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MoIP技术由美国最先提出,并由TIA TR-30.1负责制订MoIP的技术标准。在ITU-T第16研究组(SG16)2001年5月巴西全会上,美国代表团首次提出启动MoIP标准研究的建议,并在会上介绍MoIP的基本思想,获得全会的重视,一致同意进行V.MoIP建议的研究和制订。 所谓MoIP就是在IP网上传送Modem数据信号,其主要应用是解决Modem调制数据远程接入的问题。其主要技术特点是在长途网段用IP网取代PSTN网,提高带宽利用率和降低成本以及提高Modem之间的互通性和连接的可靠性。其网络基本结构是在IP网络边缘设置一对MoIP网关,完成适配功能和协议转换。 自2001年巴西全会提出MoIP课题后,课题组召开了两次中间会议,形成了V.MoIP草稿文本(第2版)。2002年1月美国TIA TR-30.1又召开会议,修订该草稿文本,成为第3版初稿,提交本次全会讨论修改。修改后的文本就MoIP的网络应用模型、连接类型、传送模式、传送协议和网关功能结构取得了统一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会议修订了MoIP的研究目录。 根据研究目录,MoIP技术标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最终研究成果是制订了新的V.MoIP建议、H.323附件P,增强了H.245、H.248建议的相关定义。 2 MoIP网络结构 同VoIP和FoIP一样,MoIP也采用基于网关的实现机制,既支持PSTN→IP→PSTN网络结构,也支持PSTN→IP结构。目前的研究只限于第1种情况。其典型应用如图1所示。
由于Modem通信包括物理层调制、链路层高速数据链路(HDLC)差错校正、重发校正和上层数据压缩,按照网关对各层的不同处理,MoIP可有6种连接类型: (1)类型0 网关不作任何处理,Modem调制信号经由支持数据传送的VoIP通道在IP网络中透明传送。 (2)类型1 网关解调Modem信号,但不作差错和压缩处理。差错和压缩仍由终端进行端到端的处理。 (3)类型2 网关解调Modem信号并作差错处理,但不作数据压缩处理。 (4)类型3 网关解调Modem信号并作差错和压缩处理,两端网关均作双向解压和压缩,即将来自Modem的信号解压后重新压缩送入IP网,反方向则作相反处理。 (5)类型4 网关解调Modem信号并作差错和压缩处理,但是每个网关只作一个方向的解压和压缩。 (6)类型5 网关解调Modem信号并作差错和压缩处理,压缩处理集中在一个网关进行,另一网关不做压缩处理。 3 MoIP传送模式 IP网络传送Modem数据信号有两种模式:话带数据(VBD)模式和Modem中继(MR)模式。其中,VBD是透明传送方式,网关对调制信号不作任何处理,经由IP网络透明传送至对端网关。其前提条件是IP网络高度可靠,有QoS保证,或者Modem本身性能健壮,对网络带宽没有严格要求。MR模式则可以对IP网络的时延和抖动等损伤进行补偿,以提高Modem传送的性能,并可提供带宽控制。 3.1 VBD模式 虽然VBD和VoIP传送技术基本相同,但是,为了确保传送数据不受损伤,必须对VoIP编解码器的选择作一定的限制。具体说来,有如下要求:
正因为如此,才将VBD模式使用的话带信道称之为VBD信道,以区别于传送话音的VoIP信道。传统的G.711、G.726波形编码算法可用于VBD信道。从互通性考虑,规定V.MoIP网关的VBD模式至少应能支持G.711 A律和μ律编解码。 和VoIP语音一样,VBD信道的数据也封入实时传送协议(RTP)包传送,传送层是不可靠的UDP协议。为了提高传送的可靠性,可以采用IETF定义的2个RTP包传送冗余机制:
3.2 MR模式 MR传送模式的功能模型如图2所示。在MR模式中,与Modem连接的物理层和差错校正功能都终结于网关。网关解调数据电路终端设备(DCE)信号,执行本地纠错功能,然后将解调后的数据经由专用传送协议送达对端网关。除了数据通道外,在发端和终端网关之间还有控制信道,完成网关间的能力交换和协商以及信道切换任务。
根据压缩/解压缩功能的不同配置,网关可有3类模式: (1)无变换压缩(NTCX)模式:即透明模式。此时,网关不作压缩变换处理,但是执行代理功能,代表Modem协商确定一个公共的压缩标准。 (2)单向变换压缩(STCX)模式:网关只对一个方向进行压缩变换,另一方向为透明模式。 (3)双向变换压缩(DTCX)模式:网关对两个方向均作压缩变换。 根据应用需要,发端和终端网关可采用相应的配置,由此可导出4种可能的组合结构。 3.3 MoIP网关功能结构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MoIP网关的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3.4 Modem中继传送协议 支持MR传送模式的Modem中继传送协议应满足如下要求:可靠传送;支持点到点双工传送;具有分组保护性能;可唯一标识,并可与RTP无缝切换;具有差错检测、差错校正功能,传送不出错、不丢失、不重复;支持分组的加速传送和有序传送;有低时延、高带宽利用率;支持窗口流量控制;为轻型协议,易于实现。 经比较筛选后,课题组确定采用Cisco公司提出的简单分组中继协议(SPRT)。该协议设计用于在IP网关之间传送承载信道数据和控制信道数据,包括传真信号、数据Modem信号和其他电话网数据应用信号。 协议位于用户数据报协议/网间协议(UDP/IP)之上。作为一个轻型协议,不定义SPRT信道的打开和关闭操作,因此无须保留状态信息;不定义网关之间的参数协商机制,认为网关已有相容的最大报文长度、窗口尺寸参数、强制性的缺省参数。 协议支持4类传送信道,分别用于传送不同性质的数据:
4 MoIP信令技术 4.1 一般原则 MoIP信令的主要功能是支持网关之间的能力交换、逻辑信道建立和逻辑信道切换。在一个支持VoIP、FoIP和MoIP的综合网关中,可能存在VoIP、FoIP、VBD、SPRT等多种信道,传送数据的信道还可以附加冗余保护和FEC保护。表1给出初始建立信道的类型。 表1 综合网关初始建立信道类型
在呼叫建立过程中,需根据终端类型和匹配情况改换相应信道类型。由于所有呼叫都是实时应用,要求信道改换速度快,因此采取预留信道、控制切换的方法。初始信道建立和信道预留采用已有的带外信令,信道切换则采用新定义的带内信令。 4.2 带内信令??SSE MoIP带内信令称之为“状态信令事件”(SSE),它将信道切换信令视作为于状态变换事件,封装成RTP净荷送往对端的网关,其格式和RFC 2833定义的传送双音多频(DTMF)数字、音信号和电话信号事件的RTP净荷格式相同。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净荷类型,因此原则上事件编码可以重用,实用中建议编码区间尽量分离。目前定义了3种事件:VBD模式(192)、Voice模式(194)、MR切换(203)。其中,Voice模式SSE可以用作对VBD模式SSE的否定证实。 4.3 带外信令??SIP/H.248 在MoIP应用中,SIP/H.248建立会话/连接的消息过程并没有变化,关键是如何用消息中的SDP描述新的MoIP信道。即SDP不仅要给出初始建立的VoIP信道的描述,还要给出以后可能切换过去的其他信道的描述,称之为后续信道的能力描述。 下面是主叫方网关给出的SDP描述示例:
该描述表示,VoIP信道的编解码可为PCM-μ律(净荷类型0)或G726-32(净荷类型2),VBD信道分配动态净荷类型98或99,其中98对应的编解码器为PCM-μ律(0),99对应的编解码器为PCM-A律(8)。上述两个VoIP信道和VBD信道可供被叫方网关最后选定。tmr为规定的MR信道名,其传送层协议为UDP/SPRT,分配的动态净荷类型为101,网关类型为无变换压缩型,支持V.8 规定的Modem会话启动过程,SPRT信道1和信道2允许的最大净荷长度均为150字节,窗口大小分别为32和8。另外,该描述还包含一个RTP动态净荷97,它传送的是RFC 2833格式的信号事件,其中32 ~35为Modem的应答音频信号,其余为电话音和DTMF数字。 4.4 带外信令??H.245 和SIP/H.248类似,在MoIP应用中,H.225.0呼叫控制无须改动,但H.245需要扩充对V.MoIP信道的描述,用于网关之间的能力集交换以及打开逻辑信道。为了实现信道预留和快速切换,定义了一种“捆绑信道”(媒体数据类型为MediaStreamBundle),即共享同一IP地址和端口号的VoIP、VBD和SPRT组合信道,一次性打开,按需切换使用。 和SDP描述不同的是,H.245数据结构是用ASN.1形式化描述的,而VBD信道采用的冗余或FEC传送机制允许嵌套使用,这就导致H.245新的定义将是一个递归型结构,实现相当复杂。 5 呼叫识别过程 5.1 一般原则 所谓呼叫识别(Call discrimination)指的是在初始VoIP话音连接建立后,网关如何根据检测到的联络信号判定这是一个Modem呼叫,然后根据该信号触发相应的状态转移,切换为适当的V.MoIP信道。 状态转换主要基于两类识别信号:一是被叫Modem的应答信号(ANS),二是收发Modem之间交换特性的CM/JM信号。 网关也有两类:一是只能识别V.8启动过程的V8网关,二是能识别多种启动信号的通用网关。识别后的信道切换利用SSE带内信令实现。 ANS的检测对于呼叫识别至关重要,必须准确无误地将识别的ANS传送至对端网关。规定只能采用两种方法传送:VBD或RFC2833,不能用VoIP方法传送。 根据网关和Modem类型的不同组合,可能有3种信道切换过程:VoIP→VBD、VoIP→VBD→MR、VoIP→MR。 5.2 呼叫流程示例 图4给出用RFC 2833传送ANS信号,最后切换至MR模式的呼叫流程。
6 结束语 MoIP已成为SG16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研究力度很大,并有实质性进展。从网络演进的角度看,引入MoIP以后,IP网络将可全面替代PSTN网络的功能,从而扩大IP网络在电信应用中的市场。3Com、Broadcom、思科、Conexant、朗讯、北电、Surf Communication Solutions和TI公司都表示有MoIP相关专利,由此可见国际上对此项技术的重视程度。 目前,MoIP标准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是H.323系统的MoIP控制信令。课题组采用两阶段标准化策略,即首先推出第一版本,最晚将在2002年10月的全会上通过快速批准程序,其后再开发增强版本。 中国在VoIP技术应用方面已居世界前列,拥有全球最大的IP电话网络,现在非常有必要积极跟踪已成为国际电信界研究热点的MoIP技术,关注其发展动态,并探索该项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前景。 |
|||||||||||||||||
作者简介:
糜正琨,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TU-T中国专家组成员。曾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出版专著7本,发表学术和技术论文逾40篇。近期研究方向包括移动代理理论和应用、IP网络QoS以及软交换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