那个水准去写这些,如果你需要这些,我觉得名人自传很多,一些专家写的项目实战书籍也很多,这些会是比较好的选择。而我,我会以我的方式,表达一些我的观点和体会,不求大家认同,只代表现阶段自己的一些感悟,如果能作为大家茶余饭后的一些谈资,那我已经满足了。
 (我会先提出论点,然后说明自己的观点的形式来叙述)

1.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不是两条绝对的平行线
  经常有人会问,我是该尽量拓宽知识面向广度发展还是朝一个方向努力追求技术深度,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也一直有这样的疑惑,甚至经常今天觉得应该在广度上发展下,过几天又觉得还是深度上探索下吧,这种周而复始的状态转换过多少次我都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正是在这样的多次转换过程中,让我体会到捕捉到一些东西,我逐渐意识到,所谓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不是两条绝对不相交的平行线。你问我这是什么意思?别急,且听我慢慢说来。
  首先,很多技术的本源都是相同或相似的,比如说所有面向对象语言,都是基于面向对象思想和原则,比如说设计方案和框架模式, 都可以参考前辈们归纳出的各种设计模式,比如说操作系统,都不外乎任务(进程,线程)管理,任务间同步与通信,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网络接口等这些主要模块,所以抓住比较本源的东西,你就可以做到一招通吃或者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到这里,你或许会问,这跟前面的所谓平行线的论点有什么关系呢?我的回答是,绝对有。既然大家的本源都是类似的,那我们在追求广度追求多种技术的时候,因为各种技术涉及到相似的本源特性,岂不就是说我们一直都是在相同的本源技术上进行着我们自己的探索,那既然如此,这必然带来对同种本源技术在深度上的领悟。而对深度领悟的提高,也必然帮助我们在广度
发展时的效率。
  呵呵,可能说的有点抽象,晦涩难懂吧。那我就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说说吧。比如说,早期我学了C++,后来心血来潮,突然感觉java很时髦,就又学了下java,而我在学C++时,没有体会到接口interface的意义,但当我看java时,发现interface原来是这么回事,原来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你看,本来我是一时兴起,想在追求多门语言的,后来却对C++的理解产生了进一步的深化,这就是一种从广度到深度的转化。又比如说,我学过STL,但是突然又听说boost功能更多更强大,我就又看了boost,在我学STL的时候我知道智能指针auto_ptr,但是对它的理解还是局限在应用的层面上,但是当我看了boost,看了scoped_ptr和shared_ptr,我又明白原来智能指针还有这么回事,它进一步加深了我的理解,让我能够更好地应用它们。这也是一种从知识广度到深度的转化。再比如说,我曾有过多种操作系统开发的经验,而windows上的应用开发做的不多,当时了解到Com是很多微软技术的基础,所以虽然本身项目几乎不会用到,但还是找时间去学Com,学了后才发现,原来IPC,RPC是可以这样来封装和实现的,同时我还看了ATL,这又让我知道,原来C++可以不通过虚函数而用模板来实现多态的,而且效率更高。这还是一种从知识广度到深度的转化。到这里也许你会问,既然广度可以促进深度上的提高,那深度到广度呢?其实,答案是类似的。还是以我为例吧,记得我研究生时期,学了C++,然后看网上有人介绍,学C++一定要学Com这个C++的高级应用,于是我图书馆借了书,回实验室就开始啃,翻了几天,根本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或者根本体会不出Com的根本所在。另外,当时毕业前我还看四人帮的《设计模式》,也是看的云里雾里,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原因呢?原因是当时我对C++,对面向对象的基本原则,对UML都没有深入的理解掌握好,在广度上寻找发展,当然是事倍功半了。记得后来在我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再去学Com,几乎没有什么障碍,很快就能体会到它的根本。比如说Com套间的概念,比如说Com的包容与集合,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记得我是一周不到就看完潘爱名写的那本书的,而且是在上班抽空的状态下。所以这又告诉我,基础的东西一定要学的精,这会决定你最后能走多远,能发展多广。这其实就是一种从深度到广度的发展。
  也许有人又会问,那难道就不该在一条路上一直钻下去吗?其实,当然可以,如果有这个机会,有这个条件,而你又有这个兴趣与动力的时候,这应该是成为一个特定领域专家的最快方法。但是,我想说的是,大多程序员选择公司,选择项目都是身不由己的,往往是项目决定你做什么技术,工作决定你做什么项目,而不是由你决定,特别是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以外的地方,IT圈子就那么大,好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往往你选了RMB就选不了公司,选了公司就选不了技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抓住最根本的,那么即使在学习不同技术时,也会对我们在深度上有不小的触动。毕竟,当今的软件已经很少再是一两种技术打天下的局面了,同一产品,多技术多语言多框架已经是一种趋势了。当然我也要声明一点,这里所谓广度的追求,不是让你对技术朝三暮四,虽然是一个“广”的概念,但是仍旧要有“度”的限制,选择真正对你有帮助的,如果你今天搞个嵌入式,操作系统和驱动开发,明天又去搞Web服务,那你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到这里,我也不知道是否已经表达出了我想说的东西,总之在我看来,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不是两条绝对不相交的平行线,对它们的追求也是交互贯穿在我们的挨踢生涯中的。
2. 关于职业和技术方向的选择

  经常有人会问,搞IT什么方向最有前途?我该学哪些技术呢?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不否认,确实存在一些领域相对待遇会比较高,比如说操作系统方向的,嵌入式驱动方向的,检索算法和大数据挖掘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些方向的门槛比较高,不是随便学下就能入门的,其次由市场决定,由于真正掌握这些技术的人供小于求,市场自然会拉高这些领域。但是存在高薪领域并不意味着你进入这种领域就可以拿到高薪,因为这里存在个人能力,机遇,局部地区岗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我们的职业和技术方向呢?我的回答是,选适合自己的。呵呵,很多人肯定会说,这绝对是一句屁话。不急,听我慢慢来说明吧。
  适合自己的不一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你说为什么?既然要适合自己,那肯定会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啊?在这里我想先问问各位IT同胞,有多少人在毕业或者跳槽时,选择到的工作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我觉得这个比例不会太高。因为并不是你最感兴趣什么,就会有公司等在那给你提供相应的职位的(特别牛的人不在这个范围内),就想我前面说过的那样,你往往公司,薪资,技术方向等方面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往往很难顾全到所有方面。那么到底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呢?适合自己的可以是你当前积累最多的,可以是最面向你当前工作的,可以是目前市场最需要的,当然也可以是你最感兴趣的。绕了个圈,还是等于没说,难道适合自己的就是什么都可以?确实,对每个人来说,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本来就会有不同的考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如果问我,我会说适合自己的就是当前能够供我选择的。因为我觉得毕竟绝大部分人没有所谓的学校背景,工作背景或者家庭背景,能够供我们选择的已经很局限,能够得到的机会不会很多。如果再执着与自己想要的,这不现实,毕竟生活是现实的,为了生活我们也必须现实。仍旧说说我的经历吧。
  前面的章节提到过,曾经大学毕业时,我的方向是软硬结合的嵌入式开发,当时我最希望从事的是DSP,ARM等平台的嵌入式工程师,但是理想跟现实的差距,让我没有太多选择,记得那时我一共拿到过3个offer,一个是苏州一家合资单位(好像是江南快速电梯)的销售工程师(记得是做海外支持那一块),一个是一家很小的软件公司的软件开发,还有一家算是外资知名企业(但本身不是做软件出名的)的软件开发,我选择了最后一家,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硬件那块的一点优势。面对现实,也意味着我要付出更多去适应现实,开始是做C++方向设备端软件的开发,从C++,到设计模式,到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到UML,到网络通信,到UI设计,再到项目管理,自己学过看过的技术和书籍应该不在少数。可以说这些内容对自己基本都是全新的领域,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你必须努力。后来,因为职位发展和上司要求 ,自己有需要统筹java相关的项目,为了让自己有说服力,我又花了时间去学习java,struts,数据库,SQL等。当然在非主攻领域,并不是需要做到绝对精通,但是面对工作需要也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且也要能提出相应由价值的意见,要不你凭什么去统筹,凭什么去说服别人。另外还有很多类似职位或工作变动的情况,从Linux到windows,从IPC到Com,从MFC到ATL等等领域,自己都或主动或被迫地涉猎过。当然有些技术比较熟悉,有些只是粗通了解罢了。
  其实说这么多,可能表达目的不是很明确。我再总结一下吧。总的来说,职业方向和技术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受我们完全控制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面向适应当前的社会或工作需求,并且适当展望未来在工作中可能有的一些需求和机会,可能你不是百分百有兴趣,可能你是被动选择的,但是该面对现实的时候,不要犹豫,不要怨天尤人。
  社会,市场或公司永远不会来适应我们的,所以我们只能主动去适应他们。

3. 关于换专业转投IT
  因为前面正好看到有人回帖问到这个问题,我就简单说说自己的看法。首先,除非你考了很多证书能证明你的IT能力,要不这真的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企业,凭什么选这样半路出家没有优势的?即使有公司要你了,那很可能也是一些招人才有困难的不正规小公司。到时,你本专业没心思搞,IT这又没有好出路,这是很可能走进困境的。其次,如果真铁了心要进来,那就试着找个相对正规的公司吧,就像我前面说过的,没有学校专业背景,那就争取慢慢一步一步把自己的职业背景,工作背景走出来。但这通常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我们自己不断的努力和付出,当然还少不了机遇。我可能就是运气比较好,第一家公司就算是个相对不错的公司,给了我不错的机会,而且当年的面试也没有多苛刻,但相应的起始薪资也当然不高了。
  所以,对转专业又没有什么背景的,那么初期的选择还是首重公司,然后再考虑薪资和技术方向吧。

经常有人会问,搞IT什么方向最有前途?我该学哪些技术呢?说实话,我不知道。我不否认,确实存在一些领域相对待遇会比较高,比如说操作系统方向的,嵌入式驱动方向的,检索算法和大数据挖掘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首先这些方向的门槛比较高,不是随便学下就能入门的,其次由市场决定,由于真正掌握这些技术的人供小于求,市场自然会拉高这些领域。但是存在高薪领域并不意味着你进入这种领域就可以拿到高薪,因为这里存在个人能力,机遇,局部地区岗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选择我们的职业和技术方向呢?我的回答是,选适合自己的。呵呵,很多人肯定会说,这绝对是一句屁话。不急,听我慢慢来说明吧。
  适合自己的不一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你说为什么?既然要适合自己,那肯定会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啊?在这里我想先问问各位IT同胞,有多少人在毕业或者跳槽时,选择到的工作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我觉得这个比例不会太高。因为并不是你最感兴趣什么,就会有公司等在那给你提供相应的职位的(特别牛的人不在这个范围内),就想我前面说过的那样,你往往公司,薪资,技术方向等方面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你往往很难顾全到所有方面。那么到底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呢?适合自己的可以是你当前积累最多的,可以是最面向你当前工作的,可以是目前市场最需要的,当然也可以是你最感兴趣的。绕了个圈,还是等于没说,难道适合自己的就是什么都可以?确实,对每个人来说,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本来就会有不同的考虑,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本身没有固定的答案。但是如果问我,我会说适合自己的就是当前能够供我选择的。因为我觉得毕竟绝大部分人没有所谓的学校背景,工作背景或者家庭背景,能够供我们选择的已经很局限,能够得到的机会不会很多。如果再执着与自己想要的,这不现实,毕竟生活是现实的,为了生活我们也必须现实。仍旧说说我的经历吧。
  前面的章节提到过,曾经大学毕业时,我的方向是软硬结合的嵌入式开发,当时我最希望从事的是DSP,ARM等平台的嵌入式工程师,但是理想跟现实的差距,让我没有太多选择,记得那时我一共拿到过3个offer,一个是苏州一家合资单位(好像是江南快速电梯)的销售工程师(记得是做海外支持那一块),一个是一家很小的软件公司的软件开发,还有一家算是外资知名企业(但本身不是做软件出名的)的软件开发,我选择了最后一家,也等于是放弃了自己硬件那块的一点优势。面对现实,也意味着我要付出更多去适应现实,开始是做C++方向设备端软件的开发,从C++,到设计模式,到面向对象设计原则,到UML,到网络通信,到UI设计,再到项目管理,自己学过看过的技术和书籍应该不在少数。可以说这些内容对自己基本都是全新的领域,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你必须努力。后来,因为职位发展和上司要求 ,自己有需要统筹java相关的项目,为了让自己有说服力,我又花了时间去学习java,struts,数据库,SQL等。当然在非主攻领域,并不是需要做到绝对精通,但是面对工作需要也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且也要能提出相应由价值的意见,要不你凭什么去统筹,凭什么去说服别人。另外还有很多类似职位或工作变动的情况,从Linux到windows,从IPC到Com,从MFC到ATL等等领域,自己都或主动或被迫地涉猎过。当然有些技术比较熟悉,有些只是粗通了解罢了。
  其实说这么多,可能表达目的不是很明确。我再总结一下吧。总的来说,职业方向和技术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对很多人来说,是不受我们完全控制的,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面向适应当前的社会或工作需求,并且适当展望未来在工作中可能有的一些需求和机会,可能你不是百分百有兴趣,可能你是被动选择的,但是该面对现实的时候,不要犹豫,不要怨天尤人。
  社会,市场或公司永远不会来适应我们的,所以我们只能主动去适应他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oracle,工作,面试,嵌入式,华为,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