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mkimage

在嵌入式系统中,Linux内核和根文件系统一般都与bootloader一起烧写在flash芯片中,系统启动后,bootloader将Linux内核压缩到RAM中,并把压缩的根文件系统复制到RAM中,然后启动内核,由内核解压缩根文件系统,并调用文件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和脚本文件启动系统。

在烧写Linux内核和根文件系统之前应该对它们进行适当处理,在它们的头部加入一些提供给bootloader的信息字符,以便bootloader能够辨认它们并获取它们的信息,从而正确地将它们解压缩、复制到RAM中的正确位置,并正确启动内核。这个为Linux内核和根文件系统添加头部的工作一般由编译bootloader时生成的一个小应用程序来完成,比如u-boot编译后会在其tools子目录下生成一个叫mkimage的应用程序,而cfe在编译后也会在其cfe/hosttools子目录下生成一个叫mkflashimage的应用程序,它们就是完成上述功能的工具程序,此处我们只介绍u-boot的mkimage。

mkimage命令格式如下:

# mkimage [-x] -A arch -O os -T type -C comp -a addr -e ep -n name -d data_file[:data_file...] image

其中各字段含义如下:

 

    

    

-x

指定内核就在Flash中运行,即XIPexecute in place

-T

指定输入文件的类型,如“kernel”、“filesystem”、“firmware”、“ramdisk

-A

指定处理器体系架构

-O

指定操作系统类型名字,如“linux”、“vxworks”、“psos”等

-C

指定压缩模式,可能设置为“none”、“bzip2”、“gzip

-a

指定程序被解压缩或复制到RAM中的地址

-e

指定程序(内核)的入口地址

-n

指定image文件的名字

-d

指定输入的程序文件,可是有多个文件,如内核或/和根文件系统二进制文件

image

输出文件名

mkimage命令举例如下:

#mkimage -n "My Kernel" -A arm -O linux -T kernel -C gzip –a 0x8000 –e 0x8000 -d kernel.gz kernel.img

以上命令将压缩了的内核二进制文件kernel.gz转换成u-boot能够辨认的二进制文件kernel.img,并指定kernel.img的名字为“My Kernel”,处理器体系架构为arm,操作系统类型为linux,程序类型为操作系统内核,程序由gzip压缩,程序的链接起始地址为0x8000,程序的入口地址为0x8000,注意这两个地址一定要是物理地址而不是对应的虚拟地址。

#mkimage -n "My Rootfs" -A arm -O linux -T ramdisk -C gzip -d ramdisk.gz ramdisk.img

以上命令将压缩了的ramdisk根文件系统二进制文件ramdisk.gz转换成u-boot能够辨认的二进制文件ramdisk.img,并指定ramdisk.img的名字为“My Rootfs”,处理器体系架构为arm,操作系统类型为linux,程序类型为ramdisk,程序由gzip压缩,不需要指定ramdisk的链接起始地址和入口地址。

如果我们将kernel.img和ramdisk.img文件分别写到flash芯片的0xFF000000和0xFF200000位置,系统启动后进入u-boot命令行界面,执行以下u-boot命令:

# bootm 0xFF000000 0xFF200000

那么u-boot将把0xFF000000位置的Linux内核解压缩到RAM中的0x8000位置,再将0xFF200000位置的ramdisk文件系统映像文件刨掉u-boot头部后复制到RAM中的某个位置,然后跳转到内核的入口地址0x8000位置启动内核,同时把板子信息、ramdisk在RAM中的起始地址和结束地址、命令行字符串传给内核,这样Linux开始启动运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 mkimage)